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14篇【優選】

《論語》讀後感14篇【優選】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14篇【優選】

《論語》讀後感 篇1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就是這樣,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滿足我們心靈的快樂。

這就是《論語》。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被學生記錄了下來。這些語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就形成了《論語》這部著作。

《論語》沒有往日古書中的長篇大論,它有的只是一則則簡潔精煉,含義深刻的語錄。

其實,有時一句話正是最好的理解,最好的教育。

而我們現在,正是最需要《論語》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的時刻。

子貢曾經問過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貴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盛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就是,一個人不僅要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涼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這是多麼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與快樂。

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每天要多觀察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裏擁有一片永久的樂土。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説:“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可以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説:“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的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拓展一點説,“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在不停地去想,這麼可惡的事情,怎能原諒它呢?然後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再一次的受傷害。

于丹説過,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這告訴我們,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讓這《論語》的力量與我們融合在一起,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的終極的意義。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中國古文化經典。《論語》是"語言的論纂"是一部言行錄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追記孔子的言行。其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涉及哲學歷史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温良恭儉讓等道德規範或者説從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來的生命的大智慧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時至今日仍不乏借鑑意義和實用價值。

孔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其思想學説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德政與禮治其天道觀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觀是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而積極投身於社會現實其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疏導的普及教育其經濟理念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達以得民安民其軍事思路是"足兵""武備"以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對所有戰事。同時孔子窮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壇以授學開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於整理弘傳統文化之流播。"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成就了孔子"萬代師表"的悠悠英哲名;《詩》《書》《禮》《樂》《易》彰顯了聖人"世界先賢"的熠熠赤子情。

孔子仰其憂患心思與情懷誦諸道義仁德文章影響千秋彪炳萬里。以"仁義"為內核以"中庸"為準繩的倫理哲學以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儒家學説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而長青猶茂成為中國社會的.立國安民思想。傳統的儒家文化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和理論藴含着許許多多人生哲學和做人的道理。閲讀儒家經典可以使人知識更豐富頭腦更清醒更加有智慧更加勇敢和勤勞;還可以提高人們的修養使人們懂得誠信仁義禮讓善良謙虛友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僅在歷史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現代社會仍能發揮很大作用。當今由於我國近年來對學生人格素質道德品質培養的關注度不夠青少年道德品質暴露危機。現在強調少年兒童閲讀傳統文化經典尤為必要彌補道德教育的缺憾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論語》讀後感 篇3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天藍色的小書,白色的書脊,書身短小而精悍,上面赫然印着二個墨色大字—————“論語”。這本書樸實無華,卻凝聚着灼灼無盡的智慧,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萬物復甦的初春,我們班主任老師方爸爸帶着我們全班同學共讀《論語》。初讀時,我的興趣都在那些精闢的譯文上。慢慢的,我開始迷上這三言韻文裏悠深的內藴與意義。我細細地讀它,品它,這些文字如鏡子般讓我明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覺察了自己的不足。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孔子説:”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事情對我有什麼難呢?”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告訴學生們:“你們以為我有所隱瞞嗎?我對我們無所隱瞞!我沒有一點不向你們公開,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在《論語》裏也強調,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要學禮懂禮等。這點,帶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因為在我的成長中有許多德藝雙馨、温柔和藹的老師教育我,幫助我。他們無私奉獻,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在我心間播下了美好的種子,他們讓我心生敬意,尊師成了我品行裏特別重要的部分。

我們的班主任方爸爸已經執着地在三尺講台精心耕耘了近三十年了。但是,他把每一天都當作他最重要的日子,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他最親愛的孩子。他用智慧與情懷譜寫最美的師德篇章。我常常看見他在辦公室裏伏案凝眉,埋頭苦作的樣子;我也經常聽到他與別人交談時飽腹詩書,虛懷若谷的話語;我時刻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悉心關懷與温暖呵護;我還看見過他在教室裏廢寢忘食,毫無怨言地改着同學們的作業……我對方爸爸充滿了敬意,每次課後在校園裏,遠遠看見方爸爸,我都有女兒見到父親般的親切感,當我大聲地喊着:“方爸爸!”他的臉上立刻會漾起一個大大的微笑,那朵微笑,含着滿滿的.欣慰與慈愛。

