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論文

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論文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論文

高職院校 課程關係 失衡 原因辨析

  [論文摘要]

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中,高職院校一般都非常重視專業課程的改革,基礎課程則處於被人隨意擠佔的尷尬境地,造成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的嚴重失衡。在分析探尋造成兩者關係失衡原因的同時,從並列關係、互為補充關係、促進深化關係三方面提出重構兩者和諧關係的建議,對正確認識兩者之間關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從人才的全面發展觀看,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並不僅僅侷限在高技能上,還應該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也即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才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然而,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中,高職院校一般都非常重視專業課程的改革,忽略基礎課程的建設,像語文、數學等“計劃外”的基礎課程更是變得可有可無,這與人才的全面發展顯然是相悖的。文章在例舉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現象的同時,分析了造成兩者關係失衡的原因,並從三方面提出了重構兩者和諧關係的建議,這對理清兩者之間關係,提高對兩者關係的認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現狀

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中,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與困惑。與專業課程相比,真乃天壤之別。從其相互的關係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邊緣”與“中心”的關係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與傳統的高等教育不同,它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註重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由於專業課程與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關係密切,基礎課程則並不明顯,加上過分強調學生上崗前專業技術的培養,並從這個角度去構建高職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因而專業課程的設置自然是處於課程體系的中心地位,而基礎課程則只能被邊緣化。

(二)“棄兒”與“寵兒”的關係

時下,在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現象。為迎合市場需要,學校過分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這種“棄兒”與“寵兒”的關係具體表現在:一是課程設置與課時安排。基礎課程的設置往往被專業課程隨意擠佔,課時的安排也是根據專業課程課時安排的情況隨意增減。二是學校課改政策向專業課程傾斜。專業課程改革所需的設備和場地有專項撥款保證,專業教師的業務進修,外出學習交流,甚至出國考察等都給以提供充分的機會,相比較基礎課程則如同一個“棄兒”,無人關心也無人管理,甚至是根本就沒考慮到。

(三)“無用”與“有用”的關係

為解決學生畢業後的生存就業問題,學校將高等職業教育的實用性發揮極致,只要是對學生學習一技之長、頂崗就業有直接作用的課程就是有用的。顯然,專業課程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作用是直接的、顯性的,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作用則是潛移默化的、隱性的,所以,從領導到教師,從教師到學生幾乎都認為專業課程是最實用的,應該認真學好,而基礎課程則是沒有什麼用的,可學可不學。

以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這樣不正常的關係,培養的高技能人才,能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嗎?從近幾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一方面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比較高,但另一方面高職生也因為社會適應能力欠缺、是非辨別能力較差、公德意識低下而落聘的也不少。即使就業後,因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而辭職或被辭退的也不在少數;更有一些高職畢業生因素質能力的欠缺,只能自動降級去與農民工爭搶飯碗,這種現象是該引起我們深刻思考的。

  二、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原因分析

分析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原因,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是最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

(一)把專業教育等同於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它兼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雙重屬性,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使命,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是高職教育的終極目標。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專業教育等同於高等職業教育。思想認識上的偏頗,致使高等職業教育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屬性,只剩下職業教育這一屬性,這種人為的將高等職業教育降格位一般職業教育的做法,不僅難以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也難以滿足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的用人要求。

更何況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業是相對於學科而言的,儘管專業教育也受到社會職業需求的影響,但是專業並不完全是職業的影子或附庸。從兩者的內含和外延上看,也是有着明顯區別的。有時專業包容職業。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職業發展一直在專業的領域內,選擇的職業與學習的專業相吻合,能夠做到學以致用。但有時職業卻又包容專業。這種情況下,職業與學習的專業雖然方向一致,但所學的專業難以滿足職業的發展,還需要學生自學和進修來適應職業[1]。因此,簡單地將兩者等同起來,是導致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把職業教育的實用性理解為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

多數高職院校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與動手能力,畢業後能夠頂崗操作就已經足夠,生存問題解決了就行。這種將人看作是工具人的專業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的表現。如從培養模式看,專業教育表現為強調專業知識、技能的養成的單一模式,學生只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其它領域一概認為與己無關。而現實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職業崗位及職業內容時刻發生變化,一個人一生中很難在一個崗位上“從一而終”,眼下即使是有了職業崗位,生存問題解決了,但那也是暫時的。因為如此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僅適應面狹窄,而且可持續性發展能力也很差。這樣的高職人才與中等職業教育、職高教育培養的人才又有何區別呢?

