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解決問題評課稿集錦15篇

解決問題評課稿集錦15篇

解決問題評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上午好!隨着我縣第三教研協作區集體活動的開展,我曾參加學習過多次,可以説每一次的學習,都讓我在教學經驗上成長一大步。今天來到二國小習兄弟學校的經驗,我深感榮幸。下面我就熊老師的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和感受:

解決問題評課稿集錦15篇

熊老師的這節課最主要的閃光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畢業班的後期能大膽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説明熊老師思想進步,善於學習新教法,很是難能可貴。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節課中熊老師三次利用小組合作,讓學生去自學例5,探索新知,再後來的解決問題中能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去解決問題,應用的恰當得體。

三、注重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習例5時,熊老師先組織學生用已經學過的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先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係有了明確的瞭解,進而引導學生用比例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四、練習設計,緊扣例題。當學生順利的學會例5後,熊老師圍繞例題設計了大量的練習,練習題形式多樣、靈活。特別是後來的學生自己出題並解決,把課堂氣氛帶入了高潮。

但就本節課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使用的太過生硬,僅僅在課堂開始幾分鐘聽到了老師問學生在看到課題後想知道什麼,就草草了事了。雖然後來老師小黑板出示了設疑自探,可是這裏的“疑”還是老師設的,學生只能順着老師的思路來走。

二、小組合作流於形式,雖然課堂中熊老師三次使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小組合作的味,後兩次的使用完全沒有小組合作的意義和作用。

三、課堂學校氣氛太過於沉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校積極性。整節課中老師的身份還是相當於太陽,學生的身份還是地球,只能圍着老師的問題轉。沒能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的自主性。

四、課堂中應多加一些對學生的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應給予指導和鼓勵。並且在評價時要做到有激勵性,發展性,讓學生對以後的學習充滿信心。

針對以上情況,我想對熊老師提出一些自己粗淺的建議:

一、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給學生,既然已經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就大膽的使用,哪怕是運用的還不成熟也沒關係,必定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二、在小組分工上還得下些功夫,要讓學生明白在小組合作時,他們應學什麼,怎麼學。這樣學生就不會漫無目的的在那乾巴巴的坐着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語言和鼓勵性的語言。特別是六年級的後期,學生已經轉入全面複習了,本來就很乏味,老師更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見,如有不當之處望大家能諒解。同時我希望各位領導和同事們有好的方法和經驗能不吝賜教!

解決問題評課稿2

5月5日聽了一年級曲曉豔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嗎,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注重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滲透。

教師在出示問題情境後,引領學生“知道了什麼”來梳理題目信息説,然後“怎麼解答”最後重視學生的檢驗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檢查。檢查是個很好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檢查過程和一般的計算等題有所不同,它既是對自己做題過程認真與否的'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順向根據解題步驟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據結果逆向思考。

2、教師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活動。

學生年齡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本節課曲老師用微課來講解搭配的方法,然後用學具讓學生操作。

3、注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時,老師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一人擺,一人説想法,學生思路得到了溝通,達成一致。

解決問題評課稿3

何老師執教的《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 有餘數的除法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是綜合應用找規律和有餘數除法學概念的過程。聽了這節課,何老師大方自如的課堂駕馭能力、富有兒童化的.語言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節課設計巧妙,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是一節成功的課。 縱觀整節課,我認為呈現以下幾大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是我校樑校長工作坊的課題項目,這節課我側重觀察了何老師在這方面的落實情況。一是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巧用體態語言拉近師生距離。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而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適度使用兒童語言和體態語言,將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快的突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這一 節課中,何老師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如:一個微笑、 一次點頭、 一次信任或鼓勵的眼神。這些都能征服、激勵了學生。學生在鼓勵、關懷下,伴隨着和藹、親切、 熱情的學習氛圍, 對學習的求知慾無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師用規範、簡潔的語言對學生適時的引導。

二、課前遊戲設計巧妙,你猜我找,為新課教學埋下了伏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徹。可見何老師對課標的研究很深入,並且理念也能夠落到實處。

