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在日常的學習中,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説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

一、道家思想統治下的郡國並行制

漢朝初年,統治者為了恢復生產,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制度上實行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即郡國並行制。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被漢景帝平定。後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逐漸廢除了封國,全國又恢復了秦代的單一郡縣制。

秦漢的丞相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讓身邊的辦事人員,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二、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

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為要維護政治的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曾向漢武帝上《天人三策》,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説,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於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如果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災於他。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他有利於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

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成為後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2

[知識要點]

1.西晉的興亡

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

“西晉”

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晉滅亡(匈奴人所滅)

317年司馬睿建東晉,定都建康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東晉滅亡

2.少數民族的內遷

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

作用: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戰(前秦----東晉)

(1)時間:383年。

(2)結果:東晉大敗前秦。

(3)意義: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5)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4.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北方人南遷,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 的生產技術。

(3)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3)田裏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

(4)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難點解析]

1.想一想,為什麼西晉的統一隻有很短的時間?

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西晉的統治集團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風氣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徹底地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第三,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着矛盾,少數民族利用西晉內亂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2.苻堅擁有八十萬兵力,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麼?

從前秦方面來看,前秦的軍隊成份複雜,當時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滿前秦氐族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脱氏族貴族的統治.秦軍中的漢人更希望東晉的漢族軍隊打勝仗.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

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衞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也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3.《宋書》裏描寫的南朝的江南與司馬遷描述的江南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司馬遷描述的江南人煙稀少,耕作方式落後,商品交換很不發達,貧富分化程度也很低。《宋書》所描寫的江南非常富饒,豐收年頭一年收穫的糧食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這裏是因為漢代的江南尚未開發,魏晉以來已逐漸得到開發。

[重點考點]

1.東漢末年,內遷少數民族有哪些?他們的內遷有什麼歷史作用?

(匈奴,鮮卑,羯,羌,氐 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淝水之戰的作戰時間,作戰雙方、結果、意義和影響。

(383年,東晉與前秦,東晉打敗前秦, 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3.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麼重要影響。(見知識要點)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後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禮樂制知識點

產生朝代:西周

簡介:禮樂制是區分社會等級,維護高低貴賤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維護等級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義:維護政治的安定,保證社會的和諧,有深厚、久遠的文化影響。

五禮:吉、區、嘉、賓、軍五類。吉禮,祭祀鬼神,祈求福祿之禮,凶禮,喪葬凶荒之禮;賓禮,迎定朝聘之禮;嘉禮,飲宴婚嫁之禮;軍禮,興師動眾之禮。

指南針知識點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

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盤.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已使用針盤導航.指南針的發明,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3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於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4

1.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區別是春秋戰爭為了爭霸,戰國戰爭為了兼併

1.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確立封建統治

2.鐵製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是在 春秋時期

3.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是 春秋時期

4.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是 戰國時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禮

6.商鞅變法後,要想獲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軍功

7.商鞅變法的時間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變法後,要想免除徭役、獲得獎勵可以通過 多種糧食多織布

9.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 建立縣制

10.秦國貴族都討厭商鞅變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軍功為標準授予爵位

11.商鞅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12.支持商鞅變法的國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變法後,要受到嚴厲處罰的是 經商致貧的人

14.“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決定性因素是 鐵器牛耕的廣泛應用

15.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6.牛耕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是在 戰國時期

17.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變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權,主張變法強兵的思想家是 韓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適合用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愛非攻

21.孫子的軍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2. 古書將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稱為 千耦其耘

23.提倡對立統一、要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的是 老子

24.我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各個學派被合稱為 諸子百家

25.戰國時期對各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派別是 法家

26.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7.提倡民貴君輕、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對立統一的派別是 道家

29.我國最早創辦私學的人是 孔子

30.戰國七雄中,處於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諸侯國是 齊楚 秦 燕

31.我國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銅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國奴隸社會時期在生產力方面最大的進步是 青銅器的使用

35.商朝最發達的手工業是 青銅器製造業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銅器是 後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時期是 戰國時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點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還有旅遊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 寶瓶口 分水魚嘴 飛沙堰

