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數學課後反思(集合15篇)

數學課後反思(集合15篇)

數學課後反思1

“9的乘法口訣”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內容。通過前面1—8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了,而且也有了編口訣的經驗了。所以,在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情境教學對學生也沒什麼期待了,因此在教學時直接開門見山:

數學課後反思(集合15篇)

“今天我們要學習9的乘法口訣,猜猜看9的乘法口訣有幾句?誰能來介紹一下?”這樣課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來介紹9的口訣是哪幾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之後,讓學生自主編寫9的乘法口訣。現在編寫口訣對於學生們來説已經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所以全班檢查下來只有幾個學生還有些小錯誤,其他學生都能夠很正確的填寫礎的乘法口訣了。在交流時,我比較注重的是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編寫出9的乘法口訣的。

這樣做能讓學生加深對9的乘法口訣的理解。

編寫出口訣後,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是記憶9的乘法口訣,如何指導學生記住口訣呢?本節課在讓學生理解了9的乘法口訣每一句的意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尋找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學生們能發現很多的規律,如相鄰的每兩個積都相差9;積的個位上的數字和十位上的數字相加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兩句十位上的數字和個位上的數字相反……在學生説了很多規律後,我引導學生理解另一條規律:幾個9就比幾十少幾。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為記憶9 的乘法口訣作鋪墊。

數學課後反思2

首先是複習正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函數知識,為接下去學習反比例函數作好鋪墊,其次給出了三個實際情景要求列出函數關係式,通過歸納總結這些函數都是反比例函數,以及反比例函數的幾種形式,自變量的取值範圍。

又通過列表格的方法對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進行類比,鞏固反比例函數知識。

通過做一做的三個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但到這裏用時接近25分鐘,時間分配上沒有很好把握為接下去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埋下伏筆。

接下去是要進行例1的教學,先進行的是槓桿定理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練習紙上讓學生自己來獨立完成三個問題,然後有學生回答,當進行到第二時,時間已經不夠了,很倉促進行了小節。

這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備好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是恰到好處,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是很充分;還有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這也説明老師沒有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肢體語言也不夠豐富,鼓勵的話顯得很單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還出現了差錯,總之,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嚴謹親切有餘,但活潑激情不足,顯得平鋪直敍的感覺,缺少高潮和亮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經過這節課的教學,讓自己收穫不少,反思更多。

教學之路是每天每節課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條路的成功祕訣只有一個:踏實!對於我,任重而道遠,我將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讓我教的每一個孩子更加優秀。

數學課後反思3

中班數學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我們本月開展的主題活動是《紅黃藍綠》,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非常喜歡活動中的各種顏色;而且,平時孩子們本身就對各種漂亮顏色感興趣。在這個主題中正好有一節數學活動《變成一樣多》。我就想到抓住幼兒的這個興趣點,運用到計算教學活動中,以各種顏色為活動線索,增加計算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輕鬆、有趣的氛圍裏學習計算《變成一樣多》。並運用各種有顏色的教具,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始終帶動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

這本身是一堂共享課,首先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活動的目標是:認識數字“3”,我第一環節“教師拍手,和幼兒玩拍手遊戲,複習對1、2數字的認識。引導幼兒感知數量”,然後教師分別出示三組卡片:第一組是實物綠色的蘋果和綠色的蔬菜圖片,教師提問幼兒“一樣多嗎?誰多誰少?”接着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幼兒瞭解方法是“可以數一數”。接着第二組是點子,用不同顏色的點子。第三組是數字,運用層層遞進的方法,由實物到數字,一步步對數量進行感知。

接下來就是介紹操作規則、討論操作法了。教師出示紅色圓形和黃色圓形,引導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使它們變得一樣多。重點介紹了“添加”的方法,請幾個幼兒示範,並集體驗證。因為我班是新中班幼兒,接受能力不強,所以並沒有説明“去一”的方法來變成一樣多,等以後課餘活動中再傳輸。目標達成度來看,最後大部分幼兒都能按老師先前講解示範過的“添一”法來解決問題的。但是由於我講解不全面的關係。活動過程中一些細節的東西都體現了出來。數學常規的規範,如操作完後教師對其小結“什麼顏色的蘋果和什麼顏色的蔬菜”。常規的強調,如將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整個活動給了幼兒一定的主動探究空間。孩子對數數--比較、--添或減,這樣一個過程清晰明瞭。通過實際的操作添或減,來驗證多了、少了、一樣多,使抽象的數學變得具體化,教學效果較好。

