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修模型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修模型

摘要: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作為一種研究範式,實現了“理論一機制一實踐”三環節的循環互動。它強調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的多向性與循環互動性,並在這個循環互動的系統中實現專業能力的螺旋上升。構建多向循環互動教師專業發展校本研修模型,旨在起到這樣一種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更新、豐富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理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操作性強的理論依據、方向與目標;重新發現教師的職業及本身價值,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修模型

關鍵詞:校本研修模型內涵

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修,顧名思義,就是以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所面臨的專業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學校、課堂為主要陣地,以教師為學習和研究的主體,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目標而進行的實踐性、研究性的進修活動。實踐表明,校本研修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與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們努力探索以課程開發、有效教學和教學反思等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嘗試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向循環互動式校本研修模型。

  一、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的構成

多向循環互動的校本研修模型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由“上、中、下”三個多向循環構成,體現的是這樣一個多層次、多方向循環互動的基本流程:第一個多向循環,即“上循環”,表示教師專業發展由三個方向(或維度)構成,即校本研修理論、校本研修機制、教學實踐情境,這三個環節之間循環互動;第二個多向循環,即“中循環”,指教學實踐情境層面下的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這三個有效途徑之間的循環互動;第三個多向循環,即“下循環”,是指校本研修理論、校本研修機制與教學實踐情境層面下的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之間的循環互動。

  二、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貫穿於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質。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強調教師專業發展內容的多向性與循環互動性,並在這個循環互動的系統中實現專業能力的螺旋上升。也就是説,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有機循環系統。

第一,所謂“多向”,是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方式是多方向、多層次的。

(1)構成要素的多向性。校本研修理論、校本研修機制、教學實踐情境之間的循環互動構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向維度。校本研修理論對校本研修機制與教學實踐情境具有指導作用,後兩者則充實、完善校本研修理論——基於校本研修理論制定的校本研修機制,是教學實踐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則是檢驗校本研修理論與校本研修機制的重要標準。

(2)教學實踐情境的多向性。課程開發、有效教學、教學反思之間的相互聯繫構成教學實踐情境的多向維度。課程開發的最大價值,在於從“基於教科書的教與學”走向“基於資源的教與學”,它可以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教學不斷趨向有效。將課程開發定位於有效教學,可以進一步拓展課程資源的功能,使課程開發更加有的放矢;將有效教學研究放在課程開發的情境中,可以使有效教學紮根於課程,獲得更多的教學動力。而教學反思,作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思考、再認識,貫穿於課程開發、有效教學的始終。

(3)校本研修理論、校本研修機制到教學實踐情境下的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的多向性。校本研修理論與機制是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的理論依據與制度保障,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依據與制度保障;而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是校本研修理論與機制的具體實踐,也是檢驗校本研修理論與機制是否科學、合理的多向途徑。

第二,所謂“循環互動”,是指構成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修模型的.多項因素、多層次之間有着嚴密的邏輯關係,環環相扣、相互促進。

(1)校本研修理論、校本研修機制與教學實踐情境的循環互動——從校本研修理論的基本內涵切入,構建多元的校本研修機制,探討其多向發展的途徑、載體(即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實踐情境),並在這一教學實踐情境中驗證新課程校本研修理論、機制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實現從理論到機制到實踐、再由實踐到機制到理論的循環互動。

(2)實踐載體之間的循環互動,即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三位一體”的循環互動。課程開發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有效教學是課程開發的宗旨和歸宿;教學反思則藴含在每個環節中,並積極地促進着課程開發與有效教學的實施。

(3)實踐載體與目標(即教師專業發展)的循環互動。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實踐載體與目標的整體循環互動(課程開發、有效教學與教學反思不僅共同構成了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目標的實踐載體,而且也分別是這一目標的具體實現),二是課程開發、有效教學、教學反思與目標的分別循環互動。兩種循環互動有機結合,最終使得教師專業發展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

  三、多向循環互動校本研修模型的內涵解讀

(一)踐行校本研修理論

作為一種“草根化”的教研活動,校本研修具有針對性、自主性、靈活性等特點,目的在於解決學校和教師面臨的問題,它應遵循如下原則:(1)以校為本的原則。校長和教育教學的中層組織是校本研修的發起者和組織者,起主體作用;因校制宜地制定校本研修的方案、計劃;常規性的全員研修模式和非全員性個別化的研修模式相結合。(2)校長負責原則。校長是校本研修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者和學習者。(3)教師需求原則。教師羣體需求和個體需求相結合,以需定訓;共性和個性相結合,以求定訓。可見,校本研修作為一種研究範式,應體現這樣的基本流程:“理論實踐”的循環互動。

