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1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從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戰亂較少;②南遷的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的措施;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區域拓展: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時,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也得到很大開發。

3.表現: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1)水稻:①品種: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②區域:由於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廣。③結果: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2)經濟作物:①茶樹: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②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區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1)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2)南宋後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河北定窯、河南汝窯、浙江哥窯等地的瓷器,給人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有很高的水平,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製造的海船,配備了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商業

(1)城市: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杭州,人口多達百萬,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2)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作草市;城鄉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3)紙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2.外貿

(1)港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2)範圍: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3)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經濟重心南移

1.時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

2.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思考:1.宋朝海外貿易為何發達?

(1)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宋朝有發達的造船業,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能夠進行遠洋航行。

(3)宋朝對海外貿易實行鼓勵政策,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從而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4)兩宋時期,北方民族政權並立,陸上絲綢之路受到阻礙,政府轉而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我國經濟重心以秦嶺——淮河為界,其南移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1)東漢後期,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

(2)南朝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3)從唐朝中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的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2

建築: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700多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印刷: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詩: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詩仙)、杜甫(詩聖)、白居易。

書法:隋唐時期,我國書法藝術步入又一個高峯。最著名的是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家;柳公權在書史上留下“筆諫”的美名。

繪畫:隋唐時,繪畫藝術高度發展,影響較大有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畫聖)等。

莫高窟:隋唐時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第九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契丹的興起:

(1)時間:10世紀初

(2)人物: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

(3)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西夏的建立:

(1)時間:11世紀前期

(2)人物:党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

(3)都城:在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北宋的建立:

(1)時間:960年

(2)人物: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北宋與遼之間訂立著名的澶淵之盟。結束戰爭,雙方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岳飛班師後,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十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南宋時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第十一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宋多吃魚肉。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宋代缺馬,人們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那時交通比較發達,“邸店如雲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隨着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第十二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元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元朝時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國家的統一)

表現: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為那裏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已經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形成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回族。

作用: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3

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大運河的開通:

(1)時間與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運河三點: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3)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並連接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4)大運河的開通作用:①加強了南北交通②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③大大促進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二課“貞觀之治”

隋朝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武則天及其統治:我國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政期間,繼續實行發展農業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貞觀之治: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税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第三課“開元盛世”

唐朝的社會經濟:

(1)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在江南佔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2)農業生產工具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3)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4)商業: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市為繁華的商業區。

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科舉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開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廢除。

第五課“和同為一家”

唐太宗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人尊稱他的為“天可汗”。

唐朝加強西域地區管轄: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

唐與吐蕃關係:

(1)7世紀前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3)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第六課對外友好往來

“唐人”由來: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與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東來:隋朝時已經有日本遣使者到來,到唐朝時,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鑑真東渡:玄宗時,鑑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3玄奘西遊: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去天竺取經,帶回大量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與新羅交往: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4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時珍: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宋應星:科技鉅著《天工開物》,覆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徐光啟:農業著作《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於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著名建築

1、明長城

目的:為了防禦北方蒙古貴族南擾。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比較(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秦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進攻修建的)

意義:它已成為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堅韌剛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徵。

2、北京城

明清兩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又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由蒯祥等人設計的,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築羣。

三、明朝的小説和戲劇

1、明朝的小説

A、《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描寫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戰爭,遼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説。

B、《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説。

C、《西遊記》:明代中期,吳承恩,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化小説,歌頌了孫悟空的正義精神和反抗精神。

2、明代戲劇

最著名的劇作家: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總結5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隋文帝的統治(“開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2)發展生產(3)注重吏治

2.意義: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

三、隋朝大運河

1.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河段: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從北往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涿郡—永濟渠—洛陽—通濟渠—淮水—邗溝—江都—江南河—餘杭)

3.長度、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 意義(作用):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的經濟交流。

四、比較:秦朝與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2.皆因暴政引發農民起義被推翻。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朝有科舉制。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長城和隋朝的大運河(趙州橋)。5.都是結束重大分裂時期完成的統一。

第2課“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二、“貞觀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②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任用富於謀略和善斷大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

(2)經濟方面:注重發展生產,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3)生活方面:崇尚節儉。

(4)文化方面: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大大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5)民族關係:在今新疆地區設立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6)對外關係: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印度)求取佛經,促進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義: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1.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為她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所以人們稱她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3課開元盛世(唐玄宗的統治措施)

一、開元之治(政治)

(1)任用賢才(姚崇);(2)崇尚節儉;(3)重視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並親自考核縣令的政績。(4)比較:唐玄宗與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經濟)

1、農業(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技術的使用

(2)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之風在全國範圍盛行。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市是商業區。

