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集合(13篇)

目送讀後感集合(1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集合(13篇)

目送讀後感 篇1

以前只知道《目送》裏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然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此類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書都看了一遍,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裏面給我更多的感受是學會珍惜,學會相處,學會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與親人相聚的時時刻刻!她説,兄弟姐妹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樣,我們不像朋友,不像戀人,不像知己,我們都有彼此的空間和世界,我們相約往往也不是為了想念對方,而是為了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在彼此的眼裏看見曾經的自己,我們就像兩株雨樹,即使相隔30米遠,但是我們同樹同根,是當有一天爸媽突然不在的時候,他們留給你世上最後的'禮物!學會與人温柔的相處,以一顆包含熱情的心去對待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學會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輕的皮膚,不再散發光芒的容顏,接受父母越來越遲鈍的模樣,學會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請慢慢走……看到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淚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馬奔騰引起了塵埃,還是野馬本身就是塵埃?我究竟是因為感性而流淚還是眼淚本身就是為了感性?我不曾知曉,也不想明白,只是讀到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改變,我只祈求時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願在父母康健姊妹安樂的日子裏,我們能夠永遠幸福!

目送讀後感 篇2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我如今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讀完這本書時,我合上了書,閉着眼,回想着每一篇的內容,又想了想,作者説的真對。之前的我認為,自己的親人們都是命中註定的,無法改變的。現在的我認為,既然上天給你了會對你好的他們,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如今,媽媽在你耳邊嘮叨的話,頓時成為了一種幸福,爸爸為你念的一句句詩,頓時成為了一種美妙的意境。曾經,一個記者去採訪一位103歲的老人,她一生中經歷過很多,也有過悲慘的戰爭,但是,她卻説,快樂的去過一天和不快樂的去過一天都是去過日子,不過,需要你來決定,是選擇快樂還是不快樂。

在《目送》中,我讀懂了許多,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的海平線上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陽明山上,看夕陽下沉時的'那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對啊!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作者也寫出了自己對時間飛逝的無奈與惋惜。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了一圈,又是一段時間。

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多少人,目送着你的背影,又有多少人,被你目送,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的去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最愛你的親人們。

目送讀後感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當我讀到龍應台在《目送》中發自肺腹的這一段話,我的腦海裏總會浮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目送的故事。

記得上幼兒園時,每次我都是緊緊拉着媽媽的手,進教室時還不斷回頭看着媽媽。後來上了國小,媽媽每天送我到學校門口,我總是像小鹿似的.邊喊着媽媽再見邊頭也不回地衝進校園。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報了一個鋼琴班,這個班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二十分鐘,剛開始都是媽媽送我去,去了幾次後我強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強下媽媽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課了,下課時正是交通高峯期,我站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看着一輛輛汽車從我面前駛過卻不敢過去。好不容易到了馬路對面,我的鞋帶突然開了,正低頭綁鞋帶時,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媽媽,原來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後面。我一下撲到媽媽懷裏,那一刻心裏是那麼幸福。

母愛是無形的,它需要心靈去感受。母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母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有時我想我會不會長大後也像《目送》中的兒子,慢慢地和媽媽漸行漸遠。但不論在哪裏,媽媽一定都會默默地注視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以後一定要用愛去回報媽媽。

目送讀後感 篇4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台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台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 篇5

現在的我處於一個很尷尬的時刻,與母親的隔閡越來越大。每每心情很悶很難受時,我就想沉浸在這本書裏,看看別人的父母,別人怎麼做子女,然而還是學不會。

這本書寫到關於__的一些關係,由於看這本書前看了沉默的大多數,都有點非主流之嫌,未必不是一個獨立思考者應該有的思維,恭維也好,疏離也罷,這些文人墨客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樂業,殊途同歸。

這其實是一本由散文堆砌的讀本,貫穿的是親情,也吃驚於龍應台對植物的熟悉,對知識的敬畏。

有不理解父母的時候,安德烈也很少和她聯繫,偶爾一封郵件當父母的也是反覆斟酌,上線提醒就像是給父母的一劑安慰藥,也會在12歲的時候説不再是你的baby,龍應台和醫生弟弟後來也發現父親是在不允許駕駛後慢慢心智退化,退化到眼屎把眼睛都黏得睜不開,退化到一進一退的使喚吟詩學步。

