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

一、活動案例實錄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

【活動目標】

1、練習單腳跳,發展下肢力量,提高身體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2、感受傳統民間遊戲的有趣,體驗參與競技運動的快樂。

3、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看過傳統民間遊戲“鬥雞”的視頻。

材料準備:口哨、“雞崽回收站”牌子、“撈雞”枴杖、紅藍顏色的背心各若干件。

【活動過程】

1、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熱身,導入活動

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熱身,分別做下肢運動、頭部運動、腰部運動、雙臂運動、跳躍動作(雙腳跳躍、單腳跳躍、單腳交替跳躍)、踝關節運動等。

2、幼兒摸索“鬥雞”遊戲的規範動作及規則

師:你們都看過“鬥雞”遊戲的視頻,你們知道怎麼玩“鬥雞”遊戲嗎

幼兒自由玩“鬥雞”遊戲,教師請兩名幼兒演示“鬥雞”動作。

師:他們這樣玩,你們同意嗎同意的幼兒舉手。(沒有全部的幼兒都舉手同意)

師:那我們就採用這個動作了。現在我們討論一下規則,怎麼樣判定勝負呢

幼:被人撞倒就算輸。

幼:兩隻腳都着地就算輸。

師:其實,“鬥雞”遊戲的規則是兩隻腳着地就算輸了。

5、教師鼓勵幼兒自由練習“鬥雞”遊戲

教師通過發佈口令指導幼兒自由練習“鬥雞竹遊戲。教師鼓勵幼兒自由找一個對手試鬥一下,並鼓勵幼兒相互分享經驗或吸取教訓。

在練習過程中,有的幼兒出現了用手推等動作不規範的情況(如一隻腳支撐,不是用手抱着另一隻腳,而是抬起另一隻腳),但並未引起教師的注意。

4、教師講述遊戲規則並鼓勵幼兒進行“鬥雞”競賽

師:大家看下我們今天有幾個場地

幼:兩個。

師:是的,我們接下來要進行團隊對抗,在這過程中需要你和夥伴商量,怎麼戰勝另一邊的隊伍。現在老師講兩個規則:第一個規則是你們可以先確定對方隊伍的一個人;第二個規則是當哨聲響起時,兩隊各派一個人迎戰,雙腳着地輸了的小朋友就下場,要到“雞崽回收站”中去。

(1)第一回合:一對一對抗

幼兒進行一對一對抗,出戰的兩名幼兒同時雙腳落地。

師:兩個雙腳都落地了,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辦

幼:小藝雙腳先落地的。

幼:是涵涵雙腳先落地的。

師:好可惜,兩個雙腳都落地了,兩個都出界了。

在一對一對抗過程中,有幾對選手雙腳同時落地,教師要麼決定重新再來一次,要麼決定兩個一起出局。此外,教師指出了部分幼兒用手推的違規動作,但遭到幼兒的否認,於是教師口頭強調不能用手推。

在一對一對抗結束後,教師根據在場上每隊剩餘的隊員數量多少來判斷輸贏(其中勝利一隊的幼兒有的已經跑到了淘汰的隊伍中)。

(2)第二回合:二對二對抗

在第二回合對抗過程中,上一輪對抗中用手推的幼兒還是習慣用手推,被其他幼兒指出後該幼兒否認,但最後還是被教師罰下場。此外,在練習階段動作不規範的幼兒在該輪活動中的動作仍然不規範。

(3)第三回合:三對三對抗

幼兒圍成一圈自行協商出場順序。在開始前,紅隊出戰隊員中有一名沒擺好鬥雞姿勢,教師口頭強調三遍後,該名幼兒還是沒擺好動作,在旁邊幼兒提醒下才擺好動作。

在三對三對抗過程中,還是有部分幼兒動作不規範,違規的幼兒一直在場上進行“鬥雞”遊戲。

(4)第四回合:羣雞對抗

在此回合過程中,再次出現幼兒用手推的問題,該名幼兒在周圍觀眾的評判下被罰下場。於是,一些動作不規範的幼兒還沒有開始對抗就自己去了“雞崽回收站”。這一回合,紅隊輸了,部分幼兒哭了。此外,教師進行小結並讓幼兒分享成功經驗。

(5)第五回合:再次羣雞對抗

在這一回合開始之前,動作不規範的幼兒找教師求助。在教師幫助下糾正動作後,他們重新加人戰鬥隊伍,但部分幼兒保持鬥雞動作lO秒左右因無法保持平衡,自己去了“雞崽回收站”。

師:(小結)今天輸了不代表明天輸,如果你們有了更好的辦法,更好的活動方式,有可能一直贏下去。但是如果你們老是犯規,或者沒有正確的合作方式,那你們就只能在“雞崽回收站”了。

5、放鬆活動

幼兒之間相互輕敲手臂和腿,整理隊服,活動自然結束。

二、活動案例診斷

1、活動時間偏長,幼兒身心負荷過大

身心負荷是指人在運動時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負擔量。只有適宜的負荷量才能達到較好的鍛鍊效果。過小則達不到鍛鍊目的,過大又超出幼兒的身心承受限度,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作為集中教學活動,大班體育活動的時間一般是40分鐘,最長不宜超出45分鐘。但這次活動持續了一個小時,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需要單腳站立保持身體的平衡,還需要在整個活動場內進行“鬥雞”遊戲,這對幼兒的體能要求較高。此外,活動過程中幼兒之間有一定的肢體對抗,對幼兒來説心理負荷較大。活動持續一段時間後,雖然幼兒一直處於興奮的狀態,但明顯看到幼兒的各種情緒反應,一方面是對遊戲輸贏的情緒反應,如贏的幼兒歡呼雀躍,部分幼兒在遊戲輸後忍不住哭了;另一方面部分幼兒存在畏懼心理,如在活動過程中,部分本應該“出戰”的幼兒因為畏懼未參加遊戲。可見,本次活動時間偏長,對幼兒身心造成的負荷過大。

具體分析本次活動,我們發現此次活動的重點在後面部分,但從開始熱身到正式一對一對抗用時近20分鐘。因此,筆者建議在環節設置上省略熱身和基本動作學習階段,直接進人一對一的對抗階段。幼兒在活動前已經觀看了“鬥雞”遊戲的視頻,有了一定的經驗準備,教師可把一對一的對抗作為幼兒對“鬥雞”遊戲的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給足時間讓幼兒熟悉動作,讓幼兒的模仿動作逐步轉化為經驗性的動作。在一對一對抗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幼兒的行為,在幼兒探索結束後幫助幼兒梳理規範動作並強調遊戲規則。這樣,環節的壓縮一定程度上減少幼兒的身心負荷,同時能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熟悉遊戲動作和規則。

2、教師對活動規則的強調不夠直觀,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

遊戲規則不僅保證了活動的正常開展,而且有利於幼兒去自我中心化,關注到他人,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鬥雞”是一項競技遊戲,為了保證遊戲結果的公平,需要依據規則來判斷輸贏。因此,為了實現體育活動的良好效果,在活動過程中需要幼兒理解遊戲規則並自覺遵守。學前期的幼兒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往往根據直觀具體的標準辨別是非。但令人遺憾的是,活動過程中教師對規則的説明更多的是採用語言説明的方式。首先,在規則的發佈上,教師的語言指令不夠清晰。教師雖已通過口頭形式向幼兒説明了規則,但幼兒對規則還是不理解,如幼兒都知道在遊戲中不可以用手推對方,當被指出違規後,有的.幼兒卻堅持認為自己沒有用手推。又如,在三對三對抗開始之前,紅隊要出戰的隊員沒擺好“鬥雞”的姿勢,教師再三強調卻不起作用。其次,教師沒強調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對團隊比賽的關注。在整個遊戲過程中,許多幼兒出局後就直接去了“雞崽回收站”,教師並沒有引導出局幼兒關注場上的情況。再次,在規則的落實方面,教師並沒有很好地引導幼兒遵守規則。一方面是由於幼兒本身對遊戲規則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教師忽視了對場上的控制,如在三對三的對抗過程中,教師只關注讓兩隊的隊員上場,卻沒有關注到場上的情況,有些用手推的幼兒仍然在場上繼續對抗。

