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為刀,刀為心,社會為牛,你怎麼樣對待社會,社會怎麼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為山,觀山不為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麼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暱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為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後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為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為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為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後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為什麼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讀後感2

《莊子》中有一則叫《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為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後,便回到家中,但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始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朱汗漫變賣自己全部家產,又廢寢忘食地苦練三年,他的意志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客觀上根本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強,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為這種本領根本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等於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實就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得以發揮。現如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排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於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為師,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着“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為嚴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受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而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性”、“抗誘惑性”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台上盡情地發揮所學之長,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莊子》讀後感3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讀後感4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5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着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着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那麼悽怨,只是為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為”“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裏也會開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着,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讀後感6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瀟灑,但聖人的思想只能借鑑,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遊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於腦後,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為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於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嚷嚷皆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為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為的是造福於天下,人不能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聖。

我現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聖人思想的真髓,現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莊子》讀後感7

《莊子四講》全書分成四章,每章都以《莊子》原文中的片段作為支撐,主要闡釋了故,命,天,人,忘,遊,虛,芒芴。

我覺得作者比較出彩的點在於,很多人把莊子的“忘”、“虛”理解為退回初始狀態、混沌的世界,與萬物合一,僅此而已,而畢來德則更進一步(不知這一步是走對了還是錯了),強調虛空、混沌帶來的變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讓來回往復的主體得以重新定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係。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畢來德不僅強調把已經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為強調揉回了球之後,這團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條蛇、鈴鐺、一隻兔子。

作者另一個出彩的地方在於,他提出莊子的虛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體,身體(而非所謂心靈、精神的自主運作是自主性的保障),這個觀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還沒能徹底理解畢來德的身體指的`是什麼,不過,確實是意識對於自身的認識以及對獨特性的渴望把自體和他者分割開來,而意識也在這種認識中化為他者(這也是畢來德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莊子的描述,它們卻是在根本上衝突的;也就是説,一方面,人在知覺的時候無法言説,言説的時候不知覺,因此人説的是自己“不知”的東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則可以“遊”,也就是畢來德所説的“靜觀”)。

另外,《莊子》原文,尤其是《天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覆揣摩了。

《莊子》讀後感8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説也(11)。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從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人死後又是一個新的生命體的開始。有時感覺可以做的事其實是不可以做,有時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卻是可以的。

天地也許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萬物也可能就是由馬的各部分組成的。莊子相對的角度考量。

不過莊子對生死的看法值得我們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負。別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計較一些瑣碎的事。也許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業,對於整個地球來説也是不過海中的一滴水。對整個宇宙來説更無所謂了。老莊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論很多人難以理解,中國幾千來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國所以不得不對道家學説加以研究。

《莊子》讀後感9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

真正對此生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對命運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遠達不到的目的。

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經常發生猴子偷莊稼的事情,人們防不勝防。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裝米容器,有細細的瓶頸,使猴子能夠伸進去,拿着米卻出不來。沒有一隻猴子願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們都會對猴子的故事,啞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們,會有多少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盡自己的一生,難以放手呢?

人們往往都會關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追逐生命中有些永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達到的東西,而錯過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為生活所累,為虛名所累,為旁人的目光所累,為名利所累,這一切看似重於一切,卻其實遠比生活的真正意義渺小的多。許許多多的人,為了這麼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精彩的風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們説,他們走的太快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他們停下來,就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能夠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憊的身軀。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習慣這種態度,才能夠準確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於為了其他東西迷失了自己。

所謂達生之道,即為對生命的一種通達之心。用感恩的心態來善待生命,用滿足的心態來善待生活,生命,也許就會更加珍貴,生活,也許就會更加美好。

《莊子》讀後感10

“莊子這一班”這本書讓我看了回味一再,書中的寓言故事讓人感覺到莊子的無拘無束,對存亡的價值觀有不同的觀點,真是巨大!

書中有一篇內容説到:“楚威王聽聞莊子博古通今,便要求兩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禮,到宋國把莊子請回來擔任卿相。兩位大夫到了宋國,巧見莊子在河濱樹下釣 魚。他倆恭敬地説:咱們大王請您幫他管理楚國。”莊子頭也不回地邊釣邊問:“傳聞楚國太廟供着神龜,神龜是情願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願拖着尾巴在 泥裏爬呢?”兩位大夫説:“當然情願活着啦!”莊子一揮手説:“你們走吧,我就願意拖着尾巴在泥裏自在地爬,才不情願被裝在錦盒裏供在堂上!”莊子甘願自 由安閒的日子,也不要捆綁在金衣玉食、榮華富貴的日子中。

咱們現在的物資豐厚了,壽數增長了,耐性卻少了,高興也少了。咱們爭奪的.事物往往與自在各走各路,其實自在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缺少了自在,就算有再多 的財富那又怎麼呢?再多的財富買的起自在嗎?假如你當了金錢的奴隸,那麼你會高興嗎?我想不會!就像一隻小鳥被關在富麗堂皇的籠子裏和無拘無束的在天空飛 翔,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才會讓小鳥高興呢?一隻北極熊孑立的被關在狹小的動物園裏和敞徉在雪地裏與火伴一同遊玩,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對北極熊比較好呢?

從這一本書讓我領會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們更應該愛惜自在的韶光,仔細的過每一天,讓自己活出生命的含義,活出日子的精采。

《莊子》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39;莫逆之交#39;。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裏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後感12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讀後感13

本書採取一書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潑、輕鬆的筆調,讓讀者看這些高居雲端的先人們走入凡間,走入我們的生活裏,和我們一起探討這樣一些深層的問題:我們所遺失的智慧在哪裏?我們是否太粗心,以至於讓智慧擦肩而過?我們的生活是否因為充塞了沒有生命的資訊而失去了生機?我們的人生是否應該做某種程度的調整.以和古聖先賢取得精神上的聯繫?《莊子,你在説什麼?》一書,是以故事為表現形式,並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讀者借鑑。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書中每個故事深入淺出,短小精幹,確實引人入勝。莊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讓我們再一次重温,對於浮躁而又忙亂的我們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莊子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小人為利,士為名,大夫為勢,聖人為天下。只不過目標不同而已,每個人的人生信條不一樣而已。但小人也好、聖人也罷,最終逃不了一死,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樂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見水奔流不息,就想到應該學習它,不捨晝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見水滋潤萬物,就想到應該效法它。源源不斷地養護生命。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資訊;先人的智慧,因為有你的學習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莊子》讀後感14

《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着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表面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道”,他們認為“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為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行了強力的抨擊,更是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精髓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於物慾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脱慾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説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善於用典故、寓言來説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於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關係。

讀《莊子》就是了解自身、瞭解自然、瞭解宇宙奧祕。《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覆揣摩研讀。

《莊子》讀後感15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説:“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裏知道,貪生並不是迷誤?我哪裏知道,人之怕死,並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迴歸故鄉呢?我哪裏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着,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説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着的時候多蠢,為甚麼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後,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於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為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於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

標籤: 讀後感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5py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