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什麼是邊際效應-邊際效應運用

什麼是邊際效應-邊際效應運用

導語:什麼是邊際效應?關於邊際效應,也許很多人也是聞所未聞。本文為本站推薦相關文章,歡迎閲讀

什麼是邊際效應-邊際效應運用

什麼是邊際效應_邊際效應運用

邊際效應簡介

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又譯為邊際效用,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獲得者所增加(或減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務量”圖的斜率。經濟學通常認為,隨着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針對的是消費者。

邊際效應分析

邊際貢獻分析就是在對成本進行習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相對不變的特性,在決策分析時對這部分成本不予考慮,而只對產品所創造的.邊際貢獻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邊際貢獻大小來確定最優方案的分析方法。

1.開發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前面敍述的只是利用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分析研究究竟開發哪種新產品比較合適。至於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生產能力以發展新產品的決策,則屬於長期投資決策範圍。

2.是否接受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

這方面的決策可以採用差量分析法,也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原則上只要對方客户的開價略高於單位變動成本,並能補償專屬成本,即可接受。

3.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的決策分析

工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往往會由於某些產品質量較次、款式陳舊等原因造成市場滯銷,倉庫積壓,發生虧損,這就引起了虧損產品是否要停產或轉產的問題。對於這方面的決策,通常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加以解決。

邊際效應運用

教育領域

在教育過程中,隨着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強度增大,效果也隨之增加,當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時,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繼續強化,教育效果明顯下降並出現負向增長。這是為什麼?於是我查閲了有關班級管理的書籍,明白了這種現象是教育上的“邊際效應”。任何一個教育活動,初始階段教育對象接受相關信息的效果最高,然後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最後達到一個飽和點。超過了這個點,教育對象將產生牴觸心態。

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善抓時機。首先要學會“雪中送炭”。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學生中去,瞭解學生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且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錦上添花”固然輕鬆而美麗,但“雪中送炭”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其次,學會“適當冷卻”,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在班級管理中,對於學生中出現的不同問題要有區別地給予及時評價或延遲評價,以避免出現“邊際效應遞減”。如對待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動干戈,立即找來學生大加訓斥,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妨採取延遲評價的方法,冷一冷後再與學生去談,有時效果會更好。即便是亡羊補牢,也為時不晚。

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為班主任要經常性地從教育中反思教育,借鑑別人的經驗,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從而與學生共同獲得個人的成長。

科技領域

比如説,一開始投入1元能得到2元的產出。隨着投入規模不斷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同樣投入1元時,產出可能只有1.2元,甚至只有1元、0.8元、0.6元……越來越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邊際效應打破了人們原有的思維,也就是“投入-產出”的慣用模式

當處在某處“邊際”時,這一模式失效了。既然被稱為“邊際效應”,也就是説它可以概括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而不僅僅限於經濟學的領域。

為了解決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書寫問題,美國投入了上億元,最後研發出了特殊的圓珠筆。而前蘇聯卻在沒有投入的情況下,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讓宇航員帶支鉛筆上天。(當然,這只是個笑話故事,事實上鉛筆也不是普通鉛筆而是特製的鉛筆,此處用這個故事只是藉此來比喻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邊際效應現象。)

如果説問題的解決作為產出的話,這中間投入的科技研發和時間,就是投入了。

從投入-產出的模式進行考核,上面的故事中看到了“邊際效應”的身影。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科教興國的方針下,在科技作為生產力的理論指引下,我們如果進入“惟科學論”的思維模式,最後很有可能,就是撞在“邊際效應”南牆上。

所以説,科技並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更重的是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實用性、針對性。

標籤: 邊際效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17ol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