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服裝 >

服裝企業的優勢和劣勢

服裝企業的優勢和劣勢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服裝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服裝企業的優勢和劣勢

  1. 優勢

(1)中國服裝行業擁有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服裝生產量大。服裝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價格是生產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據美國Wernevr 國際諮詢公司提供數據,國際服裝業每小時工資水平報告:中國勞動力價格為每小時每人0.96美元,綜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該水平相當於日本的1/37,美國的1/20,韓國的1/3,可見中國勞動力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是憑藉幾乎沒有價格彈性的廉價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使得中國的出口產業獲得了所向披靡的競爭力。

我國服裝產品的生產總量在世界上居於絕對優勢,據統計,20XX年服裝年產量127億件,20XX年中國在世界服裝貿易中的份額從20XX年的23%增長到20XX年的24%。2005年,我國服裝出口金額是735.66億美元,比20XX年增長19.40%,服裝出口數量為219.73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8.1%,屬於服裝出口大國。

(2)服裝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首位。競爭力系數是衡量一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是指某產業貿易順差(逆差)佔該產業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即:

競爭力系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

當競爭力系數大於0時,表明該產業貿易順差,否則逆差;當競爭力系數趨於1時,表明競爭力愈強,反之則愈弱。據海關資料統計,20XX年中國服裝出口額達519.16億美元,貿易順差506.12億美元,競爭力系數為0.97,説明中國服裝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3)虛擬經營已在部分服裝企業盛行。在中國服裝行業,國內最早實施虛擬經營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團公司始建於1994年, 集團在國內率先採取“虛擬經營模式, 走品牌連鎖經營的發展道路”。虛擬經營是企業把一條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分割,企業集中資源於其中的高附加值環節,將其餘的環節外包,企業突破有形的界限,通過各種方式將設計、生產、營銷、財務等環節在企業內外進行整合彌補,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企業運作體系。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價值鏈是指企業從創建到投產經營所經歷的一系列環節和活動,如圖1, 每個環節都有資金的投入並帶來相應價值的增加,從而使這一系列環節聯結成一條活動成本鏈。在服裝從生產到銷售的整條價值鏈上,價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環節分別集中在設計和營銷,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這兩個重要環節,將整條價值鏈進行分割,將資源全部集中於產品的設計和品牌的推廣上,而將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外包。

正是憑藉這種經營模式,美特斯邦威從1995年年銷售額為500萬升到20XX年銷售額20億元。短短數十年間創造了把企業爆炸性地擴大了400倍的商業奇蹟。集團也由此發展成為中國休閒服飾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

(4)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民族文化為服裝業打造國際時裝之都奠定了基礎。服裝業的發展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縱覽世界已有的五大時裝之都,即:高級時裝之都的巴黎、高級成衣之都的米蘭、運動休閒和成衣的紐約、經典男裝之都的倫敦和東西方結合之都的東京,都是在本國獨特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為國際時尚之都的基礎。中國可以充分利用中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力爭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裝之都。

  2 劣勢

(1)產品檔次不高,對外依賴性強。我國的服裝業整體水平不高, 主要表現在產品結構上,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佔出口產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利潤水平。此外,致命的一點就是我國服裝出口總額近一半來自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確實為服裝企業的對外貿易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以進

原料、來款式、供品牌”為主體的服裝加工貿易模式對中國服裝工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並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國內服裝行業的嚴重依賴性,一旦發達國家不給我們訂單將拖垮我們整個服裝出口行業。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專業設計人才、設計能力弱。中國服裝缺少國際知名品牌,在服裝產品上是一個“製造大國”,同時又是一個“品牌小國”,自我設計能力弱,這決定了我國企業只能被動的按照國外客户的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增加了市場風險。整個行業極其缺乏高端設計人才及引領世界潮流的服裝企業,其中絕大部分企業設計都是跟隨歐美、韓國等國的潮流,創新能力較差。

(3)大力發展OEM ,成了品牌國際化的`障礙。OEM 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在我國通常指“定牌生產”或“貼牌生產”。近幾年,中國服裝出口規模逐年攀升,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服裝出口國及生產國。其中很大原因在於:我國大部分出口服裝企業都在做OEM ,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2%~5%之間,處在服裝行業整條價值鏈上附加值最低的生產環節。擁有2000多家服裝企業的東莞,其中60%為外來加工的小企業。像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50多個服裝名牌在中國都有生產基地。這樣,一方面使中國企業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機會,進入為別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準確瞭解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另一方面OEM 使中國服裝企業過度依賴於國外企業,不能及時提高對產品的設計能力和開發的原創能力。從而服裝生產企業在整條價值鏈上處於更加從屬的地位。

(4)營銷力度不夠,營銷渠道單一。我國服裝企業主要通過廣交會、華交會等渠道通過國外中間商或批發商接受定單,很少在目標國市場形成自己的營銷網絡。出口企業在“簽訂出口合同—採購原材料—組織生產—出運—交貨—結匯”的流程後,就完成了使命。之後的分撥、物流、零售、售後服務、品牌推廣等一系列增值環節,我國出口企業基本上未參與。而商品銷售價格為出口價格的3~5倍,一些名牌產品甚至高達10~20倍。豐厚的渠道利潤和品牌利潤都被進口商、批發零售商所獲得,中國出口商只賺取了微薄的加工費。

(5)很多服裝企業規模太小,競爭力不強。這種企業有“散、小、弱”特點,並以加工型為主。企業設備普遍陳舊老化、設備引進能力和技術的再開發能力均很弱,產品難以適應國際市場流行趨勢和新消費需求。大部分企業沒有從事國際貿易的人才和經驗。

(6)缺乏大規模的產業集羣。我國服裝行業, 企業數量非常多, 但規模普遍偏小。20XX年我國服裝企業有4.5萬家, 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佔15%。更重要的是, 行業的組織程度低, 企業管理水平低, 交易成本高, 內耗大, 沒有形成良好的企業生態。目前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羣多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山東等沿海地區,但產業投資主體較為分散,個體規模也不大,尚處於發展階段。

(7)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意識不強,對行業內相關規則不甚瞭解。不少企業對一些發達國家實行的紡織服裝環保標準(ISO14000)和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等國際標準不甚瞭解,也不嚴格按此標準進行生產和進行認證,而對出口前景過於樂觀,因此出現了投資過熱,出口數量大增,低價競爭的局面。一旦發生國外對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和實施特別保障措施時,不少出口企業又聽之任之,事不關己,不積極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應訴,從而更加放任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服裝產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廣度。

標籤: 劣勢 服裝 企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fuzhuang/rrp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