筆者認為,遊戲規則的發佈和落實應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着重幼兒自身體驗,教師的示範應建立在幼兒已有的錯誤經驗上。如針對活動中部分幼兒動作不規範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其現場重新演示一遍,並引導該幼兒觀察規範動作是怎樣的,教師再説明該幼兒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做一個標準動作示範。又如,在一對一對抗的時候,對於規則的要求和理解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再次強調規則,將幼兒的違規行為(如用手推、雙腳落地繼續戰鬥等情況)再次梳理,效果可能會更好。此外,當幼兒到了“雞崽回收站”,教師應該喚起幼兒對自己團隊其他隊員的關注。

3、活動中幼兒比較被動,沒有參與評價

在活動中,幼兒是被動的,是被評判的對象,教師當裁判,雖然活動期間出現兩名幼兒雙腳同時着地的情況,教師有諮詢幼兒怎麼判斷勝負,但是隻是象徵性的諮詢,不是讓幼兒給出意見,最終還是由教師決定。其實,幼兒期是由他律向自律轉變階段,掌握是非判斷標準是幼兒學會自律的前提。讓幼兒參與活動的評價,懂得用規則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及他人的表現,能加深幼兒對遊戲規則的理解,提高幼兒遵守遊戲規則的自覺性。同時,讓幼兒參與遊戲的評價,賦予幼兒一定的責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對遊戲和團隊對抗情況的關注。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幼兒明確遊戲的規範動作和規則,也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評價。

此外,從最後幾回合失敗的幼兒哭的行為可以看出,大班幼兒是十分看重比賽的結果。所以教師判定比賽勝負的規則一定要直觀、公平。但在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回合結果的判斷上,教師以自己的標準來執行。例如,在一對一對抗的結果判斷上,教師是以場上每一隊的人數來進行判斷,但實際上輸贏的幼兒已經部分混合,這也就導致對結果判定不夠明確。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將記分牌整合到遊戲中來記錄呈現遊戲的結果,同時可以將兩隊幼兒分開,讓他們有明確的團隊概念。大班幼兒已經基本掌握了lO以內的數概念,翻牌子對於他們來説沒有難度。罰下場的幼兒可以自動把記分牌往後翻一個,最後用數字來評判勝負。通過翻記分牌的方式,幼兒就能知道自己隊伍的情況,知道自己的行為和團隊勝負的聯繫。這樣,幼兒懂得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也使得最後的輸贏勝負判斷有依據。

三、活動方案修改

【活動目標】

1、練習單腳跳,發展下肢力量,提高身體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2、感受傳統民間遊戲的有趣,體驗參與競技運動的快樂。

3、學會與同伴協商合作。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看過傳統民間遊戲“鬥雞”的視頻。

材料準備:口哨、“雞崽回收站”牌子、“撈雞”枴杖、紅藍顏色的背心各若干件、記分牌兩個。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言語直接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我們都看過鬥雞視頻了。現在我們就開始鬥雞遊戲吧。但是老師有一個要求,當老師哨聲響起的時候,兩隊各派一個人迎戰。輸了的,就需要到“雞崽回收站”。

2、第一回合對抗(探索階段):聽哨聲逐個出來,一對一對抗

這一回合結束後,教師進行小結。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老師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在請小朋友上來演示給我們看下他們鬥雞的動作好不好

教師找在遊戲中觀察到的有典型代表動作不規範的幼兒(比如用手推對方、鬥雞姿勢堅持時間不長久的幼兒)做演示,讓其他幼兒觀察錯誤的地方,並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教師再做標準動作的示範並強調遊戲規則。

3、第二回合:二對二對抗

(1)在開始前,教師先向幼兒展示記分牌,並告訴他們使用規則

師: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呢這個是記分牌。記分牌上的8代表滿分是8分,代表每一隊伍都有8個隊友,如果輸了被罰下場的孩子要自己主動把記分牌往後翻一個,比如下去一個小朋友,就把8翻到7,大家知道怎麼使用了嗎

(2)開始第二回合鬥雞

師:大家要把上一回我們共同制訂的動作規範記在心裏哦,我們要做一隻誠實、遵守規則的雞。另外,在遊戲中輸了到“雞崽回收站”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任務哦,幫助老師監督場上的小雞有沒違規的情況哦,好不好

第二回合結束後,讓幼兒通過記分牌上的數字來判斷哪一隊贏了,教師再次總結期間出現的違規問題。

4、第三回合:三對三對抗

第三回合結束後,教師再針對實際活動中出現的違規程度再適當重新強調鬥雞的規則。然後請成功率高的隊伍分享成功的經驗。

師:老師發現,有些小朋友還是有違規的現象,請問其他小朋友有沒發現呢誰可以幫助老師來示範下怎樣才是對的

師:剛才X隊小朋友贏了,那我們請他們來分享下成功的經驗好不好

5、第四、五回合:羣雞對抗。

幼兒開始第四、五回合對抗。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再次強調規則並進行小結。

師:今天活動中,我們勝利的隊伍是X隊,沒有贏的隊伍也不要氣餒,你們的表現也都很棒。

6、放鬆活動

幼兒之間相互輕敲手臂和腿,整理隊服,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2

一、背景 繪畫是一門藝術,是通過視知覺來進行的。知覺本身包含着思維,所以視知覺就是視覺思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繪畫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活動,是一種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個統一的認識性陳述中的理性活動。所以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尤其是對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教師要加以肯定和引導。因為在新《綱要》中也這樣強調:"要鼓勵幼兒敢於創新,創新是發展幼兒潛力的最好途徑。"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培養好幼兒的創新行為呢?以下是小班一節美術活動《小蝌蚪》

二、案例通過教師示範了小蝌蚪的畫法法後,強調幼兒一律用黑色的油畫棒來畫,幼兒都聚精會神地開始畫了,教師開始巡視幼兒的作畫情況。當她走到一名叫亮亮的小朋友旁邊時,發現她畫的小蝌蚪在圓圓的黑黑的身體外面勾畫了其他顏色的輪廓線,對面的幼兒磊磊本來用黑色畫小蝌蚪畫的很好,當一看到亮亮欣用了別的顏色,趕緊也用另外的顏色來畫小蝌蚪……由他們兩人一帶頭,幼兒都開始用各種顏色來畫小蝌蚪了,根本不理老師的要求。

三、分析這是我執教的一次美術活動的真實案例。通過活動後,我反思到:從我們大人的眼光、理念的角度看,五顏六色的小蝌蚪是不對的,小蝌蚪是黑顏色的。但從美術的角度,從幼兒的角度看,幼兒眼中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五顏六色的,漂亮的。在他們童話般的世界裏,充滿了美麗的顏色,沒有對任何一樣事物用顏色來肯定它。例在畫"雨"時,有的幼兒用五顏六色來畫,他説這是"七彩雨",這難道錯了嗎?這是幼兒大膽想象和創新的表現,我們不能抹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行為,對於前一名幼兒的行動,她就是一種創新行為,她想讓小蝌蚪漂亮起來,所以想了這麼一個辦法。而後一名幼兒更加大膽、更加創新,後一名幼兒的創作在老師眼中覺得這是不對的,沒有符合老師的要求,沒有符合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這和教師鼓勵幼兒的創新行為是違背的,不一樣的。在我們的美術活動中,要求幼兒大膽作畫,敢於創新,畫出和教師不同的畫,但對小班的幼兒,叫他們在勾畫輪廓線上是不能夠創新的,能按老師的要求畫出輪廓已經不錯了。因此,只有在着色方面,鼓勵幼兒大膽塗色,敢於創新。因此上述這兩位幼兒的表現是創新的表現,只是和教師的要求沒有符合,需要教師的指導。

四、反思當教師的'要求和幼兒的創新發生衝突時,教師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教師不可急於指責或亂下結論來批評幼兒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會挫傷幼兒繪畫的積極性讓幼兒對作畫沒興趣。

其次,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幼兒的創新作品。幼兒由於身理和心理上與成人不同,因此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就好比幼兒不願逛超市的例子,大人在超市裏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幼兒卻看到的是大人一條條的腿。因此教師要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知道孩子"作品"的內涵。

最後,在肯定了幼兒的創新行為後,教師要加以肯定和鼓勵。孩子喜歡聽"好話",同時新《綱要》中也提倡成功教育,所以我們不應該吝嗇表揚幼兒的話,多給幼兒鼓勵,讓幼兒在鼓勵和讚揚聲中盡情地發揮繪畫的藝術細胞, 從而才能創造出更加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我們教師應好好的引導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行為,因為將來他們中的某一個或許就是畫家。教師對幼兒的創新行為應慎之又慎的指導。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3