還有敬愛的數學向老師,英語Miss張等諸多老師她們用自己精湛的專業,為我們播下美麗的知識種子。在生活上,她們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們,呵護我們;當我們犯下了錯誤,她們會有恨鐵不成鋼的焦灼,更有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的教誨;當我們取得成績時,她們會難掩喜悦之情、欣喜,歡跳。她們與我有着老師的恩澤,亦有大姐姐般的情誼,讓我尊敬不已,我也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優異的成績努力的去回報她們對我的愛。

《論語》讀後感 篇4

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讀了于丹老師所寫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樸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y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y種教育。我們都説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y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y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y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y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y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y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y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y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説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説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y種態度,是y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y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説:“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後感 篇5

當我剛會寫自己的名字的時候,爸爸就告訴我,我的名字“思敬”是出自《論語》。當時我只是知道有《論語》這本書,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是因此,才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知識面的增大,在這個假期裏我嘗試着通讀了《論語》,雖然過程有些吃力,但是我覺得自己感悟領會了其中的諸多哲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歷經滄桑,流傳了2500多年,其中無一虛言、句句都落在實處,影響了世代中國人,像裏邊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温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朝聞道,夕可死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都傳遞了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處處充滿誘惑,容易迷失自我的今天,其中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更能使我們擺脱心靈困惑,修正我們的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

就拿“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來説,孔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聽要想到清楚,神態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談要想到誠實,處事要想到盡心,疑難要想到詢問,憤怒要想到後患,見到名利要想到大義。它讓我明白了: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能夠思索其中的含義;君子與人相處,自己的顏色必須注意要温和,容貌必須注意要謙恭;君子的言行必須忠實,辦事必須認真;説完話、辦完事要自我反省,檢討得失,有所疑惑就要請教他人,有憤怒之事要考慮後果,見到財富名利都要想到是否合乎大義。

如今,已經有近千個以孔子名字命名的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遍佈在世界各地,作為中華經典文化所藴含的智慧代表其思想哲理和名言警句早已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就像《朱子語類》所説“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和《論語》延續了兩千多年讀書人的夢,更是訴説了千年的理念,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可以得到温暖,去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論語》的魅力又是巨大的,在我眼裏它的意藴和深刻就像浩瀚的宇宙遠遠不是我所能挖掘徹底的,在下個假期裏我計劃重讀《論語》,我想那時的感悟會比這次更加深刻。我為自己的名字出自聖人的言語而自豪,聖人的教誨必將使我受益終身。

《論語》讀後感 篇6

時光像一隻蝴蝶,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回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時候,我剛開始學《論語》。我已經學過的國學經典有《大學》《道德經》《論語》,《大學》教會了我一個人要有目標,《道德經》教會了我一個人要遵守天地運行的規律。到現在我已經把《論語》學完了,收穫了非常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論語》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非常喜歡孔子。孔子長着一個高高凸起的額頭,一個大大的鼻子,嘴巴也很大,像一口就能吃一碗飯似的,但最有特點的是他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雖然孔子相貌很醜,但知識可不少哦!

當我才剛開始學《論語》的時候,我幾乎對《論語》這本書裏面一句最簡單的話也都弄不懂它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十而立”,我原本以為是三十歲就必須成家結婚了的意思呢!其實它的意思是三十歲就要懂得禮儀,要學會如何做人。後來,我還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我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意思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你看清楚了嗎?你聽清楚了嗎?你臉色和藹嗎?你相貌端正嗎?你説的話誠信嗎?你做的事恭敬嗎?你有問題問嗎?你生氣了給你帶來災害了嗎?你看見了想了它的意思了嗎?想到了這裏,我就想到了北湖公園裏的九思橋,橋下的那九個洞不也是在提醒我們要像君子一樣,從九個方面去思考嗎!

