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美食 >

課內與課外閲讀有效結合的做法

課內與課外閲讀有效結合的做法

本學期,學校語文教研組正式啟動了 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的有效整合的課題,我在聆聽了我校李明玉老師執教的遲到一課和梧山國小的朱晚真老師執教的圓圓的沙粒後,聽了進修學校郭琪琅主任和施麗聰教研員的點評,對 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如何進行有效整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現將半學期來,我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梳理如下:

課內與課外閲讀有效結合的做法

  一、 佈置預習提前閲讀提前瞭解文本

三年級的學生要學會預習了,在預習中我要求學生先把課文讀讀兩遍,再畫出本課的生字詞,及查一查這些詞的意思;要求學生劃出自然段,並自己畫一畫自己認為重要的關鍵詞,試着把自己理解到的感受到的詞整理成板書。這一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文本先熟悉,在上課時才知道需要去找哪一方面的資料,才能在需要時及時地把課前查找的資料提供出來。

  二、 利用課前資料----資料蒐集與整理

這半學期來,我讓學生查找的資料都是結合課文的教學而佈置下去的,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時,讓他們查找蒲公英的知識;在教學《喜愛音樂的白鯨》時,讓他們查找鯨的資料;在教學《國徽》時,我讓學生查找國徽的資料;在教學《回自己的祖國去》時讓學生查找華羅庚的資料,在教學《葡萄溝》時,我讓學生查找葡萄的資料,在教學《兒童和平條約》時,讓他們查找兒童和平條約的具體內容,在教學《翠鳥》時,我讓學生查找翠鳥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相機安排環節讓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彙報,剛開始發現很多學生的資料都是根據《英才教程》上提供的資料來談,於是我告訴他們還可以用電腦上找、書上找、問別人的方式來得到資料,同時在得到資料後要把資料讀兩遍或三遍,然後畫出最重要的資料進行彙報。在七校聯動的研討會上,施麗聰老師有建議可以讓學生不把資料帶進學校,而是把資料都記住在腦海裏直接彙報自己課前資料所得,在下半學期時,會試着讓學生直接彙報。

  三、品讀課文之美----寫作方法和文章佈局

本學期的課文處理方式,主要是根據課文的體裁或是佈局,整體感知整篇課文,把關鍵的句段重點學習,讓學生自己來發現課文的寫作特色,包括寫作方法和文章佈局。在學習〈愛什麼顏色〉後,我根據這首詩歌的結構找了類似的三篇文章讓學生讀,學生因為課堂上發現的詩歌特點,再加上我所提供的課外閲讀篇目,學生自己仿寫詩歌時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在學習〈小鎮的早晨〉時,我讓學生在觀看電腦課件後,學生很快找到每一段的重點句,然後我讓學生從課外書中找出類似的文章,因為我班學生每人手中都有兩本或兩本以上的課外書,而小鎮的早晨這篇課文結構又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所以從課外書找類似結構時,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類似的文章。這樣通過課內外結合,學生對於課內學到的.寫作方法和文章佈局等都能運用到課外閲讀中來。

  四、課後閲讀推薦----同一作者作品或是同主題作品

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課內注重方法的引導,而課外注重閲讀書籍數量的增加。這樣就特別需要老師在課內要對課文進行細細品讀,特別是閲讀方法要指導到位,如指導學生學會摘抄優美詞句,每天讓學生把優美詞句摘錄到優美詞句本里;要指導學生學會作批註,在自己懂得的地方寫下簡單的詞或句,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特別是讀完後能説出自己總的學到了什麼,從而正確把握主題。在課內把相關方法都教給學生後,還要注意提醒學生從哪裏去閲讀,如在學習了〈意大利的愛國少年〉後,我推薦學生去讀〈愛的教育〉這本書,因為這篇課文是意大利的一名四年級的國小生寫的〈愛的教育〉裏其中一篇文章,一提醒學生去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四年級的學生當時有多麼地了不起,竟然能寫一本書了。二是要讓學生去了解同一作者的作品。而對於同一主題作品的介紹,主要是圖書櫥裏有一本配套的課外閲讀書籍,每次我都讓學生輪流去讀相關的書。但也遇到了課後閲讀的推薦,如果老師説得出書名,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所以想讓課外閲讀成為紮實完成的項目,教師只好利用課堂時間,通過電腦的播放讓學生集體感受課外篇目的美。

半個學期的課題實施,根據課題研究的路子往前走,發現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的美,同時也發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的困惑,特別是課外書籍的來源等,希望自己下學期能根據晉江教師進修學校郭主任提出的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要如何做到有序、有度、有效的建議進行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最佳的整合。

標籤: 課內 課外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meishi/4ml3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