一、活動背景

《小小螢火蟲》這首歌曲優美抒情,富於歌唱性,表現力豐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穩,“X X X X XX | X X X – | ”的節奏貫穿,營造出一種寧靜的富有詩意的夜景氛圍。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在欣賞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內容,能用歌聲和肢體動作大膽表現歌曲;學習聽辨並唱準兩段歌曲結尾處細微的區別,體驗音樂的優美意境;通過曲譜、肢體動作感應曲式,樂意用多種方式大膽表現。

二、課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導入課題。

1、以教師帶幼兒郊遊引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我要帶你們去郊遊了。高興嗎?來,我們一起跳個舞吧!(放螢火蟲音樂一起舞動)

2、故事引導:郊外的夜晚好安靜,滿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個怕黑的孩子卻不願意睡覺。這時出現了一種神奇的動物(出示圖片)它是誰?原來是螢火蟲提着燈籠來鼓勵這個怕黑的孩子了。

(1)你認識螢火蟲嗎?我們來了解一下吧1

(2)螢火蟲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它常常出現在夏天的晚上,喜歡在濕地生活,最喜歡吃蝸牛和露水,因為他的腹部可以發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螢火蟲。

(3)我們來聽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效果分析:通過談話,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導幼兒瞭解歌曲的寧靜、優美的性質,瞭解螢火蟲,完整傾聽,幫助幼兒瞭解段落、記憶歌詞。

片段二:感應樂曲、理解歌曲內容。

1、放歌曲磁帶,引導幼兒認真傾聽。提問:這首歌好聽嗎?你聽到了什麼?

2、這首歌一共有幾段?讓我們再仔細地聽一遍。

3、幼兒傾聽第一段歌曲,説説這一段中唱了些什麼?

4、幼兒傾聽第二段,説説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樣。

5、帶領幼兒跟着音樂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誦歌詞。

效果分析:第一、二樂句兩段一樣,第三樂句中節奏、音高相同,歌詞略有不同,第四樂句既比較相象,但在歌詞與音高方面又不一樣,很容易混淆,因此重點學習每段的第四樂句。

片段三:初步學唱歌曲。

1、跟音樂輕聲學唱,引導幼兒感受夜晚螢火蟲慢慢飛舞,四周靜悄悄的氛圍。

2、請幼兒説説用怎樣的速度唱這首歌比較合適。

3、你覺得哪一句比較難唱?

4、教師重點範唱結尾句,幼兒學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兒注意兩段結尾的唱法

6、教師清唱,引導幼兒再次感受。

效果分析:第一、二樂句兩段一樣,第三樂句中節奏、音高相同,歌詞略有不同,第四樂句既比較相象,但在歌詞與音高方面又不一樣,很容易混淆,因此重點學習每段的第四樂句。完整學唱歌曲,再次將難點句加以重點練習。

片段四:學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覺得用什麼樣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比較合適?為什麼?

2、螢火蟲在漆黑的`夜晚給我們帶來了光亮,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3、夜晚,螢火蟲在慢慢地飛舞,四周靜悄悄的,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速度來演唱歌曲?

幼兒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兒用輕輕的,温柔的聲音來演唱,速度稍慢。

4、幼兒分組演唱歌曲。

效果分析:學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將聲音和速度的練習要求分開提出,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使幼兒的每次練習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並引導幼兒感受夜晚優美的意境。

片段五:表演歌曲。

師:這麼優美的歌曲,我們還可以加上優美的動作呢。你想用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現呢?幼兒自由創編動作,表演歌曲。

效果分析:用自編動作大膽表現歌曲,體驗音樂的優美。

三、課後的反思:

我在第一遍範唱時,走近幼兒,面對幼兒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達的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營造了一種靜謐、親切、温柔的氛圍,引起了幼兒的情感共鳴,更便於幼兒聽清楚歌詞。然後根據幼兒回答情況出示相應的圖片,較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在幼兒初步感知歌曲內容的基礎上,我採用讓幼兒邊看節奏圖邊欣賞錄音,幫助幼兒感知歌曲的結構和節奏,再次激發了幼兒欣賞歌曲的興趣。這首歌曲雖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優美,深受孩子的喜歡,但要唱準、唱好很不容易,我就採用有節奏地朗誦歌詞和分段學唱的方法來解決教學的難點,在朗誦第三句歌詞“怕黑的孩子閉上眼吧”時,幼兒對“子”和“閉”的八分節奏很難掌握,我一連帶孩子練習了好幾遍,並引導孩子看着我的口型念,效果較好。《綱要》倡導我們在唱歌教學活動中,不光強調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本次歌唱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在欣賞歌曲的基礎上學唱歌曲,關鍵要體驗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為此,我引導幼兒用輕聲唱法隨優美的伴奏帶歌唱。我還藉助動作表演法引導幼兒創造性地為歌曲配上身體動作,幼兒表現得很隨意、有一定的表演興致,而且動作比較個性化,通過表演幫助幼兒進一步記憶歌詞、表達情感,從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帶來的審美體驗。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指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進取精神。應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音樂才能。”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4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午睡以後,有好多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左右這樣的方位詞對他們來説太抽象,他們還不能理解和分辨,我經常琢磨,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案件分析:

這天,我忽然發現幾乎每個孩子的鞋子都有搭袢,翹着的搭袢看上去還真像兩個小耳朵,我靈機一動説:“請小朋友摸摸自己的`小耳朵,它們在身子的中間還是兩邊?”“兩邊。”“你們的鞋子也有小耳朵,不信摸摸看,翹起的搭袢就是它的耳朵,小耳朵如果長到鞋子中間就説明你把鞋子穿反了。”嘿……這一招真靈!許多孩子馬上就能判斷自己有沒有把鞋子穿反,自此以後,我班的孩子很少有穿反鞋子的了。

案件反思:

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説,枯燥的技能訓練或一味地灌輸知識並不能解決什麼,可一個簡單又形象的比喻也許就能輕鬆解決問題。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無論多麼惱人的問題,也許在不經意間就能迎刃而解。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5

小班語言活動:蝸牛搬家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蝸牛與朋友的對話。

2.知道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

活動準備:

1.課件《蝸牛搬家》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蝸牛與朋友的對話。

難點:知道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

活動過程:

一、 通過提問,導入活動

提問“小朋友你們可以告訴我你們的家住哪裏嗎?(請3、4名幼兒説一説)嗯,小朋友的家都住在美麗的小區裏,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蝸牛的家住在哪裏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學説角色對話

(1)傾聽故事第一段

1.蝸牛住在哪裏?他住得舒服嗎?(住在池塘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除了石頭也沒有,每天飽受風吹日曬,只有陰天下雨,他才從殼裏探出身子喘口氣)

3.他聽到蜻蜓和螞蟻説小山坡是個好地方,他打定主意想幹什麼呢?

4.猜一猜,蝸牛搬家成功了嗎?

(2)傾聽故事第二段

1. 蜜蜂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教師與幼兒分別扮演蜜蜂和蝸牛,練習對話(蜜蜂:“我來幫你搬家”。蝸牛説:“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2. 蝴蝶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幼兒交換角色扮演蝴蝶和蝸牛,練習對話)

3. 青蛙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讓幼兒分別扮演青蛙和蝸牛,練習對話)

(3)傾聽故事第三段

1.你們覺得蝸牛的家會搬成了嗎?(讓幼兒猜想)好,那蝸牛的家到底搬沒搬成,我接下去聽故事。

2、故事聽完了,蝸牛的家搬成沒?為什麼?

三、完整傾聽故事 ,學説故事中的對話。

那我們再一起來完整的聽一遍故事,看看蝸牛到底為什麼沒有搬成家?我們在聽的時候還可以一起跟着故事學説蝸牛的'話。

四、討論

4.如果你是小蝸牛,你會因為太陽曬、颳風、下雨就放棄搬家嗎?你會怎麼做?

