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寫教學後已經多年了,堅持寫教學日誌也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系統的、理性的思考教育日誌的問題的時候不多,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説過:“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20xx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長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啊!我但願把許多本教師日記蒐集起來,保存在教育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裏,當做無價之寶。

在日記裏,關於後進兒童的記載佔有重要的地位。我認為,善於覺察這些兒童在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觀察到和記錄下來的情況加以深入思考,對教師的工作有很大幫助。例如,考慮到有些孩子的智力過程的能動性有所降低,他們的智力眼界相對地受到侷限,我就作出一些結論,譬如應當讓這些孩子讀哪些科普讀物,等。

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記裏空出幾頁,專門記載自己關於知識的鞏固性的想法。把這些記載加以研究、對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識的鞏固性取決於許多先決的前提和條件。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

葉瀾教授曾經説過,一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可能成為名師,但是如果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應名師。所以,我們在閲讀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寫讀書筆記和教研日誌,隨筆,這是身為一名教師的必修之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環保廣告語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禮貌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近幾日,又再次翻閲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一條建議,都凝聚着他的聰明與智慧,都寄託着他的夢想與希望。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特別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他在文章中説:教育素養的這一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在擁有這一真正寶貴財富的教師那裏,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分析問題時候,大家會感覺到:在教師跟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密切的交往關係。你,作為教師,也會被學生思想的潮流所帶走,你會忘記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領者,你會感到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你跟一羣孩子一起為發現真理而歡欣鼓舞,你在心裏回答着教師提出的問題。可見,教師在他所教的科學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麼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深的教育理論素養,如何勝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響,我開始反思自己:業餘時間大都浪費在了閒談與家務上了。與書籍的接觸越來越少,不管是專業的教育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面,都逐漸狹隘,真是慚愧不已。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作為教師的我怎能不與時俱進呢?從現在開始,逐漸改變生活步驟,多走進圖書館,去翻閲新上架的教育理論書籍以及綜合性的各方面書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自己的身後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實的腳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事例,也有精闢的分析。通過讀書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輕鬆、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只有學生愛上了你這一門學科,學生的天賦才能得到發展,他們才有興趣學,才有可能學好。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難題,有時候面對這些難題不知所措,通過拜讀這本書,給我提供了很多的啟發,使我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的確是經常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我們不要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

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沒有紮實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所以收穫甚微。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啟迪着我重拾書本,重温那股墨香!

耕耘知識的沃野,兢兢業業、永不懈怠;三尺講台、一生情愫,那裏有我的精彩;直到雙鬢斑白就算青春不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

善於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着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作為幼兒教師,每天充斥在耳邊的恐怕是孩子的各類“告狀”了。其實,告狀再多,內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間的摩擦、糾紛。面對如此多的小報告,如果老師事事都親自處理,估計別的事就沒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處理又好像也不妥。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例如:放晚學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帶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偉偉跑來告訴老師:發現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葉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孩子,“我沒摘!”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大家都這麼説。為正視聽,老師理所當然地要“立案偵查”。於是,我對全班小朋友説:“到底是誰摘的?”沒一個人承認。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歡這片葉子才去採下來的?只要你説出來,我會原諒你的。”可是,還是沒人站出來承認。

情況變得有點尷尬,“真兇”沒找出來,大家又都不承認是自己摘的,真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來的。”好傢伙,原來剛才有陣風吹過,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葉子就又掉了一片下來。這下,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記得前蘇聯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誰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直至今天,老師們也是常常本着這個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當全體孩子都矢口否認,當他們都用無辜的目光看着你時,老師是否還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們都要在心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受到教育來得重要,還是揪出真兇重要?”其實,就算成功查出是人為的'“破壞”,也不能改變植物的現狀。可能是孩子們整理玩具衣物時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風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許只是因為好奇罷了。我想,在有的時候,老師也應該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台階下,千萬不要因為急躁而亂了分寸。記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執法者”,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避免尷尬才是最關鍵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假期裏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收穫頗多。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的一條建議就是:多讀書。

在他的一百條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説“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並且學會在閲讀中認識自己。”

“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從他的這些話語中,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閲讀的重視。

其實,不僅學生要閲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閲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閲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卻很少抽出時間來讀書。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但書中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個月讀三本書,學科問題的書,學習榜樣事蹟的書,關於人的心靈的書。這樣算來,工作五年的時間,也讀了一百多本書了吧。反思自己,真正靜下心來讀過幾本呢?