(二)構建校本研修機制

作為高中教師多向循環互動專業發展模型的“實踐目標”環節,我們認為,校本研修機制是指“在一定體制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制度以及手段、方式與方法等方面的結構與運行方式”。科學、規範、合理的校本研修機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保障。

1.制度先行,使校本教研活動日常化。比如,制定《學校校本教研工作條例》,明確校本教研長、短期計劃和教研活動實施細則;制定校本教研的評價、激勵、獎勵制度(如校本教研規劃制度、教後反思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校本教研例會制度、互相聽課制度、課題管理制度、教研成果推廣制度等),激發教師的教研內驅力。

2.課題帶動,使校本教研活動理論化。圍繞課題研究開展的校本研修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以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的成果指導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個體及羣體由感性經驗向理性認識飛躍,獲得不同層面的發展。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全員、全程參與課題研究——校長是課題項目的第一責任人,全面領導課題研究及校本教研活動工作;教務處積極落實,負責相關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任務分配等內容;教科室作為課題的牽頭和協調部門,負責與課題有關的協調工作,並彙總校本教研活動研究成果。通過完備的課題工作機制,帶動教師更新觀念,夯實理論,不斷提高專業素養。

3.專業引領,使校本教研活動規範化。專業引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支撐。一方面,為使校本教研活動落到實處、取得成效,專業引領團隊應由三個層面的人員組成:一是以校長、教務處主任、教研組長、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為主的校內專家;二是以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等為主的學科專家;三是以大學教授、博士等為主的理論專家。另一方面,創新專業引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以“新課程普及日”、“案例剖析”、“專題講座”、“課堂診斷”、“同課異構”、“自主學習”、“教師論壇”等不同主題的教研活動。另外,專家在引領過程中,必須隨班聽課,要提出有針對性的診斷方案和解決措施。

(三)整合教學實踐情境

校本研修機制解決的是“我要發展”,但“怎麼發展”和“發展的具體途徑”,必須依靠教學實踐情境。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特性是“實踐的”,教師必須具有一種知識:它能幫助教師在面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時,運用科學方法,探求問題的可能成因,瞭解問題的真相,研究解決的策略,進而採取合理的行動。這種知識就是教學實踐情境知識,有時也稱作實踐性知識。它的形成,應重點關注如下教學實踐情境的整合:

1.課程開發。新課程強調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在校本研修理論及機制下的課程開發,更加強調課程的整合,即通過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互相滲透,使系統各要素髮揮最大效益。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機聯繫併成為整體的過程。具體包括三個方面:(1)學科教學目標上的整合。即傳授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培養學生的積極的學科情感、正確的學科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學科的概念、原理和觀點與把握材料、方法和過程的整合。(2)學科教學內容上的整合。即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當代社會生活的整合,文本教材與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的整合,學科傳統內容與學科的新發現、新觀點、新問題的整合等等。(3)學科教學方法上的整合。即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等多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的整合。課程整合是一個藴含着智慧、意志、互動、調整的行為過程,是校本研修理論及研修機制的重要展現與迴應。

2.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內涵,就是教學要“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從校本研修的角度,有效教學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的含義:(1)夯實教學常規管理。教學常規機制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障,切實有效地進行教學常規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2)以公開課、活動課、示範課等為契機,引領教學改革。(3)多維度優化教學評價。即以人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針對各學科特點,圍繞開展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重點對課程管理水平、教學過程設計課堂教學效益、信息化與學科的整合、學生自主學習等情況去分析評估與量化考核,實施過程性、發展性評價。

3.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一般來説,教學反思包括如下四個環節:具體實踐經驗、觀察分析、理論昇華和積極的驗證。但這四個環節並不是孤立的,每一個環節只有和其他環節結合起來才會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交流討論法、日記反思法等。如日記反思法,是指教師以寫教學日記的方式來促進其反思能力的發展,內容通常包括在教學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所知、所做,並對為什麼要做某事的原因進行反思,從中得出結論。

哲學意義上的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到高級,從舊質到新質的改變過程。教師的發展也是作為社會職業人的教師從接受師範教育的學生,到初任教師,到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到成為實踐教育家的持續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種動態、影響其終身的過程。構建多向循環互動教師專業發展校本研修模型,旨在起到這樣一種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更新、豐富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理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操作性強的理論依據、方向與目標;重新發現教師的職業及本身價值,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pw35y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