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經濟學家鄒至莊的故事

經濟學家鄒至莊的故事

鄒至莊真正獨立地進行經濟學研究,是從尋找博士論文題目開始的,他感慨地説,這一過程非常不容易。事實上,不止他一人有類似的經驗。找一個合適的博士論文題目往往比寫作過程更困難,因為題目太大可能無法駕馭,但題目太小又難出新意,它既要考人的判斷力,而又與運氣有關。

經濟學家鄒至莊的故事

1951年,鄒至莊到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與博士學位。由於第一年就通過了學科考試,所以在1952年他就取得了碩士學位。之後的一年,他既不用上課也不用讀書,於是滿懷把握,以為兩年之內就可以把博士論文寫完,誰知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竟還找不到合適的題目。

但鄒至莊這樣折騰一年,決非白白浪費,他得到了很多無形的訓練。從寫博士論文開始,他就形成了這麼一個研究進程:先花時間把有關的經濟理論弄清楚,然後再接觸實際的數據資料,之後研究成果就會水到渠成地出來。他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題目,那就是研究美國的汽車需求,因為他曾修讀過消費需求理論與計量,對有關的理論相當熟悉,而且自己也很有興趣,所以就選擇了汽車這種耐用品作為研究對象。

鄒至莊最終在1955年完成了《美國汽車需求》,並在兩年後(1957年)出版。圍繞他的這篇博士論文,曾發生過不少有益的爭論。芝加哥學派的學術作風向來以強悍着稱,研討會上的爭辯更是從來不留情面,着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是鄒至莊的指導老師之一,他為人比較頑固,他們兩人辯論的時候簡直就跟吵架沒兩樣。弗裏德曼直嚷:不對!不對!但事後他又對鄒至莊説:要是你寫的東西沒有價值,我不會和你吵;正因為你寫得好,我才和你吵。看來,能跟弗裏德曼大吵一場也是要有資格才行的。

1960年,鄒至莊發表了他的成名作--《檢驗兩條線性迴歸方程式的係數是否相同》,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着名的鄒氏檢驗(Chowtest),鄒至莊由此在經濟學界聲譽鵲起。

對於如何做學問,鄒至莊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覺得,只要每天有三四個小時頭腦清醒全力以赴地思考問題,就夠了;即使是富於獨創性的問題,有五個小時也可以了。至於思考什麼問題,可以在每天起牀時先考慮一下。如果對一個問題,每天都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日積月累起來,幾個月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而對大的研究方向,鄒至莊則覺得應以興趣為主,機會為輔。如果沒有興趣,研究一定做不好。但如果光有興趣,沒有機會,也難以成事。

不過總的來説,鄒至莊認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為他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驗。曾有兩家電腦公司為權益紛爭而訴諸法院,請他和斯蒂格勒代表其中一家公司提供證詞。這是份報酬非常優厚的差事,因為他代表公司去加州準備出庭,自出門那一刻開始計算,包括乘飛機、住宿旅館的時間都算在裏面,付給他們200美元的時薪,就是晚上在家裏閲讀有關文件、書籍也同樣計費。但幹到後來他深感厭倦,覺得就學術研究而言,這件事實在沒有什麼價值,所以也就不想賺這錢了。官司前後持續了一年,結束的時候,他大有如釋重負之感。

鄒至莊在促進中國與美國經濟學界交流方面也有重要貢獻:1984年的微觀經濟學暑期班結束後,他到華東一帶旅遊,其間,他寫信給當時的高教司副司長兼北大教授夏自強、王復孫、王澤農三人,表示願意與教育部合作,選派優秀的中國學生留學美國攻讀經濟學。鄒至莊回到美國一個星期後,教育部回覆接受他的建議,於是在1984年底就開始了第一批留美學生的考試。第一批參試者有一百六十多人,其中63人經鄒至莊安排出國,1985年開始正式派遣出國。自此至1988年的四年裏,鄒至莊一直都在幫助中國學生到美國攻讀經濟學。

但後來,鄒至莊發現,經他選派出國的留學生,有95%之多,最終留在美國沒有回去。同鄒至莊一樣熱心於幫助中國學生赴美學物理學的李政道,在遇到同樣的情況後十分不滿。但鄒至莊卻有與李政道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選派學生出國留學,無論如何都是件好事:首先,人們為爭取出國,積極投入到經濟學的學習之中,因此使經濟學在中國大陸得以迅速發展,僅僅是這一點,就已使中國的經濟學界受益不盡。其次,他覺得栽培留學生的目的`,不應只將目光狹隘地侷限在中國,而應看作是為世界培養人才。

這些留學生不管最終留在美國還是中國,不管是教書育人還是從事學術研究,總還是有益的。最後,留學生雖然留在美國,並不等於他們就不肯或不能為中國服務,有時短期回國講學,或利用在國外的便利,協助國內的學者到國外訪問,及籌集國內學術活動所需之經費等等,都一樣是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有了這樣的想法,再加上鄒至莊是一個身體力行的自由學者,堅信自由是個人進行抉擇時所需遵循的最重要原則,因此,他不像李政道以及在國內協助學生出國的教育部官員那樣,竭力説服留學生回國。如果有留學生去問他這方面的問題,他一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作長遠的考慮,以學生本人的效用最大化為原則。鄒至莊提出,只要中國內部的經濟及其他環境改善,即使是外國學者也會不請自來,更不必説有着濃厚的報效國家的道德情結的中國人了。這大約也是一種經濟學的思路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7vw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