5.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有沒有遇到太陽曬、颳風、下雨?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都是不怕困難的好孩子。

活動反思:

本人在拿到這個教學活動,看了故事以後發現,故事中的很多語言都太過書面化,不夠通俗也不利於中班的孩子理解,所以我在故事的語言上做了一些改動,還根據故事內容自己動手做了課件。(課件、原來的故事和改動的故事附在教案後面請大家指點)在環節的設計上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一環節我通過提問讓幼兒來説説自己的家在哪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出故事題目《蝸牛搬家》,因為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在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過來了。然後分段理解故事內容。我把第二環節作為重點,學説故事中的對話,不僅豐富了“細皮嫩肉”這個比較有難度的新詞,還把原來故事中的“天潮地滑“改為”雨天路滑“這個比較易於幼兒理解的詞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是以提問後,幼兒個別回答,

再到分組角色集體學説對話,一遍又一遍的進行練習,主要運用了講述法和練習法,在集體教學中注重個別差異。第三環節進行完整地傾聽故事,學説故事中的對話。起到了複習鞏固的作用,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練習,所以這裏我採用的是集體學説對話的形式。第四環節,是一個經驗遷移的環節,通過討論,讓幼兒明白蝸牛沒搬成家是因為害怕困難,從而教育幼兒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難的好孩子,堅持天天上幼兒園,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我覺得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是教學材料的設計上,課件設計還有不足之處,以至於在操作上有些不方便。

原故事《蝸牛搬家》

蝸牛住在水池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連個遮攔也沒有,他每天飽受風吹日曬之苦。只有陰天下雨時,蝸牛才從殼子裏探出身來喘口氣。

一天,蜻蜓、螞蟻來看蝸牛。

蜻蜓説:“前邊有個小土崗子,那兒可是個好地方:有密密的叢林,有鮮花野果,旁邊還有一條清清的小河……。”

螞蟻説: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們也住在那裏。蜜蜂釀蜜,蝴蝶傳播花粉,青蛙捕捉害蟲,蚯蚓翻鬆泥士,大家快活極啦!”

蝸牛送走了蜻蜓和螞蟻的話,很高興。他沒想到前面的小山崗是個好地方,也沒想到蜻蜓他們生活的那麼快樂,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崗去!

過了兩天,蜜蜂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頭頂上的太陽,就有點猶豫了,他説;“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過了兩天,蝴蝶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天上颳着風,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我這細皮嫩肉,禁不住這風吹!”

又過了兩天,青蛙來幫助蝸牛搬家。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沒有太陽,又沒有風沙,可是蝸牛望望那濛濛細雨,又有些猶豫了,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天潮地滑,小土崗的斜坡爬起來很吃力的。“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來幫蝸牛搬家了,蝸牛的家也一直沒有搬成,天氣越來越冷了,他總是望着小山坡,低聲的歎息:“都是怕這怕那,要不我早在那邊過着愉快的生活了。”

改變過課件資料故事《蝸牛搬家》

蝸牛住在水池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除了石頭也沒有,每天飽受風吹日曬,只有陰天下雨時,蝸牛才從殼裏探出身來喘口氣。

一天,蜻蜓、螞蟻來看蝸牛。

蜻蜓説:“前邊有個山坡,那兒樹林、有草地,還有一條彎彎的小河……。”

螞蟻説: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們也住在那裏,大家在快樂極啦!”

蝸牛聽了蜻蜓和螞蟻的話,很高興。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崗去!

過了兩天,蜜蜂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頭頂上的太陽,就有點猶豫了,他説;“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過了兩天,蝴蝶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天上颳着風,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我這細皮嫩肉,禁不住這風吹!”

又過了兩天,青蛙來幫助蝸牛搬家。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沒有太陽,又沒有風沙,可是蝸牛望望那濛濛細雨,又有些猶豫了,他説:“今天不能搬家,雨天路滑,爬起來很吃力的。“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來幫蝸牛搬家了,蝸牛的家也一直沒有搬成,天氣越來越冷了,他總是望着小山坡,低聲的歎息:“都是怕這怕那,要不我已經和朋友一起過着快樂的生活了。”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6

教學過程是既“精心預設”又“動態生成”的過程,其價值在於它的“動態”。正因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幼兒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追求在“預設”“活動”“調控”方面提升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如我們對小班活動“出鼻血了怎麼辦”進行了反覆研究,共同探討如何使過程情境更合理,過程組織更優化,幼兒參與程度更高。

教學過程一

小三班的A教師安排了三個環節:觀察――討論――遊戲。

1、觀察

教師先讓幼兒看多媒體課件的定格畫面――小朋友出鼻血,然後提問:“圖中的小朋友怎麼了?他的鼻子為什麼會出血?”

幼兒看着課件馬上回答:“小弟弟的鼻子出血了,因為他摔跤了。”除此,孩子們説不出其他原因,於是教師在沒有任何教具的情況下告訴孩子:摔跤了碰到鼻子會出血,挖鼻孔和多吃辣的東西鼻子也會出血。

2、討論

教師組織幼兒討論:“怎麼做才能讓鼻子不出血?鼻子出血了我們該怎麼辦?看到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怎麼辦?”由於幼兒缺乏相關經驗,所以僅用“不要跑”“不要挖鼻子”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後兩個問題無人能答。教師接着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幼兒邊看邊説預防鼻子出血的方法和鼻子出血後的處理方法。

3、配對遊戲

教師先簡單介紹了一些預防或造成鼻出血的圖片內容,並在黑板上出示了哭臉、笑臉卡片。然後要求幼兒將表現正確處理和預防鼻出血的卡片放在笑臉旁,反之則放在哭臉旁。對此,孩子們很高興也很積極,然而操作結果表明:幼兒並沒有理解、掌握教師講解的知識。

有效性分析:

第一個環節雖為觀察,教師卻只給幼兒看了一個男孩因為流鼻血而哭的畫面,在沒有知識準備和相關經驗的前提下,孩子們很難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教師純粹的口頭小結顯然對提高小班幼兒的認識作用甚微。

第二個環節,教師沒有從第一個環節中吸取教訓,依然把課件放在討論後出示,使幼兒的討論成了無源之水,同時組織的討論也太過簡單。顯然,教師忽視了過程情景的創設和過程組織的優化。

在第二個環節沒有完成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在第三個環節仍沒采取補救措施,而是按計劃進行配對遊戲。配對前教師也只是作了簡單演示,因此,幼兒完不成任務就不足為奇了。

建議:

1、掌握本班幼兒對該知識的瞭解程度,並給予一定的知識準備。

2、充實課件的內容,調整播放時機,給幼兒足夠的觀察與討論的時間。

3、明確活動的主線和重點,通過創設情景讓幼兒圍繞“怎樣才能讓鼻子不出血”和“鼻子出血了怎麼辦”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使活動的過程能圍繞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教學過程二

小一班的B教師安排了四個環節:説一説――看一看――找一找――學一學。

1、説一説

教師通過灑花露水讓幼兒感知鼻子可以聞到氣味,繼而通過捏鼻子,讓幼兒發現鼻子的呼吸作用。

2、看一看

教師先讓幼兒看相關課件,而後組織幼兒討論:“鼻子怎麼會流血的?我們怎麼做才能讓鼻子一直很開心?”因為有了先前的知識準備,再加上教師的肢體語言,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了:流鼻血是因為摔跤,挖鼻孔,將異物塞入鼻孔,多吃辣的、油炸的食物。而多吃水果、蔬菜,注意休息,加強鍛鍊,則會讓鼻子很開心。

3、找一找

教師先出示健康的笑寶寶和出鼻血的哭寶寶,然後根據卡片內容示範將卡片貼在相應的寶寶旁邊。接着,幼兒分散操作,教師觀察指導。在操作結束後,教師作簡單評價。

4、學一學

教師先讓幼兒討論:“自己的鼻子出血了該怎麼辦?”在幼兒表達了“告訴老師”“告訴媽媽”“用餐巾紙塞住鼻孔”等想法後,教師告訴幼兒,出鼻血時不要怕,也不要哭,要及時告訴父母、老師。而後又示範了幾種簡單的處理方法。並讓幼兒在座位上模仿。

有效性分析:

第一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體驗的情境,幫助幼兒瞭解了鼻子的作用。第二環節,教師利用課件讓幼兒觀察、瞭解鼻出血的常見原因和預防方法,使幼兒在視、聽、想三者結合的過程中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但教師在播放課件時有些手忙腳亂,影響了效果。

