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歷史教學孕涵在素質教育中

歷史教學孕涵在素質教育中

自有人類以來,歷史與教育就如江河與水流一樣地共存着。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 為人們的共識。歷史教育在人才素質教育中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也越來越被重視。為了更充分地發揮歷史教育的 功能,使歷史教學對促進人材成長,素質形成起更大的作用,現就歷史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及緊密相關的問題,即如何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素質談些個人的看法。

歷史教學孕涵在素質教育中

一、歷史知識是人的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

過去,我們對歷史知識內容的廣泛性、綜合性雖然有所認識,但是如何認識它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優勢作 用,卻思考得比較少,認識得很不夠。全面發展的教育首先要從具有全面的基礎知識開始,歷史教育具有全面 提高學生素養的優勢。

我們説,學生的素質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綜合素質而言: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審美情趣,勞動 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養等,標誌着學生素質的總水平。然而,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歷史教育具有 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礎作用。

首先,學習歷史是深入探討其他科學的基礎。

歷史科學它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學、 藝術、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識,以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內容為背景。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有 關於天文算學、水利、地理等知識;南宋鄭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禮、樂、刑、藝、天文、地理、食 貨、災祥以至昆蟲、草木等。國中教材還介紹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孫思邈的 《千金方》、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等科技鉅著。高中教材則用三章的篇幅介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歷史科學同其他一切科學都有或近或 疏的關係:它有時要藉助其他科學來説明某些歷史現象;反過來,其他科學的'研究,也離不開歷史科學研究所 提供的資料和文獻。可見,歷史科學同其他科學有着錯綜交叉、相輔相成的關係。搞好學校歷史教育,能大大 開拓學生的視野,使思路敏捷、思維開闊,分析問題就有廣闊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知識基礎,能增強判斷力、 理解力和思維的深刻性。有了背景知識,有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的文化素養就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這無論是對學習其他社會科學課程,還是對學習自然科學課程,都將是十分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這對全 面發展的教育來説,是很重要的。這一特點,是其它學科所無法取代的。

歷史學科教育,對德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政 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是極好的教材;有多少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是其他學科 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 至每個環節之中。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使學生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養 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史育德,既體現歷史教學上的史論統一 ,又實現了歷史在全面發展教育上的德育與智育的統一。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大家都知道,人的心理可以分為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兩部分。智力因素通常指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它們與智力活動的直接效果有密 切關係;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餘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興趣、性格、信念等,這些因素雖然 並不直接決定智力活動的成果,但它們的作用,卻深刻地影響着智力活動的程度、效率,決定着人的活動的指 向與成敗。

學校歷史教育要明確地提出發展智力,培養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任務。

對於發展智力,歷史教學的有利條件,首先是歷史知識的記憶信息量大。我國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光是 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就浩如煙海;社會生活空前豐富,由此積累起來的歷史知識之豐富複雜,也是過去任何時 代無法比擬的,這樣,如何記憶歷史知識就成了歷史教學中的一項基本能力。我們不主張死記硬背,也不主張 把大腦變成信息庫,我們主張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有關記憶的心理常識,如遺忘規律等,並結合歷 史知識特點,總結出符合學生自己記憶特點的記憶方法來,提高識記效率和保持能力。良好的記憶力,不僅是 學習歷史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必要條件。

第二,學習歷史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培養想象力的過程。

歷史教材是以文字為主的 信息載體,概括性的文字敍述較多,如果能夠依據文字材料的揭示,在頭腦中想象出具體生動的形象,將會更 真切地感知歷史過程。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就要藉助於歷史教學發展他們的再想象和創造想象能力。

歷史教學對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很有效,由於篇幅所限,這裏就不説了。

中學歷史教育也存在着培養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有利條件。歷史教育由於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生動的故事性 、強烈的感染力,並能為學生樹立典範,對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效尤前人,做個品德高尚和有作為的人無 疑是有積極影響和作用的。

二、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修養,是當務之急

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一個革命者,愛國主義者。歷史上許多革命家、民族英傑都得益於青少年時代的歷 史教誨。愛國主義傳統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歷史遺產,是使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巨大原動力。歷史教師應當恢弘 民族正氣,振奮民族精神。

