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精品】讀後感的作文彙編6篇

【精品】讀後感的作文彙編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讀後感的作文彙編6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信發出去後,凡卡洋溢在幸福的幻想之中,他每天都等待着爺爺,等待着那蹣跚的步伐踏着鄉間的泥土,城市的石板,帶着家的芳香,來到主人家接他回家。

夢裏,爺爺的笑容就像有人在平靜的湖水裏扔了一塊石頭,微微的波紋透着爺爺的和藹。但是幼小的凡卡不會明白,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就像主人家的小崽子和現在的凡卡,他們的人生是如此不同如此。凡卡的信,寄託着他的期望,生存的希望,但這封信,也因為沒貼郵票,沒寫明確收信人地址而帶着凡卡所以的渴望破滅。

而在凡卡期待的回去的那個地方,爺爺正彎着腰,腳下跟着可愛的泥鰍,爺爺揹着一大筐大大小小的木柴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他站直了腰,望着遠方凡卡所在地那個城市,眼眶紅紅的,眼睛裏泛着淚花,他也在思念着凡卡。

凡卡因為晚上沒有哄好主人的小崽子,深更半夜被主人用帶刺的荊棘抽暈在院子裏。凌晨,肉店裏來送肉的夥計過來用腳把凡卡踢醒了,凡卡渾身都是荊棘上的刺,他痛的要命,卻沒錢到小診所去看醫生,就這得忍着痛一根一根的拔掉這紮在肉上的疼。

鄉下一個認識的人路過這裏,碰見渾身是傷的凡卡。凡卡喜出望外,撲上前就問:“請問,我爺爺呢,他和你一起來的嗎,他是來接我回家的嗎,他在哪呢……”面對凡卡一連串的問題,那人只回答了兩句話:“你爺爺沒有和我一起來,他在上個禮拜已經死了。”説着就自顧自的走了。

凡卡愣在原地,臉上的表情凝固着,一連串的淚水從眼眶流出來,但他卻連嘴角都沒有抽動一下,只是一個勁的流着淚。絕望,痛苦,悲傷,和渾身的痛全部湧上心頭。直到被同來的夥計拖走……

凡卡回到主人家,他明白了,要學會自己一個人面對一切,自己承擔與生活。

他找了個機會,偷偷從主人家跑了出去,來到渡口,找了艘船做雜工,船在向遠方行駛,凡卡不知道以後的日子會是怎麼樣子的……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六月我在運河邊散步時,偶然看見那些怒放的夾竹桃:紅的像火,白的像雪……於是,我就想起《城南舊事》中的那句“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我為英子感到難過。爸爸病倒了,不能去參加她的國小畢業典禮,媽媽在她的胸前別上了她爸爸最愛的夾竹桃……當她拿着她的國小畢業證書興奮地跑回家去時,卻發現家中的花兒落了。她從僕人老高口中預感父親的去世,她前往了醫院……花凋、人亡,我以為一切都已結束了,我的心伴隨着英子父親的去世抽動了一下,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離開了,這是多麼悲傷的事啊!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的心又為之震撼。那種震撼是我從未體驗過的,猶如大海的咆哮一般,我無法感同身受的英子的喪父之痛和痛苦背後的成長與堅強。

於是,我懂得了開始是某件事的結束,又是一種啟程。如果説小英子告別國小的夥伴是一種結束,那麼新的中學生活將是一個開始;如果説爸爸的生命消逝了意味着結束,那麼小英子真正地長大,開始獨立面對她人生的下一站旅程,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

是的,開始是結束,更是啟程,我明白。

記得國小三年級時,我從老家轉學到了杭州。頭幾天,我會很想念班主任陸老師在語文課上講課時激情澎湃的樣子;想念下課時與同學打打鬧鬧的情景;想念學校門口小攤上蛋糕的奶香四溢……我整天過着渾渾噩噩,沒有同伴的日子。那時,我的心情十分低落,猶如一隻脱離大部隊的孤雁,無助而彷徨,對老同學的思念愈發的強烈。直到那天,我遇見了吳亦萱。她是當時班裏的文娛委員,是我在新學校的第一個朋友。我們一起上學、放學,課間也經常聚在一起聊天。我也會經常去她家玩,有時還會在那兒過夜。漸漸地,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對於對方的瞭解甚至多過對自己的瞭解。從那以後,我開始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們也越來越熟絡,我也開始了自己在杭州的新生活。