第三環節,在幼兒基本瞭解預防鼻出血的方法後,教師又通過組織配對遊戲,幫助幼兒鞏固知識。但因為幼兒配對遊戲太過分散,所以教師檢查起來非常不便,最終以簡單評價代替檢查,削弱了該環節的有效性。

第四環節,教師忽視挖掘和利用幼兒的現有經驗(因為他們班前幾天剛好有個幼兒在户外活動時出鼻血了,當時是保健教師處理的),最後的説教也吸引不了幼兒。幼兒在沒有任何操作材料和情景的情況下在座位上模仿,無法真正理解、掌握相關技能。

建議:

1、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的相關經驗。

2、掌握播放課件的技術。

3、將分類標記貼在操作卡兩側,既便於幼兒操作,也便於教師檢查和總結。

4、最後環節可請保健教師示範鼻出血的處理方法,並讓幼兒運用真實材料進行模仿,以積累經驗。

教學過程三

小二班的C教師同樣安排了四個環節:聞一聞――説一説――貼一貼――學一學。

1.聞一聞

活動開始,教師在活動室裏噴了些花露水,然後讓幼兒辨別是什麼味道,接着又在自然的對話中讓幼兒知道:鼻子能聞氣味,不但能聞香味,還能聞臭味。接着教師説:“哎呀!鼻子的本領可真大,可是我們的鼻子也會受傷,還會出血呢!”自然轉入第二個環節。

2.説一説

教師先播放課件,讓幼兒看幾種平時不大瞭解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讓幼兒説説還知道哪些鼻出血的原因,並及時在黑板上出示對應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鼻子怎麼會流血”的問題。而後讓幼兒討論:“怎樣才能使鼻子不受傷、不流血?”因為有了對鼻出血原因的認識,孩子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相當熱烈,而教師接下來的小結和課件演示更強化了幼兒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為下一環節的配對遊戲打下了基礎。

3.貼一貼

教師在邊講解邊演示的過程中向幼兒交待配對的方法與要求,然後讓幼兒大膽配對,將相關圖片貼在活動室兩側有對應標記的大黑板上。因為有了前一環節的鋪墊,孩子們操作起來毫不費力。

4.學一學

教師出示本班一個幼兒出鼻血時拍的照片,提問:“看,宇宇的鼻子出血了,該怎麼辦?”孩子們的記憶頓時被喚醒,“用棉花給他塞住”“帶他到保健老師那裏去”“讓他坐一會兒”。教師及時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同時提出:“我們一起看看童老師是怎麼做的。”當然這樣的錄像孩子們看得很認真。而後,他們又拿起教師準備好的材料像模像樣地做了起來……

有效性分析:

第一環節,幼兒在自然的體驗及與教師的對話中感知了鼻子的作用,同時知道鼻子也會受傷,還會出血。

第二環節,教師先通過課件讓幼兒瞭解他們經驗之外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讓幼兒説出自己知道的鼻子出血的原因並出示對應的圖片,這樣既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又使幼兒的經驗得到共享。

第三環節,教師在幼兒瞭解預防和處理鼻子出血方法的同時,明確交待了配對要求,孩子們很快完成了任務。

第四環節,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同伴、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教師、熟悉的材料,通過讓他們“回憶――觀看――模仿”,使他們對鼻子出血的處理方法有直接的認識。

整個活動環節銜接自然,環環相扣,針對班級幼兒實際出示的課件和圖片用得恰到好處,既鞏固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又促進了已有經驗的提升,動靜交替的環節安排始終讓幼兒保持活動興趣。

建議:

1.活動時可給幼兒更多交流的機會。

2.在檢測幼兒配對結果的同時,可適當幫助幼兒回憶相關知識經驗。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髮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入研究,讓有效的教學過程成為滿足幼兒認知、心理需要的過程,成為幼兒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幼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7

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最重要的話題,也是最首要的工作。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場所,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平日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讓幼兒被動的接受“你不能怎樣,你不該怎樣”,成人如此反覆的強調只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最後不該發生的事情還是在教師的眼皮底下發生了。

事情是這樣的:這學期3月份的一天,是我班一名孩子的生日,她帶來了圓形的各色糖果與同伴們一起分享她生日的快樂。在離園前,我班為她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生日會,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並將糖果逐一分發給每一位小朋友。當家長來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孩子們紛紛舉着糖果欣喜地説:“這是小朋友過生日,發給我的糖。”還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門就急忙拆開圓圓的糖果送進嘴裏,邊吃邊奔跑下樓。過了一會兒,温潤庠的爺爺帶着他匆忙走進教室,爺爺説:“老師,剛剛發生非常嚇人的事情,潤庠在玩滑梯的時候,一下子臉通紅,甚至快要發黑了,我想會不會給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彎腰,拍他的背,讓他把嘴裏的糖吐出來,後來咳時候終於把糖吐出來了。”當時,教師聽着就感覺一陣後怕,要是萬一象“果凍事件”似的,圓圓的糖果導致幼兒窒息,這是多可怕的事情,教師連忙詢問果果:“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有沒有感覺哪裏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剛才的情景嚇愣了,搖搖頭説:“沒有。”教師又接着説:“以後吃東西的時候要告訴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並囑咐家長要回家注意觀察,幼兒身體是否有不適的現象,有的話要立即上醫院進行檢查。“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卻因圓圓的`糖果發生了不愉快,甚至導致幼兒生命危險,再次給教師敲響了警鐘,不能忽視幼兒的安全教育,對教師以後的工作也是一個提醒和督促。

分析:幼兒園中,除了幼兒帶來食品與大家分享,而且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給幼兒發一些糖果作為獎勵,會非常留意提醒幼兒將糖果帶回家吃。孩子們拿着糖果走出教室門與家長一起回家時,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經常是邊吃邊在幼兒園中玩耍,家長則會讓孩子自由地在園所裏奔跑、遊戲,家長們則遠遠地站在一旁,或是倆倆聊天,或是坐在花壇邊休息,這時就是發生危險的隱患。孩子發生意外事故,這是作為家長、幼兒園、教師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有時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孩子尚處在幼兒期,身體機能發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面對突發狀況不知如何應對和防範,因而易受到傷害。同時,這一現象有時又是可以預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反思:一方面,教師要與家長做好溝通,協助幼兒園做好幼兒的安全工作;請家長不要帶圓形的硬糖等食品來幼兒園分發,離園時,教師向家長告知分發食品的情況,以便家長加強觀察及提醒,家長接好幼兒要關注幼兒的活動安全。第二方面,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例如,用一些事例、故事,讓幼兒討論,如何避免危險?讓幼兒知道在飲食中,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後再玩。第三方面,教師要掌握一些幼兒急症的方法,如遇到幼兒氣道阻塞,可使用背部敲擊法、腹部推壓法,第一時間進行急救處理,減少對幼兒的傷害。

作為幼兒教師何一個人,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同樣有心理壓力,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平安的度過一天,我們也會感到鬆了一口氣。主題活動也好,生活中有機滲透也好,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樹立安全意識,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快樂。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8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各個嬌生慣養,吃飯挑食這一問題普遍存在於他們的身上。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愉快、輕鬆的情緒下把飯吃飽、吃好是所有家長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一味的喂,幼兒的`依賴性就越強,哪天不喂他吃了,他就乾脆坐那裏不吃了;光靠一味的“催”吧,這樣又會在幼兒心理產生一種“焦慮感”,進而影響幼兒的進食的質量,甚至會引起幼兒的一種“心理性嘔吐”,那吃進的飯可就全部吐出來。以前我帶的大班裏就有這麼一個孩子,碰到他不喜歡吃的菜,他就可以讓自己吃一口,嘔吐一口。真是愁死我了!在一年的工作摸索重,我得出了一個小方法,讓我們來共同分享吧!

