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山居秋暝》課堂教學實錄

《山居秋暝》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構想:語文新課標突顯了人文性和美育,詩歌鑑賞教學中如何體現語言美、意境美、人格美是一個很有空間的課題。因而確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誦讀為線,品味為軸,由“畫”入“境”,知“情”而出的教法與學法。創設思維情境,開啟內在情智,使生生都參與誦讀涵詠解讀,鑑賞感悟創新的學習。

《山居秋暝》課堂教學實錄

師:詩歌發展中田園山水詩是最為輕靈又具有濃郁抒情意味的篇章,是唐詩中很有特色的詩篇。從魏晉到盛唐,田園山水詩都成功地描繪了幽靜的景色,大多借以反映其寧謐的心境。作為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的後繼者,王維是盛唐田園山水詩人中較為傑出的代表。他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進取者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之間,恰好是一座橋樑。在王維遺留的四百多首詩歌中,《山居秋暝》是以靜穆為基調的名篇,自然景物清澈、明淨。

師:談到王維,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你瞭解的王維?

生:字摩詰,曾得到張九齡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他的詩清新淡雅。

師:哪位同學能補充一下?

生:王維工草隸,精通音樂,也是我國繪畫史上有名的畫家。這些對他的詩歌成就都有積極的影響,據説他是我國水墨畫的創始人,他的畫現存不多,以蕭疏清淡為特色。

師: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的詩畫就互相滲透,互相提高。

生:父親去世很早,母親博陵崔氏虔誠奉佛有三十多年,這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生:唐代對佛教加以提倡,先後派遣名僧玄奘和義淨等赴印度取經,把佛經大量的翻譯過來。由於王維思想深處浸染了佛教的清淨無為的色彩,所以他把水光山色描寫的諧和而又閒適。

師:開元末到天寶末這十五六年時間內,王維過着平靜的文官生活,官職也稍有升遷,但這不是他生活的主要方面,他的主要生活是在風景優美的別墅裏“彈琴賦詩,傲嘯終日”。這是王維由積極進取轉向參禪信佛的時期,過着半仕半隱的生活。

師:佛教思想在唐代產生一定的影響,簡單總結一下。

自然情況:王維(701—761)字摩詰,幼年通音律,善屬文。21歲進士及第,調任大樂丞。後被任命為右拾遺。

生活經歷:鋭意進取,仕途順利

疏離官場,隱居自好

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軾《書摩詰蘭田煙雨圖》

師: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王維《山居秋暝》的韻味吧。我先朗讀一下。

(生朗讀一遍)

師:那些詩句體現了這首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生:“明月鬆間照”“空山新雨後”

生:“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師:首聯“空山新雨後”頷聯、頸聯都體現了該詩的特點。

師:首聯、頷聯各描寫了一幅畫面,還是共同描寫了一幅畫面?

生:共同描寫了一幅畫面。

師:首聯後半句説了什麼?

生:時令。

師:對這首詩可以從聲音、光線、顏色、動態、靜態多方面描寫。把握意向注意詩歌表現的特點,學習小組的同學可討論一下。

[課件:這首詩描繪了哪幾幅秋山晚景圖?請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中的一幅畫面。]

生:深藍色的幕布上閃動着幾顆星星,似煙如霧的環境中,他們閃着水晶般的光芒,在月光的映襯下,它們黯然失色。月光皎潔如水,靜靜瀉在滿山的松樹上。周圍寂寥空曠。小蟲也不甘寂寞的鳴叫着,清冽的泉水嘩嘩地響着。

師:沒有星星。月落繁星滿天,沒有星月齊輝的情景。

師:過於理性了,要細緻地描摹。營造一下氛圍。注意説話要嚴謹,要用悠美恰當的語言。

生:第一幅畫面。剛剛下過一場秋雨,呼吸的人被浸在滿是花香的情境中。山上林木茂盛蓊鬱,輕鬆如蓋,遠望去如少女的髮髻,温潤着明月的光澤,枝葉上滴着晶瑩的水珠。如少女含羞般地低了一下頭,有蛙鳴蟬噪,有小蟲活動的聲響……一切生物都悠閒自得,繁衍生息。

生:第二幅畫面。有一抹翠綠,被人撥動着,如琴絃般奏出和諧悦耳的聲音。歸來的浣女,愉快地唱着甜美的歌。一個小姑娘指着遠處,蓮葉也似乎翩翩起舞,緩緩的有彎漁舟順勢流下。

師:同學們用善感的心感悟了詩人用自然清靈的語言為我們描寫的畫面。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盡情地勾勒一下秋景圖吧。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霽,空曠的山林草木茂盛,深深地吸一口氣,心胸也彷彿被秋雨洗過一樣澄淨空茫。皎潔的月光透過鬆林撒下斑斑點點。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暇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浣女們銀鈴般的嬉笑聲傳達着她們的天真無邪、無悠無慮。空山新雨的清冽,青松明月的晶瑩,翠竹青蓮的清新,浣女漁舟的清靈,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間漁女圖。作者用生花妙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秀美的山間美景圖。我們怎樣朗讀才能讀出詩中的美景呢?