實用性可説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於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本質屬性之一。高職院校考慮到學生大學畢業後求職存在的困難等“市場因素”,增加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以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這原本是應該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在為了解決學生暫時的生存問題,而開設更多的專業課程,因開設“有用”的專業課程,擠佔了“無用”的基礎課程,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的實用性變成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培養的高職人才,不僅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要求,還會抑制學生個性與才能的發揮。可見,這種實用主義是造成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重要原因。

(三)以原先的老眼光來看待現有的基礎課程

基礎課教師以原先的老眼光來看待現有的基礎課程,也是影響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關係失衡的一個具體原因。在以往傳統學科教育體系中,基礎課程有着自己的學科體系,可以説與專業課程互不干涉,但是現今的課程改革對基礎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基礎課程為專業服務,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改變課程設置嚴重脱離專業實際、學生實際和就業需求的現象,更換教學內容,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原有的過分偏重知識學習,輕視能力訓練的教學模式,提高公共基礎課服務專業的水平,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高職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現實卻又是另一回事,有的基礎課教師還戀着原有的學科體系,教學目標的模糊,教學內容的陳舊,教學方法的落後、單一,結果是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基礎課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不説你“無用”才怪呢?

  三、在全面發展觀指導下重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和諧關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着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加強素質教育,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也是改革現有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需要。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和諧關係的重構擬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並列關係

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和諧關係表現在兩者之間是一種並列關係。從人才的全面發展出發,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兩者之間不是一種“邊緣”與“中心”的關係,因為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高素質、高技能則是高職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基礎課程肩負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專業課程承擔着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少了哪一方面,都難以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可見,在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是一種“並列”的關係,它們各自承擔着培養學生高素質和高技能的重要任務。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技術變革的步伐加快,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單一的專業或職業技能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和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學生在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職業素質,才能在人生的未來工作中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從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高等職業教育要將高素質、高技能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雙重目標,既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熟練專業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又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質的高素質人才,從而在科學與人文、功用與理念、專業與基礎、知識與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與和諧,成為用人單位所歡迎的、適應社會生存的高職人才[2]。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這樣的並列關係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和諧關係。

(二)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互為補充關係

在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並不是一種“無用”與“有用”的關係,只是在以專業課程為中心的背景下,基礎課程被人為地邊緣化罷了。雖説專業課程在培養高技能人才過程中發揮了其他課程難以發揮的作用,但是,如果在強調專業課程的同時,也給予基礎課程在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中應有的地位,重視發揮素質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如此兩者之間就有可能實現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在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互為補充關係,在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上表現得較為明顯。職業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職業或行業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適用性且在職業活動中起支配和主導作用的技能。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借鑑國外的成果,並且從我國的實踐經驗出發,初步確定了我國職業核心能力體系框架:①交流表達;②數字運算;③革新創新;④自我提高;⑤與人合作;⑥解決問題;⑦信息處理;⑧外語運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與以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都有着緊密的聯繫,一方面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髮揮着專業課程難以替代的作用,同時又為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熟練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能力提供優良的服務;另一方面專業課程對學生熟練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又有賴於基礎課程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好壞。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這種互為補充的關係,使得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成為可能,也使得高職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大大提高。

(三)確立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促進、深化關係

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和諧關係還表現在兩者之間是一種不斷促進、深化的關係。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徵,客觀上要求高職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綜合性,使學生具有寬厚的基礎、較強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在身心方面和專業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具有綜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須從原有的基礎性功能轉變為提高學生素質、服務學生職業技能形成的服務性功能。即基礎課程設置既要考慮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求,還要考慮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形成所提供的服務,以體現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服務的針對性。

首先,公共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就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情況而言,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都相對較低,表現為語言表達能力差、邏輯思維能力低、分析判斷能力不強、缺乏溝通能力和技巧等。而要提高和加強學生的上述能力,單靠專業課程的學習是無法實現的,更多的要依賴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才能實現[3]。因此,基礎課程對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培養得好,就會促進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效果的提高,而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提高,反過來又會激發學生繼續學好基礎課程的積極性。這種不斷促進、深化的關係,對促使兩者之間良性循環的形成,無疑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的。

其次,公共基礎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因為高職院校並不是單純的職業培訓班,培養的也不是隻有技能而無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工具人”,公共基礎課對提升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塑造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獨特功能,都有利於促進高職人才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因此,基礎課程對學生自信、自強、自覺、自主,富有責任心等職業素質的培養,就會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擺正自己學習主體的位置,充滿自信地、主動靈活地投入專業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效果的提高,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同樣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培養自身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重要性的認識。

在這樣一個充滿功利、實用的世界裏,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中尋找最佳的結合點,在兩者之間構建一種和諧關係,改革以往片面強調專業教育、忽略基礎教育的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重視人才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過強的功利主義”、“過窄的專業教育”和“過弱的素質教育”等問題,為社會、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侯彥明:《試論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職業的內在聯繫》,《職教論壇》2009年1月(中),第55-56頁.

[2]季誠鈞:《試論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3期,第48頁.

[3]黃文典:《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系構建探微》,《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2期,第33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el0r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