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淺談國中歷史閲讀教學

淺談國中歷史閲讀教學

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本文淺談國中歷史閲讀教學,歡迎閲讀了解。

淺談國中歷史閲讀教學

閲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方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並且能夠終身學習,首要和基本的條件就是要學會讀書。閲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等都在閲讀中進行。閲讀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載體,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

近年來教科書改革使課本內容更豐富,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地圖等,使教科書閲讀更進一步增大,並且對閲讀的要求也進一步深化。如何引導學生閲讀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國中歷史閲讀教學不同於語文閲讀教學,它側重於對已閲讀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後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的有機整體。基於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歷史閲讀的重要性,我就歷史課內的閲讀教學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整體感知,系統閲讀

1、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歷史課本知識結構。每學期上新課之前就要引導學生讀目錄,瞭解課本有多少個主題,每一主題有哪幾課構成。從章節目錄閲讀到子目錄,弄清主題,章,節,目之間的關係,整體把握知識結構,找出問題的關鍵詞句、段落。每一節歷史課教學引導學生認識主欄中的`“大字”是學習主要內容,必須反覆閲讀,認真領會;“小字”是對大字內容的展開或補充,具體生動,也應該認真閲讀。此外,教材中的圖像,圖表和地圖,為“再現”歷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資料,應加以注意。輔欄中的讀、看、寫、記、想、説、議等方面要結合實際,指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以優化學習過程。如世界歷史九年級(上)第四學習主題古代文明的交融,由兩課組成。這兩課標題正是點明瞭古代文明交融的兩種方式,一是掠奪戰爭,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

2、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基本特徵。在講授歷史課中一定要教會學生認識歷史事件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結果五大要素構成,要在閲讀課文時注意把握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內容或經過,注意事件的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經驗教訓、成敗原因、評價等。要指導學生抓住歷史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對外關係等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如講授《英國的新生》,指導學生抓住英國新生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閲讀課文時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經過和革命的結果三大版塊。再具體閲讀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革命開始的標誌是什麼?從革命經過中又認識到革命的長期性和反覆性。

二、方法多樣,形式靈活

學生在閲讀時容易鬍子眉毛一把抓,閲讀紛繁雜亂,毫無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和幫助,指導學生閲讀的方法,激發閲讀的興趣,循序漸進。使學生從願讀到會讀,最後上升到樂讀,真正享閲讀於一生。我認為國中歷史閲讀教學中可以採用以下四種方法指導閲讀:

1、略讀與速讀:通讀課文,大體感知教學內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篩選信息。

2、精讀與細讀:體會和推敲主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學習從多角度引導深入解讀課文,進行研究性閲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精讀細讀才能讀通讀透,否則就好比隔靴搔癢,徒勞無益。

3、默讀與朗讀:對簡單的可以讓學生默讀。重要的段落可以讓學生朗讀。既可集體朗讀,又可分角色朗讀。對於難懂的詞,不認識的字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兩種讀法相結合,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4、提問與討論:在閲讀之前,適當創設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情景,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閲讀興趣。假如問題設計不當,就顯得呆板、直白,索然無味,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更要讓學生讀出問題。教師提問之後又可將學生前後四人組合分小組進行討論。通過相互交流,質疑啟發,深化理解。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要適時、適度地參與,要鼓勵思維的多向性和結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習慣。

閲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同時也是閲讀教學的主導者,要能動地有效點撥和開掘,要善於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讀無定法”,“讀貴有法”。在歷史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閲讀內容選擇不同的閲讀方法,以達到閲讀的目的。在閲讀教學中應注意一下幾點:

A.讓學生養成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法國思想家布韋認為“讀書不做記號等於不讀書。”國中學生不會作記號,有的是一字不勾畫,有的是全書勾畫。教師進行閲讀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作好課堂筆記。課堂筆記由三部分構成: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批註,本上寫筆記。要求學生備有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備有作業本記一記板書,理清線索,抓住重點。

B.重視課前導語的閲讀指導,合理安排時間,控制閲讀進程。時間太長影響教學,也不利於良好閲讀習慣的養成,時間太短,來不及思考,閲讀只能流於形式。

C.注意將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相結合,將歷史事件與現實熱點相結合,提高學生閲讀興趣。

實踐證明讓閲讀走進歷史課堂,通過閲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學會自主學習,適應新課改要求,為以後人生的自主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浪潮奠定堅實的基礎並能受用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v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