42.戰國時期的編鐘出土於今天的 湖北隨州

43.戰國編鐘主要使用的場合是 祭祀和宴會

44.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 金文或銘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龜甲或獸骨上

46.青銅器的主要成分有 銅錫 鉛

47.發現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地點主要都在 河南安陽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稱為是天府之國,主要得益於 都江堰

49.戰國編鐘從製造材料來講,屬於 青銅器

50.我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記載的商王室的占卜內容,被稱為 卜辭

52.我國文字的源頭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類社會的先後發展階段分為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

54.都江堰中,用於灌溉的是 內江

55.都江堰中,用於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飛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將孔子的言論整理成了一本書,這本書是 《論語》

58.都江堰中,用於對江水進行分流的是 分水魚嘴

59.我國現在推行的縣制,最早開始於 商鞅變法時期

60.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法,確立封建統治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5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

(1)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2)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1)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2)滅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滅六國過程的特點;由近及遠(自西向東);各個擊破。

3、秦朝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21年(2)都城:咸陽(3)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4、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那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

(4)交通上:車同軌,開靈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此圖可以看出:圖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構成。圖中高高在上的是皇帝,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大官職,屬於皇帝下屬的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依次是郡和縣。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管轄,中央政府直接聽命於皇帝,所有權力都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1)特點:中央集權

(2)影響:加強封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的貢獻:

(1)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

(2)實行了各項鞏固統一的措施。

(3)創立了郡縣制等後世沿用的制度。

2、秦始皇的統治特點:急於求成和暴虐。

3、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1)沉重的賦税;(上交三分之二)(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嚴苛的法律)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2、影響: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爆發的原因:

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

3、起義方式:農民揭竿而起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經過: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結果起義失敗。

6、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起義軍)

1、項羽和劉邦起義:

(1)項羽: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成語: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2、楚漢之爭:

(1)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四年楚漢之爭)

(2)雙方:項羽和劉邦;

(3)目的:爭奪帝位。

(4)結果:劉邦勝利。

國中歷史學習記憶口訣

燦爛的青銅文明

原始社會到末期,我國已有青銅器,夏朝種類漸增多,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藝,____“三星堆”,“青銅立人”有新意。

奴隸生活多悲慘,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鎖搞生產,沒有自由和飽暖,

生命不如牛和馬,人祭人殉任屠殺。

經濟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宋時期,經濟重心向南移,北人南遷搞開發,帶去技術和勞力,

水稻棉花發展快,丘陵茶園遍地起。

手工業很繁榮,絲織棉織高水平,浙江哥窯冰裂紋,著名瓷都景德鎮,

廣州泉州造船業,造船技術世人驚。

開封杭州興商業,“買賣晝夜叫不絕”,海外貿易超前代,廣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紙幣流通就開始。

歷史戊戌變法知識點

1.背景:民族危機的加重

2.時間: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舊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4.主張: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進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挽救民族危亡。

5.過程: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序幕)、成立強學會(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標誌)、頒佈《定國是詔》(變法開始)、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6.失敗原因:一是脱離羣眾,僅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二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7.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8.啟示:説明資產階級君主立憲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9.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6

[知識要點]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鐵農具出現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廣泛使用。

牛耕出現也在春秋時,戰國時期推廣。

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1.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

2.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兩千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

三、商鞅變法:

1.背 景:①鐵農具和農耕的使用和推廣,導致私田出現。

②奴隸主改變剝削方式,出租土地,轉化為地主。

2.目 的:地主階級要求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3.時 間:公元前356年。

4.支持人:秦孝公。

5.主持人:商鞅。

6.內 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

③建立縣制。

7.結 果: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 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8 影 響:商鞅變法後,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

其它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我國的封建社會形成了。

[難點解析]

1.説一説,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為什麼能很快推廣?

