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典故(彙編13篇)

關於歷史典故(彙編13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並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着父親把他偷偷養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着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關於歷史典故(彙編13篇)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後,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並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説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衞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話説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榮登大寶,從昔日重臣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龍椅之後,趙匡胤卻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擔心歷史會重演這一幕,以後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當年的做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趙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武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效小兒女情狀,象失戀了一般唉聲歎氣個不停。眾人問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日後會造反。他們只好告老還鄉以享天年,並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他們的兵權從此被徹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等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在古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向來有效,拳頭就是硬道理。宋朝在這方面的表現在歷史上提供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範例,或者説是反面教材。若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甚至與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讓。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卻不敢恭維,屢屢被起步於奴隸社會的遼、西夏、金、蒙古所擊敗。這種國富兵弱的格局,最後終於導致了宋朝的滅亡。可見,生存權都保證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這些後果,都起始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所以這一場酒局,雖然政治影響力極大,但在大路眼裏,由於它的負面作用,無論如何是不能讓它進入前五的。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1.金屋猶自賦長門——陳阿嬌與漢武帝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姑母的女兒,武帝五六歲時曾説如能娶阿嬌為妻,就建一座金屋把她藏起來。漢武帝登基,立阿嬌為皇后。阿嬌因妒忌衞子夫得寵,多方離間武帝與衞子夫的關係而被廢黜,退居長門宮,不再得幸。阿嬌想恢復昔日的專寵,就以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呈獻武帝,企望復得寵幸。典出司馬相如《長門賦》。

2.花叢懶顧又幾人——元稹與韋叢

唐代詩人元稹與韋叢夫妻恩愛,妻子27歲時不幸早逝。元稹心失所愛,卻難忘舊情,對女色再無眷戀之意,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和懷念。典出唐代元縝《離思》:“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淚酒傾盆長城新——孟姜女與杞梁

孟姜女是秦代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築長城,把死去的杞梁埋在長城下。孟姜女送寒衣來到長城,知道丈夫已死,就對着長城大哭。十日後,長城崩塌。露出了杞梁的屍骨。典出民間傳説。

4.銀漢清淺兩下分——織女與牛郎

織女是王母的外孫,牛郎是人間的一個孤兒,後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玉帝大怒,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在後追趕,王母拔出金簪,畫成天河,從此兩人天各一方。每年乞巧節時,喜鵲搭橋讓兩人相會一次。典出民間傳説。

5.青衫濕遍泣孤墳——納蘭性德與盧氏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與盧氏婚後美滿和諧,但好景不長,結婚三年時盧氏因難產去世。盧氏的離世給了納蘭性德極為沉重的打擊,半個月後,納蘭性德寫下了《青衫濕遍·悼亡》一詞:“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聲、猶在銀缸。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淒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表達了對亡妻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難以排遣的傷痛。

6.金石錄成聲聲慢——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悦,情投意合。兩人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並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後金兵南侵,趙明誠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絕,懷着對丈夫的無限懷念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7.孔雀年年東南去——劉蘭芝與焦仲卿

劉蘭芝與焦仲卿真心相愛,可偏執頑固的焦母卻對她百般挑剔。劉蘭芝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就勸説劉蘭芝暫避孃家,待日後再設法接她回來。分手時兩人盟誓永不相負。誰知劉蘭芝回孃家後,趨炎附勢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兒子。焦仲卿聞訊趕來,在太守兒子迎親當天,兩人雙雙殉情而死。典出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8.三生石畔養花魂——林黛玉與賈寶玉

林黛玉與賈寶玉是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中的人物,小説中寫林黛玉前世為離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即後來的賈寶玉)日以甘露灌溉,後來又受天地精華和雨露滋潤而修成女體,心中鬱結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後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願隨他去世間走一遭,將畢生眼淚還給他。以報灌溉之恩,最後林黛玉為賈寶玉淚盡而死。

9.扇底桃花又一春——李香君與侯方域

明代詩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見傾心,留贈扇子做為定情物,不久納李香君為妾。因時局變化,侯方域遠走他鄉,李香君就天天手持定情扇等侯方域歸來。閹黨阮大鉞為瀉私憤,強迫李香君嫁人,香君誓死不從,頭撞樓柱,血濺定情扇。友人深為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將扇面上的血痕點染成桃花。後清軍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下落不明。

10.《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譯文】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們年齡相差懸殊,不能談婚論嫁,所以當我們相逢時,您遺憾我出生的太遲,而我遺憾您出生的太早。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遺憾不是同一時期出生,年齡相差不大,可以天天與您相攜手而行。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我在天涯遙望着您,您遠在海角。您出生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出生時您已經老了。恨不能一天化為美麗的蝴蝶,夜夜歇在花草上。