四、教學設計層次清晰,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尤其在對餘數問題的處理上,做到層層遞進,層層深入。

六、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紀律井然有序,學生書寫整齊,完整。

七、評價性語言豐富多樣,妙趣橫生。

八、練習設計緊扣主題,層次分明。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注重人文情懷。

最後我要説,通過相約課堂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長。我們經歷着觀點的碰撞、思想的啟迪,收穫多多。

解決問題評課稿4

××月××日,聽了常老師執教的《用數學解決問題》。常老師聯繫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動手操作,舉例等方法,順利地為學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確式子的由來,教學效果良好。

一、常老師能夠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形象認知占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首先應用課件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問題情境,明白怎麼列出式子,然後利用學生動手擺學具,舉例等方法,更加讓學生明白加法是把兩個數量合併在一起,減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為基礎,學生掌握很好。

二、作為一年級學生,能夠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合作擺學具,明白題意,列出正確算式,確實令人吃驚,這可以反應出常老師的平時的引導有方。

三、獎勵有效,有價值。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利用獎勵星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她的.激勵不是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獲得,要通過學生的動腦思考,正確解答才能得到,顯出星星的價值,更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興趣。

四、常老師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低段學生習慣的形成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從細微的習慣培養抓起,注意傾聽的習慣,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正確的坐姿等等,常老師善於運用兒童化語言,以和藹的語氣提示學生的習慣,如沐春風,感覺特別親切,學生的表現當然令人咂舌。

解決問題評課稿5

本週的數學教研活動是觀看顧曉華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本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的新內容,看似十分的簡單,但確是引領學生們將之前的一些解題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提升。聽完顧老師的,可以感受到顧老師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會有這樣一節過程流暢、思路清晰的課,真的收穫頗多。

情境一體化

小動物學生們都很喜歡,教師選擇例題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着將課後的練習與這個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着是小猴排隊,最後是幫小猴解難題,整個過程非常的流暢自然,讓學生思維持續發展,並層層深入。

訓練多樣化

一節數學課除了要將教材知識很好的落實到位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本節課中做的比較好的有:

審題能力的訓練:課始教師就對學生進行了審題能力的訓練,具體的做法是先由學生齊讀題目,接着將所有問題隱去,指名學生複述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發現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的`突出,説明教師平時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實這一能力的培養,長此下去,學生審題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語言能力的訓練:數學課有別於語文課,沒有那麼多練習説話的機會,所以教師就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要求他們完整的表達,特別是在過程回顧的環節,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據()和()求出(),再根據()和()求出(),這樣一來學生們有了仿句回答問題更加的具體完整,也給他們以後的學習提供了範本。

總結形象化

一節課下來,教師幫助學生們總結出來5句3字的口訣,分別是讀題目、想意思、順着推、做標記、回頭看,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確實老師將教學額重點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細膩,利用學生“消化”知識。

以上僅限於個人對這節課的拙見,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有説的不到的地方,肯請各路諸葛指正,本人不勝感激。

解決問題評課稿6

今天聽了朱xx老師和惠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而一一列舉也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時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位老師精心設計教學,巧妙構思課堂,課上學生也積極配合,踴躍發言。現就以下幾方面説説自己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明確列舉的優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怎樣圍面積最大法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兩位老師做的比較到位,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二.語言簡練,但又充滿引導性。

整個新授過程,教師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來自己探索實踐的,如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時“你想到了什麼?”、“圍成的是什麼?”、“1米長的`木條,你想到了什麼?”……問題簡練,但每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思考。

三.課件清晰有效。

兩位老師製作的課件很清晰,能讓人一看就明白課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種不同圍法的長方形花圃時,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將5個長方形放在一起比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充分發揮了PPT的優越性。

兩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解決問題評課稿7

《用方程解決問題》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本節課朱老師能夠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重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注重學生的想法。

