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的典故合集15篇

關於歷史的典故合集15篇

關於歷史的典故1

夢中殺人

關於歷史的典故合集15篇

為防止別人暗算,曹操他對照料、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侍從們説:“我有個毛病,或者説特殊功能,當我在睡夢中時,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會跟夢遊症似的,馬上跳起身來殺死這個人,所以今後當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際,千萬不要靠近我,以免誤殺。”

曹操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於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裝作受凍而不知的酣睡狀態。

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對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細入微的.小男童,見主人在寒夜受凍,出於職責、更出於對曹操的愛戴,便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走到曹操卧牀前,剛要伸手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牀頭寶劍,狠命一揮,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殺人之後,一言不發,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來。

其他侍從嚇得面無人色,都呆傻般一動不能動。很長時間才清醒過來,但誰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個被殺的小童也就一直橫在曹操牀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來,一見牀頭牀尾濺滿鮮血、牀下又橫卧着已死的小童,大驚之後便大怒:“誰敢殺我所愛之人?!”

曹操的這種伎倆,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做樣為小童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計謀,深恨楊修,後來終於找了個藉口殺死了楊修。

關於歷史的典故2

1.文君當壚: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並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僱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他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聖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着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聖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説新語》中記載,桓温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説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於歷史的典故3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説,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説,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説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説:“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説:“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粧形,無搖粧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説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説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的典故4

無絃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絃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匝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絃琴”一事翻出。

關於歷史的典故5

子貢在理財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績,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學術授於老子,他經常帶領子貢去周遊列國。

子貢那張嘴能言善辯,所以為自己爭取了不少的機會,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子貢對孔子十分的謙虛,每當孔子拿他跟顏回比較的時候,由於子貢對顏回有着較深的瞭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顏回,所以每次孔子説這個問題,子貢總是謙虛地聽教。

有一天子貢對孔子説,我的櫃子裏有一塊美玉,我是繼續把美玉收放起來呢?還是找一個有眼光的買者把美玉賣掉呢?孔子不懂得經商,為什麼子貢還要問孔子這種問題呢?子貢的心裏認為,像孔子這樣學術淵博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貪的官,但是卻不願意出來做官,不願意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個個都配有美玉,因為那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子貢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貢説賣掉吧,要是打算把它賣了的話,一定要等遇到欣賞他的人再賣。於是子貢明白了,孔子並不是不願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賞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識貨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説,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優秀,等遇到欣賞你的人,再去為他服務,如果是不懂欣賞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可。

子貢贖人的典故

子貢贖人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貢。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善於經商,是一位大商人。當時的魯國很多人都淪為其他諸侯國的奴隸,於是魯國頒佈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見到自己國家的子民淪為奴隸,便可以自己先墊錢將他們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回到魯國後,魯國便會從國庫裏面拿出大筆錢作為贖人的獎金。子貢有一次贖回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他卻拒絕接受獎金。子貢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這點獎金,他覺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可這件事被他的老師孔子知道了,卻批評了他,説他做了一件錯事,告訴他人做好事,是為了能改變周圍的風氣。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做到就可以。然而當時魯國有錢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贖人回來,領獎金,會顯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領獎金,又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以後便沒有人願意去贖人了。

子貢贖人的故事中,子貢雖然做了好事,幫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標準提高了,讓很多人都難以達到此標準。這讓道德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讓人們害怕道德反而離得更遠。其實道德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是既不損傷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典故

某一天,子貢碰到孔子後問到:“我這裏有一塊不錯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櫃子裏放起來呢?還是説找一個懂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説道:“把它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貨識貨的商人呢。”這個對話就是對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通俗説法,古代的中國,很多事物都不明説的,經常會用物用事來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貢這個關於美玉賣和藏的問話,真的不是問孔子這玉是賣了還是收藏。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的話裏還有別的話,説起做買賣子貢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貢的話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塊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樂認識他重用他呢,還是迴歸山林隱居終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話自然就是説希望能有真正的伯樂能夠發現並重用子貢。

這樣的一番話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進入人世間,發揮自己的一切才能,儘可能的為這個社會服務貢獻才華和智慧。雖然説孔子的一生都顛沛流離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麼是責任,他們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聖明的君主,發揮自己的作用。

關於歷史的典故6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説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後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羣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羣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廕庇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後失禮,並巧妙地為失禮者遮醜,暗地施德於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後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説,生活在紛繁複雜、人際關係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裏能撐船”

呂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説明:別説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説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説:“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伕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伕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説了,想要把馬伕給辭掉。丙吉説: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後到哪裏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伕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於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着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説:它註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於歷史的典故7

