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解決問題評課稿

解決問題評課稿

解決問題評課稿1

《用方程解決問題》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本節課朱老師能夠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重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注重學生的想法。

解決問題評課稿

通過讓學生先自學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獲取知識,體現出主體性教學的課程新理念。教學過程有條理性,教學效果顯著。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地球圖片引出海洋麪積、陸地面積和地球表面積,讓學生充分感知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努力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如:出示自學目標後,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接着展示小組合作探究的結果,讓學生充分的自由表述。

朱老師利用小組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大膽地放手學生自主探究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歸納總結。在此過程中朱老師突出強調兩點:

其一是設誰為未知數,另一量怎樣表示;

其二是根據哪一個條件設未知數,根據哪一個條件找出等量關係。

三、重視指導,為新知建構提供條件

《課標》提出:“數學是人們對實現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向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學習中的這一形成過程,需要老師的“授之以漁”。朱老師讓學生畫出線段圖,清楚的看出數量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學生講解,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數量之間的關係,並能準確的找出等量關係式。

四、練習設計充分體現多樣性。

在學完新課後,設計的練習有填空、看圖列式計算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過程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授課過程中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解決問題評課稿2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王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王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説,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王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為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王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王老師在課堂上用北京奧運福娃這種學生喜歡的卡通圖貫穿課堂的始終,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繫,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王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總之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是雞蛋裏面挑骨頭,我認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講解“去尾法”時用課後練習中的一道習題“如果你拿10元錢買3元一塊的橡皮,能買幾塊?”效果會更好。而課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個福娃玩具,每5個裝滿一盒來銷售,最多裝滿幾盒可以銷售?學生會認為剩下的一個雖然裝不滿一盒,但也可以裝在盒裏單個來銷售,賣的便宜點。如果用買橡皮的的習題做例子,更便於學生理解,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2、新課探究中,配上動畫演示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如果課堂上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介紹“進一法”和“去尾法”用動畫演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3、課後練習小組合作效果更好。

最後練習中讓學生兩人一組舉出生活中見到的“進一法”和“去尾法”實例,不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讓優等生先説,學困生聽後再説,這樣學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餘地,也能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真正做到面向課堂全體學生。

解決問題評課稿3

解決問題教學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據《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於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新課標》提出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這樣看來,低年級應用題的教學是國小應用題教學的基礎,學生如果在這個學段對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和解決問題方法掌握的如何,那麼將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後的學習。因此,必須從基礎抓起,給學生一個結實的階梯。下面結合朱老師執教《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教學應當以乘除法一步應用題的教學為基礎。分析數量關係是一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如何讓學生對它感興趣呢?朱老師於是將分析數量關係放到學生熟悉的事情中去,去遊玩的情境中去,這點做的很好,學生在情境中能很快地提出問題。法國著名文學巴爾扎克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如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説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點撥學生,用什麼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實踐證明,對低年級學生來説教師精心創設情境,從設置的情景中啟發他們提出數學問題,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情景的設置對整堂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友國老師的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的生成中提升,數學情感在互動中生成發展。平凡的課堂就在動態生成中煥發出了別樣的精彩!

二、形成一定的應用題教學模型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可見讓學生建立一定的應用題教學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應用題教學模型的建立這一內容的教學主要表現在數量關係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低年級簡單應用題的教學時,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求出正確的結果,還應該使學生認識和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的同時,其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也要得到很好的發展。朱老師在解答乘除兩步計算應用題時讓學生明確:求什麼問題,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各條件間的數量關係如何。讓學生能很好地突破這個難點,問題也就解決了。全班學生在投身於教學活動之後,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數學的知識和方法在現實的活動中得以理解和發展。學生在解決課堂中老師提出問題的同時,還注重同學間的'交流與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比如説,老師提出小猴與大猴採桃子多少後,不是馬上讓學生回答,而是在全體同學積極討論後,讓各小組推薦代表講出依據以上條件可以提出什麼樣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在同伴的商量中學會了相互間的補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樣在交流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也與同學們進行了溝通,產生思想的火花,促進這學生的學習。

當然朱友國老師這節課仍有不足點,:讓學生交流時呈現給學生的問題應當是簡約的,學生的質疑的深度還不夠,學生只顧表現自己,而沒有注重同伴的感受,所以本次教學中朱老師在課前制定相關的合作要求時,應充分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們在共同探討,共同學習中進步,共同分享學習的成果。這才是完美的課堂教學。另外,課堂教學應體現民主,回答好的問題,對發言人應予以肯定,鼓勵,對於回答錯的同學不能橫加指責,而應給予一定的積極發言的安慰獎。而不是在同學們的笑聲中結束該同學的發言,只能以你的想法很奇特的方式加以鼓勵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滿意的坐下,而不是挫傷其積極性。當然這節課也還存在着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其一、整個教學過程受教學課件的牽制,一步步展開,如碰到課堂教學突發事件如何處理呢?其二:因低段的學生,教師的語言還要適當充滿童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的活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4