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就像每天習慣於抱着手機看來看去。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每天去閲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藴深厚的教師。一個愛讀書的學生,自然會教出很多愛讀書的學生。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要不間斷的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就讓我用甘地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去學習吧,如同你將永遠活着!與大家共勉。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幼兒教師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輕鬆、簡單的職業,但在這個外人看來輕鬆下面卻承受着各方面的壓力,當這些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的排解時,會影響到老師一天的工作情緒。一個人快樂的情緒可能會感染一大批人,而低沉、頹廢的情緒也可能會使一羣人情緒低落和感到沮喪。生活中,喜怒哀樂經常讓我們控制不住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後,在工作中,我們卻不能如此,即使我們在家,在外省了很大的棋,帶到幼兒園的也應該只有微笑。這一段是《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帶來所思所想的。每個人都有情緒,常常會為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而煩惱,然後從走進幼兒園那一剎那起,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句:我做好準備了嗎?

合理的裝束:

雖説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每個人對美的理解和詮釋都是不同的,有人覺得簡短暴露即為性感美,也有人認為簡單端莊即為成熟美,那麼,在孩子的眼中什麼樣的老師才是美的?當我們準備打扮起一天的裝束時,不訪對着鏡子中的自己問一問,孩子們會覺得我美嗎?當心中有了答案時,想必我們的裝束一定會是孩子們心中最美的,也是他們最願意接受的。

情緒的整理: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喜怒哀樂,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保證世間的萬物多變,但我們可以控制對一些事情所產生的情緒。當每天走進幼兒園的哪一瞬間,面對着孩子們一聲聲稚嫩的叫聲和甜甜的微笑時,若是再有消極與悲觀的情緒,也請把它們鎖緊,放在心中的一角,因為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童真,這時不訪問一下自己我的情緒整理好了嗎?當臉上有了答案時,相信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們的信任與依賴!

教學工作的準備: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麼做再多的準備也是徒勞。從走進班級那時起,我們承擔着的是三十幾個家長的信任與重託,更肩負着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任。這時也不妨問自己一句,我對自己一天的教學工作準備好了嗎?當有了自信的言語與表情時,相信我們能夠更多的體會到“一份耕耘與一份收穫”所帶來的欣喜,感受到孩子們在成長中“那一節節的拔節聲”。

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老師來説,每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當清晨的朝陽升起時,當我們開始一天的工作時,不妨問一下自己:“你準備好了嗎?”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新內容的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裏一片沉默,沒有問題,於是,教師得出結論,看來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

但是當教師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叫起來,讓他們複述教師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説:“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你們剛才不提出問題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説,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 真正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通過積極的努力,主動地去採摘,獲取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會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通過我鄉弘毅書社的成立,給我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讓我認識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教師來説的重要意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燃起了我對讀書以的熱情。

在書中的第28條建議中,提到了勞動的重要性。這裏的勞動並不只是指幹活,而是指動手操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有體會。有時候教師説了一堂課可能也不及學生動手試一試,理解的紮實。所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多的採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更為直接的感受和體會,提高教學的效率。

建議中第35條和第36條都是説如何培養學生記憶力。

曾經參加過一次數學的培訓。其中提到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學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所以記憶力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想想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是不是都是記憶力特別優秀的呢?但是這種記憶力並不是指的死記硬背。這樣只會把人變成傻瓜。他説,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説,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其實,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去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己所用,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假期,重新拜讀了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次是逐字逐句細緻又系統的閲讀,雖然是還不能全然領會其中的要義,但確實使自己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豐富的認識。這位上世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個世界後的今天讓讀者依舊感受到熠熠生輝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閲讀的重要性,多次被蘇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觀現實,許多家庭、許多學校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們好讀書、讀好書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讀書破萬卷,勢必也能做到上課如有神。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蘇霍姆林斯基成為“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於當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們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

