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華《矛與盾》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1

我想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孫老師的這節課:學生在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文本中,與楚人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在説説背背中感悟道理積累了語言,在想象中激發了創造的潛能。整堂課,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氣氛中,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在流暢的教學過程中,愉快地學習,自主地體驗感悟,大膽地探討。具體地説,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充裕的讀書空間,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與美,但讀起來拗口,所以要反覆用心讀,不讀錯字。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孫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大量地讀的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孫老師先是要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接着是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再讓學生練讀,讀流暢。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慾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學法指導環環相扣,指導到位

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瞭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孫老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讀書理解分層次,每一層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並提出不懂地方小組商量、向老師同學質疑。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煉方法,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三、重視了文本與生活、與內心情感的聯繫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於學生來説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並未入腦入心。學生就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説話辦事,而教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2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張老師在上本堂課時,教態自然,充滿激情,能做到以身示教。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分析張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讚歎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並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衞”等詞語概括了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同時,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並引導學生讀相關句子。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三方面:巧用表格,探究發明家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台。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説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

整體上,張老師上課富有激情,表情豐富。但是我也有疑惑的地方,首先張老師的板書是否還未完整,研讀部分是否偏重人文,忽略了工具性。語文課離不開學生主動地反覆地讀,在讀中感受語言,在讀中積累語言。

這純屬個人意見,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3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分析周豔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

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

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一處:着重引導“你從哪兒看出這只是發明家的一個想法,非真實存在。”由此瞭解“如果.....就”這對關聯詞的用法。

第二處:在想到自衞的基礎上,發明家又想到了“自衞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兩種想法是如何巧妙連接,瞭解“可是”這個轉則詞在文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處:抓住“對了,當然”等詞,通過朗讀,體驗發明家思考問題的執着和靈感突現所產生的快樂感。

第三方面:

巧用文中空白,探究發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台。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説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但是我覺得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中的兩個問號到底是什麼,可先讓學生先想一想。

2、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再提升一點,情趣可以調動得更好些。

3、教師可能更多的關注了學生是否解決了問號,是否套用了句式,對説話時出現語病,就來不及注意了。

4、如果句式中加上“於是”可能會更通暢些。

作為“我是學生的角度”給周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

1、文中的發明家是誰?我想知道。

2、當週老師提問: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思考的?對我來説,有些聽不懂。

精華《矛與盾》評課稿4

我評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

張老師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以及實驗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是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並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重點是瞭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一、複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了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張老師先指名讀了一遍課文,再通過課件出示生字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之後,她聽寫了部分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着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在理解“大顯神威”這個詞後,讓學生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麼神威?”“它為什麼能大顯神威?”等一些問題。這樣就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課文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學生在讀書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激發了學生説一説對坦克的瞭解。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文中告訴我們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呢?”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在讀一讀,説一説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張老師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充分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總之,在儘量嘗試着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n0jq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