鼠竊狗盜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烈火熊熊燃燒。秦二世憂心忡忡,博士官們紛紛建議秦二世迅速派兵鎮壓,只有候補博士叔孫通出於對個人安全的考慮,假作不以為然地阿諛二世説,陳勝等不過是一小羣“鼠竊狗盜”之徒,根本無足輕重。

後用“鼠竊狗盜”形容那些沒有政治目的`,只會小偷小摸的人。亦作“鼠竊狗盜”。《舊唐書·蕭銑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關於歷史的典故8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桓公和丞相管仲討伐孤竹國,被敵軍騙到了沙漠地帶。看看天晚,但見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慘霧,冷悽悽數羣啼鬼,亂颯颯幾陣悲風。

管仲説:“久聞北方有旱海,是極厲害之處,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傳令收軍,帶來火種,遇風即滅,吹之不燃。隨行軍士,各各敲金擊鼓,一來以屏陰氣,二來使各隊聞聲來集。管仲見山谷險惡,急教尋路出去,卻東衝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

管仲説:“我知道老馬識途,老馬多從漠北而來,可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馬數匹,縱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關於歷史的典故9

1.金屋猶自賦長門——陳阿嬌與漢武帝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説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衞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衞子夫的關係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2.花叢懶顧又幾人——元稹與韋叢

唐代詩人元稹與韋叢夫妻恩愛,妻子27歲時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愛,卻難忘舊情,對女色再無眷戀之意,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和懷念。典出唐代元縝《離思》:“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淚酒傾盆長城新——孟姜女與杞梁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築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着長城大哭。十日後,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屍骨。典出民間傳説。

4.銀漢清淺兩下分——織女與牛郎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後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後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説。

5.青衫濕遍泣孤墳——納蘭性德與盧氏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後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後,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表達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6.金石錄成聲聲慢——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悦,情投意合。兩人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並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後金兵南侵,趙明誠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絕,懷着對丈夫的無限懷念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7.孔雀年年東南去——劉蘭芝與焦仲卿

劉蘭芝與焦仲卿真心相愛,可偏執頑固的焦母卻對她百般挑剔。劉蘭芝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就勸説劉蘭芝暫避孃家,待日後再設法接她回來。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劉蘭芝回孃家後,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當天,兩人雙雙殉情而死。典出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8.三生石畔養花魂——林黛玉與賈寶玉

林黛玉與賈寶玉是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小説中寫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即後來的賈寶玉)日以甘露灌溉,後來又受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體,心中鬱結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後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願隨他去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給他。以報灌溉之恩,最後林黛玉為賈寶玉淚盡而死。

9.扇底桃花又一春——李香君與侯方域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留贈扇子做為定情物,不久納李香君為妾。因時局變化,侯方域遠走他鄉,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歸來。閹黨阮大鉞為瀉私憤,強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從,頭撞樓柱,血濺定情扇。友人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後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譯文】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們年齡相差懸殊,不能談婚論嫁,所以當我們相逢時,您遺憾我出生的太遲,而我遺憾您出生的太早。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遺憾不是同一時期出生,年齡相差不大,可以天天與您相攜手而行。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在天涯遙望着您,您遠在海角。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恨不能一天化為美麗的蝴蝶,夜夜歇在花草上。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下冊,《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這首詩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我覺得詩中的無奈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差距,還有距離的.遠近,此詩和流傳於網絡的《最遠的距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遠的距離》全詩如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説出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做毫不在意,而是用一顆冷漠的心,在你和愛你的人之間,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無法相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關於歷史的典故10

風箏的歷史典故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説,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説:「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説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説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説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着:“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xx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户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與風箏有關的傳説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説。一是斗笠、樹葉説;二是帆船、帳篷説;三是飛鳥説;四是李鄴説。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説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説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説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説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着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麪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説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xx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説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説,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説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説》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説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關於歷史的典故11

誤殺呂伯奢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並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脱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後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後院,聽裏面説:“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於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隻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於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於歷史的典故12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並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着父親把他偷偷養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後,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並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説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衞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於歷史的典故13

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於周室。

於是,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便派使者送來貢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隻叫做獒的狗。這隻狗身上的毛呈黃褐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性格兇猛,善於搏鬥。同時,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後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召公知道這件事後,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給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於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於所喜愛的事物,就會使自己喪失積極進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頗受感動,想起了從前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關於歷史的典故1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昇仙村"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説: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昇上天,若干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説,山口處村莊便稱作“昇仙村”。

伴隨着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昇仙蜜桔。它處具有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

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關於歷史的典故15

1.得意忘形

典故:東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狂蕩無羈,能詩善文,有時在南京家中讀書,數月閉門不出;有時出外遊山玩水,十天半月不回家。當他快樂時,就發瘋似狂,忘乎所以,甚至連他自己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了。