作業過程中有部分幼兒需要老師個別指導才能完成,有了老師的指向性提問,得到了老師的肯定,還子才肯動筆作業。説明對於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還有待於進一步培養。

數學課後反思4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角單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對於國小生來講量角方法的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下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裏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容易形成1°角的觀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數學課後反思5

《圖形的平移》是一節從概念引入的實踐型教學課,如按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概念,再大量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必然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實質不能真正理解,而且也容易遺忘所學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於讓學生經歷自主觀察-探究-歸納-應用的整個過程。首先,通過創設大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然後,讓學生通過遊戲及藉助課件演示,使平移運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從課堂反應的熱烈程度及課後的作業反饋看是比較成功的。

本節課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了課堂的互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我把握住這一特點,利用參與遊戲和實物投影儀讓他們自己上台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實現了教學目標,又充分增強小組學生全面互動的學習頻率,也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了平移的要素與性質。

不足之處是在時間的安排上顯得倉促,最後的歸納總結草草了事,,下節課應在新課前加以總結拓展,如提出問題:平移的特徵是什麼?幾次平移的結果可以看成一次平移嗎?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移概念及性質的理解。

數學課後反思6

育人教學,不僅是教的過程還是學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昨天我們學校迎來了又一次的全縣講課比賽的機會,我本着學習的態度來到了八年級三班的教室,這節課教學環節清晰,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情境生動有趣,能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進而聯繫實際、運用到實際。同為青年教師,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後,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有許多方法、方式是值得我學習的。

1.教態親切自然,備課充分,語言清晰流利,特別是課堂語言的運用都恰到好處。

2.“先學後教”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一。老師指導學生先通過自己的預習來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既增加學生的興趣、自主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自我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指導講解,使學生更深刻、更準確的掌握了知識。體現了“126的教學模式”。

3.邊學邊練,當堂掌握。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學生是這節課的主角”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二。老師在這節課中起到了指導、引導的作用,除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徐老師還把解題的思路,方法告訴大家,使學生學會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後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生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或唱或演或辯論或演講,這些形式都是自己創作的,學生感興趣,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同時,鍛鍊了轉移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小組合作體現的很是充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對我們來説是一種方向的指引,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就是運用這種理念,努力創造自己擁有的靈動生機的生活課堂。課本是死的,知識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這些好的方法,不是原樣照搬就能達到效果的,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需要不同的授課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結合自己的特色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課後反思7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2”的算法有了具體的認識,並且分析思考出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性計算法則。

(1)、學習內容來自於生活。

這節課中,選擇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紅毛線,用它作為研究問題的着眼點,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和思考,創設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

(2)、解題方法來自於學生。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經歷、去交流,對“÷2”的研究確實很到位,想出了畫圖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而且計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從研究的結果看,説明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這是學生個體的需要,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學生們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

數學課後反思8

在班級的教學中,我給孩子進行的更多的是語言活動、藝術活動,數學活動還真是很少。今天班主任請假,我算是幫她上了一節數學課,數學活動是《男生女生》,主要目標是孩子們學會觀察統計表,並會在表格中做出記錄。這節課整體來説上的不太成功,發現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操作常規不太好,需要加強班級操作常規的培養,教師要求不明確。在第一個環節記錄每一小組的小表格中,我沒有對孩子們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且時間到了沒有要求孩子們立刻收操作材料,所以當我讓其他孩子進行示範總結的時候,存在了班級孩子各做各的,沒有人看我,班級裏一團糟,這是最亂的環節,總的來説,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求不到位,操作常規和習慣養成的不好導致的。

2.教師語言有點囉嗦,不精確。數學課是最要求嚴謹和精煉的,但是我的要求沒有簡練明確,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要求不需要反覆重複,一遍要求到位即可,但是我説話太囉嗦,所以會給孩子造成干擾。

