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實錄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實錄

預習:1、結合課下注釋,誦讀全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實錄

2、想象辛棄疾在詞中的動作和神態,寫一段描寫性的文字。200字左右。(提示:在哪兒,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周圍的環境如何)

3、這首詞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來表情達意。

一、導入:

預習時,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辛棄疾站在建康賞心亭上的動作和神態。下面請幾個同學來展示自己的想象成果。(生讀)

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已經基本觸摸到了辛棄疾的內心世界。在描寫中,大家使用了幾個頻率很高的詞“憑欄”和“倚欄”。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嗎?(生談)

請同學們看投影上的兩組詩句:

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岳飛《滿江紅》

②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蘇幕遮》

“憑欄”需兩手撫欄,直立遠視,讀充滿慷慨激越之氣,悲涼壯闊之情。

“倚欄”則身體重心全憑欄杆依託,給人一種嬌弱無力之姿,讀來令人愁思如海,九曲迴腸。

同學們,大家看,辛棄疾是“憑欄”好呢,還是“倚欄”好?毋庸置疑,“憑欄”更能傳達出辛棄疾登上賞心亭後產生的慷慨悲壯、悲涼壯闊的情感。所以,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慷慨激越、悲涼壯闊的。

二、那就讓我們共同來領略這首慷慨激越、悲涼和鑽概括的《水龍吟》吧,讓我們走進人中之傑、詞中之龍的辛棄疾的內心世界。

請位同學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朗讀優勢。(生讀)

師:大家評價一下,他讀的怎麼樣?(生評)讀出了辛棄疾詞的慷慨悲愴的味道。

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誦,再感受一下這首詞的慷慨悲愴之氣吧。(放錄音)

哪位同學還願意體味一下。(生讀)

如此美的詞,還是讓我們共同來拜讀一下吧。(集體讀)

三、我們剛才已經領略了這首詞的感情基調,那就請同學來讀一讀上篇,哪些句子特別能體現這種慷慨悲愴的情感基調,並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起來説)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餘。

站在高處,面對浩渺的`江水,很容易引發人的思緒。同學們,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經對此發出自己的千古之歎?。(學生説,説完之後,讓學生課下整理)

蘇軾站在赤壁古戰場,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范仲淹站在岳陽樓上,高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孔子站在江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教師呈現材料)

2、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也很好地體現了這首詞的感情基調)

同學們讀一下這一句,和上一句有什麼不同?

上一句是通過寫景來傳達這種慷慨悲壯的情感,這一句是通過詞人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來展現的。一個是“把吳鈎看了”,一個是“欄干拍遍”。

我們來讀一讀這一句,體會它藴含的慷慨悲愴之情。(集體讀)

哪位同學來為我們讀一讀這句。[生個別讀,提示:讀時,“了”(liao)要讀好,讀出韻味。“拍”字要讀出力度。]

師:這位同學讀的特別到位。我每讀這首詞,讀到這個“了”字和“拍”,心底總是盪漾着一股壓抑不住的蒼涼和悲愴。

是啊,吳鈎本是戰場上殺敵立功的武器,如今卻只能閒置腰間,無處用武,何時是了,惟有痛拍欄杆來發泄他胸中説不出來的英雄老去而無所建樹的抑鬱苦悶之氣。

同學們想象一下,辛棄疾在痛拍欄杆時會想些什麼?(同桌、前後桌互相討論,用“他想起了……”的排比句來寫一寫。)(老師可參與學生的討論)(生説)

師:辛棄疾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了當年拍刀催馬,馳騁沙場的英雄氣勢,一定想起了當朝統治者對他一次又一次的排擠和打擊……,這一句可以説是全詞的核心,是辛棄疾一生的寫照,他在痛拍欄杆中,修煉成了一棵石縫中卓絕獨立的樹,一棵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楊!

讓我們來大聲地誦讀上片吧,用心靈去感受辛棄疾“欄干拍遍”的情懷。(集體讀)

四、1、集體讀下片。

“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是全詞的核心,下片中哪一句與這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

(生答)“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大家從中讀到了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生談)

師:這一句與“無人會,登臨意”遙相呼應,唱出了飽含血和淚的孤獨和無奈,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顆愛國心,又能向何處使呢?“??”字讀來沉鬱、深沉。大家讀一讀這一句,感受一下。

2、辛棄疾飽讀詩書,用典相當多,這首詞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同學們看,這首詞用了幾個典故?

上片一個,下片3個。請同學們來談談這三個典故吧。

第一個典故:是晉朝人張翰見秋風起而思家辭官的故事。

第二個典故:是許汜求田問舍的故事。

第三個典故是桓温北伐,“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

師:在前兩個典故中,辛棄疾是怎樣的態度?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從“休説”“怕應羞見”可以看出辛棄疾對張翰和許汜是不贊同的,課下注釋也告訴我們,對張翰的典故,作者是“反用其典”。張翰的辭官歸鄉,辛棄疾都不屑於去做,那就更不會做許汜那樣的“求田問舍”之事了。那麼他希望做些什麼呢?

當然是收復失地,抗擊金兵,洗雪國恥。

辛棄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説明什麼?(大家討論)(學生談)

師:望着滾滾東去的流水,辛棄疾感到寶貴的時光如流水一樣逝去,他已經漸漸衰老,可是祖國仍處在飄搖的風雨中,自己殺敵報國的壯士卻難以實現,這怎能不讓人感慨萬端,老淚縱橫呢?

更可恨的是這滿臉的英雄淚,卻是無人能“??”啊。“倩何人喚去,紅巾翠袖,??英雄淚”。全詞至此已不能寫下去,我們也不能再讀下去了。詞人的感情堆積到了極點。

讓我們大聲地誦讀這首辛棄疾用血和淚鑄成的詞吧,用我們的琅琅讀書聲去撫慰這顆偉大而孤獨的心靈吧!(集體讀)

五、結束語:

同學們背過了嗎?請個同學來背一下。

辛棄疾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詞,我已讀了近300首。每讀一首,我都感到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衝擊。

文人的佩劍是軟弱的,遠不及他們筆下的隻字片言。辛棄疾“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也永遠只能是“無人”“??英雄淚”。然而,不管經受怎樣的吹打,怎樣的貶斥,對國家,對民族,辛棄疾像杜甫一樣,始終如一,不離不棄。在他63歲時,他還高喊,“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他把“欄干拍遍”,把愛國之歌唱響,把悲愴之聲喊響。他曾經埋頭苦幹,他曾經拼命硬幹,他曾經為民請命,他是中國歷史的脊樑,他是中國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國文化的血肉。

讓我們再一次大聲地誦讀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0153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