一是鐵農具比石農具和青銅農具更堅硬和普遍,二是當時冶鐵

工業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一切變法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生與死,一切變法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生與死,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重點考點]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結果。(見知識要點)

2.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從此確立起來了。

3.(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4.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

如何化簡法背誦歷史

將複雜內容通過化簡,捨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複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

“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税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國中歷史學習高效方法

瞭解重點知識

一般來説,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着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瞭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增加對歷史時間的理解

因為歷史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時間確定上比較講究真實性。中學生學習和記憶歷史時間,會確定公元前和公元后這兩個標準的時間尺度。很多歷史書籍後面會有一個完整的歷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3課堂學會技巧性消化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有很多學生不注重平時的記憶,只是將老師上課的內容記錄下來,待到考試的時候才去開卷翻書,這樣往往由於不熟悉知識點導致考試時間緊張。因此,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課儘量消化知識點。

4掌握答題方法

歷史學習裏面其實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條”或“兩條”來總結,比如説了解一個事件我們通常是從“背景(原因),內容(經過),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分析問題我們總是有“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來思考,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分“國內環境,國際環境”來進行,評價意義時我們有“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兩個方面……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7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

1、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3、生活情況:能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發現意義: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3、體貌特徵: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使用打製石器、木棒;(生產工具)

4、生產生活狀況 採集、狩獵;

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

5、社會組織:過羣居生活,原始社會。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温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遠古的傳説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説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

(2)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製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曆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船隻,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並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4、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舜、禹。

造紙術的發明

西漢時期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

指南針

(1)戰國時我國用天然磁石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時發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針製成多種形式的指南針,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用於航海,南宋以後,不論陰晴,都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12世紀末(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意義: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闢新航路,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8

級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績_____________

一、語文基礎知識及運用。(共20分)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字。(2分)

安然無樣 悖然大怒 天翻地覆 海枯石爛

迎刃而解 臭名招著 憂心忡忡 孜孜不倦

3.

名言名句默寫。(8分)

(1)無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

(2)江山代有人才出,________________。

(3)黑雲壓城城摧,__________________。

4.選詞填空。(每空1分,共3分)

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

5.將下列內容概括成一句話新聞,不超過14個字。(3分)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汪鬆教授上月在英國愛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愛丁堡科學獎。1998年起設立的愛丁堡科學獎,每年頒發給一位世界上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汪鬆教授是中國獲得這一獎項的第一人。

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辭手法基本相同;3語意通順。(2分)

例: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快樂日子裏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為你彈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憂傷日子裏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為你拂去心中的愁雲。

二、閲讀。(29分)

(一)閲讀下面兩首送別詩,完成⑴—⑵題。(4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橫 塘 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 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 細雨垂楊系畫船。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兩首詩的後面兩句都表達了對友人的依戀之情,其表現手法有何不同?試分析誰表達的感情更深一些。

(二)閲讀下面古詩文,然後回答1-5題(10分)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金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勝人持湯沃灌,以食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暗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表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難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錄畢,走送之。 走:

(2)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3)同舍生皆被綺繡。

(4)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致: 被: 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分)

(1)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表不若人也。

3.從第一段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的?(2分)

5.結合文章,談一談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係?(2分)

(三)閲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1-8。(15分)

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都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藴藻之香的夜氣裏。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裏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又港,於是趙莊使真在眼前了。

1.在下面所給詞語中選出恰當的詞填在文中①至⑥處的橫線上。(0.5×6=3分)

停 泊 跳 蹦 拿 拔 圍 聚 撐 點 搖 碰 撞 磕 支 架

2.文中①~⑥處的動詞,其表達作用是:( ) (2分)

A.表現出少年朋友們駕船技巧的熟練和敏捷。 B.表現出農家少年勤勞、能幹的性格特點。

C.表現出孩子們看戲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

.以上答案都正確。

3.劃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描寫(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表現了這些小夥伴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對“然而又自失起來……”中的“自失”理解準確的是(

A.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 ) (2分) B.看得出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戲,感到失落。 6.上文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描寫江南水鄉的晚景,請分別舉一例。(2分)

①視覺:

②聽覺:

③嗅覺:

7.“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這句話中用“似乎”“也許”“料想”的作用是( )(2分)

