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歷史典故13篇

經典歷史典故1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歷史典故13篇

經典歷史典故 篇1

解放初,莊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為“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歎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説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為“碎盤橋”.

經典歷史典故 篇2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説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説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説:“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經典歷史典故 篇3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説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説:“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説:“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經典歷史典故 篇4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説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繫,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幹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徵。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徵。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着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説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説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説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説:“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説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着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裏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繫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衞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税。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着漢朝的旌節,帶着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着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着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于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經典歷史典故 篇5

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羣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讚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鋭,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裏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誌》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經典歷史典故 篇6

淝水之戰

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直接導致前秦衰亡,東晉則此後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經典歷史典故 篇7

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當皇帝的'簡文帝蕭綱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據《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四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就能寫文章。隨着年齡增長,他讀書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能夠一眼看十行字。

經典歷史典故 篇8

典源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居樑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釋義用法廉頗思回趙國為將,在使者面前顯示自己身體強壯,飯吃得很多,又被甲上馬,表示仍可統兵為將。然而使者受人賄賂,假説廉頗多便體衰,使趙王不復召用。後用此典或表現老當益壯,雄風猶存,或反用之,稱年老體弱,不堪任用。

用典形式

【三遺矢】 清·錢謙益:“據鞍老將三遺矢,分閫元戎一彈丸。”

【善飯廉頗】 清·孟傳璇:“善飯廉頗,雄心充國,恍到千旗萬馬間。”

【強飯廉頗】 宋·陸游:“據鞍馬援雖堪笑,強飯廉頗亦未非。”

【廉頗老矣】 宋·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善飯】 宋·汪元量:“又不見,相如懷璧空歸來,廉頗善飯何壯哉。”

經典歷史典故 篇9

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羣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户户宅門緊閉,門前還堆着芝麻稈,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每次都如此便不再出來了。因此年夜飯的習俗被逐漸發展,一脈相傳流傳至今。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

年夜飯(團年飯)的講究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年夜飯子女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着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經典歷史典故 篇10

唐代《朝野僉載》裏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賜十二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應允這件事,那麼這裏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後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裏卻浸透着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説是錯的。

經典歷史典故 篇11

典故1.一個農夫,他有一個弟弟,一天,他把他的弟弟帶到農田了指出這裏可以種大豆,這裏可以種小麥,這裏可以種水稻,之後他便回到家裏每天向上帝祈禱。一天晚上,上帝變成他弟弟的模樣來到廟裏,農夫問上帝,你來這裏幹什麼上帝回答説:我也來祈求上帝,使上帝天天開心,我雖然不用種地,但以上帝的力量足以使得莊稼獲得豐收。農夫責怪弟弟説:哪有田裏不播種子就能豐收的!上帝變成的弟弟則反説到:那麼天底下就有隻祈禱上帝就能發財的嗎

典故2.自從傳言有人在薩文河畔散步時無意間發現金子後,這裏便常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們都想成為富翁,於是尋遍了整個河牀,還在河牀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藉助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確,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更多的人卻一無所得,只好掃興而歸。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駐紮在這裏,繼續尋找。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河牀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工作。他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錢都押在這塊土地上。他埋頭苦幹了幾個月,直到土地全變成坑坑窪窪,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塊土地,但連一丁點金子都沒看見。6個月以後,他連買麪包的錢都沒有了。於是他準備離開這兒到別處去謀生。就在他即將離開的前一個晚上,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並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終於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發現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樣:坑坑窪窪已被大水沖刷平整,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一層綠茸茸的小草。這裏沒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説,但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並且拿到鎮上去賣給那些富人。他們一定會買些花裝扮他們的家園。如果真這樣的話,那麼我一定會賺許多錢,有朝一日我也會成為富人彼得彷彿看到了將來,美美地説:對,不走了,我就種花!於是,他留了下來。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裏長滿了美麗嬌豔的各色鮮花。他拿到鎮上去賣,那些富人一個勁兒地稱讚:瞧,多美的花,我們從沒見過這麼美麗的花!他們很樂意付少量的錢來買彼得的花,以便使他們的家變得更富麗堂皇。5年後,彼得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成了一個富翁。

