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為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閲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為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説是課外閲讀了。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完此書,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這本書開篇講了教師的使命,使命是光榮的,也是艱鉅的。此書定義教師是“教育戰線前沿的主力軍”,年輕教師決定了未來教育事業的成敗,使我倍感壓力,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

年輕人最大的財富是年輕,因此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總覺得“來日方長”,不必忙於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弄得自己太辛苦。自以為目前的工作就是勝利的果實,到了收穫的季節,是享受人生的時刻。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面對緊張的工作時,我們首先要規劃人生,既要有長期目標,又要有短期安排;其次,要活在當下,今天的事情絕不拖到明天去做。要善於過好每一天,要學會抓緊每一分鐘。新教師剛剛踏入工作崗位需要面對的工作與挑戰很多,例如:各種培訓、公開課、備課、聽課、評課等。有的事情可能重疊擠壓在一個時間段,這就對我們新教師提出了小小的挑戰。如何把事情順利的做完和做好才是關鍵。因此,我們面對不同工作時,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既要把工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而且還要保質保量。説到這裏又不得不説:順利完成每件事,不是自己有能力就行的,還要每一位同事的信任和配合。所以,要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因為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另外還要服從領導的決策及安排,少抱怨、多做事。總之,踏踏實實做好事情才是硬道理。做完每件事情要及時總結,對有瑕疵的地方進行改正,爭取下次做的更好。還要及時的反思,只有及時的總結和反思才能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

作為年輕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在大學裏取得的成績帶到新的工作崗位上。剛踏入工作崗位,要及時的“歸零”。我們的身份由學生變成教師,剛剛轉變,只有對工作更有責任心,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做一個好老師,另外,我還要加強自己的基本功訓練,認真備、聽課,課後及時的總結、反思。爭取把同樣的課,上出不同的風采。

回顧過去幾個月,發現我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很慶幸,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教師,給我們不知厭倦指導,使我們在遇到挫折時有明確的風向標。我會繼續努力,為教育添彩,為實驗爭光。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環保廣告語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禮貌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為“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並且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

美國作家安奈特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説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講了許多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它通過實際的例子來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建議。本書的101條建議體現出作者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並強調情感教學與創造性教學手段的結合的教學理念。書中的建議簡單易學、易於實踐。言語和比喻幽默、風趣。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讓你覺察不出教育專著的乾澀和乏味,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這些建議在改善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上產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此書有七章,第一章關於課堂管理;第二章關於教學規則;第三章關於課堂指導;第四章職業精神;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為;第五章積極與和諧:構建成功的師生關係;第六章影響力: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細細地品讀,感受到本書提供了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教師解決課堂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很實在,很智慧。

讀着一條條建議,聯繫到現實的教學實際,只感到作者的建議挺好的,裏面提出來的教育理念很新,很具有人文關懷。老師們如果真的按照一條條建議去做了,那麼我們的師生關係,課堂紀律,教學質量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現實中,有的班級學生紀律不好,只是一味的責怪學生不聽話,素質低,藐視後進學生,上海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很少考慮自己工作的方法好不好。

學習101條建議讓我收穫很多,他給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閲讀這樣的好書,讓自己在閲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使自己成為能音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老師,並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看了第一條我就特別的喜歡,同時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從此決定好好把這本書讀完。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告訴我們一個很淺顯但是我們會經常忽略的道理: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我們應將學生看做具體的人來進行教育,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是一個具體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具體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進行分層教學,記得上週我們理科教研會上提到了分層教學,只要用心相信我們應該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層教學,在教學上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當學生上課做小動作、玩玩具、説閒話……的時候(這裏只是説輕度班的學生),我們經常抱怨:就算我們的課堂調控能力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在每節課或者每一秒鐘都能認真聽課,因為學生的障礙決定着他們注意持久度不會長久。我們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許還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嗎?蘇霍姆林斯基説:“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是呀,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讓他們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他們壓根就沒有多餘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把每個學生看作具體的人,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具體的教學方法,為他們設計不同的作業,使他們能夠得到最快最好的發展,加油吧!我們還年輕,我們需要在教育事業上探索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所謂人格,就是一個人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精神狀態,是一個人品質、意志、個性、氣質和行為方式的集中體現。而教師的人格則是教師本人在長期的教育事業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鮮明的人格,是其思想、道德、舉止、氣質及能力等眾多因素的綜合。它賦予教師個體生命以鮮明的本我色彩,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這個光榮而艱險的職業,它承載着“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材。《論語.子路》中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闡明瞭教師人格的重要性。但如何修煉自身的人格魅力呢?本人從《魅力教師的修煉》一書的‘教師的人格魅力修煉’這一章中稍有領會,特將幾點摘錄其下:

1.為人師表的道德魅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説:“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由此可見,教師的人格對學生有着最具體、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所以,身為教師不僅要有着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才能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化為自身人格的魅力,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其產生向善的動力。

2.舉止優雅的人格魅力

言教輔以身教,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雅文明的言談舉止會成為學生的鏡子,對學生的思想品起到修正的作用。試想“如沐春風的無痕鼓勵與破口大罵的指責糾正”而言,哪個能更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3.追求完美的思想魅力

教師也是凡夫俗人,也有着常人該有的嗔痴慾念。但為人師者,就代表着你必須捨棄一些常人具有的浮躁不安情緒,而必須樹立一種崇高而純淨人生目標,以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時刻銘記着:我們是一個人類靈魂的塑造師,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時刻牢記:當我們走上三尺講台的那一刻,我們的言行將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公開的規則。我們要做的僅僅是以我們人性化的權威形象,使學生親聞其身,親見其形,主動的接近我們、模仿我們,才能完成培養人、塑造人的教學目的。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求索”!衷心地希望,同在一個天空下的同仁們,能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假期,重新拜讀了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次是逐字逐句細緻又系統的閲讀,雖然是還不能全然領會其中的要義,但確實使自己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豐富的認識。這位上世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個世界後的今天讓讀者依舊感受到熠熠生輝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閲讀的重要性,多次被蘇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觀現實,許多家庭、許多學校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們好讀書、讀好書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讀書破萬卷,勢必也能做到上課如有神。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蘇霍姆林斯基成為“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於當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們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

現在的學生在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室外待得時間太短;在教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野外待得時間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實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書,大自然中更有着無限待開發的課程,我們應該為學生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所,提供參觀、研究大自然的機會,而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帶領學生們從中學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強烈的萬事萬物的聯繫,從而使思維得到更好的開發。

“閲讀”與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説應該成為學生們行走的兩條腿。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閲讀給予學生們成長的陽光,而到自然中去則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氣,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個體。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在課餘學習時間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再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解讀,覺得受益匪淺,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淨化。

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1、《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2、“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

3、要學會讚美,學生要通過表揚來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學會讚美,多給學生一些陽光,讓他們感覺到温暖和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並且現在的教育環境和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完成。這是我讀的最慢最慢的一本書。因為書中每一條建議都需要我在需要長久的學習實踐中消化吸收。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為教育教學中的實力,娓娓道來。讀這本書,思緒萬千,大師為我們指引了教育教學的方向。今天我從以下兩點來談談我的收穫。

一、愛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着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問題,我曾經瀉過氣,也曾經懷疑自己能否能勝任。蘇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指出: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我們教師就是要努力去做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任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用腦子去思考,更要用心靈去體會,就會發現有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二、愛閲讀

第19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説:“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做了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閲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相片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就更要靠閲讀、閲讀、再讀,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閲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感,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做起來也就會容易一些。這不僅讓我想到了班裏的一個小男孩,他每天的閲讀打卡,由一開始的一字字的迸出來到現在的朗朗上口,識字量大大提高,課堂回答問題也變得積極勇敢。他的媽媽激動地告訴我孩子現在認了好多字,願意去做閲讀理解題了,進步真的很大。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思其根源就是認真的閲讀造就!這也讓我更有感觸閲讀不僅僅是提高了低年級的識字量,更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方法,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看了《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的100條建議,從中學習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

文中説到沒有也不可能會有抽象的孩子,這一天建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是缺少個別對待學生的教師。所謂個別對待不是不公平對待,而且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曾説到,但是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一個50人以上的大班,如何讓老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這顯然就是不可能。那麼這就涉及了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有説到興趣在於對知識加以運用。在新課改中提到老師真正的本領,不在於教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是異曲同工的。那麼對於教師來説如何才能激發大多數的的學習興趣,如何才能使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發揮到最好的狀態。這需要教師對所教的學生的知識和認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瞭解,在備課的時候抓住讓學生感興趣的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這也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活力的源泉。讓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另外我們知道在教學上不存在什麼對於所有學生都試用的設計。所以再好的設計都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學生,而且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學習氛圍和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知識厚度來應對教學過程中的意外。如果你的知識厚度達不到不到,那麼你最好有兩套教學方案。設計出適用於大多數學生的方案,針對個別學生在課堂或者課後根據學生特點去引導他們學習。