第二,心有全史,胸存“底本”,這是對歷史教師最起碼的要求。歷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 ,都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都是互有聯繫、互有影響制約的。歷史教師必須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歷史講通 、講活、講準。否則,就會把歷史講成一些孤立的點的偶然聚合。范文瀾在《歷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 告誡學歷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閉室中去。不通全史,只求專深,就是自我禁錮。學史者不可如此,教史者 更不可以這樣。胸存“底本”,也應引起我們重視。一個好的歷史教師心有全史,不是靠東點西戳來拼湊“全 史”的,要有一個紮實的“底本”。

熟讀史籍,駕馭史料,這是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歷史要籍往往是對歷史事件、歷史 人物的原始記載,因此它是歷史研究與教學的基本材料。歷史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資料;而 應熟讀一些中外歷史的重要書籍,在熟讀歷史要籍的基礎上,注意提高對各類基本史料的識斷能力,通曉史籍 、文獻出自那種立場、觀念的人之手,從而能駕馭史料,辨析真偽。

近年來,中學歷史教科書有改削,而每一次增刪改補都引起一些歷史教師的不適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 是由於一部分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修養尚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們心無全史,胸無“底本”,對史料不熟悉。

有人採取下述程序,進行進修,得到了實效。以中國古代史為例:以翦伯贊編的《中國史綱要》為主線, 以范文瀾,蔡美彪的《中國通史》或郭沫若的《中國史稿》為主教材,以東北師大編寫的《先秦史》、《秦漢 魏晉南北朝史》等斷代史為第二教材,再選擇幾本近年來最新科研前沿專著,如趙恆烈、王鐸全編的《歷史教 育學》,周發增、張顯傳等合編的《歷史教育學新論》作為輔助讀物,在此基礎上,再究讀中學教科書,一定 會有更新更深的體會。

此外,如有餘力,還可以先讀斷代史、通史參考資料,輔之港台專著;進而讀通史綱要,輔之以各種史學 期刊,最後多涉獵最新的科研成果及論著,然後再回到中學歷史教科書上來,融匯貫通,啟迪自己的思想,激 發學生的想象,從而就能使歷史教學走出“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怪圈,真正成為涵養素質,啟動思路 ,展望未來的教學相長的生動課程。

第三,作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改革開放時代,各類科學迅速發展,分支學科 日益增多,歷史教師應儘可能涉獵更多的學科知識,如語言文學、藝術鑑賞、歷史地理、歷史美學、歷史心理 學、歷史統計學等等,以期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研究歷史和講授歷史。

歷史教師上課要講話,語言表達能力對一個歷史教師來説非常主要。歷史教學強調教學語言的直觀性,對 主要事件要敍述得鮮明、生動、形象、吸引人,這都有賴於歷史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什麼有的歷史教師講 課水平高?除了他的理論與專業方面的根底之外,語言文學素養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相應的哲學思想、政治學説、經濟思想,歷史教師要講清每個時代的歷史,要引導學生 學懂弄通曆史,就不能不掌握各個時代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各種思想流派。這是很不容易的。不懂哲學,就很難 講清中國的“諸子百家”,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不懂經濟學,也講不清凱恩斯、羅斯福。歷史教師要學 哲學、學政治、學經濟,只有這樣,才能講通一些專業史,才能將歷史當科學來講授。

歷史教師還應該學習科學技術常識,講不清科技發展史,勢必講不清當時的生產發展情況,也講不清與生 產發展相關的其他歷史現象。歷史教師對此缺乏必要的瞭解,就會出現知識性錯誤,甚至鬧出笑話來,反之, 歷史教師具備科技方面的素養,將會使課講得更生動、更具體、更準確。

如講原始社會,在講到尖底汲水瓶時,可説明雖然他們不懂是重心原理,但在實踐中已在運用。又如講述 鑑真東渡日本六次未成功,教師可結合當時還未發明軸承,帆是固定的,不能隨風向變動而改變帆的方向,所 以才屢渡不成;依此推之,空海入唐的遭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歷史幾乎涉及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因此,歷史教師應當有較廣博的知識,較高的文化素養。

第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應該具備教育理論修養,懂得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這是不言而喻的。也 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贅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m1l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