不勞而獲解析

解釋獲

:獲取,得到。自己不勞動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出處

《孔子家語入官》: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

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不勞動而得到成果

示例

我的目標是不滿於楊,而因此而是為的舉動,卻也 許被第三者收漁人之利,~。(魯迅《兩地書》三十)

近義詞

坐享其成、不勞而食

反義詞

自食其力、勞而無功

成語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不勞動而得到成果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不勞而獲造句

1、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不勞而獲只能是個夢。

2、科學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誠然,在科學上除了汗流滿面是沒有其他獲得成功的方法的;熱情也罷,幻想也罷,以整個身心去渴望也罷,都不能代替勞動。

3、不勞而獲想發財,簡直是白日做夢!

4、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很多人不勞而獲。

5、每個人都應勤奮學習,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

6、舊社會的地主,個個都是不勞而獲的傢伙。

7、學習中不可有守株待兔心理,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8、而原來處於這個威權系統的管理人員,由於他們已成為不勞而獲的階層,且手中掌握暴力機器,也就自然地轉為統治人員,原來協調運行機制也相應地轉為暴力運行機制。

9、向美國人承諾他們可以不勞而獲,並不會令他們信服。

10、生活中的關係網確實複雜有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而一旦逢上級檢查時則不知所措。我想一定是滿腹經綸者才可以泰然處之。

11、農民們辛辛苦苦地幹着,地主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12、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啊!所以不要存有投機取巧的心態。

13、在學習中不可有守株待兔的心理,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14、社會主義堅決反對不勞而獲。

15、誰不願意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鑰匙的富家孩子,誰不願意不勞而獲。

16、這種思想不可能不是對於不勞而獲的地主階級剝削制度的一種抗議和否定,這是在陶淵明以前文人詩歌的傳統上沒有出現過的光輝思想,比之單純同情人民的思想在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上的出現,就思想質量上説,是一次更深刻的躍進。

17、人不可以只想着不勞而獲,應當努力奮鬥,用自己的勤勞汗水為自己爭取一片天空。

18、避免單純地把財富留給子女,誤導他們不勞而獲,坐吃山空,而變成紈絝子弟。

19、世上唯有貧窮可以不勞而獲。

20、新聞採寫成本很高,而新聞聚合網站卻不勞而獲,這是不公平的。

21、但土地税只會減少土地所有者不勞而獲的收益。

22、若是得知那些不勞而獲終日無所事事的無恥之徒居然問心無愧,定會使薩姆大吃一驚。

經典歷史典故 篇12

出處

《笑林廣記》:牛郎以金錢萬緡,載牛背,送到鬥牛官交納。牛忽逃逸下界,自顧形穢,不堪露俗;因思背上物頗多,不難連宗華族,誇耀鄉里。遂往東海謁麒麟,告以意。麟曰:“予之角,予之趾,公子公族,豈汝觸牆蠢物能混我公類乎?”叱之去。又詣西域青獅子,未及通謁,獅見其狀醜劣不堪,大聲一吼,遺臭滿地,逃之荒野,無所適從。忽憶蘆上長耳公,有同車之誼,往求之。長耳公曰:“南山有金錢豹者,雖託名霧隱,卻廣交遊,僕願為介。”遂同詣南山。長耳公見金錢豹,道牛之誠,稱牛之可。豹初拒之,繼見其背上物,笑曰:“相君之背,尚可聯宗。且我家所以稱豹變者,亦因在背上有金錢文耳,若雖無文,尚可以人力為之。”取其金錢,分皮上毛,編成文芒,異色斑斕,金光閃爍,迥異常牛;與資郎納官捐職,頓換頭銜者無異焉。長耳公熟視笑曰:“一破慳囊,便成俊物,即介葛盧來,亦聞聲莫辯矣!”遂別去。豹自此引為同譜,而牛亦掉尾自雄。未匝旬,金錢盡脱,皮毛如舊。豹怒曰:“如此醜態,玷我華宗!”喧逐之。牛狂窘無措,仍投鬥牛宮來,牛郎以鞭捶其背,詰其金錢何在?牛具以告。牛郎曰:“蠢哉畜類!若輩所願與汝聯宗者,緣汝有金錢耳!一旦錢盡,豈肯引泥塗中物為祖若父子之異子孫哉?索其鼻,系諸牢後,人遂以“牢”名之。