A.表推測,表達“我”急於到達趙莊的心情。

C.表想象,表達“我”急於到達趙莊的心情。

8.對上文大意概括恰當的是( ) (2分)

A.去趙莊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

C.去趙在看社戲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趙莊看社戲途中“我”的心理活動。 D.去趙在看社戲途中“我”的所聞、所見和所感。 B.表推測,表達“我”愉快歡樂的心情。 D.表想象,表達“我”愉快歡樂的心情。

(四)閲讀下面文段,完成第1——3題。(9分) 我輕輕(敲、拍、叩)着板門,剛才那個小姑娘出來開了門。她抬頭看見我,先(愣、呆、緩)了一下,後來就微微地笑了,招手讓我進去。這屋子很小很暗,她媽媽(睡、靠、躺)在靠牆的板鋪上,大約是睡覺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臉向裏(歪、偏、側)着,只看見她臉上的亂髮和腦後的一個大髻 。門邊一個小炭爐,上面放着一個小砂鍋,微微地(衝、騰、冒)着熱氣。這小姑娘讓我坐在爐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邊,不住地打量我。我輕輕地問:”大夫來過了嗎?”她説:”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説:”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我問:”吃過東西嗎?這鍋裏是什麼?”她笑着説:”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我想起了我帶來的橘子,就拿出來放在牀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伸手拿了一個最大的橘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從桔皮裏(掰 、摳、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旁邊。

1、根據有關句子的含義,從括號裏選擇一個恰當的動詞,劃上“√”(3分)

2、我問:“她吃過東西嗎?這鍋裏是什麼?”她笑着説:“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這個句子中如果刪除加點的詞語,表達效果會有什麼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描寫角度來説,上面文段有________描寫________描寫________描寫。(3分)

(五)閲讀下列文段,完成第1——4題(10分)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niān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9

1.我們把太監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親屬掌控朝政的局面稱作是 外戚宦官專權

2.導致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農民起義是 黃巾軍起義

3.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而實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導致東漢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強地主手裏的原因是 土地兼併嚴重

5.在軍閥混戰中,使曹操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地位的政策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東漢末年

7.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他的國號是 漢

8.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戰亂

10.西晉後期,北方移民南下到達的地點是 長江中下游及嶺南一帶

11.統一了三國的朝代是 西晉

12.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誕生於 淝水之戰

13.東漢的建立者是 漢光武帝劉秀

14.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爭是 官渡之戰

1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統一過北方的政權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個朝代的先後順序是 宋、齊、樑、陳

17.北方人口南遷開始的時間是 東漢末年

18.為了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主動遷都的歷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遷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義是 促進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鞏固自己的統治

21.北朝包括的五個朝代是 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

22.“五胡”內遷後,對我國曆史影響最大的少數民族是 鮮卑族

23.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曹操和袁紹

2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指的是 諸葛亮

25.三國鼎立中的三國的國號分別是 魏、漢、吳

26.東漢以前,全國的大多數人口分佈的區域是 黃河流域

27.東晉南朝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灣在三國時期被稱作是 夷洲

29.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30.北魏孝文帝遷都,將都城從平城遷到了 河南洛陽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3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特點是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遷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對三國鼎立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是 赤壁之戰

35.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共同特點是 以少勝多

36.東晉南朝時期,在冶鐵鑄鋼業中取得的最大技術進步是 灌鋼法的發明

37.東晉南朝時期經濟最活躍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國時期,紡織技術最發達的是 蜀漢

39.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主要農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保護了南方經濟發展的戰役是 淝水之戰

41.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 前秦和東晉

43.西晉後期,王室之間因爭奪權力而發生的鬥爭被稱作是 八王之亂

44.塞北的幾個少數民族趁西晉國力衰落之際進攻中原,被稱作是 五胡亂華

45.三國時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陽

46.經過劉秀的苦心經營,東漢前期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作是 光武中興

47. 設立了專門機構管理絲織業的政權是 東晉

48.五胡亂華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鮮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個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統一黃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東晉南朝時,種植雙季稻的地區是 五嶺以南

