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設計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設計

——鑑賞詩歌的語言

古代詩歌鑑賞教案設計

鑑賞古代詩歌作品的語言既是古代詩歌鑑賞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主要的鑑賞方法。説它是一個重要內容,是因為大學聯考就這方面本身會設置題目;説它是一個重要方法,是因為通過鑑賞語言能夠幫助我們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詩歌形象和意境!大學聯考要求的鑑賞作品的語言,與一般的文學鑑賞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大學聯考要求的語言鑑賞主要着眼於一個“懂”字,即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作用,並能體會語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評述,這裏着重闡述如何理解詩歌的語言並作一定程度的評析。

一、鑑賞詩歌語言的途徑

主要説以下三點:

(一)體會語言的風格特色

古代詩歌語言的風格特色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樸。人稱李白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便是一種清新美。有的詩絢麗多彩,有的詩卻質樸無華。有的詩語言明朗,有的卻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詩平易近人,有的卻險怪奇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體會其風格特色,就是要體會語言的美,體會其內藴。

(二)把握語言風格:清新 絢麗 平淡(質樸)

明快 含蓄 簡潔(洗煉)

1、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平淡(質樸、自然):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平淡之中藴涵着深意。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藴涵着詩人超脱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3、絢麗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觀山水圖》“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敍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説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着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6、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説九州小的象九個煙點,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氣勢: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為一體,凸現了歷史盪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8、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着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三)把握詩歌語言的個人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鬱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温庭筠的綺麗香豔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 “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四)品味語言風格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二、母題遷移

1、《江西樂平縣)人。《錄鬼簿》説他「善卜術,任陰陽學正」。著雜劇《教女兵》、《村學堂》八種,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藍田美玉」。

賞析:本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燕子春來秋去,寒時搬走,熱時飛回,唧唧喳喳忙個不停.有時落於王府華弟,有時歇於尋常巷陌.看朝代興榮時多,亡時也多。

北宋亡後,吳激被迫仕金。在一農宴喜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本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4、《葛溪驛》賞析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牀。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註釋:葛溪:今江西省戈陽縣。驛:驛站是古代官方設立的旅店。缺月:不圓的月亮。漏:漏壺,古代計時器。未央:未盡。明滅:忽明忽暗。歲月:時光。起:起來。行人:詩人自指

賞析:皇?二年(1050)秋天,詩人從故鄉江西臨川赴杭州,途經弋陽,寫下這首詩。這時的詩人正患着病,身體十分虛弱,詩中提到了這一點,所謂“病中最覺風露早”,寫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膚透骨的感覺。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這兩句是説夢中身體對冷風寒露更加敏感.而夢中回家,不覺得路途實際有多長.

全詩以客行為線索,從鄉思到憂時,既貫穿一氣,又推轉變化。前半寫景,感覺真切,後半抒情,筆力充沛,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5、《寒食 孟雲卿》賞析

《寒食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作者介紹:孟雲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於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

孟雲卿與杜甫友誼篤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華州司公參軍,行前夜飲話別,並以詩相贈,即《酬孟雲卿》。同年冬,他們在洛陽相遇,同到劉顥家中暢飲。杜甫又寫了《冬末以事之東郊,城湖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飲宴散因為醉歌》一詩,記敍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達了詩友間的誠摯感情。

元結極為推重孟雲卿的詩。780年(乾元三年),他所編選詩集《篋中集》裏,選入當代七位詩人的詩共24首,其中孟雲卿詩5首。其詩作如實地描寫了當時民眾在戰亂中的.苦難,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以及與親朋故舊的情誼。766年(大慶元年),孟雲卿遠往南海,元結作詩贈別,題為《送孟校書往南海》。詩序中元結自稱:“平昌孟雲卿與元次山同州里,以詞相友,幾二十年。材業,次山不如雲卿;詩賦,次山不如雲歲,通和,次山不如雲卿......雲卿少次山六、七歲,孟雲卿聲名滿天下,知己在朝廷。及次山之年,雲卿何事不可至。”高度評價孟雲卿的品德與才學,熱情讚揚彼此兄弟般的真誠友誼。