通過讓學生先自學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獲取知識,體現出主體性教學的課程新理念。教學過程有條理性,教學效果顯著。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地球圖片引出海洋麪積、陸地面積和地球表面積,讓學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如:出示自學目標後,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接着展示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讓學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師利用小組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大膽地放手學生自主探究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歸納總結。在此過程中朱老師突出強調兩點:

其一是設誰為未知數,另一量怎樣表示;

其二是根據哪一個條件設未知數,根據哪一個條件找出等量關係。

三、重視指導,為新知建構提供條件

《課標》提出:“數學是人們對實現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學習中的這一形成過程,需要老師的“授之以漁”。朱老師讓學生畫出線段圖,清楚的`看出數量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學生講解,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數量之間的關係,並能準確的找出等量關係式。

四、練習設計充分體現多樣性。

在學完新課後,設計的練習有填空、看圖列式計算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過程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授課過程中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解決問題評課稿8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用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課,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本節課的引入部分,陳老師就通過“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個問題引出舊知——用分數乘法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紛紛參與計算,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這樣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如果是已知體內所含的水分,你能求體重嗎?”此時,陳老師又不露聲色地將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題的呈現自然,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

本節課中,陳老師非常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從引入題到新課的例題,再到練習題,每做一題,陳老師都要先讓學生分析其數量關係,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通過找關鍵句、單位“1”、説數量關係式和畫線段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在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細節,她通過“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28千克畫在哪兒?”“?標在哪兒?”等問題來幫助學生畫線段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圖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開拓思維

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介紹方法的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方法之間的連通,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建議:在試一試中,我個人認為,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解決,不用再像分析例題一樣去分析,這樣可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9

一、教學特點

(一)情境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

1.課前交流,也是為本課解決問題服務的。比如:堆雪人的問題。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

2.分析問題時注重了學科的整合。讓學生在反覆的讀題中比較兩個題目的區別。(1)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2)堆2個雪人,大雪人需要5個鈕釦,小雪人需要4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學生1彙報:用畫圖的方法解決了(1);學生2:畫了兩組4個鈕釦,兩組5個鈕釦。

2.問題設計很有意義。都是求2個人,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但是,(1)兩個雪人需要的鈕釦是1樣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兩個人,雖然也是兩個人,但需要的鈕釦總數卻不一樣多。這樣設計的好處,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非常重要。這樣的設計,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説教,無效的分析和無賴的強化。讓學生在讀題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較中形成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師的教學特點鮮明

1.設計有味。

2.評價真誠。評價語言細膩得體。

“一個用認真的思考幫助了同學,一個通過同學的幫助,改正了錯誤。多好的兩個孩子呀。”

3.引導科學。該講的地方講,比如,(1)是求4個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讀題,還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分析題意,並且解答。該練的地方就練。

比如,第一組練習做(1)有5串糖葫蘆,每串糖葫蘆上有6個山楂,一共有多少個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這兩種糖葫蘆一共有多少串?

4.注意利用了學生的錯誤資源。比如,糾正了學生們錯用的單位名稱。第三組練習題。滑雪的有3組,每組有5人,滑冰車的3人。(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車的多幾人?

二、教學思考

1.上課老師要注意傾聽。上課的哨音早已吹響,老師過5分鐘後才説上課。老師也應該注意傾聽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編排意圖進行。圖上有什麼?(你看懂了什麼?),你會解答嗎?你解答的正確嗎?

三、教學反思

為什麼沒有用書上的例題?書上的例題,一共有多少張桌子的問題。如果用書上的例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基於此用東北的雪景貫穿全課。問題,去了情境,抓核心關係。的數量關係要找出來,加和乘就是表示這種關係。對於錯誤資源的利用。用4個5相加,引導非常有道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了還不夠,對了還要尋找最好的優化思想。我們已經會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對不起,你不對。接下來,一個熊,兩個熊的問題,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把兩個式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自我頓悟。思考:學生已經會了,還需要不需要畫釦子?

