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人教版《天淨沙秋思》教案-八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天淨沙秋思》教案-八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如何讓學習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天淨沙秋思教案》,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人教版《天淨沙秋思》教案-八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天淨沙秋思教案一:

教學目標

1) 運用想象和聯想勾畫這首小令的意境

2) 掌握賞析古詩詞的方法

3) 學會品味語言

4) 感悟對祖國對親人深切感情

教學方法

啟發 合作學習 討論 展示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由元曲四大家 導入課題(投影展示)

1 識記關於元曲四大家的文學常識

2 瞭解散曲的有關知識

3關於這則小令的定評“秋思之祖”

二 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字音及初步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淒涼 哀婉 濃濃的歸思)

三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互相朗誦這首小令並作出評論

四 小組選派朗誦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點評。老師總結

五 根據課文內容運用想象和聯想,通過討論和交流體會本文所勾畫的深秋意境。

附討論結果:

1) 枯藤:給人一種荒涼感。

2) 老樹主人公聯想自己的人世滄桑,給人一種人生暮年的淒涼感

3) 昏鴉:黃昏歸巢,增添悽慘之感。

(以哀景寫哀,襯托淒涼無比)

4) 小橋 流水 人家 :走上彎彎小橋,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頂炊煙裊裊,由幽雅、安寧、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無盡的歸思之情,景觸發遊子的“愁” (以樂景寫哀,反襯悲意更濃-)。

5)瘦馬:浪跡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陽:籠罩整個畫面 此為背景

6 )斷腸 人在天涯:篇末點題。人在天涯和斷腸的因果關係。突出無以名狀的濃重歸思之情。

六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 記敍、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範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 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淒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淒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於文中的遊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裏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裏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 學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評

八 小結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2 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

3 不是一覽無遺,而是留有餘味-------馮友蘭

4 有意味的形式-------貝爾

5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宋玉

九 板書

天淨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荒涼 古道 西風 瘦馬 流水 人家 温暖

淒涼 ( 深秋色彩 ) ( 普通景色 ) 安寧

蒼涼 夕陽西下 幽靜

陪襯 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天淨沙秋思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教學難點】:

理解《天淨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學習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三首小令,進一步把握小令得特點。

二、複習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1、背誦。

2、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調。

三、講授新課:

(一)分析『越調』《天淨沙》(白樸):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高明瞭。

(二)分析『越調』《天淨沙•江上》(張可久):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鍊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閒適的情趣。

比較探究:

“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是否一致?為什麼?

點撥:不一致。前者淒涼,後者恬靜。

(三)分析『越調』《天淨沙》(無名氏):

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鮮明地描繪了綠草、黃沙、紅葉、青山,構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寫“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聲”,有何用意 ?(以動襯靜。)

【作業佈置】:研究四首《天淨沙》的不同

天淨沙秋思教案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藴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鑑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

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3.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對比閲讀余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着“情”來寫,古人説:“凡景物,皆情語”,《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課後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7wjl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