此詩為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於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下冊,《全唐詩續拾》卷五十六,無名氏五言詩,第1642頁,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這首詩是感歎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的無奈辛酸。我覺得詩中的無奈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差距,還有距離的遠近,此詩和流傳於網絡的《最遠的距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最遠的距離》全詩如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説出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説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做毫不在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做毫不在意,而是用一顆冷漠的心,在你和愛你的人之間,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瞬間無處尋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而是尚未相遇,便無法相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1、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鑑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衝,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衝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於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彷彿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後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2、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鬥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鬥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鬥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鬥雞。

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説:“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説:“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説道:“怎麼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説:“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

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後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蛇鼠一窩

蛇吃鼠半年,是説熱天,蛇到老鼠窩吃老鼠,鼠吃蛇半年,是説冷天,蛇冬眠了,老鼠到蛇窩吃蛇,老鼠和蛇是經常共用一個窩的,因為老鼠打洞,地下窩很龐大很複雜的。所以可以這樣。

人們在鼠洞捕鼠時往往趕出來的是蛇,原來蛇也在鼠洞內捕鼠。人們卻認為老鼠與蛇住在一起-----“蛇鼠一窩”

形容蛇和鼠住在同一個窩裏,比喻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同流合污,狼狽為奸。這個詞跟狼狽為奸、狐朋狗友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壞蛋都是一家的,一個性子。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説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與薛丁山的相知相識

隋末唐初,唐王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建立了唐朝。由於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聲望很高,西域各地紛紛遣使到中原與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萬年舉七城首先歸附大唐。但自持強大的突劂勢力不甘衰敗,常常出兵侵撓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還挾制焉耆王,挑動高昌王和伊州城主與大唐為敵,甚至阻斷交通,劫掠各國使臣。

當時,鎮守河西鎖陽城的大唐名將薜仁貴,智勇雙全,頓食鬥米,膂力過人,單臂可以扶起被狂風颳倒的營帳旗杆,在唐初是東征西戰中一位勇猛強悍的老將。

為阻止突厥侵撓,唐王朝遣守邊將軍薜仁貴發兵西征,當大軍開赴東天山腳下,與突厥兵馬對陣準備廝殺時,只見薜仁貴身披戰袍,手持方天畫戟,英姿勃發,氣度非凡,為了邊陣的安定,為了絲路暢通,大唐的統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敵陣張弓連發三箭,射中敵陣大小頭目三人。這在敵軍陣營中立即引起一片驚慌。敵陣首領深感薜仁貴久經沙場,武功高強,非等閒之輩,自知絕不是對手,便立即下馬請降議和,使即將血染東天山的一場惡仗才沒有重演。這就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凱歌入漢關”這一美傳的由來。

當薜仁貴回師白虎關(在今安西與柳園之間)休整時,傳説前來支援薜仁貴之子薜丁山誤以為營帳內突然顯現白虎星下凡,慌亂中張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貴當白虎星射殺身亡,這個帶有神化色彩的故事雖然不足為信,但薜仁貴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卻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在民間。

樊梨花是參與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員女將。據傳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個山寨的首領,並不依附唐軍,只因為西突厥不斷東侵騷撓,具有愛國熱情的樊梨花在唐將程咬金的勸説和邀請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轉戰天山南北過程中,配合唐軍確實打了不少勝仗,表現非常英勇,不僅為唐軍弘揚了軍威,也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傳説,像在東天山煥彩溝點將換裝的故事,在鳴沙山同敵人遭遇,欲血奮戰,最後流傳下來的沙山藏營典故等……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進南山口不遠,便可看到一個叫煥彩溝的地方,這裏有一塊巨大的漢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軍途中休整的地方。因為從這裏越往山裏走,天氣會越涼,若回頭往山外走,天氣則會越熱,所以樊梨花才傳令人馬在此停留,進行了點將換裝,併為死難將士在這裏準備了棺木。當時人們見此情景,便給此處留名叫棺材溝。延用到清代,一次寧遠大將軍嶽鍾琪路過這裏,聽説這條溝叫棺材溝,覺得很不好聽,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為今日的名子叫煥彩溝。