解決問題評課稿10

今天上午聽了校級研究課盧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感觸很深。

無論是盧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體備課中,很多老師都提到了盧老師類似的優點,這裏不再多説,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聽完這堂課後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幾道例題:如用18跟柵欄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訂閲3種書籍的不同訂法……都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盧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盧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時間去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在教學例2時,訂閲3種書籍有幾種方法呢?盧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結果讓人驚喜,大部分孩子解決起來毫無困難,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書籍的名字來列舉。這種方式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不得不讓在場聽課的老師為之驚歎。看來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確實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聽到這裏,我不禁要問,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號來列舉的方法,那書上介紹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呢?

3、例3是道關於投鏢的問題。標靶上有3種情況,10環,8環和6環。投2次得到的總環數會有幾種情況?在這裏,盧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4種情況:一、兩次投中的環數相同。二、兩次投中的環數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兩次都未投中。我個人認為分為四類不太恰當,應該分成三類較清楚,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其實説的就是兩次都投中的情況,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再細分為兩類而已。這樣分類講起來可能才更加清楚點。

4、投標的結果出現了重複。如8+8=16,10+6=16,這兩種情況儘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講清楚。為了防止學生的答案寫的不清楚,在答時也應建議學生將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這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以上是我聽完課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還望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評課稿11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是學生在學習了利用單幅線段圖解決問題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用畫線段圖收集和整理信息解決數量關係比較隱蔽或稍複雜的問題。劉茜老師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雖然對整個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準備充分,事先準備了多塊小黑板。課始,她先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接着出示一道複習題:梅山國小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寬6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情,學生既複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也為新授打下了伏筆。接着,把複習題改為例題,例題的敍述結構完整,條理清楚,但對學生而言畢竟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因此,部分學生讀題後會處於似懂非懂、無從下手的狀態,獨立畫圖梳理信息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及時地發現學生狀態,針對學生困難進行指導。劉老師首先讓學生試着畫一畫,並在巡視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圖沒有畫完整;

二是對增加部分的長度沒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圖的大小比例。通過“對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對畫圖進行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突破難點。

幾點建議:

(1)教師語言要明確、有啟發性。特別是本節課知識難度較大,所以問的問題要明確,使學生得到信息後馬上明白要考慮什麼問題,使學生迅速理清解題思路。

(2)教師要善於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既共享了資源,又明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

(3)教師要充分利用示意圖幫助每一個學生理解即長方形的寬是不變的,它既是現在長方形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解決問題評課稿12

解決問題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據《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於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新課標》提出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這樣看來,低年級應用題的教學是國小應用題教學的基礎,學生如果在這個學段對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和解決問題方法掌握的如何,那麼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後的學習。因此,必須從基礎抓起,給學生一個結實的階梯。下面結合朱老師執教《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教學應當以乘除法一步應用題的教學為基礎。分析數量關係是一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如何讓學生對它感興趣呢?朱老師於是將分析數量關係放到學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遊玩的情境中去,這點做的很好,學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問題。法國著名文學巴爾扎克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如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點撥學生,用什麼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實踐證明,對低年級學生來説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從設置的情景中啟發他們提出數學問題,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情景的設置對整堂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國老師的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生成中提升,數學情感在互動中生成發展。平凡的課堂就在動態生成中煥發出了別樣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應用題教學模型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可見讓學生建立一定的應用題教學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應用題教學模型的建立這一內容的教學主要表現在數量關係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低年級簡單應用題的'教學時,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求出正確的結果,還應該使學生認識和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的同時,其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發展。朱老師在解答乘除兩步計算應用題時讓學生明確:求什麼問題,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各條件間的數量關係如何。讓學生能很好地突破這個難點,問題也就解決了。全班學生在投身於教學活動之後,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的知識和方法在現實的活動中得以理解和發展。學生在解決課堂中老師提出問題的同時,還注重同學間的交流與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比如説,老師提出小猴與大猴採桃子多少後,不是馬上讓學生回答,而是在全體同學積極討論後,讓各小組推薦代表講出依據以上條件可以提出什麼樣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學會了相互間的補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樣在交流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與同學們進行了溝通,產生思想的火花,促進這學生的學習。