聽了孔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説,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孔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二、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解決問題評課稿5

主要亮點:

作為一位年輕的新教師,韓老師上課有激情,每一句話表達比較清楚,有抑揚頓挫;注意了低年級學生課堂的有效、有序組織,一年級的課堂組織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張力;關注了課堂對學生的激勵,不時用不同的語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勵學生,學生課堂表現也比較好。能夠抓住關鍵詞“正好”來解決問題,且注重引導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如“買哪兩樣”與“哪些”、“哪幾樣”等詞的區別。

藉助實物擺來展示思維過程,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在計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幣的不同拿法時,讓學生到展台上擺實物,展示思維過程,也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關注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學生的就坐、傾聽、作業等習慣的培養,也關注了學生的課堂安全。如學生把帶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傷人等。注意了練習的循序漸進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體現的解決問題的最基本的兩種策略,在練習時特別是在第4題時體現不夠,或者説課堂上沒有表現出來,練習的順序還須優化。先基礎比較、計算,然後解決問題,最後拓展練習綜合運用,課件還可以優化。特別是開始的幾張,有些老師的問話或者簡單的`提示出示的不夠恰當。

策略建議: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可以按第6題、第3題、第5題、第4題、第7題、第8題的順序進行。並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練習設計成一些有趣的活動或遊戲的形式進行。在處理第4題時,還是要重點體現用嘗試和羅列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進一步重點強調調整的方向新和羅列的有序性,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麼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師的問話可以不出示,“獨立思考1分鐘”的那張提示還需更簡潔,更準確。

解決問題評課稿6

今天上午聽了校級研究課盧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感觸很深。

無論是盧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體備課中,很多老師都提到了盧老師類似的優點,這裏不再多説,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聽完這堂課後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幾道例題:如用18跟柵欄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訂閲3種書籍的不同訂法……都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盧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盧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時間去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説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在教學例2時,訂閲3種書籍有幾種方法呢?盧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結果讓人驚喜,大部分孩子解決起來毫無困難,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書籍的名字來列舉。這種方式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不得不讓在場聽課的老師為之驚歎。看來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確實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聽到這裏,我不禁要問,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號來列舉的方法,那書上介紹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呢?

3、例3是道關於投鏢的問題。標靶上有3種情況,10環,8環和6環。投2次得到的總環數會有幾種情況?在這裏,盧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4種情況:一、兩次投中的環數相同。二、兩次投中的環數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兩次都未投中。我個人認為分為四類不太恰當,應該分成三類較清楚,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其實説的就是兩次都投中的情況,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再細分為兩類而已。這樣分類講起來可能才更加清楚點。

4、投標的結果出現了重複。如8+8=16,10+6=16,這兩種情況儘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講清楚。為了防止學生的答案寫的不清楚,在答時也應建議學生將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這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以上是我聽完課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還望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評課稿7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複習課。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以練為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説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瞭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着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係,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複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温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為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紮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

解決問題評課稿8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何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級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何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何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何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何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説,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何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為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何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何老師在課堂上用到學生自己的手指來進行遊戲,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何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繫,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何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解決問題評課稿9

今天聽了朱xx老師和惠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而一一列舉也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時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位老師精心設計教學,巧妙構思課堂,課上學生也積極配合,踴躍發言。現就以下幾方面説説自己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明確列舉的優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怎樣圍面積最大法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兩位老師做的比較到位,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着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二.語言簡練,但又充滿引導性。

整個新授過程,教師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來自己探索實踐的,如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時“你想到了什麼?”、“圍成的是什麼?”、“1米長的木條,你想到了什麼?”……問題簡練,但每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思考。

三.課件清晰有效。

兩位老師製作的課件很清晰,能讓人一看就明白課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種不同圍法的長方形花圃時,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將5個長方形放在一起比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充分發揮了PPT的優越性。

兩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解決問題評課稿10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用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課,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樑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本節課的引入部分,陳老師就通過“人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什麼?”這一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個問題引出舊知——用分數乘法解決的問題,這一過程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紛紛參與計算,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這樣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數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不知不覺中複習了舊知。“如果是已知體內所含的水分,你能求體重嗎?”此時,陳老師又不露聲色地將學生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題的呈現自然,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二、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

本節課中,陳老師非常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從引入題到新課的例題,再到練習題,每做一題,陳老師都要先讓學生分析其數量關係,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通過找關鍵句、單位“1”、説數量關係式和畫線段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老師在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細節,她通過“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28千克畫在哪兒?”“?標在哪兒?”等問題來幫助學生畫線段圖,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圖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開拓思維