有一次,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我想:這麼簡單的題目,難道老師把我當三歲小孩?我剛要舉手回答,突然又想:“這道題一定沒那麼簡單!”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孔子説的君子有九思,特別是那句“忿思難”,如果我不假思索地説出了錯誤答案,惹得老師生氣了,那我不就有“災難”了嗎?所以我開始認真思索,直到找到正確答案時,方才舉手回答。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想到這句話,我就想到我生活中的一天,有一天我的幾個同學在做一個讓同學出醜的“陷阱”,我剛好走過去,他們説佳佳你來和我們一起弄吧!我正想答應,突然想到孔子的這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説不要,即使他們拿不跟我做朋友了威脅我,但我要像君子一樣坦蕩蕩,於是還是我轉身走開了。

如今我已經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了,我知道了什麼是“禮”。走路的時候,要挺直脊樑,背要打直,不能歪歪倒倒的;吃飯的時候,手要扶碗,把勺子拿穩等等。

讀了《論語》,我明白了,我們要像君子一樣寬容大度,不能像小人一樣卑鄙。

《論語》讀後感 篇7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麼,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麼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着,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願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並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並且獲得信息後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藴,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隻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後感 篇8

心得皎皎明月, 蟲鳴疊疊 ,秋風入窗 ,夜長無眠。一個人, 一盞燈 ,一杯淡茗 ,一絲愁緒。當翻開《論語》,所有一切都已化為沉澱,暢遊書海,彷彿誦讀之聲環繞耳邊……《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一) 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他曾經誇獎這個學生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就是説,顏回家裏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裏。這麼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説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生活這樣艱苦,為什麼能自得其樂呢?其實,主要是在於你的人生態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歎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度。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二) 處世之道

在現代社會中,處理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孔夫子告訴他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論語·顏淵》)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説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可。

(三) 君子之道

這裏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眾的人,在《論語》中,隨意就可發現這二字,可見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説:“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連孔子都愧稱君子,不難發現君子的標準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四) 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很多人都感歎光陰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興歎的同時,也給大家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為政》)孔子提出的這六個人生軌跡,對我們現在仍有很多啟迪意義,關鍵是我們如何領悟這其中的智慧,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之,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窗外落花紛紛,合上書,閉上眼,聞着淡淡花香,細細咀嚼論語之道,我發現自己又多了一份從容和坦然…

《論語》讀後感 篇9

暑假裏我閒來無事閲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從中我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其作者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論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他所提出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論語》這本書是孔子思想主張的體現,孔子學説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道德言論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要去時常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種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了之後及時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温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勤奮、樂觀、大度,而且還謙虛好學。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説,做到了哪些呢?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就突出,如此偉大的人還説出如此自謙的話,這種好學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提出了“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在生活中品德是評價一個人好壞的重要依據,擁有美好品德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會遭到別人的遠離。

《論語》對於現在人來説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書中充滿了哲理,對我們的做人做事都非常的有學習借鑑的意義。

《論語》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拜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温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後感 篇11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訴我:父母健在時就不要長時間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離家遠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還沒有獨自遠行的經歷,但在外時父母的牽掛,卻深深地牽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語課,爸爸囑咐我到了學校給他打個電話。可當我到了那裏準備打電話時,突然忘記了爸爸的手機號,手裏拿着手機,心裏萬般無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課,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責備我的大意,讓他擔心。現在想起來都很愧疚,好友的電話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邊的父母的電話,卻忘的一乾二淨,真是悲哀!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條無形的紐帶,便將我們緊緊繫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時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在外遠遊時可以聽到父母的叮囑,原來,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老先生告訴我: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常常憂愁悲傷。一般人很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總是會為一己私利勾心鬥角。我承認,我並不是一個很能寬容他人的人,我也會有“陰謀”,也會有心計,可其他人何嘗不是呢?人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總是在自我意識了掙扎。傷害過自己的人,覺得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可真正想要“報復”時,卻又於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還會快樂嗎?後來,我學着去理解他人,去寬容他人,傷害我並不是他們的初衷,只是我自己這樣想罷了。漸漸地,心中沒了先前無所謂的困擾,多了一份坦然,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原來,寬容他人是一種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老先生告訴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守信用、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好處。同虛假做作、諂媚奉承、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歡交朋友,但有因為交友標準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幾個“死黨”而已。俗話説: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個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會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會我言而有信,見聞多的人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共同進步。原來,與朋友談天説地、互訴衷腸是一種幸福……幾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記下了人生的真諦,幾千年後,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氣息。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

