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雀替的歷史發展之路

雀替的歷史發展之路

導語:雀替是中國建築中的特殊名稱,安置於樑或闌額與柱交接處承託樑枋的木構件,可以縮短樑枋的淨跨距離。也用在柱間的掛落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樑頭抗剪能力或減少樑枋間的跨距。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託木”。

雀替的歷史發展之路

在漫長的中華建築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制式。雖然,它的雛形可見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構件。這個時候它還只是柱上交託蘭額的一根拱形橫木,聽起的裝飾作用很小,並不受人注意 。

明代之後雀替才廣泛使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

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託木”“牛腿”,安置在樑與柱交點的角落,具有穩定和裝飾的功能。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就像一對翅膀在柱的上部向兩邊伸出,一種生動的形式隨着柱間框格而改變,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於是雀替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雀替雖然也是由基於力學原理演變而來的構件,不過其後的發展更多時候是由於美學的原因所促使而產生。

由於雀替像一對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兩邊伸出。也就使到住頭部份的裝飾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後代的建築都喜歡採用雀替來作為柱頭裝飾物。

在柱頭與樑額交角的`地方雀替似乎成為不可缺少之物。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要求,結果就出現了各種形式和風格各異的省替了。大體上雀替的形式可歸納成為七大類,就是大雀替,龍門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和花子牙等。

在中華建築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華麗。給人印象很深,大有無雀替不成中華建築之感。

天后宮中的雀替有兩種款式即省替與小雀替。這些雀替全部以水泥雕成。配上彩繪,具有它獨特的風格。

在茂梅庭,牌樓和歡迎門的大柱頭都有雀替,全部計有十六座。

在鐘鼓樓,走廊間之大柱頭。以及禮堂外牆之半圓柱頭上則配以小雀替,計二百零六座。

由於這些雀替的存在,使到天后宮的柱頭有完美落實之感。

標籤: 雀替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nvj4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