當然朱友國老師這節課仍有不足點,:讓學生交流時呈現給學生的問題應當是簡約的,學生的質疑的深度還不夠,學生只顧表現自己,而沒有注重同伴的感受,所以本次教學中朱老師在課前制定相關的合作要求時,應充分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們在共同探討,共同學習中進步,共同分享學習的成果。這才是完美的課堂教學。另外,課堂教學應體現民主,回答好的問題,對發言人應予以肯定,鼓勵,對於回答錯的同學不能橫加指責,而應給予一定的積極發言的安慰獎。而不是在同學們的笑聲中結束該同學的發言,只能以你的想法很奇特的方式加以鼓勵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滿意的坐下,而不是挫傷其積極性。當然這節課也還存在着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其一、整個教學過程受教學課件的牽制,一步步展開,如碰到課堂教學突發事件如何處理呢?其二:因低段的學生,教師的語言還要適當充滿童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的活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13

今天聽了陳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首先感到陳老師的教學過程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雖然有點平淡,但整體教學結構合理,把握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主線”,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整理信息,使學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究新知,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陳老師能重視新舊知識的梳理,重建轉化意識。如組織學生回顧“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那些問題?”,這一回顧,幫助學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有機地整合了起來,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數學知識鏈。新舊知識的梳理,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還讓他們更加領會了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總之,本節課陳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説一説,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解決問題評課稿14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曹衝稱象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瞭解替換的策略不僅能解決數學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與信心。教學例1時,出示問題後,讓學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與“720毫升果汁倒入1個大杯和6個小杯”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從而感受到假設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接着讓學生根據提供給他們提綱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上台用“大杯”替換成“小杯”或“小杯”替換“大杯”的過程,同時説説怎樣求各種杯子的容量並獨立完成解題過程。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經歷了整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在教學例1後增加了如下練習:課件出示學生經常看到的達能餅乾的廣告,在廣告中得到了8塊達能餅乾的鈣含量相當於1杯牛奶的鈣含量這一數學信息,由此引入練習題,小明早晨吃了12塊餅乾和一杯牛奶的鈣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塊餅乾的`鈣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思維頓時也活躍了起來,再加上有例1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換“8塊餅乾”的解題策略,這樣,成功地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層次內容之間有效的聯繫與綜合,將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在教學設計時,對幾個重要環節成功處理後,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難題是處理好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板書也非常的清晰,並且把幾種替換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讓學生看的更清晰,因為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不多,如果練習多些的話,會更好。

解決問題評課稿15

列方程是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是解方程的本質,李老師抓住了“列方程方法解決問題”主線,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感受了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以下談幾點這節課的的亮點和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亮點:

1、創設有效的聯繫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

在李老師的課上,李老師從學生熟知的學校的跳繩比賽入手,學生的興趣高漲,避免了教材提供的主題中的高於學生生活常識的起點,使學生能更好地投入數學學習之中。這也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靈活的運用教材,只有學生在熟知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

2、素材呈現簡約但不單一。

李老師的課上通過選取學生生活中的'事件貫穿課堂,素材雖單一,但是具有數學味,而且在練習中通過有線段圖、文本、圖畫等形式,讓學生在即將進入倦怠時期馬上又煥發新的神采,激發他們去學習,去攻克問題的鬥志。

3、注重對數量關係的分析。

李老師注重引導,讓學生會概括、歸納數量關係式,這對於學生學會列方程、列對方程很有好處,方程本身就是“等式”。而且通過列數量關係式能讓學生對於數學信息瞭解的透徹,又便於解決。

想法:

1、我覺得老師要引導學生從正向思維去解決問題,出現了由算術思維引發的方程式,我想最好老師能引導學生通過找關鍵數學信息列方程,一個避免了學生的列錯算式,一個由於方程式是有算式轉換過來的,其實是學生進行了轉化思想,也浪費了時間。

2、在李老師上練習鞏固課時,我覺得第一題練習出現時,李老師直接為學生設好X太快了,可以先讓學生説説通過看,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只有在瞭解數學信息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我想先讓學生説説題意,培養孩子審題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41on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