生:朗讀。

師: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傑出的詩人會憑依恰切而生動的語言表現真摯微妙的情感。這首詩的語言有什麼獨到之處呢?有着怎樣的特點呢?請展開想象結合具體語句和關鍵詞語來品味。

生:“空”字用的好,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由於這裏人跡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詩人願意在此歸隱。

生:“照”和“流”用的好。“照”是去聲,聲調由低斂而趨向高放,與月亮逐漸鋪灑松林的景況相容。“流”發音由細碎而圓轉,讓人彷彿聽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經石上的潺潺之聲,象優美的奏鳴曲一樣響起,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在詩人的筆下,不僅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還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

生: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抑揚方面的考慮。

師:這首詩的語言具有清新雋永的含蓄美,精當傳神富於韻律美,真實生動的韻味美的特點。作者以獨特的語言載體為我們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

生:營造了生動活潑的意境,泉水叮咚。

師:的確是生機勃勃的,富有動態美。

生:兩種意境。圖畫是清新淡雅的,浣女愉快的説笑是愉悦、歡暢的。

師:一首詩同一時令體現兩種意境嗎?

生:秉承了田園山水詩的詩風,寧謐、寂靜的,體現了竹林的靜——“寧靜”。

師:動中有靜。哪一種佔主導呢?

生:靜。動是為靜服務的。

生:恬淡的田園生活,安寧、靜謐,領悟了人生真諦的真淳。

師:畫面並不是很靜的。“空山”“浣女”“漁舟”動態的畫面是為了襯托幽靜、恬淡的氛圍。“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世界”。什麼樣心靈的人才能營造這樣的意境呢?

生:心靜如水。

師:詩歌的意境有“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之分。這首詩被稱為“無我之境”的典範。人物本身並不出現,客觀物象中融鑄着作者的心靈慾念和主觀理想。秋天的美景給人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滌盪。怎樣朗讀可以把悠靜的詩歌意境體現出來?

生:朗讀。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韻味獨具、匠心獨運。詩人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世外桃源、渴望歸隱的感情。

師:看到浣女就渴望歸隱了嗎?

生:厭惡官場,看到美景,喜愛這份恬淡宜人。

生:王維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在對美好自然的描摹中流露着細膩的感情。對自然熱愛的人才能觀察出美的圖畫。

師:的確對大自然熱愛的人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極致的美。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中寄託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理想。在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無憂無慮的浣女、漁夫。他們恬淡、安靜地生活着。既然“山中”比“朝中”好,潔淨淳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中國的知識分子,有着強烈的責任感,總是渴望幫助統治者。於是“達則兼濟天下”,但總是遭到遺棄,就成了社會道德秩序的維持者。“窮則獨善其身”,在身心疲憊的時候,看到如此美的山間圖景,他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帶着這樣的情感,我們怎樣讀這首詩呢?讓我們帶着感情朗讀,感受詩人的高潔品性。

生:朗讀。

師:《山居秋暝》猶如一幅清新淡遠的山水畫,浸潤着作者嚮往的情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不知大家能不能背下來?

生:背誦。

師:王維的田園山水詩以觀察細緻、感覺敏鋭著稱。他的詩融詩情畫意於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風格清新淡雅,意境幽遠。結合《山居秋暝》體會這幾首詩給我們營造了什麼意境?學習小組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

[課件]《鳥鳴澗》《欒家瀨》《鹿砦》《竹裏館》

師:王維的詩給我們描摹了一幅幅清新秀美的圖畫,他用寧靜的心給我們營造了寧謐、幽靜的氛圍,表達了熱愛自然、厭棄官場、隱居山林的思想。王維用鮮活的文字勾勒了動人的藝術境界。當才情橫溢的詩句衝擊着我們心靈的時候,我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猶如滄海一粟。大自然的秀美、幽渺讓我們有妙處難於君説之感。但只要我們的心靈能夠共鳴,我們能被感染、被打動,我們就領略了詩詞的些許微妙了。

 能力遷移:

王維、孟浩然同為田園山水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和《山居秋暝》的意境有什麼不同呢?

[總評]牡一中圍繞“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創新”的主題設置了廣闊的科研課改背景,語文組更是猶如狂飆駿馬,鋭意進取,不斷開拓。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詩歌鑑賞重在使學生體會到韻味獨具、匠心獨運的“詩中有畫”的意境。本節課朗讀吟誦整體感受培養語感,展開想象描摹畫面激發審美創造力,品讀語言揣摩手法體味詩情畫意,探究意境披文入情提高藝術鑑賞能力,擴展比較鑑賞益能提高文學素養。環環相扣,教學節奏緊湊。通過誦讀法來傳輸教學信息,使學生由“畫”入“詩”,知“情”而出,實現形象思維和審美能力的遷移,煥發學生的主體創造激情,透視作者的心靈世界和作品的時代特色,使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領會和把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yred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