5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漢獻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鮮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漢姓後的名字是 元宏

56.東晉時期,南方商品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具體體現是 城市的繁榮

57.淝水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戰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東晉時叫做“建康”,在三國時叫做是 建業

60.三國時期,建立魏國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0

[知識要點]

一、春秋爭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②諸候不聽從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候

③諸候之間不斷進行戰爭,爭當霸主

2.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a、齊桓公首先稱霸 原因:

①齊國盛產魚鹽,齊國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

②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並組建強大軍隊。

③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號令諸候。

公元前7世紀,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位霸主。

b、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影響: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小諸候國被消滅了,出現了較大諸候國,歷史逐步走向統一。

二、戰國兼併

1.戰國七雄的形成:秦、齊、楚、魏、趙、燕、韓

①組合:晉分三家(韓、趙、魏)

②特徵:七雄並立

2.著名戰役:

桂陵之戰(齊魏) 馬陵之戰(齊魏)

長平之戰(秦趙)東方六國無力抗秦

3.趨勢:

春秋諸候林立----戰國七雄並立----秦一統天下

清代“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峯,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康乾盛世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學習歷史的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會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週末時間可酌情複習。看書的時候,不但要把勾勾畫畫的看了,小故事、名言、圖片也要看,這是一個放鬆解悶的不錯途徑,也是積累冷知識點的好辦法。

2、不要注重做題,説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着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會給你們發很多複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如果現在沒有,你可以自己簡單的做一個分類提綱,比如水利,比如文學作品等。記住只是提綱。只用於面對提綱,回憶知識點用。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1

【難點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雷電起火,堆積物高温起火。

2、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我們都是怎樣認識到的?

通過考古學家考古,對遠古人類遺址的殘留物或骨化石進行鑑定、分析得到的。

【重點考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3、(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還會製作骨針。

4、(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5、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6、簡答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則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石器,山頂洞人則已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頂洞人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山頂洞人則生活在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裏。

投壺的發展歷史

投壺在戰國時得到相當發展,當時的文者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詳、講究禮節的活動,正適合他們的需要。此外,由於社會發展,中國民間以投壺為樂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禮記·投壺》説:“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左傳》曾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

秦漢以後,它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在流傳過程中,遊戲的難度增加了,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名目,還有人別出心裁在壺外設置屏風盲投,或背坐反投。秦漢以後廢除了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據《東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投壺和雅歌連在一起,成為儒士生活的特徵。

漢代的投壺方法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極大改進。原來的投壺是在壺中裝滿紅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漢代不在壺中裝紅小豆,可使箭桿躍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説,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由於投壺是由射禮演變而來的,漢代投壺成為儒士的高雅活動。魏晉以後,投壺翻出了不少花樣,一些正宗儒派於是大為不滿。

五代十國曆史

五代依次為樑、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樑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禪讓,建立後梁,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滅後梁。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稱帝后更名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吳帝楊溥將皇位禪讓給徐知誥(李昪),建立徐齊,後改國號為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與南漢等佔據。

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武平、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漢高祖劉暠的弟弟劉崇所建。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羣雄,最後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2