孟雲卿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劇變時期,安史之亂中,他家境困頓,飄泊四方。其詩反於聲病,藻繪,語言樸素。其《傷時二首》有“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之句,頗能反映社會現實。其一生坎坷,卒年卒地不詳。

賞析:孟雲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後,曾流寓荊州一帶,過着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温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裏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説,一朝“斷炊”,意味着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説,“往往”斷炊,包含着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緻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説“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説罷“斷火”,又説“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説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6、晚唐《寒食日獻郡守》賞析

《寒食日獻郡守 晚唐張友正》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

作者介紹:張友正[唐]作草書自雲得漢人心法。其用筆過為鋒長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筆常動搖,勢若宛轉。其書別構一體,自得成就。雖神明潛發不逮古人,然自然處正自過人。《廣川書跋》

賞析;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説“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説罷“斷火”,又説“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説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7、訴衷情 陸游)賞析

訴衷情 (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①。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②。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③。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④!

[題解]作者四十多歲時曾到四川、陝西等地參加過軍隊,很有一番抱負,以殺敵救國為己任,但未能如願。到老閒居家鄉,仍感萬分遺憾。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他晚年的苦悶心情。

[註釋]①梁州——在今陝西漢中一帶。作者曾在梁州軍中工作過。 ②關河——關隘和河防,都是形勢險要的地方。 ③鬢先秋——鬢髮已象秋霜一樣白。 ④天山句——天山,在xq,這裏借指南宋的西北邊境。滄州,水邊的地方,通常用來稱隱士居住的地方,這裏指作者晚年居住的故鄉山陰(紹興)城外的鑑湖。

[語譯]

⊙想到年輕時為功名萬里從軍,

跨駿馬,上樑州,保衞邊疆。

舊時的關河在哪裏,已如夢境,

穿過的貂裘,也變得暗淡無光。

⊙敵人未消滅,我的頭髮已白,

想到這,就要哭,但有何用?

誰能料這一生竟這樣空過,

我的心在西北,身卻要老死湖旁!

賞析: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隱居山陰農村以後寫的,具體寫作年代不詳。

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鬥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於萬里疆場,確實想創立一番不朽的業績。“覓封侯”不能單單理解為陸游渴望追求大官厚祿,因為在寫法上作者在這裏暗用了《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説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願望並未變成現實,後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裏仍然出現舊日戰鬥生活的情景,説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説已經無影無蹤,當年的戰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淒涼慘淡的景象。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抒發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鬱悶心情。“胡未滅”説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歎自己已經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着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誰料”二字感歎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因為,兩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鬱,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8、《溪居即事崔道融》賞析

《溪居即事崔道融 》

籬外誰家不繫船, 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門去卻關。

作者介紹:崔道融,唐朝荊州人。以徵辟為永嘉令,累官右補闕。避地入閩。《申唐詩》三卷,《東浮集》九卷,今編詩一卷。 崔道融的詩作和羅隱一樣,流傳的不多。其風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較多樣。所選的四首詩裏前兩首十分活潑生動,後兩首則悽苦悲鬱。其中《牧豎》一詩流傳較廣。

賞析:這首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但“籬外誰家不繫船”句,卻於平常中又顯出不平常來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為“不繫船”,船便被吹進“釣魚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隨着風勢,由遠至近,悠悠盪盪地一直飄進釣魚灣來。不繫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溪居的那種恬靜、平和的景象便被攝入畫面,再着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生氣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人們都在田間勞作,村裏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之外,少有閒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開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趣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不做作,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恬靜、平和的水鄉風景畫:臨水的村莊,掩着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盪的小船,奔走的兒童,靜中寓動,動中見靜,一切都很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而透過這一切,我們還隱約可見一位翹首拈鬚、悠然自得的詩人形象,領略到他那積極樂觀的生活情趣和閒適舒坦的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6yg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