閲讀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教會學生閲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讀書要從娃娃抓起,低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心的時候,抓住這一點,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有趣的書讓學生去閲讀。這裏的閲讀重質不重量。好的閲讀使人明智,閲讀教會人思考,而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智力。學生讀的越多,他思考的就越多,對於知識的渴求也越多。

在教育的問題上學習和創新都是不停歇的,學無止境,學生需要學習,教師也需要學習。看的越多,學到的越來,對知識的渴求就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最近,我開始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生的現象的根源,有益於我們開闊眼界。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老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這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常我也是這樣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各小時擠的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下班回家還要忙家務。

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帶着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另外,我還明白閲讀不但對老師有益,而且讓每一個孩子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過於喜歡閲讀。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應當教會每一個學生怎樣在書籍的世界裏旅遊。閲讀是為了能讓孩子們擴大視野,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

面對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時代的學生,要做一位好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需要我們老師有較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這個多彩紛繁的世界。書中作者的建議、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説,如同一條條歡快清澈的小溪,彙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陳老師,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課上又睡着了。”唉,記不清這是科任老師第幾次跑來我的辦公室告她的狀了。

娜娜,長得倒是挺不錯的,白皙的皮膚,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課,她的狀態就令人頭疼,逢課必睡,每睡不醒。至於她的學習成績嘛,若是哪次考試能夠考及格,那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為此,多少次,我氣急敗壞地衝進教室。當着眾多學生的麪點她的名,大聲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書翻倒在地。而今,歷史還要重演嗎?那麼,之後呢,之後的之後……她依舊趴在桌子上,怎麼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終不得其法。

就在我躊躇焦慮之際,學校給我們八年級語文組送來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從此開啟了我們快樂閲讀的智慧之旅。通過我們語文組的這些活動,我們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汲取養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老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她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是一種樂趣,真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讀到此處,我頓時心頭一熱,有了一種“眾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於是,我從抽屜裏取出一個紙杯,在辦公室裏倒上一杯熱水,不動聲色地來到娜娜身邊,把她輕輕地喚醒,然後慢慢彎下身子,輕撫她的額頭,對她低語:“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樣趴在桌子上,老師會很擔心的。”

聽到我如此一反常態的話語,娜娜驚愕了,抬頭望着我:“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犯!”“老師,相信你!”我堅定地笑了笑。有時候,教育很複雜;有時候,教育又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句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過去,我為孩子們無厘頭的吵鬧,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傷透了腦筋。我不喜歡這樣,他們偏要這樣。有時候,我不得不聲色俱厲地予以禁止。但情況並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轉。還好,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還好,我遇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為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通過深入閲讀這本書,我真的感受到了張老師在開會時説的:“每一條都會很有感觸”。在讀到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17年我剛做班主任,當時我也是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接了一個成績倒數的班級,班級接手後才發現班裏盡是些“人才”,課上睡覺的,談戀愛的,打過架的……我是真的很頭疼,但是到18年他們畢業時,這個班考上一中的學生很多。回憶那一年我感覺最成功的地方是自己在管理他們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且化弊為利。他們中有的學生很有管理能力,但是一開始他們並不為我所用,我多次採取談話的方式,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給他們灌輸班級榮譽感,終於用了一學期的時間我培養出了一套敢管敢幹的班幹部,到第二學期時,班級事務基本上不用費心了。

到了九年級下學期,班級內不學習、影響教學秩序的問題愈加明顯。我和那些愛上課説話的同學談話中發現,他們已經對較難的課程聽不明白了,很多作業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每科老師對他們的要求都很嚴格,課下作業他們基本上都是抄完的。面對這種現實,我和各科老師都進行了交流,建議每科老師能夠區別對待這樣的同學,在佈置作業時按照成績進行分層,成績在前30名的同學保質保量完成正常的作業量,成績在30名之後的同學只做簡單題和一部分稍有難度的題。由於採取了分層,這些學生的課堂狀況和作業情況明顯的改善,班級的學習氛圍都變得更好了。比較遺憾的是我接這個班級的時間太晚了,如果能在八年級就接手,估計這種分層的方法能轉化更多的後進生。因為他們這些所謂的差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一絲樂趣,覺得學習並不是那麼那麼難,慢慢的他們的信心會越來越強,就敢於去學習稍微有些難度的知識。

我認為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歸屬感,是每個老師努力的方向和成功的鑰匙。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jgk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