3.時間分配不均,導致活動超時。在第一個環節孩子觀察這個表格中,孩子們沒有看出來這是記錄班級男生女生人數的,但是我還是在一直反覆提問,結果導致這個環節浪費了很長的時間,還有,後面出示班級總人數大表格中,我又讓孩子們數了一遍人數,根本沒必要,直接根據第一個小表格的內容填到相應的大表格中即可,這樣也浪費了時間。

4.教具製作不合適。我的表格做的太小了,應該在跟孩子表格一樣的基礎上放大,或者直接放到PPT上展示出來,這樣孩子們就能更加清晰的看出來了。

總的來説,這節課存在很多問題,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也謝謝各位老師和領導對我提出的各種建議和意見,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相信有了這些建議,我會更加努力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繼續改進。同時,我也會吸取大家身上的閃光點,學習大家身上的優勢,我們共同進步努力!

數學課後反思9

數學遊戲《圖形寶寶找家》是在認識了圓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開展的活動。在設計本次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對圓形、正方形才初步認識過,為此在設計第一環節時將內容放在了鞏固認識圓形和正方形上面。一開始,老師以擬人化的口吻“圖形寶寶來做客”導入,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正方形,通過觀察、講述來鞏固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遊戲“圖形寶寶捉迷藏”,引導幼兒在各種各樣的圖形中分別找出圓形和正方形。第二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通過遊戲“送圖形寶寶回家”引導幼兒認識圖形標記並按標記給圖形分類,並能嘗試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小班數學遊戲看着很簡單,但要真正上好卻並不容易。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首先考慮到要儘量遊戲化,因此活動中也創設了遊戲情境,但因為只是有遊戲的情境,在實際組織過程中,幼兒並沒有真正地進入遊戲,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動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設計遊戲,將學習內容真正地融合進遊戲中,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自然地獲得知識、經驗,是以後活動中要多思考的。

活動中,幼兒有兩次集體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從各種顏色、形狀的圖形片中找出圓形、正方形。這裏我提供了兩個小碟子,讓幼兒從放了各種圖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圓形、正方形放入另一個空碟子裏。第二次操作是將找出來的圓形、正方形進行分類,放到分類盒中。活動前準備材料時,雖然考慮到了如何讓幼兒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實際操作時卻仍然出現了問題:第一次操作過後,多餘的碟子沒有及時收走,加上兩個碟子相同,教師在提要求時讓幼兒造成混亂,個別幼兒將找出的圖形片又放回了原來的碟子等。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提供的材料應該便於操作,並且不易過多,否則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造成混亂,無法達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教師本身對教學的組織能力上。活動中面對多變的情況,要善於調控,及時應變,要能夠牢牢地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對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的組織和活動中語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後還要進一步加強。

雖然這次活動不算成功,但通過反思,讓我也更清楚地發現了自己在組織活動中存在的不足,讓我能夠在以後的活動組織中能夠吸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數學課後反思10

數學知識是一環扣一環,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例如在教學11減幾時,發現部分學生對10減幾的計算問題較大,這部分知識在利用“破10法”來計算11減幾時顯得非常重要,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問題也大都出現在這裏。

第一步把11分成1和10,基本都能掌握分解;

第二步從10裏減去幾,問題比較大;

第三步把減出的結果加上前面的1,基本掌握。

針對以上學生掌握情況,課後進行了10減幾的練習,主要從加法入手,也就是湊十法。1+9=10、2+8=10、 3+7=10、4+6=10、5+5=10,教會學生根據這些加法算式來思考10減幾,如:根據1+9=10,想:10-1=9、10-9=1。

利用破十法是計算11減幾和今後的12減幾、13減幾等等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必須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增加學生的熟練程度和正確率,才能為今後更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數學課後反思11

讓同學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幹讓同學真正的感受自身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同學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同學獲得的不只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勝利的喜悦以和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同學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考慮、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同學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通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同學都經歷“猜測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同學根據自身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同學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同學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湧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戰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同學的學習資源。雖然同學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同學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的。