今天的午飯裏有白菜,把飯發下去後孩子們都大口大口的吃開了。我發現小愷卻坐在那裏,手捏着嗓子,眼睛含着淚花,看着盤子裏的菜樣子可憐極了,我就問他:“小愷,你怎麼不吃飯呀?”他看了看我,指着盤子裏的白菜愣是搖頭。於是我就説:“你喜歡小白兔嗎?”他點點頭。“你為什麼喜歡它?”“因為它長的可愛。”“那你知道小白兔最愛吃什麼嗎?” 小愷聽了神氣起來:“小白兔愛吃蘿蔔和白菜。”“小愷真聰明,如果你像小白兔一樣也愛吃白菜,那你也會和小白兔一樣長的很可愛。”小凡看着我好像有點不相信,我又笑着對他點點頭,我餵了他一口,他張嘴吃了,但是一直含在嘴裏不肯無往下嚥,這時我靈機一動就説:“小愷,你知道嗎,嚼白菜時發出的聲音可好聽了,咯吱、咯吱像踩在雪地上一樣。”聽了我的話,小愷高興了使勁的嚼起來,“老師,咯吱咯吱真好聽!”我連忙又餵了他一口菜,他大口大口的嚼了起來,我把耳朵湊在他嘴邊説:“你能嚼給我聽嗎?”他使勁點點頭,大口大口的嚼着,不一會工夫餐盤裏的菜就全吃光了。

其實吃食物發出的聲音並沒什麼特殊的,我只是把它加上了形象的比喻,孩子們卻感到很興奮,覺得很有趣,加上側耳傾聽的動作,為了證明自己很能幹很厲害,孩子們就會用力咀嚼,多吃食物了!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9

案例過程描述:

一大早,羅老師就和我説了一個很讓人吃驚的事情:晶晶媽媽昨天打電話給她,説是晶晶整條手臂上都是指甲印痕,説是在搬椅子的時候樂樂掐的。聽了這個消息,我很疑惑,晶晶昨天穿着那麼厚的衣服,怎麼會掐得全是指甲印的呢?於是,我倆仔細回憶昨天的情況,也沒有想起是哪次搬椅子的時候,樂樂掐了她。雖然沒有當場看見,但當時我們都認定就是樂樂掐的,因為樂樂平時就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時常捅婁子,屬於比較“叛逆”,不太聽話的一類孩子。決定一會他來了好好“審問”他。

沒過多久,樂樂來園了,我們把他叫到一旁詢問情況。但不管我們怎麼問,他都拼命地説不是他。樂樂平常犯了錯有時候也會抵賴,我心想他又“故伎重演”了,於是就用嚴厲一點的口氣説:“樂樂,犯了錯沒關係,知道自己錯了就好了。你要是做錯事情還撒謊,我們要告訴媽媽,媽媽也不喜歡撒謊的孩子!”他眼裏噙着淚水很委屈地説:“真的不是我!”當時的我心裏很是惱火,心想明明平時就是個搗亂分子,犯錯還不承認,得和他媽媽好好説一説這事情。羅老師説:“不要着急,一會再問問晶晶。”

幾分鐘後,晶晶走進了教室。我們也是把她叫到一旁,一看她左手上淺淺的好幾個指甲印,看來她昨天還是真是被人掐了,於是我們也向她詢問情況。她的説法和媽媽反應給我們的是一樣的,説是搬椅子的時候樂樂掐的。“你看,就是樂樂掐的吧,他還不承認。”正當我怒氣衝衝地想去批評樂樂的時候,羅老師説再等一等。她又蹲下身子耐心地和晶晶説道“:晶晶,老師喜歡誠實講真話的孩子。你昨天穿着那麼厚的衣服,樂樂是怎麼掐得進來的呢?”這時,晶晶的説法出現了一百八十度轉彎:“是睡覺的時候掐的。”我更加疑惑了:“睡覺的時候樂樂睡在樓下,你睡在樓上,那麼遠他怎麼會掐到你的呢?”我們趕緊回想睡在她旁邊的人,排除了右邊的高依雯是睡在另一頭的,我們把睡在她左邊的.寧寧叫到了跟前。“寧寧,你看晶晶晶的手臂上這麼多的指甲印,是睡覺的時候被小朋友掐的,你知道是誰掐的嗎?”我們一邊問話一邊讓她看晶晶手臂上的指甲印。問話剛一出,寧寧就大哭不止,從她的口中,我們終於知道了原來晶晶手臂上的指甲印是她所為,真相就此大白了。

案例的分析與反思:

晶晶是個能幹的孩子,開朗大方是我們對她一致的評價;樂樂是個長得很可愛但性格有些不聽話的孩子,個性十足,調皮搗蛋,非常倔強。我因為一個平常乖巧,而另一個調皮,就不知不覺地偏袒乖巧的那個。在沒有考證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貿然下了自己的結論。晶晶平時很得所有老師的喜歡,殊不知正是我們這種偏見和貿然,沒有公正地對待孩子,錯怪了一個無辜的孩子,給樂樂造成了傷害。

而晶晶可能平時被誇得多了,害怕被老師責備,所以就把錯誤推給樂樂。慶幸的是在羅老師的努力下,終於弄清楚了真相,我也沒有再一次嚴厲地去批評樂樂。但第一次的嚴厲的詢問,足以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傷害了自尊心的孩子,以後對老師還會再那麼毫無保留地信任和依戀嗎?對這個班集體的信賴和熱愛,還能如初嗎?我想,不公正地對待孩子,會阻礙一個良好的班級的建立和管理。想了這些,我趕緊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樂樂,表示了歉意。

分析這個案例,我得到了以下的體會,作為班級管理者我們應當:一、應公正、正確、客觀地評價、欣賞每一個孩子。

在幼兒園班級這個集體中,作為班級管理者的老師,就像孩子的媽媽一樣。孩子們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讚賞,教師一次點頭、一個微笑、一句表揚就如同一場知時節的好雨,賦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長的力量;而老師一個嚴厲的眼神,一次小小的訓斥,就會如閃電觀察時光:每次午睡時光

觀察記錄:第一次與丙小朋友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瞭解中發現她十分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一天的午睡來説吧,她總是那個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針對這種狀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觀察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誰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循着聲音尋過去,原先還丙小朋沒睡着。

觀察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之後就聽到帶着哭腔的告狀聲:"丙小朋掐我!"原先又是丙小朋在睡不着的時候惹事了。

觀察分析:

丙小朋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裏時光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光睡不着。和她家長聯繫,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構成良好睡眠習慣。

俗話説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丙小朋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忙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後就在牀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遊戲,如看書、做手工等。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光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光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最好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構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為此,我和家長聯繫,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到達了預期的目的。

一次晨間活動結束後回到教室,幼兒都很安靜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正準備點名,忽然嘉怡叫了起來:“老師你看,他們在打架。”我順着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靠近娃娃家坐的偉偉和浩浩好像正在爭執着什麼,我以為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於是快步走過去,準備阻止他們,在要靠近他們的時候,我聽到他們好像在交談着什麼,我放慢了腳步,只聽見浩浩説:“嚇死我了,還好我的寶寶沒事,謝謝你啊,醫生,剛剛我那麼衝動真是不應該啊。”偉偉説:“沒事,你的寶寶已經醫好了,你以後要多注意,好好照顧他啊。”原來,他們拿着娃娃正在玩醫院的遊戲,是浩浩演的爸爸,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去醫院找偉偉醫生看病啊,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們在爭搶娃娃呢,我暗自慶幸,幸好剛剛沒有一時衝動阻止他們,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阻止他們,那麼他們肯定會覺得老師阻止他們是因為不能這麼玩遊戲,這麼玩遊戲是不對的,也許等到下次區域活動准許他們玩的時候他們就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中配合的那麼好了。

分析及反思:

其實很多老師會選擇阻止他們是因為他們在不對的時間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可是老師們沒有考慮過下次孩子們會因為懼憚老師,怕老師出來阻止而不能很好的進入遊戲中,孩子們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把自己當成是遊戲活動的主人,那就應該鼓勵他們,等他們結束遊戲,老師再決定應該怎麼告訴他們正確的遊戲時間,請他們按照時間來遊戲,並且遵守規則。在幼兒遊戲的時候,請勿打擾幼兒,因為他們正在想象,正在融入角色,也許他們是一時興起,但是,這樣的表現正是反映了他們的特點,正是有利的發展了想象力和表現力。如果忽然之間阻止他們,那麼想象也就終止了,下次的效果也未必會有這次那麼好了。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0

一、幼兒情況分析

孩子活潑好動,性格開朗,平時很喜歡幫老師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當老師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錯誤時,他總是不肯認錯,而且還很不高興。孩子在班上屬於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兒羣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感,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備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護,寵愛,孩子第一次來幼兒園時,到現在一直都要哭。老師接過來一會他就好了,老師問他明天來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説:"好,明天來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會照常哭。他剛來園的時候自理能力表現得很差,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類型。還經常告狀,他告狀時你不理他,他就會説你打他或是就找別的小朋友幫他打報復平,直到有小朋友幫他為止,他就會滿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該怎麼辦呢?我先了解造成他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緊張、恐懼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潛意識中為自己不在受傷害,內心很自然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的則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原因。