現在的學生在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室外待得時間太短;在教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野外待得時間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實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書,大自然中更有着無限待開發的課程,我們應該為學生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所,提供參觀、研究大自然的機會,而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帶領學生們從中學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強烈的萬事萬物的聯繫,從而使思維得到更好的開發。

“閲讀”與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説應該成為學生們行走的兩條腿。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閲讀給予學生們成長的陽光,而到自然中去則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氣,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個體。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本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説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説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裏克!我想説的是巴甫裏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國小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説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籤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温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在這次的口小暑期教師讀書交流活動中,我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總共談了100條問題,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引人深思。

書中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個問題給我的感觸很深。教師每天上課有的要三四個小時,備、改、講、輔幾乎佔用了在校的其他時間,有時還得在家夜辦公。除了工作,教師也得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還得孝敬長輩,哪裏有空閒的時間啊!許多學生怕報考師範學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太辛苦”,雖然看起來好像有不少的假期。書中所提到的一位歷史老師説:“我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這句話似乎很難理解。怎樣做這種準備,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是作一個好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我們不要再説 “沒時間讀書”,關鍵是你想不想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潺潺小溪,匯成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眼前的課,而是出自內心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應該讓自己所教的那點學科知識在你的知識海洋裏成為滄海一粟。“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教學水平提高就越明顯。所以我們應該“用終生來備課”。

第46條提出“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1918年,,1942年參加衞國戰爭負重傷後回到了教育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歲。長達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動中,蘇霍姆林斯基跟蹤觀察和研究了700餘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整10年的學習生活。他從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和角度進行觀察、瞭解研究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並著有41部專著和小冊子,其中許多著作已經譯成30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出版。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於觀察,勤於記錄研究是分不開的。俗話説,寫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堅持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想想我們平時可能因為“繁忙”,很多時候有些想法沒有用筆記下來。當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得努力思考,從頭再來。記教學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對比、分析一些問題,有助於總結經驗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少走彎路。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很好的書,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我覺得它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有很大的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1、教師要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大家都知道,也都會。但是長久地愛每一位學生,愛好學生,更愛“壞學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要理解信任每一個孩子,理解他們的需要、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師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這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定愛老師,老師讓熱愛學生變成事實。

2、教師要相信學生。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會戰必勝,攻必克。其次,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個體,適時的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探索、創造,允許學生出錯、失敗,在不斷的鼓勵、引導中過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3、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論”“一分定差別”已不是新鮮事,受此影響,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學生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學生。學生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他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術就在於解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現代社會需要多樣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每位老師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4、關注學生的素養。

“素養”一詞是這幾年我們教育中的流行詞,學科素養、科學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各種素養中具有統率作用的當屬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動的道德素養活教材,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將來也能過上幸福文明的生活。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在教師路上行走的日子裏,我將用心細細品味,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遇見更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議中不止一次地論述過“手”對於一個人思維的促進關係,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朱育文)。在第28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即給我們指出:兒童的智慧是在手指尖上的。在第40條“動手和智慧”中,蘇霍姆林斯基進一步闡述了他關於勞動促進智育的觀點。

在這一條建議裏,他又一次提出了要讓孩子多從事一些動手的勞動,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當然,他在這裏的動手可不是一般的、隨便的勞動,就像體力勞動不能代替體育鍛煉一樣,那些不需要任何技巧與動腦的動手勞動,對思維的促進是沒有什麼幫助的“他們的雙手只不過是一種發出體力勞動能量的器官,而遠非一種創造的工具” 針對許多老師(包括家長)總擔心孩子從事勞動而耽誤了寶貴學習時間的情況,他説:雙手無所事事,像不假思索地隨便找點體力負擔給學生讓他有事可幹一樣,這兩種做法對於少年的智力發展是同樣有害的。他説,在人的大腦裏,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離的這些區域就處理沉睡狀態。在間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不會覺醒了。為此,他主張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的雙手能做出準確的、有成效的動作。手能教給思維以精確性、工整性和明確性。通過孩子們動手,使他們瞭解了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鍛鍊了他們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推測能力。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3emr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