(3)比較:漢朝長安的東市和西市在城的西北角,唐朝長安的市在居住區內,反映商業發展繁榮。

三、民族關係: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渤海君王;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四、對外關係:玄宗時,鑑真和尚東渡日本,興修唐招提寺,促進唐日文化交流。

五、文化:把詩賦作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二、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7世紀前期,定都邏些(今拉薩)。

2、唐蕃“和親”

(1)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原因: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②過程: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贊干布。

③意義: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2)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過程:8世紀初,金城公主——尺帶珠丹。

②意義: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唐蕃關係日益密切。

3、比較: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1)昭君出塞:①原因:呼韓邪請求和親。

②過程:漢元帝——王昭君——呼韓邪單于(蒙古族)。③意義(影響):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2)相似:①原因相似——少數民族政權請求;②形式相同——漢族中央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和親;③作用影響相似——密切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友好關係。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三、唐朝處理與少數民族之間關係的方式

1.戰爭:唐太宗時期與東突厥的戰爭。2.設立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在西域設立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3.和親: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4.冊封首領:唐玄宗冊封回紇、渤海、南詔首領。

第6課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1.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學習文化的人,唐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2.鑑真東渡日本:唐玄宗時期高僧,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遊天竺:唐太宗時期高僧,寫成《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和我國新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4.影響:促進唐朝與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二、比較:漢唐對外交通圖、經濟重心

1.漢朝:以陸路為主,與少數國家交流。漢代經濟重心在北方。

2.唐朝:海陸並舉,與多個國家交流貿易。唐朝南北經濟發展平衡。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科技與藝術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

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趙匡胤(宋太祖)

(1)奪政權:“陳橋兵變”

(2)奪兵權:“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2.北宋與遼的和戰

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岳飛抗金:郾城大捷 抗金正義、被殺冤屈

2.宋金和議:①南宋向金稱臣,②並給金歲幣;③劃界: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三、遼宋夏金政權並立

1.比較表

3.辯證的(一分為二的)認識宋朝的議和

(1)議和兩宋都給並立國“歲幣”,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負擔。

(2)議和結束了宋與並立國的戰爭狀態,有利於人民生產、和平交往。

4.比較:北宋、南宋的關係類似於西晉和東晉的關係:後者皆偏安於南方

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高產糧食作物品種的引進(越南的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蘇湖熟、天下足”。)

回顧: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育水稻。

(2)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北宋都城開封、南宋都城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

(1)直接原因:偏安於南方,陸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

(2)政府支持: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

(3)技術支持: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

(4)具體表現:擁有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貨幣材質的變化

(1)時間:北宋前期

(2)地區: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3)作用: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宋初崇尚節儉;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2.食:北面食為主,南稻米為主;夏季冷飲;北宋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互市(貿易)。

3.住:農村住茅屋、富家住瓦房、貴族官僚住宅第。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邸店(旅館)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勾欄:演出的圈子。

2.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宋代稱春節為“元旦”。過年掛年畫、貼“桃符”(春聯)。

運用:王安石《元日》(正月七年級)一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06年,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統一蒙古草原。

比較: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建立強國。

梳理:少數民族首領稱呼——匈奴單于、吐蕃贊普、蒙古大汗

2.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名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梳理:北京——隋運河北端涿郡、金國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師

(2)統一:元朝先後滅掉西夏、金和南宋(1276年)

(3)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抗元——堅貞不屈、崇高氣節

比較:南宋初年名將岳飛抗金

2.忽必烈的統治

(1)經濟措施:重視發展農業,商業繁榮。

①禁止圈佔農田;②治理黃河;③推廣棉花種植;

④開鑿新運河:目的——便利南糧北運;河段——會通河、通惠河;效果——從杭州直通大都。

比較:隋朝大運河與元朝大運河:目的不同(交通、統治/運糧)、影響相同(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比較兩圖獲取信息:截彎取直、黃河改道。

⑤開闢海運:糧食運輸以海運為主。(劉家港——直沽——大都)

(2)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馬可·波羅,著有《馬可·波羅行紀》描述大都繁華景象。

(3)政治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②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省級行政區設立,始於元朝。

比較: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建立縣制”;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縣級行政區設立,在教材中與秦國和秦朝有關。

(4)民族融合的發展:

①漢族外遷邊疆;②邊疆各族內遷;③外國人與中國人通婚形成回族。(發展重要標誌)

梳理:民族遷徙——秦朝移民戍邊,修長城抵禦匈奴。從東漢末年起,五胡內遷、北人南遷。元朝互遷。

3.讀元朝疆域圖獲取信息:

(1)宣政院轄地:加強對西藏管轄,其成為元朝正式行政區。

比較:西域都護府——前60年,西漢在今新疆西域設置機構,標誌着新疆成為中央管轄地區。

(2)今山東省屬於中書省;今東三省屬遼陽行省。

(3)加強對台灣管轄:琉球

4.教材中涉及“民族融合”的詩句話語

(1)唐朝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轉蓬舞。”反映唐朝樂舞吸取了西域各族的傳統元素。

