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回鄉偶書教學後記

回鄉偶書教學後記

《回鄉偶書》這首古詩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新教材第二冊第25課《古詩兩首》,是唐詩中的極品,老師們會怎麼寫這首詩的教學後記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回鄉偶書教學後記,僅供參考。

回鄉偶書教學後記

  回鄉偶書教學後記一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瑰寶,可是,我們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方法以老師的灌輸和學生的機械背誦為主,形式呆板,手段單一,效率低下,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探索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拓展古詩詞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説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自讀自悟,快樂認記

我在教學中,並沒有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佈置自學要求時,要學生藉助拼音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學生經過充分自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根據學生交流,進行講評,糾正,小結。這樣初步讀懂了整首詩的意思。在生字的認讀中,我先讓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開火車讀,並舉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學生準確地快樂識記生字。課堂氣氛濃厚,識記效果顯著。

 二、以讀明詩,深入理解詩意。

在學生初步讀懂了詩意後,為了讓二年級的學生理解80歲的賀知章回到家鄉時那種悲喜交加的複雜的感情,我進行了2個環節:①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師生交流詩意。②師生互動,由老師扮演賀知章,讓學生髮問。然後問學生,賀知章聽着孩子的問題,心裏會怎樣想呢?通過交流讓學生走進賀知章的內心,體會老人回到家鄉悲喜交加的內心感受。

三、朗讀指導有層次感。

在自讀古詩中,我提出的朗讀要求是: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的讀通詩句。檢查朗讀時,就以讀準和有節奏的讀通詩句這個標準讓學生來評價。在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深入理解後,我提出的朗讀要求變為:要求讀出賀知章非常想念家鄉,又高興又難過的心情。並通過老師示範讀,帶學生讀,讓學生帶着情感模仿讀,使學生的朗讀上了一個層次。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於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對二年級國小生來説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不足之處:主要是對字詞的理解方面:

1、抱着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的態度。使自己在“鬢”一詞的教學點上給留下了遺憾。學生多次讀錯,再加上這個字是首次出現,字形複雜,字義不易理解,我首先糾正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學生提問:“鬢”是指哪裏嗎?有的學生指着自己耳邊偏後的頭髮,告訴了大家,而我沒有進行糾正, “鬢毛”指的是“耳朵兩邊的頭髮”。雖然在後文中也理解了“鬢毛衰”。可這點卻成了我這節課的敗筆之處。

2、在學生理解“客”是誰?我的隨口一説,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學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時就明確主人公,到後面的理解就不會有困難了。

總之,這節課下來,學生熱情很高,可自我感覺並不是太好。都與自己思想上準備不充分有關。這給我提了個醒:古詩詞看起來簡單,實則不易呀。

  回鄉偶書教學後記二

目前,很多教師對於古詩的課堂教學,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覺得古詩短,簡簡單單幾個字,不知從哪裏下手,二是枯燥無味,它不像一篇課文,有跳動的音符,能通過讀的方式把孩子們帶入情境中。今天,我打破以往講優質課直選課文的常規,大膽設計《回鄉偶書》,引領學生走進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家鄉。感知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引入

在教這一課時,我以“客”字引入課題,告訴學生今天咱們學習一首帶“客”字的古詩,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師範寫,生書寫。説説怎麼記住這個“客”字,然後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整個教學過程也是圍繞“客”字展開討論。

二、初讀古詩

第一步師範讀,學生自讀全詩,檢查反饋。然後出示生字卡片:何、音,交流識字方法,分別組詞,指導書寫。第二步簡介作者。

  三、領悟詩意

緊扣““客”字”,啟發思考

這句裏的客是誰?賀知章是客嗎?

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插圖,結合古詩尋找答案。

小組選出代表説出理由。學生分兩點説出了賀知章是客人的理由:

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為他騎着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為他是“客”的原因。

別的小組代表又説出了他不是客的理由。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

然後我順着學生的不同觀點和學生一起分析了賀知章不是客人,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説着這裏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引導學生讀出詩的前兩句。結合剛才的理解又讓學生試着説出了詩句的意思。

面對“鬢毛衰”的作者,“兒童”是怎樣的呢?以這樣的過渡方式引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讓同桌相互説説試着説出自己對這個詩句的理解。

四、感悟詩情

我的教學設計上設計得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悟出詩人熱愛家鄉: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詢問自己從哪裏來的兒童,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但當時一想這樣的啟發不實際,不容易把學生引入那樣的情景下於是我隨機應變: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詩人這麼多年了,還説着家鄉話,這説明他的心裏還思念着——自己的家鄉,這説明了詩人——熱愛自己的家鄉。以這樣的引領讓學生感悟到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然後帶着詩人對家鄉的感情朗誦全詩。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從語氣、節奏等怎樣有感情地朗讀。

這節課,學生學得很輕鬆,通過小組圍繞詩人是不是“客”討論,從而也悟出了詩句的意思。小組合作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氛圍很好。

這堂課的成功讓我認識到,在課堂上,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視覺美調動學習的興趣。適當地進行小組合作。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學生感到團隊意識的重要性,鍛鍊了每個孩子説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4m1r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