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翻譯

和煦的太陽照耀着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佈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

你的志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志,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

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註釋

泥融:泥濘。

行人:裴坦,字知進,進士及第,任宣州觀察府判官,詩人故舊至交。

九華山: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國仙城”之稱。山在池州青陽(今屬安徽)西南,因有九峯,形似蓮花而得名,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之處。

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縣西,長江下游支流。

的的:鮮明的樣子,這裏形容心情舒暢。

懸旆:掛在空中的旗幟,這裏形容心情空虛。

故國:故鄉,指長安。

賞析二

首聯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這兩句詩不只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頷聯,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裏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宂長的敍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兩句一寫山間,一寫水邊,一寫遠,一寫近,靜景中包含着動態,畫面形象而鮮明,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四句通過寫景,不露痕跡地介紹了環境,交代了送行的時間和地點,暗示了事件的進程。

頸聯敍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儘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詩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臨歧執手,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傳》),一種空虛無着、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

尾聯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詩人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後面四句,藉助景色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更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全詩寫山水有遠有近,抒情有虛有實,以江南美景反襯人物的滿腹愁情,情韻悠揚,風華流美。

鑑賞

這首詩在寫景上很成功,從中可以領略到古代詩詞中寫景的種種妙用。

此詩作於公元839年(開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去,詩人便先為他送行,並賦此詩相贈。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詩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調,簡潔的筆觸,勾畫出一幅“春郊送別圖”:一個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陽照耀着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佈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發的駿馬興奮地踢着蹄,打着響鼻,又不時仰頭長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這兩句詩不只是寫景而已,它還交代了送行的時間、環境,渲染了離別時的氛圍。

三、四兩句又展示了兩幅美景:“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一幅是懸想中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國仙城”之稱。山在池州青陽(今屬安徽)西南,為宣州去舒州的必經之處。“九華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綠水環抱的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紺碧,景色優美。“清弋江村”,點明送別地點。“雲遮寺”,“柳拂橋”,最能體現地方風物和季節特色,同時透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切和惜別時的依戀之情。這裏以形象化描繪代替單調宂長的敍述,語言精煉優美,富有韻味。兩句一寫山間,一寫水邊,一寫遠,一寫近,靜景中包含着動態,畫面形象而鮮明,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上四句通過寫景,不露痕跡地介紹了環境,交代了送行的時間和地點,暗示了事件的進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後面四句,藉助景色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更見詩人的藝術匠心。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敍寫行者與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鮮明的'樣子。裴坦剛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像鴻雁那樣展翅高飛。所以,儘管在離別的時刻,也仍然樂觀、開朗。而杜牧的心情是兩樣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與好友離別,臨歧執手,更覺“心搖搖然如懸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傳》),一種空虛無着、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

最後兩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將要“赴官歸京”兩重意思一齊綰合,寫道:“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兩人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裏,隻身回到京城以後,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詩的前半部分環境描寫與後半部分詩人惆悵心情構成強烈對比:江南的早春,空氣是那樣清新,陽光是那樣明亮,芳草是那樣鮮美,人(裴坦)是那樣倜儻風流,熱情自信,周圍一切都包孕着生機,充滿了希望;而自己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內心的痛苦。這裏是以江南美景反襯人物的滿腹愁情。花鳥畫中有一種“背襯”的技法,就是在畫絹的背面著上潔白的鉛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發嬌豔動人。這首詩寫景入妙,也正是用的這種“反襯”手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翻譯:

香草鋪滿芳洲,空氣中漂浮着遊絲。她款款而來,步微履細,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見的腳步。他迎身上前,只見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顧無言,唯有脈脈深情。微風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回首過去遊玩處,舉頭四望,羣山成列。事隔經年,她現在是在某處花叢中的朱門深院內,還是在何處?春意將盡,梅子也已半黃,傍晚時分,疏落的雨絲透過簾幕送來的陣陣清寒。魂斷了,就託付給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塊帶走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賞析

賞析:

這首詞寫相思之情。上闋記述一對戀人分別時的情景,下闋寫男主人公對戀人的一往情深和無限盼望。詩人以悽切之情,發哀婉之調,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懷,全詞意藴悠長,情餘言外。

開首二句寫景。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湖波微起,盪漾漣漪,芳氣鬱鬱,秀色青青,在這幅春景圖中,慢慢地走出了一個漂亮的女子。“羅襪塵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輕盈,也帶出她體態的優美。見到戀人的到來,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顧”二字,既表現了他的行動,也體現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説明她已經過精心的打扮; “顰黛”表示她正憂愁不樂。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見到自己的情人,應該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卻緊緊顰着雙黛,這就表明她那黯然銷魂的神情。臨別之際,按理説應是“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的情景,而他們卻“脈脈兩情難語”。“脈脈”有含情慾吐之意,既然有千言萬語的柔情蜜意,而又覺”難語”,這就把他們綿邈悽婉的情態描摹得極為深致。接着,詩人通過愁的象徵一一柳絮的描寫,進一層地道出了他們傷感的情懷,並直接逼出”人南渡”,點實詞意,結束上闋。

過片以“回首”一氣貫下,寫對戀人的追念。“回首舊遊,山無重數”。詩人着力從男方的角度來表現,這與詩人把自己的情懷寄寓在男主人公身上不無關係。正因為昔時的戀情是如此的歡樂,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別之後。他才會“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舉頭四望,所見只是羣山成列而已。“山無重數”境界開闊遼遠,其用意則在於展示人物內心的寂寥空虛,也暗示關山的迢遞,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户,何處”的疑問。“花底”寫環境之優美,“朱户”寫房室之富麗,其中嵌入一個“深”字,則將小紅摟掩映在花木革樹叢中的勢態表現了出來。他的思念始終環繞在戀人的身上。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戀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這問題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進入了恍惚迷離的心態之中,於是索性擲出一個“何處”的問號。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處,教他柔腸寸斷。到這裏,詩人沒讓他的感情噴湧而發,而是宕開一筆,以寫景進一步蓄情。“半黃梅子,向晚一簾疏雨”,是他的所見,也是他的所感。一片風景,一片心情,梅子煙雨,也是他鬱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黃時,細雨如絲,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無邊無際地梭織着,使他無法逃遁,無法掙脱。在雨聲的淅瀝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殘了,他那悽騎、遲暮、孤獨的悵恨之情終於飽和到了頂點。“斷魂分付與,春將去”,這時懷人和傷春已交織在一起了,從而轉折出一片時不我與的無奈心情。結語構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斷魂”交付給春天帶走,其實誰都明白這是徒勞的,正如馮延巳所云:“誰道閒情拋卻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鵲踏枝》)然而正是這結語產生了語已盡而情未了的藝術效果。整個下片抒情,傳導出的是纏綿、痛苦與無奈。

整首詞情致悽切哀怨,風格委婉細膩。從回憶舊日臨別時的惆悵到描寫別後的相思落寞,語言悽婉,一往情深。其懷人的愁思和語詞意象的選用與《東山詞》中的壓卷之作《橫塘路》(即《青玉案》)有幾許相似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4mdo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