在新課教學中,陳老師通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介紹方法的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方法之間的連通,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建議:在試一試中,我個人認為,可以直接放手讓學生解決,不用再像分析例題一樣去分析,這樣可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評課稿11

聽課是很好的學習方式,每聽一節課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今天聽了葉老師的解決問題讓我受益匪淺。我先從學、習課堂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一、温故環節。

葉老師通過讓學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訣。開火車做口算題,複習舊知,為講授新課做好鋪墊。

二、知新環節。

葉老師做的非常的好,先讓學生自己收集數學信息,然後讓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解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三、習、練環節。

葉教師講練結合,由易到難,層層提高,練習題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擴大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提出和解決與自己直接相關的實際問題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唯一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緊張,沒有梳理這一環節。

下面談談我的感受1、在口算環節,教師把口算規則説在前,讓學生明白規則再去回答問題,課堂秩序較好。2、在講例題時教師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3、在講第一個例題時教師講完後,我覺得老師把算式寫在黑板上較好。

這節課給我的反思是,要很好的組織教學,首先備課一定要充分,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那樣上課時你心裏就有底,不慌亂,有計劃有步驟。其次,要有有秩序課堂紀律要具備。上課時要靈活變通。有些知識點學生一會兒就掌握了,有些學生掌握需要反覆強調。而這些重點跟備課時有時會有一定的出入。你覺得難的,學生説不定一會兒就掌握了,你覺得簡單的,學生説不定掌握得很慢。

解決問題評課稿12

今天上午聽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用加減混合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課,受益匪淺。我認為這節課是成功的,有待我們學習和借鑑。雷老師雖已年過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業精神,以及課堂上獨特的教學風格為所有的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從整體上看,他們都完成了教學任務,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我認為本節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好:

一、課前複習練習。

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長抓不懈。

二、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

通過創設情境“美術興趣小組作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例5時,教師注重了三個環節的教學。

1、在“知道了什麼?”環節教師重在使學生明確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個問題是“美術數興趣小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時明確兩個數學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樣解答?”環節中,第一個問題是舊知,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數量關係的分析解決問題較為容易。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是教學的重點,關鍵要教學兩點:一是引導學生理解“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義,即就是求美術小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過分析,會將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或結論作為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同時還應注意,學生用“14—5+14=23(人)”解決第二個問題,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確嗎?”環節,教師重在梳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結論是解決第二個問題的信息等。

在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策略與方法進行相應的梳理,引導學生學會連貫地思考,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同時使學生充分感受加、減法計算和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四、注重知識的拓展。

通過4道鞏固練習,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並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並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總之,雷老師這節課思路清晰,數學語言簡練,很具有感染力,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同時,他教態親切自然,注重課堂中的評價語,師生關係融洽,老師上得輕鬆,學生學得專注,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

解決問題評課稿13

董老師的這堂課,以學生為中心,搭介平台,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又通過小組全作學習、動手體會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應用題的實際意義。我認為董老師的這堂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應用到生活當中去,解決身這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師在課的導入部分就創設了學生去雅戈爾動物園的情景,小記者去動物園帶來了一些數學信息,請學生仔細聽,並説説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把學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興趣的情景搬到課堂上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產生多種資源,教師學會觀察、傾聽,充分利用來自學生的興趣的資源。在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董老師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學資源。例如,在鞏固階段,董老師出示了很多圖片,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提數學問題,並且請學生解決他們自己提的數學問題。採用了小組競賽的方式,分三小組,答對一題一朵小紅花。最後當比賽結果出現時,董老師非常巧妙地問學生第一小組至少得幾朵才能和第二小組一樣多。充分利用了各組得小紅花這個教材資源。

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注重小組合作交流,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動空間和廣泛交流的機會。學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教師也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小組合作學習,充分賦予了課堂的活動空間。在小組學習中,教師僅僅是導演,學生真正走到前台來表演,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通過理解、認知、質疑、創造、體驗、交流和表現等一系列的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得到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董老師有效地開展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例如4人小組解決“斑馬比老虎多幾隻”這一問題,董老師明確提出學習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説一説,誰和誰比,誰比較多,誰比較少,最後再想一想怎樣列式。真正開展了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

本堂課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個人認為董老師對學生評價的方式能不能再豐富一些,更能激勵學生一些,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決問題評課稿14

下面我就彭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從五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目標導讀

彭老師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學生“起點”,帶領學生經歷“感知策略——建構策略——內化策略”的過程,達成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過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藉助平台的“聚焦”與“互助”等功能,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促進同伴互助學習,進一步進行生命化課程資源開發。