2.鳳毛麟角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南朝時期的謝超宗,是烏衣巷有名的才子。一次,新安王的母親逝世後,謝超宗寫了一篇表彰死者的文章,宋孝武帝讀後大加讚賞,稱讚説:“超宗殊有鳳毛。”而“麟角”之説則是出自《北史》:“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3.干卿何事

典故:南唐定都建康(今南京),中主李璟喜愛詩詞,他的《攤破浣溪沙》中有:“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而馮延巳的《謁金門》中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李璟拿這句詞和馮延巳開玩笑説:“‘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回答説:“不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

4.漸入佳境

典故:東晉畫家顧愷之長期在建康(今南京)生活。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吃甘蔗時跟別人相反,每次都是從甘蔗的梢部吃起。他曾解釋説:從上往下吃,越吃越甜,這叫漸入佳境。

5.刻畫無鹽

典故: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時,周豈頁任尚書左僕射,當時朝中宦官們認為他為人高潔,把他比作樂廣。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為高潔的人物,但周豈頁卻認為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當庚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他很不高興,説怎麼能拿醜的東西來比喻美的呢。

6.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並附手詔一道,説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7.危言聳聽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説“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説:“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殷仲堪説:“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説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説:“井上軲轆卧嬰兒。”井上的軲轆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後人就把這種誇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8.盲人瞎馬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説“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説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騎着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邊自然是很危險的。

9.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説“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説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於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隻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説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晉?衞鑠《與釋某書》:“衞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衞真書,咄咄逼人。”衞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説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裏的王羲之。

10.流芳百世

典故:東晉明帝時。駙馬桓温專權作亂,萌發野心。他對曾陰謀篡權的王敦暗表讚賞,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牀上時對親信説:“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權的野心。親信們聽候嚇的不敢吱聲。桓温扶枕而起,説道:“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遺臭萬年也是不錯的。”

11.遺臭萬年

典故:東晉明帝時。駙馬桓温專權作亂,萌發野心。他對曾陰謀篡權的王敦暗表讚賞,一次他躺在南京家中牀上時對親信説:“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流露出他想篡權的野心。親信們聽候嚇的不敢吱聲。桓温扶枕而起,説道:“一個人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遺臭萬年也是不錯的。”

12.一往情深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

典故 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於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説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讚賞説:“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13.大筆如椽

典故:王珣時東晉大臣,家住南京城南烏衣巷,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個人送了一隻像房頂的房樑那麼大的筆給他。王珣醒來後,對人説他預感到會有大手筆的事情發生。果然,一會有人來報告説孝武帝駕崩了。而王珣則被任命擔當哀冊等重要文書的.起草事宜。

14.屋下架屋

典故:東晉時,南京有一個叫庾庾闡的官員,寫了一篇《揚都賦》,呈給庾亮,庾亮對這篇賦文大為讚賞,對眾人稱此賦可與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相媲美。太傅謝安聽説此事後,對人説:“不能這樣搞啊!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個屋子罷了!什麼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學習,那就難免淺薄了!”

15.人琴俱亡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王獻之和王徽之都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後,徽之隨父親從建康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獻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獻之去世,徽之趕回建康弔喪。他坐在獻之牀前大哭一場後,取下獻之生前喜愛的琴想彈一首曲子給獻之聽,無奈怎麼也不成曲,王徽之將琴擲在地上感慨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16.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17.自毀長城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18.寄人籬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19.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當皇帝的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據《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就能寫文章。隨着年齡增長,他讀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能夠一眼看十行字。

20.江左夷吾

典故:司馬睿剛在南京建立東晉時,百廢待興,人心不穩,大臣温嶠很是着急。一天他在跟宰相王導交談之後,欣喜地説江東有王導這樣可以跟管仲媲美的人才,我還擔心什麼呢。

21.草間求活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東晉王敦起兵造反,大臣周靑對另一大臣温嶠説,現在朝廷危難我們做大臣的怎麼能夠為求眼前能馬馬虎虎活下去,而投靠外族呢。

22.衣錦還鄉

發生地:南京新亭,典故: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后,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户。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説,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

23.千載難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齊國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賞識,在他年老時寫了一本《臨終上世祖表》給皇帝,請求辭官回家。在這個表中他説,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運氣好得到皇上賞識,這真一千年也難遇到的好運氣呀。

24.多難興邦

典故:西晉末年,晉室衰敗,不斷受到匈奴的進攻,於是渡江遷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為東晉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後來祖逖又多次請求東晉皇帝司馬睿出兵北伐,收復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絕。在一份寫給司馬睿的《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國,或隱憂以啟聖明。”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1wd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