“很多,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着變質。渴望安定時,很多人進入一個家;渴望自由時,很多人又逃離一個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許遇見的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尋找自由的人也許愛上的是一個尋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温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如果要我替她想想,可能就是這樣吧,世界那麼大,她那麼大年紀,也該出去看看了。可是啊,你看看就看看,何必傷人。孰是孰非,彼此心底,心知肚明。非得爭個你強我弱,非得人前人後換個花樣玩,絲毫沒有一點做母親的模樣。

所以,與其説,為了尋求慰藉來讀這本書,倒不如説是越讀越殤,別人家的父母可和你家不一樣……

目送讀後感 篇6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7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僅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以往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此刻有點信了。以往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此刻也還沒準備相信,可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終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經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僅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資料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可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以往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讀後感 篇8

對於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説,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看到這句話,心裏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麼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説的真好,説的真對。

親子關係是個很奇妙的關係。中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後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係一樣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親子關係是這樣的:孩子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註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捨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和關懷,當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成年,但有着孝順父母的責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當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歎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後看看他會成為什麼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願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目送讀後感 篇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着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國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着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繫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説着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後感 篇10

人的一生必定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四種自然規律人之常情,同時還會夾雜着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人生如此豐富,可,它對於你來説是美好的還是一場噩夢呢?

父母的離去與衰老,兒女的離別,朋友的牽掛,自己的衰敗破落以及孤獨寂寞……這些,你承受的了嗎?

《目送》是一本記敍了作者龍應台遭遇的散文集。打開書閲讀它,你會覺得這樣的'人生真是悲慘啊。你會想,自己會遭遇這些嗎?會不會很痛苦呢?

剛開始讀它時不瞭解作者的一切只感覺奇怪,感覺淒涼。兒子漸漸地長大,青春期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替她感到傷心。年邁的母親智力出現了問題,總是問着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問題,有時候真覺得作者很孝順,因為我看着都感到了不耐煩。

父親的離去對每個人來説都很痛苦,傷心。但對於作者來説痛苦是加倍的,傷心是加倍的。從最後作者回憶的與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瞭解作者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與父母及其兄弟一起移民至香港,在香港並無親朋好友,不會像我們一樣也許從小就經歷過許多生死離別的場面,今年太爺爺過世了,再過幾年太奶奶過世了或者什麼三叔公八大姨重病過世等等的傷痛。

就像作者所領悟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人生的道路也同樣不可能相同,經歷的艱難當然也就不一樣。

不管是什麼,經歷了就會明白,就會成長,就是磨礪,會讓自己更好,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我們會因幾次的考試不理想而失落、挫敗,這些都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考驗,如果這都禁受不了那以後得人生我們會怎樣呢?

目送讀後感 篇11

匆匆流去的時光,總會讓人忍不住懷念。

——題記

人一生中,總會有痴呆的時候,沒有幾個天才會聰明到生命的最後一段路。

一片短文,洋洋灑灑幾千字,分為兩部分,前半段為回憶,後半段為現實。在龍應台小的時候,父母很年輕,再高的火車,他們也爬得上去,“就是隻有一隻腳沾着踏板,一隻手抓住鐵桿,半個身子吊在火車外面像風箏就要短線,還能聞到那風裏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還能看見大江大地綿延不盡,令人想迎風高唱山川壯麗”。青春是轟烈的,是美好的',是所有記憶中最美麗的一部分,更是永遠回不去的一段舊時光,一幕一幕的畫面像時光機一樣,一張一張在腦海中呈現。原來的那些記憶,最後只剩下一段語言,一次遐想,簡簡單單,很快就過去了。

可是,人們永遠逃避不了歲月的流逝。作者的母親在面對作者時,竟然一點都不認識,那相處了幾十年的感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無蹤影,親情又是那麼的寶貴,龍應台一遍一遍地向母親表達着自己是誰,一次又一次相幫母親撿回記憶,只是,在歲月面前,誰都無能為力。

五百里,很長又很短,長到一段幾個小時的路程,短到一段回憶。成長了十餘年,房子從瓦房到樓房,從沒有樓梯到有樓梯再到現在的電梯,科學在進步,我們在成長,父母在衰老,破碎的童年記憶已經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拼湊、刪除、拼湊、刪除。

時光,還是不會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華似錦,輪迴過幾次?

目送讀後感 篇12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沉重的。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人們常常説,三生,可是真的有三生嗎?如果有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已過去,第一天上班的早晨,我是否也是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

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目送讀後感 篇13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弔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採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為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jpln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