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二、教材解讀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不能直接從外部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體驗獲得,而體驗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的意識與感受。學生從第一段無序列舉、個別列舉到第二段的有序列舉、全面列舉,再到第三段的'切題列舉、分類列舉,但其基本思想不變,即把事情發生的情況一一列舉出來,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

三、教學流程

縱觀全課的流程:開放導入,引出策略;核心推進,感知策略;多元變式,提升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事無鉅細地講解,也沒有不負責任地放手,而是引導學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動、選擇策略、嘗試列舉、討論思路、優化策略,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一一列舉”策略的形成過程,獲得豐富的策略體驗。學生從無意識地列舉到有意地運用策略解決問題,轉識成智,實現策略教學的根本目的。

四、教學特色

1、策略價值,彰顯自然。

在策略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感悟到策略的價值,當他們體會到學習的這種策略對於解決問題有價值的時候,學習興趣和熱情自然就產生了。

在本案例課始——彭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導入“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你能設計一種圍法嗎?”教師在此設計開放式問題打開學生思路,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然而然產生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的內在需求,然後在平板上着手錶示出來。課中——動手操作,學習指南:“先想一想會有哪些不同的圍法?然後把每種圍法用你喜歡的方式完整地記錄下來。”隨着問題情境的推進,由一種圍法拓展到多種圍法,不同資源直觀對比,逐步凸顯出“一一列舉”在解決問題時的優勢,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從而形成用“一一列舉”解決問題的積極心向和由衷認可。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動手操作則是他們思維的紐帶。彭老師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利用數字化學習方式改善學生原有的課堂學習狀態,在教學中安排多次“人機互動”活動。

例題1設計了“算一算、畫一畫”的活動:18根1米柵欄可以圍成多少種不同的長方形花圃?又如例題2的教學方式有所改變,由起初的“先扶後放”變為“先放後扶”,但是仍然藉助於數字化平板,允許學生學習途徑多樣化,通過“獨立嘗試——同伴互助——自我修訂——交流完善”的數字化學習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分享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便於學生直觀操作,也有利於教師第一時間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並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直接、具體、有針對性的指導,分析和比較,既共享了資源,又明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課尾部分,彭老師通過程序化設計練習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並給予全課積分,再次激發學生數字化學習樂趣,儘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這樣學生才更加願意使用策略。3、策略形成,建模過程。

在教學時,我們希望通過數學建模,幫助學生進一步明晰題目的結果特徵和相應的分析與解決策略,使學生通過學習能熟練地運用策略解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這裏,彭老師精心設計了兩次“畫一畫”訓練(即例1和例2),積極引導學生獨立審題、仔細分析、一一列舉、完成解答。在此過程中,彭老師還用不同色筆表達“一一列舉”的步驟與優勢,體現了思維的有序和嚴謹。例1和例2的主要思維過程是“識別——提取模型——重複已有的解決方法”;可以説,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不應僅僅侷限於某一個問題的解決,作業佈置的“自我測試題”是另一種挑戰性變式練習。學生學習時需要“探索研究——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經驗——重組新的認識”,從而在解題活動過程中發展思維,形成策略。

五、值得商榷

然而,在數字化教學新浪潮的背後,卻引發了我對當下“數字化課堂”的一些思考。

1、過多關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學內涵”。

數字化課堂極易變成“電影式”教學,預設了演示過程,限制了課堂進程,生硬的讓教師適應課件,機械的讓學生配合教師。教師過多地關注課件媒體的操作,忽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記得彭老師總是在講台前等待,直至學生完成後,就把所有資源大屏幕全體呈現。這個過程表明了該教師對於外在結論的重視,而沒有“俯下身子”走近學生,對他們“半成品”進行指導,或者師生之間“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處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課件只是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並不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精緻的數字化課件往往佔用了教師大部分精力和時間,也極大地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使他們變為了課堂外的看客,並沒有真正深入進課堂學習中去。我還察覺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動和變式練習,包括最後的自我測試題,彭老師都提供了多種幫助方式——“老師在線、同學互助”。這無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學習”的含量,也缺乏主動思考的空間。“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談不上個人想象力和自我創造力的發揮了。

數字化教學平台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後的數字化教學能揚長避短,優勢越來越明顯,帶給老師和學生更多的驚喜!

解決問題評課稿15

今天聽了陳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首先感到陳老師的教學過程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雖然有點平淡,但整體教學結構合理,把握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主線”,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整理信息,使學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究新知,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陳老師能重視新舊知識的梳理,重建轉化意識。如組織學生回顧“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那些問題?”,這一回顧,幫助學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有機地整合了起來,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數學知識鏈。新舊知識的梳理,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還讓他們更加領會了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總之,本節課陳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説一説,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標籤: 評課 解決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drm7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