數學課後反思12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並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後,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導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説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説一説。在説的過程中,有的説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説:從9往後接着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説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數學課後反思13

教材分析

兩步乘法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的訓練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兩、三位數的乘法計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正確分析數量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今後進一步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奠定基礎。本節課的知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會用表內乘法以及運用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體操表演的情景圖,圖下面小精靈明明提出的一個問題:3個方陣有多少人?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接着,顯示出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它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分析數量關係,能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二、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學校開展運動會競賽圖片

1.課件出示學生練廣播操的三個方陣的主題圖,通過觀察畫面,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重點解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探究其它的解決策略

學生觀看圖片學生收集到的信息會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個方陣。學生可能提出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兩個方陣有多少人?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學生觀察畫面,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預設:大部分學生都會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決方法:先求每個方陣有多少人,再求三個方陣有多少人。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解決策略。預設:學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幾種策略:①把三個方陣作為一個整體橫向看,先求三個方陣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熱愛體育運動的思想教育。學生彙報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課件,讓學生清楚看到方陣中的每行、每列。主題圖為學生創設愉悦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説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過程,發現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綜合算式。由於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三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很強。所以,在學生彙報方法的時候,教師及時演示動態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全課

3.優化解題方法。

4.小結:

1.課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雞蛋問題,指導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2、讓學生解決練習二十三第1、4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比較這幾種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學生總結學生先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並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學生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決方法也就不同,解決“一共有多少個”的方法可能會出現多種。

同一應用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識,就會找到不同的“思路”,並能從“多解”中通過“比較”,找到“巧解”。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先想後説,能完整、準確、有條理地説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訓練,有利於規範學生有序嚴謹的思考過程,正確分析數量關係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練習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且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通過這道題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思維方式,掌握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全面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幫助學生初步應用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板書設計

連乘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1個方陣有多少? 3個方陣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個方陣有多少人? 3個方陣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裏面的問題都是用紙條貼出來的)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我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為出發點,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所以整堂課,我始終貫穿着陽光國小舉行體育運動會這一主線,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

2.加強小組合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問題入手,找出需要的數學信息,然後進行獨立思考再小組探究,從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説説算式表示的實際意義,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再配合課件動態演示每種方法的每個步驟,從而讓學生在説算式的意義、説思路、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本節課中我覺得學生在分析數量關係,清晰地理清解題思路及用不同的解決辦法方面掌握得比較好。

3.本節課中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注重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在交流之前,我都會安排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序思考的習慣——在交流時,説説你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讓學生掌握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認真傾聽的習慣——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認真聽,這樣才會發現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

4.由於我本人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是很強,課堂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夠精練,不時過於羅嗦。學生能説的問題,我總生怕他們不會,而“扶”得太多,沒做到“扶放結合”,有時還沒做到關注全體;課堂上我給學生的激勵語言還是比較少,該表揚時又忘了,沒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這是我今後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節課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較紮實,學生也有些所獲,如果再讓我重新上這節課,在學生解答出第一種方法後,我會讓尋求到第二或第三種方法的學生自己上台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讓他們有個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題方法,同時還要提高自己課堂的駕奴能力。

數學課後反思14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鬆,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麼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 “轉化”的判斷。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並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麼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説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台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髮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説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數學課後反思15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通過實例計算,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又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使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形歸納運算法則,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的轉化思想。本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本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但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存在差異,從學生的練習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有理數的運算法則,但還有些學生在將減法轉化為加法時,總弄不清該減去哪個數的相反數,有的甚至把被減數也改變符號,特別是減去一個正數時,往往又再加上該正數,如誤解— — = — + 。因此,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完善。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有專家對新課程的專題分析講座;對課例的講解;也有課堂實錄,通過學習,收穫不少,受益多多。現將學習感受總結如下:

一、新課程理念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有意義的學習能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為了使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首先學習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使學生感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對生活實際和數迷的發展都是有用的。

三、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儘量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學生通過在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大膽發表見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有個性的過程。

四。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髮展和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從重功能。

五、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總之,課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為此,需要教師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

標籤: 數學課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rvqr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