生活中類似的事也一直在上演,或許沒有英子喪父這樣痛徹心扉,但它依舊伴隨着我們成長……

我想人的一生有無數的開始和結束。我們需要適應這個過程,懂得結束亦是開始。傷痛過後,收起行裝,勇敢踏上新的征程,度過一個個艱難的轉折點,在結束與開始中成長。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暑假期間,我讀了《家》這本小説,體會到了封建社會的殘酷無情,為書中的主人公而悲憤感動。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歌頌。

《家》這本書真是一部反映歷史的好書!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寒假到了,班主任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課外書,我發到的是一本散文——《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剛拿到手我就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

作者以第一人稱“我”來寫的,“我”在書裏是一個小女孩,住在“王園子”裏。書中有很多人物:六指兒、小江、紫雲姑姑、紅米姑姑、麥稈、秋姨等,我最喜歡書中“我”的好朋友月巧,月巧的家雖然不富裕,但是很幸福,而且月巧非常能幹,除草、餵豬……樣樣都行,我認為像月巧這種和睦、快樂的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家庭。其次,我比較喜歡六指兒,雖然六指兒很調皮,但他貪玩的外表下,藏着一顆善良、真誠的心,自從三奶奶去世後,六指兒那顆懂事的心就顯露了出來,竟忍着疼痛把自己天生多出來的第六根手指砍掉了(因為這是三奶奶生前一直很遺憾的事),我感動極了。

我討厭“王園子”裏的其他人,他們太迷信了。最令我氣憤的是,“王園子”裏的人因為鍾秋生是光棍而叫他“鍾瞎子”,而漂亮的紅米姑姑卻恰恰喜歡上了他,並懷了寶寶,而她因為鍾秋生的緣故,也被人們視為“災星”,她到哪家串門,哪家人就擔心得不得了。過年時,那些紅米去過的人家就會剪一些小紅紙人扔到紅米家後院,天哪!難道紅米姑姑比鬼都恐怖嗎?更令我驚訝的是,紅米姑姑的父親竟然把生下來的寶寶給活埋了!“王園子”裏的人怎麼那麼狠心,嬰兒難道不是生命嗎?姑娘愛上了一個光棍有錯嗎?最後,紅米被迫改嫁了,可我知道,儘管她成家了,但她一定不會像以前那樣幸福……

看完後,我仍回味着書中每一種不同的情感,從中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在生命中最夢幻的就是那段時光——童年。我們上了國中以後,就會覺得國小是幼稚的。然後就會把自己打扮的很成熟,認為自己長成大人了。

今天我就深深的體會到了,在12歲這個夢幻的年齡的閃亮……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和我一樣的12歲女生,她因為早讀了一年書所以已經上七年級了。她比班上的同學都小一二歲,學習也是十分吃力。不像我。比大家都大幾個月,甚至是一年,所以學習一點也不吃力。喜歡粉可愛的她,在班上幾乎沒有朋友。因此,她成了一個獨來獨往的人。她受了班上的女同學的“啟發”,她懷疑她愛上了老師,這就是愛情,她也長大了。因為這個,她不理同學的妒忌、傳的“緋聞”和自己心裏的困擾。一次次受到老師的關心、重視的高興。在不經意中聽見的一個對話,讓她明白了:愛還有許多種讓人感到温暖方式……使她知道了,喜歡可愛不是錯,做一個自己喜愛的自己沒有錯!!!

在現在,也有許多大哥哥大姐姐就是這樣的。覺得自己需要的是成熟的一面,而不是小時候的天真、可愛。我們是在成長,但是不是靠成熟的表面來成長,而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成長。

其實在現實中,還是有像書中那樣的學生。他們擁有一顆純潔的心,一個個天真的幻想。那不是幼稚,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過的閃亮的一場夢……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着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記

説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羣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羣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説:“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説,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繫,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説,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標籤: 讀後感 彙編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e147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