故事

牛郎用一萬緡金錢,馱在牛背上,送鬥牛宮去交納。牛突然逃跑到下界,看着自己的相貌很污穢,對庸俗秉性頗感難堪,因而想到背上馱着的金錢多,跟豪門貴族之家連宗是不困難的,也可藉此誇耀鄉里。就去東海求見麒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它。麒麟説:“我的角,我的足,都和諸侯同族,難道能讓你這樣一頭碰牆的笨蛋和我這公族相混同嗎?”就把牛喝叱跑了。

經典歷史典故 篇13

馬鈞是三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機械製造家,諸葛亮可能都比不過他!

馬鈞家境貧寒,他從小口吃,因此不常説話,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動腦動手上面。一開始馬鈞自己也沒有發現自己還有這項特長,他只是善於觀察而已。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但逝代生產效率低下,紡織工人織造一匹花綾差不多需要耗時兩個多月的時間。馬鈞當時在朝中擔任博士,生活依然僻。有一次他見到工人們辛辛苦苦的紡織布匹卻沒有多的進度,心裏為他們感到難受,為了讓工人們輕鬆工作,他這才下定決心改造織綾機。

經過多次探索試驗,馬鈞製造出一種新式織綾機,它比之前的`織綾機更精緻、更好用,生產效率也更高。很快,馬鈞牌織綾機就受到了廣絲織工人的歡迎,馬鈞因此而出名。

自此之後,馬鈞就跟開竅了一樣,他的發明一個一個湧現了出來。相信家都知道指南工具吧,據説我們的祖先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發明瞭指南車,可是指南車一直都只是傳説中的東西,直到東漢科學家張衡終於製作出了真正的指南車,家才確認世上真有指南車這件事。可惜,到了三國時期,張衡指南車的製造方法已經失傳了。馬鈞對指南車有很的興趣,他認為自己一定能製造出指南車,當時許多人都以為馬鈞是異想天開,他們還在魏明帝的朝堂上吵了一架,回來以後馬鈞就專心研究,最後指南車終於在他手裏再次現世。

後來,馬鈞還製造了龍骨水車和水轉百戲。我們知道,諸葛亮也算逝代比較厲害的機械製造家,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以及連弩還被運用到了戰爭當中,作用巨。馬鈞在機械方面的能力,絲毫不輸給諸葛亮,甚至於他在這方面比諸葛亮更厲害!

那時,馬鈞已經年老,但魏蜀兩國經常打仗,魏國士兵們在戰場上撿到了諸葛亮北伐時發明的連弩,馬鈞見過之後當即就説:巧是巧,但是還有不足,如果加以改進,殺傷力可提高五倍!後來,馬鈞親自改造了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最後果然如他所説的那樣,威力瞬間提高。原來的連弩每次可發數十箭,經馬鈞改造過後,功效提高了五倍。

除了改造連弩,馬鈞還改造過當時戰場上使用的一種發石車。曹操攻打袁紹時,就使用過發石車,可是馬鈞認為它只能單發,效率太低,又害怕敵人以濕牛皮來擋住石頭,就在發石車原來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新型的輪轉式發石車,不但彌補了之前的缺陷,能接連不斷髮射石頭,還可以將石頭髮射出幾百米遠。

可惜的是,馬鈞的機械製造術並沒有引起當時朝廷的重視,從少年到老年,馬鈞竟終生不得重用!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v715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