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人教版三年級《筆算除法》的聽課心得體會

人教版三年級《筆算除法》的聽課心得體會

公開課聽多了,發現一條規律:課堂很熱鬧,材料很豐富,環節很精細。執教者努力追求着某個某個亮點,即所謂的創新,讓聽課者耳目一新。在眾人追尋新課程“個性”、“開放”的熱潮中,《筆算除法》一課卻又以它的紮實、有效的風格登台,向熱鬧的公開課展示並堅持着自我觀點,並讓事實效果説話。

人教版三年級《筆算除法》的聽課心得體會

我把觀這節課的感受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紮紮實實做好學習這件事”。用以下幾點詮釋我的觀點。

  一、目標定位和教學實際不分不離。

縱觀整節課,教師緊緊抓住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所收穫這一理念。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每一個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取上。不僅讓學生要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而且讓學生明確算理。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定為本節課的首位重點,把理解算理定為重點中的重點。讓學生對所學新知知其所以然。而教學實際緊緊圍繞着讓每個學生收穫基本計算技能和數學理解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花很多的精力,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小棒實際操作、看多媒體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説説分的過程來充分理解算理。課堂中的每一大環節,每一小細節都有目標支撐,科學理智。那這樣是不是一刀切,抑制學生的個性學習了呢?非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是集體學習,學生個體之間參與的角色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扮演着開路者的角色,有的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有的扮演着跟隨者的角色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獨立思考、個性表達、比較、吸納等學習活動。角色不同,每個學生學習的體驗也不同,收穫和成長更不同。所以説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體掌握的過程中也達到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二、教學環節和認知水平不分不離。

教師遵循着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循序漸近地展開教學。教師先從學生已經學過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出發,明確除法的含義,給本節課鋪墊了知識基礎,在除法平均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新的除法內容。接着給出42根小棒,分給兩個人。42÷2學生能借助情境和分小棒的學習活動能説明其中的算理。這為後面的繼續學習一步步奠定知識及説理基礎。第三步給出這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42÷3,給學生提出了挑戰。學生紛紛藉助舊知以及藉助分小棒得到正確答案。那麼能不能用除法豎式表達分小棒的過程呢?又一次給學生提出了挑戰。在安靜的思考氛圍中,學生的思維程度一步步提高。除法豎式的理解和書寫對學生是很有難度的。教師耐心從容地組織學生展現他們思考成果,並在比較和嘗試中歸結出大家所認同的方法。對除法豎式的理解更是藉助分小棒操作,課件演示、反覆説理等活動,從具體到抽象,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幫助理解。

  三、學習材料和數學理解不分不離。

在這節課中我們沒有見到紛繁的學習材料。僅有的就是教師自己準備的4捆加2根小棒。而且這簡樸的材料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它的光和熱。課中用到兩次。第一次是42÷2=21,學生説明算理之後,教師用小棒演示,讓中下的學生清晰地理解同伴説的其中的算理。同時在學生的腦中注入了算法算理的形象支撐,讓學生在接下去的學習過程中,面對算理有形的支撐,易於理解。第二次是 42÷3=14,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結果寫出來之後,反饋:生1:3×( )=42;生2:12÷3=430÷3=104+10=14;生3:擺豎式計算(錯誤)。教師拿出小棒操作,結合分小棒過程解釋:30÷3=1012÷3=410+4=14。通過直觀操作,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其中的道理,這也為理解除法豎式做了鋪墊。除了分小棒材料操作以外,還有一個學習材料那就是多媒體課件。教師把分小棒的過程用動態演示的方式呈現。主要用在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或者讓學生證實自我理解是否正確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狀況有機使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個人感覺,這節課中學習材料的選擇和運用真是恰倒好處。

  四、教學引導和數學本質不分不離。

從開門見山的情境説起,教師簡單地出示分東西的`情境直接進入數學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高效實在。另外教學引導和數學本質不分不離主要表現在眾多的細節中。比如42÷2=21,教師問:“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結合分小棒關注得出結果的內在道理。再如當面對格式錯誤的豎式時,教師不慌不忙地讓學生結合他所列的豎式説一説分小棒的過程。提出此方法還是把分小棒的過程擺在腦子裏,豎式上看不出來。那麼能不能擺一個豎式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分小棒的過程呢?指向除法豎式的內涵探究,這便是本節課的數學本質所在。其次,教師習慣問“聽懂了嗎?”“現在聽懂了嗎?”引導學生歸納、説理。這也是教師關注數學本質的表現。當個別學生沒懂時,教師始終是結合分小棒過程講解如何列豎式及其這樣列的道理。

  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節課中幾乎沒有熱熱鬧鬧的操作,沒有風風火火的爭辯。在平和的狀態下展現了集體學習的和諧。以往的公開課,説得很多,議得很多。講究花樣,講究層次,卻很少關注基礎知識的反覆聯繫。一節課一定要在結尾處來一個拓展提升成了大家不謀而合的習慣。而這節課課尾卻給學生隨手出了三道計算題,檢查在這節課中是否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課堂裏把基礎訓練落實,光會説不會做學得不塌實,還需實踐來檢驗。三道題一做自然見分曉。

在這節課中由於教師的準確定位及科學的教學策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教學的真實起點和學生的學習難點。教師嫻熟的教學技巧既讓全體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生氛圍中得到了個性發展。相對與以往的公開課來説,這節課相對安靜些。但只能説學生的外在表現是安靜的,其內心對知識的理解過程是不平靜的。安靜的環境給予了學生思考的良好環境。我想數學課還是很需要這樣的環境的。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作前提,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去紮紮實實做好學習這件事,這節課很好地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yrl7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