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藝術的作文[範例3篇]

藝術的作文[範例3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藝術的作文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藝術的作文[範例3篇]

藝術的作文 篇1

在我們家客廳裏,擺放着一尊木雕,它產自有我國木雕之鄉這一美稱的浙江東陽,雕刻非常精美。

東陽的木雕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我家的這尊木雕分為兩部分,上面是一個園形木盤,圓盤中間是木雕,下面是個底座。它高約50釐米,底座長約45釐米,整座雕塑從遠處看呈現出一種深黃色,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

從遠處慢慢走近這尊木雕,上面雕刻的內容也一一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木雕也彷彿有了生命。圓盤中間刻着一棵松樹,松樹上站立着兩隻可愛活潑的鸚鵡,它們嘰嘰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又時不時地用嘴梳理着自己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美麗的羽毛。旁邊的柏樹枝上,幾隻小麻雀飛來又飛去,一邊還在為兩位鸚鵡歌唱家伴奏、唱和聲,活靈活現,妙不可言。右邊,一座美麗涼亭掩映在松柏之中,亭子下層是一大堆突兀的怪石,一條小河彎彎曲曲蜿蜒其間。兩隻仙鶴悠閒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漫步,時而仰頭甩水,時而把頭插入水中。

這座巧奪天工的東陽木雕讓我無比佩服能工巧匠們那高超的技藝,這些沒有生命的木頭在他們手裏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叫人讚歎不已。

東陽木雕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也是東方文明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藴含着中國人民的智慧,融會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和文化素養,我愛東陽木雕!

藝術的作文 篇2

“藝術”這個詞彙,似乎與我們互不相關。印象中感覺這只是屬於那些大藝術家們的,是高雅者的職業或一種生活方式,跟普通的老百姓關係也不甚密切。

但是,世界上並不是缺少藝術,而是缺少發現藝術的眼光。

在我們身邊,一些愛美的人,不管男女老幼,每次出門前,都會對着鏡子打扮一下自己的髮型,女的描眉塗脣,前後顧盼自己穿着的服飾是否合體時尚,顏色是否美觀與搭配。不是有句俗話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嗎,這種隨處可在的美就是我們身邊的藝術。

喜歡去西餐廳消費的人,一定會對某家西餐店中的裝飾風格情有獨鍾,那些具有異國風調的藝雕、典雅優美的壁畫和堂麗富皇的吊燈迷得人們陶醉其中。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現在去酒家飯店吃飯不太注重飯菜的口味價位,而更注重於進餐時的那種温馨舒暢的好心情。一種新穎獨特的室內設計,一首輕快悠揚的曲子或一幅精美別緻的圖畫,都會讓你有淋漓暢快享受的感覺。此時的你不僅是吃客,而且還是一位藝術欣賞者。

愛好時尚的.女生,喜歡買一本精美裝飾的筆記本,在上面寫滿自己的話語,傾訴自己的心情;在書包上獨具匠心地掛上一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使書包雅緻美觀不再單調;給自己的電腦穿上一身彩色的卡通電腦套,讓房間增添了亮麗的暖色調,這就是身邊所發現的藝術。

誰説藝術就一定是歌唱家唱的歌曲,設計師設計的作品,畫家描繪的圖畫。有一種藝術是專屬於生活的,是普通人所創作的藝術,是從人們生活中挖掘提煉出的本質美和自然美。正是有這樣無處不在的身邊藝術,才會使得我們的生活繽紛多彩,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藝術的美。

藝術的作文 篇3

有時候,修補不只是為舊物賦予了一次新的生命,更是一種情感的延續,藝術的傳承。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於破損老舊的物品多半是丟之棄之,而家中的老一輩們卻總是搖搖頭語重心長地説:這麼丟掉太可惜,修修補補還能用。爺爺奶奶告訴我,他們那個年代物質缺乏,大家對舊物也倍加珍惜,哪怕家裏的碗碗罐罐破了壞了也要修一修接着用。我不以為然,碗罐可不比衣服,能夠用線縫縫補補。

直到去年的夏令營活動,我親眼目睹了這門“修補的藝術”。我和小夥伴們來到了制醬文化園,園中,大小一致的醬缸整齊地排列在曬場上,為了讓這些醬缸不因破損而被丟棄,文化園還特地請來了一位補缸人——專門給缸缸罐罐“縫縫補補”的老爺爺。我和小夥伴們頓時覺得十分新奇,便圍着補缸爺爺提起問來。

爺爺邊説邊給我們示範着:“補缸其實就像補衣服,只不過用的是一種特殊的針與線,我們先用特製的鑽子沿着醬缸裂縫的兩邊打孔,然後再用一種長得像訂書釘的“鋦子”嵌住抓牢,最後塗上專門的膠水,缸就補好了。”我們大呼神奇,爺爺只是無奈地笑了笑:“現在會補缸的,恐怕也就是我們這樣的.老人了,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沒有人會喜歡用舊的東西,只可惜了這門手藝,怕是要被忘記了。”我不禁感歎到,補缸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藝術,它縫補起來的是一代人的情懷,讓人們在修修補補之間學會珍惜,憶苦思甜。

這時,小夥伴們紛紛提議:如今科技進步,互聯網傳播迅速,我們為何不利用它進行宣傳,給補缸這門技藝賦予一次新的生命。我們瞬間來了激情,大家拿起手機開始分工合作:有的拍照,展示補缸爺爺的工作過程;有的編輯文字,介紹補缸流程;有的負責上傳,利用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平台宣傳補缸技藝。短短一個下午,我們收到了許多關注,但我們知道,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因為還有着許多這樣的傳統技藝,正以獨特的方式訴説着這個國家的歷史與故事,而我們需要去聆聽、去傳承,讓這些遺落的珠寶再次閃耀光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15o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