三、具體實施

(1)家長工作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並把教育思想説給家長聽,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2)對策

行為1: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玩,不和同伴進行交流。

措施:我們在平常聶理碩創設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比如,我們利用早晨活動時間,讓孩子進行分組自由交流,儘量讓小朋友的情緒愉快,製造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回家也逐漸地願意跟父母交談幼兒園裏發生的事情。

成效: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培養,他在班裏基本能夠和同伴進行交流,並且開心地與同伴進行遊戲。

行為2:當我們出去户外活動時,孩子在活動中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時老師及時幫助他分析情況。

措施:增強孩子交往的機會,並請家長配合有空時多帶她到外面接觸其他人。例如,公園、小區樓下……在交流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機會,創設情感交流的機會。孩子只有在廣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東西,他活動中才會積極起來。尤其是孩子之間的交往更是重要,因為他們身心發展有相同特點,也有共同語言。漸漸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務意識也強了許多。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變化,變得敢開朗多了。

行為3:在日常生活中我觀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務意識方面的情況。

措施:我們三位老師共同商量,先結合家長及時溝通好情況,在園裏我們就邀請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們幼兒園的大家庭。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開始願意上幼兒園了,也不會哭鬧了。這時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臉,此時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四、效果記錄

將近半個學期的努力,孩子會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上課老師提問也愛回答,性格比以前開朗多了,自理能力強得多了,也愛上幼兒園了,看見孩子來幼兒園都高高興興的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1

今年我新接的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幼兒,他活潑愛動,常常給老師鬧小“惡作劇”。比如大家一起遊戲時,他趁老師不注意就會掉頭亂竄,讓老師追來追去,累得老師氣喘吁吁;室內活動時他會鑽到桌子底下與老師“捉迷藏”;玩玩具時,他又常常將玩具扔得滿地……我曾開玩笑地對他的媽媽説:“你的兒子簡直就是一個‘自由人’。”

如何教育這樣一位“自由人”呢?我沒有隻是一味地訓斥他,而是悄悄尋找他的優點,並鼓勵他發揚優點。

我首先對孩子進行細緻的觀察,不長時聞我就發現他很聰明,反應能力強。因為班上的門被風一吹總髮出響聲,有風時我們就把裏邊的插銷插上,有老師從外面進教室時就會輕輕敲門或通過門上的玻璃框向教室裏的小朋友招招手,示意小朋友過來開門,三歲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師的心思,可班上的“自由人”反應很快,有幾次都是他急匆匆地跑過去,給老師打開門,這時我便親他一口,並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勵,讓他感受到:“我跑過去是因為做了一件正確的事,老師才會喜歡我!”

我還發現他喜歡交朋友,人緣好,班上的小朋友很喜歡和他一起玩。一天早上開飯時他遲遲不吃,他説要等他的好朋友來了一起吃!班上的揚揚小朋友因生病幾天沒來園,當揚揚小朋友來園時,他主動走上前去迎接,並拉着他的手認真地説:“你怎麼了?”此時我看出他當時的心情,他是真的'想這位小朋友了,我及時表揚了他關心同伴。一次次的觀察,一次次的發現,讓我對這個孩子有了新的瞭解;一次次的鼓勵給了他自信,使他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積極行為,併為其帶來了更多的成功體驗。一段時間後,他的進步可不小,現在他再也不一個人跑出去讓老師追來追去了;玩玩具時用一個拿一個,還能主動將掉到地上的玩具撿起來……

記得一位專家曾這樣説過:“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獨特價值,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以獨特發展。”這次對“自由人”的教育方式讓我認識到:單純的説教,幼兒往往因為不理解而不去理會教師,失去教育目的;反覆説教,還會讓幼兒滋長厭煩情緒,讓他更加我行我素。

換一種目光看孩子,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2

美工活動,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所向往的,小班的孩子這個學期剛剛入學,對手工橡皮泥也是沒有什麼基礎,但今天,孩子們一看到桌子上的這些橡皮泥,個個都興奮不已。好像已經知道了,我們今天要幹什麼似的!

還沒等我開口説話,我們班的小調皮發話了:“老師這是橡皮泥嗎?今天我們玩橡皮泥啊?太好了,我最喜歡捏橡皮泥了!”緊接着任記鵬又説:“還用問嗎?你看就知道是玩橡皮泥呀!要不老師給我們準備這些東西幹嘛!它又不好吃!肯定是用來捏東西的呀!”其他孩子也在説:“是啊,是啊!”聽着孩子們講的話,我沒有想到,孩子們竟然如此的喜歡玩橡皮泥!之前我還在想,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橡皮泥,不知道興趣會如何?現在看來,是我多慮了!

突然,陳葉隆説:“老師,我想要小熊的橡皮泥,我喜歡小熊!”王婧琪説:“不行,不行,小熊的橡皮泥是我的,那是媽媽給我買的!”活動還沒開始,陳葉隆和王婧琪就爭吵了起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誰都不讓步。這時,陳春霖説:“我們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帶來了一盒橡皮泥嗎?還讓老師給我們在橡皮泥的盒子底下,寫上了名字呢!我們大家可以用自己的那一盒橡皮泥玩。”對呀,你們的橡皮泥,老師都給你們貼上標籤,寫上名字了,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橡皮泥,捏出你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田夢妮也在説:“其實橡皮泥都是一樣的,只是裝有橡皮泥的盒子不一樣,要是不信,讓老師打開,看一看不就知道了!”聽了這話,我馬上打開其中的幾盒橡皮泥,讓小朋友們看!其實每盒橡皮泥都是一樣的,有的橡皮泥大點,有的小一點,就像夢妮説的,只是盒子不一樣罷了!田旭輝説:“我能用的是橡皮泥,又不是盒子。老師,你説,我説的對嗎?!”對,對,你們説的都對!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小班的孩子一點都不小,説話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澤雨,如果你還是喜歡小熊的橡皮泥,你可以和擁有這盒小熊橡皮泥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她能否願意和你交換着玩一會?好嗎?“謝謝老師,我明白了!下面我講橡皮泥分發給大家,請小朋友來玩一玩!

美工活動終於可以順利的`進行了,不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真是讓我目瞪口呆。真正覺得,其實有些問題是孩子們自己能夠解決的!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在幼兒園,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玩橡皮泥,中午時,我只是用語言來講述了一下,在這次美工活動過程中,玩橡皮泥應注意的事項,以及用團、捏、搓等幾種簡單的技能方法來進行玩橡皮泥。

此時,孩子們看着,面前的橡皮泥,已經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已經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團了起來,也有的孩子一邊團一邊嘟囔着:“老師説做麻花,要搓兩個長條,然後擰在一起就好了!”還有個別孩子,在我的提示下繼續捏着他們所喜歡的東西。

最後,在活動展示時,我看到有各種各樣的棒棒糖、麻花、QQ糖、糖葫蘆……

沈莘炎舉着自己的作品説:“我見過的麻花是這樣的!”沈玉傑也説:“老師,我吃過的棒棒糖是這樣的……”其他孩子也在繼續講述着自己捏出來的作品。

幼兒行為分析:

在活動的一開始,對於孩子們的疑問,我並沒有及時的回答他,而更多的是傾聽周圍孩子們的看法與回答,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的。部分孩子思維很清晰,能夠及時的幫助並解決問題,最後也是以愉悦的心情,如願的進行此次活動。

針對本次美工活動,幼兒興趣很高,幼兒第一次接觸橡皮泥,我只是講述製作的過程,並沒有給孩子們去示範,我想孩子們應該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我不去示範,也是因為這節美工活動並不是太難,孩子們聽了製作過程,應該能夠理解和想象出自己喜歡棒棒糖、QQ糖、麻花的樣子,更多的給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活動措施:

美工活動的有效組織,其實需要很多準備工作,除了材料的提供以外,教師也應該考慮到,活動前孩子們的疑問以及爭吵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活動前,或者活動過程中,我們教師應以觀察為先,根據具體情況,再進行介入、引導,不要着急去回答幼兒的疑問,其他孩子會有不同的看法與回答。對於幼兒不要操之過急,給孩子一個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空間,我覺得,孩子們之間產生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活動中最寶貴的東西,需要教師正確的去處理。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3

