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逍遙遊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逍遙遊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逍遙遊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逍遙遊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逍遙遊讀後感1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讀後感2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脱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脱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鈎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3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飢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遊》。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遊》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説,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窪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着風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後,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遊》是一本好書,裏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着你去探索和發現呢!

  逍遙遊讀後感4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逍遙遊讀後感5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一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一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逍遙遊讀後感6

一、“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先説“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其次説“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説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着,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脱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説文解字》説:“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遊》中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遊”。

  逍遙遊讀後感7

“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讀着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書本上,心卻已經隨着莊周去那南溟逍遙的暢遊一番了。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飛的鵬鳥,我會不會去豔羨天空的湛藍和雲朵的潔白?亦或是僅隨本心,飛向廣闊的南溟?

自古以來,大鵬便被人們賦予各種深刻的含義,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可是我卻覺得,此“逍遙”非彼“逍遙”,“逍遙”在詞典中的本義便是悠遊自得的樣子。而拼盡全力去追夢的路途註定無法逍遙自在,怡然自得。當鵬鳥不再逍遙,它還願意去那如夢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麼?

讀逍遙遊,最羨慕的,最喜愛的自然是鵬鳥的逍遙,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者,主張不爭名奪利,主張隱逸避世,他筆下的鵬鳥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筆下的《逍遙遊》自然是絕對逍遙的。其實鵬鳥御風而行,它的最終目的地可能並不是任何一個固定的地點,途中經歷過的風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遙,這難道不是自由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麼?

在《逍遙遊》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最多隻能飛到數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着,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遊。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定乎內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禦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後抑,先對宋榮子和列禦寇大加誇讚,然後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聖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誇大之詞,亦或者説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於莊子本人來説,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於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麼?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莊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藉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願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逍遙遊讀後感8

初讀逍遙遊,是感歎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千裏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遊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遊到哪裏去了,才有瞭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所體現的有道家清淨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裏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遊》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更是體現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遊於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遊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聖人。

《逍遙遊》中體現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脱。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於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於《逍遙遊》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逍遙遊讀後感9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説,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説,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説,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閲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逍遙遊讀後感10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天池也。

語出莊子《逍遙遊》。何為逍遙?

莊子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者逍遙。”但凡人無法得到逍遙因為會有所憑藉有所限制,做人無論如何也會受到壽命的限制。如此怎樣也不得逍遙。莊子因此説:“此之悲矣。”於是,與其説是鵬的逍遙遊,不如説是莊子的逍遙歎吧?

莊子説,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衝九萬星高空,揹負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方羣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一樣所見甚小。

是啊!昔日繞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説:“天下已經治理好了,我接替你豈不是為名而來名是依附於實的客體,難道我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鵬版超然,也只有莊周吧?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周説:“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還能“鼓?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彷彿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聖人如何?我們都是斥?罷了。可即使如此,和莊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莊子無疑是偉大的,他教會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責罵,否定,誇耀,嘲笑,崇拜…蘇軾的眼光往往會阻擾人的進步。説到這,我想到了現實中的生活……

我無法像莊周版逍遙。但我會樹立目標,在會考來的白日裏,有一些“不能去在乎”的東西,而我願向《逍遙遊》中的那隻鯤鵬,藐視這一切。看看我們的生活——他人的肯定,物質的條件,成績的好壞,其實這些又有什麼可在意的呢?學會去忘記他們吧…

成長路上的煩惱,總歸是有許多的,委屈與哭泣更是少不了,別再垂頭喪氣,何不像莊周版釋然,少年何必歎逍遙?

少年談,歎逍遙,又是幾度年華空度日?

逍遙歎,遊逍遙,又是一個逍遙少年郎!

或許,那隻《逍遙歎》裏從北冥飛到南冥的鵬才是我心中的逍遙之祖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p6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