(2)南宋朱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之服,掃地盡(沒有)矣。”反映兩宋時期,受少數民族影響,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

(3)元末詩歌:“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反映蒙漢人民的融洽關係。

第13、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中國“四大發明”

1、四大發明的有關知識

2.對四大發明的評價

(1)英國思想家培根説:“(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2)德國思想家馬克思説:“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説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3)中國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電的利弊》一文中説:“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二、史學成就:《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比較:史學上的“兩司馬”

四、繪畫、書法: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孟的畫,“神品”。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都城:應天(今南京)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廢丞相,權分六部;廢行省,設三司;設立錦衣衞;八股取士)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總結比較:丞相制度(存廢決定於“專制統治的需要”,最終達到“君權強化”)

(1)秦始皇創立“丞相”官職。丞相李斯建議“焚書”。

(2)唐太宗任用賢臣,任用名相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徵。唐玄宗任用姚崇。

(3)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設錦衣衞,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衞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

3.八股取士

(1)命題範圍:四書五經。(改變了科舉考試的內容)

(2)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3)文體:“八股文”。

(4)影響:讀書人只顧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奪權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的機構——東廠。明太祖設的錦衣衞和明成祖設的東廠,簡稱“廠衞特務的機構”。

總結歸納: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分封諸王”與“直接委派官吏”兩種方式;目的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1)分封諸王:①西周分封制,分封諸侯。②西漢高祖劉邦分封子弟為王;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削藩加強中央集權。③西晉分封諸王,導致“八王之亂”。④明太祖分封子弟為藩王,建文帝削藩,引來朱棣的靖難之役,最終明成祖依然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分封”最終都被“集權於中央”所取代。

(2)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①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提出建立縣制。②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縣制。③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消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④唐太宗合併州縣;唐玄宗直接考核縣令的政績。⑤元世祖忽必烈創立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⑥明太祖朱元璋廢行省,設三司。⑦清朝設行省。

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一、鄭和下西洋1.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新航路開闢的比較

體現的特點:時間早、次數多、人數多、規模大,設備先進,到達範圍廣。

2.條件(成功原因)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繫。

4.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5.評價: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了半個世紀。鄭和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航海家。

二、戚繼光抗倭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1)台州九捷

(2)成功原因:

①戚繼光進行的抗倭鬥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②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聯想比較:“岳家軍”和“戚家軍”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軍隊稱為“岳家軍”;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

共同點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都取得過大捷(郾城大捷、台州九捷)。

不同點是:岳飛抗擊的是中國內部的少數民族政權;戚繼光抗擊的是外國日本。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總結:明清對外交往

(1)和平交往:鄭和下西洋

(2)外國入侵、中國反抗:①1553年,葡萄牙佔澳門。②1624年,荷蘭佔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③俄國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派軍隊打擊收復,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明朝開始有外國侵略我國,反映出明清對外關係除了“和平交往”之外,還增加了“反抗侵略”。

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都城:盛京(瀋陽)1644年入關遷都到北京

總結:滿洲發展的歷史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跪錄傳達)

2、文字獄

(1)表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2)目的:加強思想專制。

(3)危害:①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②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總結1:明清君主專制強化措施——①明太祖廢丞相;②明朝廠衞特務的機構的設置;③明太祖實行的“八股取士”;④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⑤清朝實行的“文字獄”。

總結2:歷朝思想專制措施——①秦始皇“焚書坑儒”;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③明太祖 “八股取士”;④清朝“文字獄”。

第18課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3.清朝統一了台灣(1683年);1684年,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總結:台灣在三國時期稱為“夷洲”;元朝時稱“琉球”,政府設機構管轄;清朝統一了台灣,設台灣府。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1)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

(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3)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

總結:西藏的問題

(1)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後來金城公主又入藏和親,唐蕃“和同為一家”。

(2)元朝設置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

(3)清朝冊封西藏首領“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總結:新疆地區

(1)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2)唐太宗和武則天分別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新疆地區。

(3)清朝乾隆帝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乾隆時期)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總結1:康熙時期事件

(1)西藏:冊封班禪;(2)台灣:統一併設置台灣府;(3)東北: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

總結2:雍正時期事件

(1)中央:設置軍機處;(2)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總結3:乾隆時期事件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户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户”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2)消極: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第21、22課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體現君主專制的強化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現在的長城是明長城。

比較:秦朝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目的是抵禦匈奴。

二、古典科技鉅著的湧現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後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徐渭——善於潑墨;“揚州八怪”(鄭板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klve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