案例:

濤濤是我們班一個話很少很有個性的孩子,來園不高興的時候摔椅子,打老師,等他發完脾氣後又自己變好了,每次老師組織的活動,他都不怎麼愛參與,脱離組織的表現,比較喜歡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對於他想做的事情,他非要要去做,而且不達到目的不罷休。每天排隊他喝水來的比較慢,人家小朋友都排了前面了,他慢悠悠的走過來,堅決排在第一位,不管怎麼跟他説他都不同意,我對此非常頭疼,沒有辦法,只好跟前面的小朋友説:“濤濤還小,你讓他站第一吧,還好這個小朋友很懂事,把位置放給了他。在一次我帶小朋友去美工區上繪畫課,進行分組,他在下一個組,可是他非要進來,我想我不能老是慣着他,所以我堅決不同意他進去,他就在門口一直等啊,等啊,也不走,一直都我上課結束開門出來還看到他在門口坐着等呢,我算是真的服了他了,除了這些,在一次他爸爸來接的時候給我的觸動最大,爸爸叫他回家了,他怎麼也不願意回家,爸爸一下生氣了,要打他,他趕緊躲到我的懷裏,他爸爸顯得非常無奈,只説了一句,你那個性格你媽媽一個樣子,你媽媽把你慣壞了,什麼都由着你的性子來,做錯事情了也批評不得,我批評他要打他,你媽媽還當着孩子的面跟我吵起來……我終於知道原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導致孩子性格方面和發泄行為發麪都存在着問題。

分析、措施:

對於濤濤的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大概分析有一下原因:對於寶寶的教育,我們一直推崇和堅持是“家園共育”的主旨。他在園的表現我也跟他家長溝通聯繫過,設法通過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溝通來共同幫助解決寶寶身上出現的問題,而我發現只要一提到寶寶在家中的情況中,父母的大概意思都是我們都很忙,爺爺奶奶都沒有時間帶孩子,就我們兩個人帶,白天都忙着生意上的事情,也很少跟他玩,都是他自己一個人玩,我們太忙了,哪有時間管啊,有時候出現問題了,我們父母的意見又不統一,又會當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鬧的,你們老師給我好好管管吧!不乖,要打要罵隨便你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作為老師,我們對於寶寶的各方面教育我們當然會管,但是作為家長,你們是寶寶的家裏人是監護人,有義務對她進行照顧和關係,和愛的付出,就算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寶寶,她需要一個適合她成長和健全的環境。

對於家長對寶寶的過失粗暴方式對待,不僅不能引導寶寶認識到問題,更容易讓寶寶有反叛心理。更妥善的做法的是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其中原因,聯繫實際問題解決。為了更清楚瞭解寶寶家裏具體的情況,我多次利用接孩子的時間跟寶寶媽媽進行溝通,她媽媽把一些基本情況也跟我説了,我們都在一起商量好更好的教育對策,對此一定要要求家庭和幼兒園教育要一致,家庭教育也要達成一致,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都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成長吧。我覺得對於寶寶家長的情感問題對寶寶造成的影響,家長之間的矛盾我們是不能解決,也沒有權利過問,但希望不要影響到寶寶,請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舒適,美好的壞境,至少是“心理環境”。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4

環節一:

哇!“多美的彩虹呀”

活動一開始,教師點開大屏幕展示畫面——巨大而美麗的彩虹掛在天空,同時教師驚喜的説道:“哇!好美的彩虹呀!”孩子們也睜大了眼睛讚歎:“好美呀!”教師接着提問:“彩虹像什麼?”孩子們議論開了,有的説像絲帶,有的説像橋,還有的説像滑滑梯。

分析:

故事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她的意境——優美、明亮、温馨。怎樣把握、突出、並幫助幼兒去理解、感受故事意境呢?教師充分調動幼兒視覺與聽覺,短短的幾分鐘把幼兒帶入了“彩虹的盡頭”。

1、視覺衝擊。

教師運用電教手段,通過大屏幕展現“彩虹”這一自然景觀的奪目色彩和宏偉氣勢,讓幼兒首先從視覺上感受彩虹的美。

2、 語言渲染。

教師語言描述“哇!好美的彩虹呀!一道明亮、清晰的彩虹掛在天上!”這時教師的聲音並不大,但卻是充滿甜蜜和磁性的,一下子把幼兒的耳朵緊緊抓住。

3、 提問的設計。

獾和狐狸遇到了一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有自己的寶貝,他們的寶貝是什麼呢?請打開書,到書中找一找吧!”幼兒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一頁一頁地看起來。

分析:

教師語言非常精練,只有一個提問,但這一提問是至關重要的。“彩虹像什麼?”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描述,更加深入地、發自內心地去感受、理解、表達他們心中的彩虹。

環節二:

到書中找一找吧。

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自主閲讀繪本,瞭解故事。教師提問:“在尋寶的路

這個故事繪本是一本典型的設問式的.圖畫書,從開始就不斷地出現問題,引導小讀者思考和尋找答案。繪本在視覺上精心安排、做足鋪墊。比如書的扉頁小圖,獾和狐狸呆呆的看着遠方,彷彿正看者那個神祕的地方——彩虹的盡頭。那兒到底有什麼呢?畫家在安排上讓他們朝右看,那正是翻頁的方向。特別的視覺設計暗示翻開它才知道結果。教師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繪本的特點,充分利用繪本的教育價值,捨棄傳統故事教學模式,大膽的將繪本運用到故事教學當中,使幼兒不僅有聽覺上的享受,更有視覺上的衝擊。從而使本次活動更加豐滿,更加有血有肉。

環節三:

在他們等待雨停的時候,他們想起了

教師講述這部分時,在原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添加了一些內容:松鼠有足夠的食物多開心呀!橡果是他最愛的寶貝;他們還想起了鴨媽媽和她心愛的寶寶,鴨媽媽愛她的寶寶勝過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兔爺爺也很幸福,雖然他老了,哪兒也不能去了,但他有美好的回憶。

幼兒園案例與分析15

情景講述:

這是一堂閲讀課,在教研組長與幾位師傅的鼓勵下,我在小班教研組開了這一堂閲讀課。雖然這節課只作為整個教研組的公開課,但是光教案就備了三遍。

第一個教案在集體備課時,我的兩位師傅葛秋菊老師和孫穎老師就給了我不少好的建議,幫我把整個過程進行了一番大改革。一個個環節有了幾位師傅的指點,我的心裏從不安,到逐漸有了底。

第二個教案形成後,我在小一班進行了第一次教學,整堂課下來,感覺還算比較順利,就感覺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而且每個環節都有不太滿意的地方。這節課自己感覺不夠精煉,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簡潔易懂?我們教研組作為集體備課,又進行了一次磨課。副園長徐曉軍老師與辦公室主任馬國紅老師也參加了整個教案的修改。在整個教研組的討論下,我們從教學目標到一個個環節的過渡語,都進行仔細的揣摩,終於生成了比較滿意的第三個教案。這讓我再一次領略到集體的力量偉大的。

理論分析:

第一堂課,自我感覺不是很滿意。這一堂課的時間把握得不是很好,足足超了八分鐘,還有很多環節感覺不是很簡練。這跟一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都有很大的關係。《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小班的一節課超出時間這麼久,不利於幼兒身心的發展。怎樣讓這節課在把握好時間的同時,讓幼兒學會知識呢?仔細揣摩一下會發現,我在提問與啟發幼兒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直接轉入話題。

其實我的本意是想讓多幾名幼兒回答問題,但是事與願違,由於我沒有及時的引導,第二名幼兒並沒有按照我的設想回到第一副圖上回答問題,當幼兒講完其它幾幅圖以後,我不得不回到前面,再與幼兒討論第一幅圖。這個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最後一個環節,“送禮物”中,我在請幼兒送禮物時,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自我反思:

這節課下來,收穫很大。我得到的不僅是經驗,還有同事們的出謀劃策及幾位師傅的認真的幫助。我們在一起磨課,討論,你一言我一語中,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經過這樣一堂課,我知道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上好一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我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相信有了目標,就會方向,有了方向,就會有進步。為了孩子,也為了這份自己選擇的事業,我會努力!

標籤: 幼兒園 案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r5q2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