1.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類是 雲南元謀人

2.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生活的年代是 距今170萬年前

3.已知掌握管理和控制天然火技術的是 北京人

4.最早鑿井,開始飲用井水的遠古人類是 河姆渡居民

5.北京人使用的火屬於 天然火

6.原始人類為防止猛獸襲擊,適應惡劣環境,採取的生活方式是 羣居生活

7.火的使用,其積極作用是 取暖禦寒、抵禦猛獸、照明、熟食

8.懂得人工取火的原始人類是 山頂洞人

9.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勞動

10.要了解遠古時代的人類生活情況,主要通過 考古發掘

11.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我們把它稱為 舊石器時代

12.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我們把它稱為 新石器時代

13.最早培育水稻、開始吃米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人

14.最早種植粟、開始吃蔬菜的原始居民是 半坡人

15.最早出現貧富分化的原始居民是 大汶口人

16. 原始人類開始定居的原因是 原始農業的出現

17.生產彩陶的原始居民是 半坡居民

18.河姆渡居民所生活的環境是在 長江流域

19.河姆渡人住的房屋結構是 幹欄式房屋

20.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結構是 半地穴式房屋

21. 河姆渡居民吃的糧食主要是 水稻

22.生產黑陶和製作骨器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居民

23.半坡居民所生活的環境是在 黃河流域

24.大汶口居民出現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產力的發展

25.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社會羣體,稱之為 氏族

26.半坡居民吃的糧食主要是 粟

27.原始人類的勞動方式和勞動成果分配方式是 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成果

28.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有 山頂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

29.氏族社會按照男人女人的地位不同分為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30.組成氏族社會的紐帶是 血緣關係

31.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32.提出生物進化學説,證實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科學家以及他的著作是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

3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先後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34.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黃帝

35.以民主的方式推選部落首領的方法,稱之為禪讓制

36.通過禪讓製取得部落首領地位的首領有堯、舜、禹

37.堯舜禹時期我國正處於的歷史發展階段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

38.大禹治水治的“水”是黃河

39.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炎帝和黃帝的部落聯盟

40.大禹治水採取的方法是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或者是堵疏結合

41.既做過部落聯盟首領,又當過國王的人是禹

42.炎黃二帝為爭奪中原地區而進行的戰爭被稱為阪泉之野

43.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原始居民有元謀人、北京人

44.通過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時期是堯舜禹時期

45.我國原始社會結束的時間是大禹統治時期

46.開創了我國原始農業文明和醫藥學的始祖是炎帝

47.傳説中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的是嫘祖

48.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這表明華夏族由多個民族聯合而成

49.“軒轅氏”或“有熊氏”指的是黃帝

50.炎帝和黃帝聯手打敗的大魔頭是蚩尤

51.處於我國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居民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52.炎帝被後世尊稱為神農氏

53.我們瞭解炎黃二帝的故事,主要是通過傳説

54.新石器時期,我國最重大的經濟革命是原始農業的出現

55.黃帝在與蚩尤的戰鬥中發明了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是指南車

56.原始人類的遺址主要分佈在大江大河流域

57.一個部落的標誌或者圖徽被稱為是圖騰

58.開闢了集市,讓人們互通有無的人是炎帝

59.大汶口居民處於我國氏族社會的時期是父系氏族社會時期

60.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3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叫西周。

小練習

1、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始於

A、禹建立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

C、啟利用家族權勢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D、商湯滅夏以後

2、商朝的起止時間是

A、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歷曾多次遷都,盤庚將都城遷到

A、陽城B、亳C、殷D、鎬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4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朝出現了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商朝)時,我國的歷法逐漸完備。

3.一年有24個節氣,是(戰國)時人們訂出的。

4.(屈原)創造了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代表作是《離騷》, 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5.春秋時,我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6. 今天的農曆,又叫夏曆,來源於(夏朝)。

7.(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如何學好國中歷史

一定要背誦

我們都知道文科都是需要背誦的,歷史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重要的歷史知識點,並且精準的背誦下來。對歷史事件要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可以利用一些記憶方法幫助背誦,例如:聯想記憶法:把時間點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聯繫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既快速又長久;理解記憶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會梳理總結

國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梳理歷史知識點的結構。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這樣以來,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着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何推導式背歷史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這隻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係,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1 前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 後推法

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3 雙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15

一、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佔伊犁。

3、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國西北的陰謀。

4、稱讚左宗棠詩: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古有抬棺出陣的壯舉,今有留書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經過曾紀澤的外交談判及清政府的軍事鬥爭,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戰爭

1、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2、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致遠艦)壯烈犧牲;威海衞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4、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5、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後

三、中日《馬關條約》

1、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2、中日《馬關條約》內容:(1)割遼東半島、台灣(1945年,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台灣迴歸)和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款;(3)增開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為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最遠);(4)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最有利於列強對華輸出資本,跟以往條約不同之處)。

3、《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了民族危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4eqr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