《論語》讀後感 篇12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於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裏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聖賢們那種温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説,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裏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説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為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着我們躁動遊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麼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説:“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才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願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論語》讀後感 篇13

“禮之用,和為貴”,要説起維繫中華上下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紐帶,當非儒學莫屬,若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畫上休止符的時代算起,儒學的光芒已經在神州大地上盪漾了兩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學精華被傳承至今,體現在當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若要説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麼《論語》則是儒學文化的結晶,或者説,樸素而華麗的真理。

時間的長河衝不走《論語》帶給後世的文化沉澱,歷史的沖刷刷不掉《論語》立於中華文化中的豐碑。作為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將孔子“仁”的思想作為中心,言語間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傳遞着“禮”、“德”、“孝”等思想。縱然時隔千年,細細翻讀《論語》,那位對於“八佾舞於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禮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議統治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彷彿就在讀者面前觸手可及——他不苟言笑,舉止莊嚴,用禮得體——兩千年的厚重歷史帶不走他在讀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認為自己是一位聖人,他有時也有不解之處需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賈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種和諧的姿態安逸地落在《論語》中古老的文字上,幾經歲月的波折,被歷史的浪花磨去了稜角,如一枚鵝卵石般靜靜地躺在人類文化海洋的灘塗上。

《論語》是樸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外沒有任何多餘修飾的辭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編鐘般利落大方,而敍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樸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言辭簡潔,以樸素的松木作比,準確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對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志的肯定與讚揚。

但同時《論語》又是華麗的,這份華麗如一口被塵封許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靜下心來輕輕拂去表面的塵埃,再小心地順着開口推開盒蓋,你才能發現其中真正讓人賞心悦目的瑰寶。細細品味“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禮時的莊嚴感與華麗感,而又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中不難察覺到孔子對於天地萬象的不斷變化發出的感歎,或許孔夫子善於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才能看到另一種華麗的人生境界吧。

《論語》的華麗藴藏於樸素之中,使人在品讀之餘無限回味。冥冥之中總能體會到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縱有千年時間間隔,卻彷彿也能聽到他在教導着我們: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論語》讀後感 篇14

《論語》是一部經典國學著作,眾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的,內容為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為“仁”,他所提出的“仁”實際上是一種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設一個公益的社會。

對於《論語》的內容,我們在國中時就開始接觸了,至今過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經典語句我們依然隨時都可脱口而出,這説明經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當時尚且年少,對其內容頁大都一知半解,現在重新再細細品讀,便對其內涵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論語》全書有很多章節,但我最喜歡“學而第一”章裏的內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則主要是要同學們適應新環境,好好學習,培養君子風度,搞好團結,正體現了其“禮”的思想。這一則也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的《論語》十則裏,第一次學時,我並沒有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還以為是“朋友”的意思。這樣又證明了《論語》的又一則“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如果我沒有重新認真的'去複習,又怎會知道這裏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呢?

還有一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則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常常自我反省,從而自我提升。這一則的意思是:曾子説:“我每天做三個方面的反思:替人設想做到忠實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複習好了嗎?説明了作為一個學生每天應該堅持的三省內容。如果這樣堅持自省,那為人必定越來越完美,我們不僅現在應該堅持,即使畢業後不再是學生了也應該繼續堅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論語》中最能體現“仁”的一則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説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禮?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樂?説明了仁是禮樂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要成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養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如果沒有“仁”,又怎會有其他的“義”、“禮”、“智”、“信”呢?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仁”,就難以成為君子。

《論語》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所藴含的豐富哲理時刻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願《論語》文化可以繼續傳播擴散,經久不衰;願社會充滿仁義道德;願孔子嚮往的“仁”(公益的社會)能早日實現。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優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1w5d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