沙山藏營則是説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營女兵探路,在走進草原柳條河邊的沙山子時,沒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非常激烈,結果終因援軍未能及時趕到,女營寡不敵眾,傷亡殘重。當樊犁花率大軍趕來把敵軍打跑,才將壯烈犧牲的戰士埋葬於沙山之下。另有一説是西征女兵有一營當時先紮營於沙山之下,沒想到一夜之間,天氣突變,狂風大作,越刮越猛,鋪天蓋地,防不勝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後來每到風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會發出各種響聲,音量隨着震動大小變化不同,時而像戰鼓雷鳴,時而像戰馬衝鋒,時而似精靈哭泣,時而又如萬眾歡呼,時隱時現,若幻若真,人們説這是長眠在沙山下的征戰將士忠魂不散。其實呢,仔細想想,這不過是人民羣眾把古代征戰將士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精神總願同大自然的物理現象相結合罷了,以表達後人對傳説中的遠征將士的一種緬懷之情。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説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徵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説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説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關於樊梨花的身世,民間的傳説多數認為和她的出生有關。説她出生之時就因有人預言她會弒父殺兄,而被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西涼國寒江關守將樊洪扔在了野河灘上。後來,據説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徑此地將她帶到山中。在撫養她長大的同時,教會了她移山倒海的法術。也許是因為人的天性,18歲的樊梨花在一次遊歷中偶然遇見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徵西元帥薛仁貴的公子,並一見傾心。從此之後,她便開始了對理想愛情的苦苦追求與守候。為了愛情,她將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為了愛情,她在勸説自己的父兄歸順唐王朝而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兄。可即使這樣,滿腦子正統思想並抱有偏見的薛丁山對她卻依然不冷不熱。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她結了婚,也還要將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後來戰事吃緊,所以才又有了“三請樊梨花”的故事。據説後來還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聖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終促成了他們兩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後來因為反唐而被人們記住名字的薛剛。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脱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台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麼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説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裏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裏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着他喊打。驚醒後,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説,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裏。然後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徵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衞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後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後,武帝終於查明:是江充蓄謀製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後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築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後,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鬆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於一旦。於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裏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徵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羣臣説:“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後,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説,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讚田秋説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着,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還就此下昭説: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税,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台,輪台在姑蘇以西一千多裏,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台築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户,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税。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鬆,即可。”(請查閲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台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後,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後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户。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衞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後加鎮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説

紀錄平陽公主事蹟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於後晉,一作於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後,對 平陽公主説:“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説怎麼辦?”平陽公主立刻説:“你儘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於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説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後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於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就包圍長安,然後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後,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蹟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説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説:“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並且詔命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昭”。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的學説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説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於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麼説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註釋裏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麼遠,那朱熹怎麼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因為貧窮已經快活不下去了,於是他便來到當時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門前,説自己想當他的食客。孟嘗君就問他了:你有什麼愛好嗎?”他説沒有。孟嘗君又問:“你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嗎?”他還是回答沒有。孟嘗君一聽就覺得有點好笑,一個什麼才能都沒的人也敢來我家?當時處於自己的仁德,他還是答應了馮諼的請求。

來到孟嘗君的家裏後,因為家裏的辦事人員認為孟嘗君並不喜歡他,於是就隨便給他點剩菜剩飯打發他。馮諼就三次用彈鋏唱歌的方式向孟嘗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過分,皺眉的人都十分厭惡並譏笑他,但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所提的'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馮諼做這一系列事情都是為了測試孟嘗君的胸襟和眼界,現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嘗君卻是想做大事的人。於是他此後便盡心輔佐孟嘗君成就大業。

這個故事個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有寬宏的氣魄和廣大的胸襟,對於下屬的要求應該儘量滿足他們。就像孟嘗君那樣,對於馮諼提出的各種要求都能及時滿足他。正史因為有了這樣的領導,馮諼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自己的上級,而且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有懈怠。

當然這裏的馮諼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會考察自己應該要輔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傾盡全力來幫助他,也就是説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當的人和事上,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價值。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傳説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説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瞭解,明瞭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台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後,於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後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築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着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徵兆。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慾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饑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後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經玄女一説,自然是聲人心通。

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之後他又到過峨嵋山,見真人於玉堂,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常聽從賢臣的忠告。黃帝還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曆法,確定天下萬物名稱;教百姓造屋築城,播百穀草木,製造舟車,養蠶製衣,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黃帝還以甲、乙等十天干,子、醜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定度量衡之制。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蒐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祕,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鍾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於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盪,感天動地,流傳後世。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

相傳黃帝后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昇天,民皆仰望和讚頌。《管子》一書寫道:“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迴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人們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繫着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着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1、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説:“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説:“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説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説:“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説:“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説:“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説:“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乾了杯,説:“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説,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説:“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説:“陛下為什麼説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説:“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着眼淚説:“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説:“我替你們着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説:“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説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説:“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説:“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説了一番,説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説: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裏,“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哪知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他是孫休的侄子。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説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後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羣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可是陳壽的《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這裏照抄無誤。

羣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難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説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着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河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着他在裏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塗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孫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孫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傢伙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標籤: 彙編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n061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