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牧童》教學反思

《牧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牧童》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牧童》教學反思

《牧童》教學反思1

  一、深入鑽研教材

學生在一堂課中,對課文能感悟到多少收穫多少,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理解得越深入到位,學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成為備課中的第一環,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閲讀,感悟,聲情並貌的朗讀,只有當自己被教材所打動,才能讓學生被教材打動,被你在課堂中的真情所打動,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

  二、對課文的理解要聯繫生活,更需要回歸文本。

許多語文課似乎失去了語文本身的特點,如何走出文本成為老師們常常思考的問題,所以許多時候學生拋開了語言文字,大談特談自己的感悟,表面看上去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然而脱離文本的感受是偏執的,沒有根,常常會出現跑題,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這無不讓語文課堂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切成為誇誇其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更呼喚語文課要回歸文本,學生感受要立足於語言,迴歸於文本。而我們在備課時更多該思考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貼近文本,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情況下,才能超越文本走出文本,有了根的理解感受才能變得枝繁葉茂。

  三、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面對一篇新課文,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範讀、配樂朗讀、詩朗誦、講故事,都是教師常採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自由讀、指名讀或齊讀。這是篇的整體感受。在具體教學某一部分時,也要先進行整體感受。不過,這時要求更高了,一般採用學生默讀、指名讀、教師引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的感受。

《牧童》教學反思2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讚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以感情朗讀、以讀促悟為主線,突出了以讀代講的學習方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較好的體會到了大畫家戴嵩的虛心精神:

1、從課題入手,瞭解畫家。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關注學生,教學才能有所收穫。對於農村孩子來説,看似簡單的課題,卻有他們還未知曉的內容。因此,我在揭題、讀題後,問學生:畫家是怎麼樣的人?學生説:畫家是會畫畫的人。我追問:會畫畫的人都能叫畫家嗎?學生笑着舉起了手:畫畫很本領的人才能叫畫家;畫畫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畫家。我又問:寫字很厲害的人叫——學生馬上説:書法家。接着學生説出了:科學家、發明家等。短短的談話,為畫家在學生心目中豎起了不平常的地位,為下文的學習,為感受畫家的謙虛,打下了基礎。

2、從“著名”入手,走進畫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中,我從“著名”入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用“一……就……”説話,進行了語言的訓練,邊練邊讀,讀好文中這句話。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説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讓學生找出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並做上記號,作為朗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氣,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義的理解,為感受畫家的優秀品質,再一次埋下了伏筆。

3、從對話入手,讚揚畫家。

正當學生入情入境,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教師及時引導:當畫家沉浸在大家的稱讚聲中時,人羣裏出現了刺耳的喊聲,讓學生像小牧童一樣讀一讀小牧童的話,然後問:假如你是戴嵩,你會如何處理這突如其來的,出自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評?交流後再回到課文,看看戴鬆是怎麼做的?品讀對話,有感情的讀好對話,讓學生深刻感受戴嵩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優秀品質,並對戴嵩説出發自內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鬆,我為你驕傲!

《牧童》教學反思3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敍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重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決定不給學生講空泛的道理,而是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任務去學習課文、朗讀語句,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説一説我的設計思路。

在上課前,我把課題板在黑板上,“畫家”寫的稍大,“牧童”寫的較小,接着情學生説一説我為什麼要這樣寫課題,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身上的優秀品質埋下伏筆。

接下來,在學生通讀課文,瞭解大意之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戴嵩是個什麼樣的人?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著名”“謙虛”。

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説明戴嵩是個著名的人,哪些語句説明戴嵩是個謙虛的人?這一塊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滲透了兩個句式的訓練,“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練習説話。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是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

最後,我又出示了一些與人物品質有關的名人名言,與學生共同分享。同時,也讓學生在課餘時間蒐集一下與此有關的名言或警句,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牧童》教學反思4

教學《牧童》以講故事作為課開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有介紹了股市的背景。

錄音範讀古詩,營造學生體味古詩的大意的良好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情緒,接着留足時間讓學生自讀後説感受。

第二環節的設計,教師把主動完全交給學生:先個體學習 自悟 ,再分組互學,然後全班交流反饋自學結果,使學生個個都參與學習,人人都奉獻思維結果。

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牧童晚歸休憩的情景,想象詩句展現的意境,感受這樣表達的語言美和音律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謂一箭雙鵰:

(1)通過類比想象,讓學生把相關的事物聯繫起來,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

(2)對學生進行“自主合作 互相學習”的訓練。

總之,有了學生的自主權,學生個性和創造力才能充分的顯現出來。從本節教學設計不難看出,學生自學是課堂主旋律:自讀,自語古詩內容;討論不懂的詞句意思;分組交流學習收穫;全班反饋自學結果等,學生課堂上有時間動口讀,動口説,動腦想,動手寫,自主學習空間大,時間充裕。

《牧童》教學反思5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教完本課後,我靜心反思,感覺本節課是成功與失敗並存,困惑與憂思同在。

一、教學重點突破得比較到位,難點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朗讀和感悟。

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我把它定位在體驗畫家戴嵩的著名上。為了引導學生直接轉入正題,在導入部分,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戴嵩是一個怎樣的畫家?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説出了畫家的著名。然後,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默讀課文的前4個自然段,尋找能體現畫家著名的句子或詞語,學生很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後在反覆朗讀中體會畫家的著名。

2、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引領他們入情入境。

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創設了三個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書先生對畫家的稱讚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圍觀的人羣中,你會怎麼誇獎畫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畫家戴嵩,請你誇一誇我的畫,好嗎?要誇得不一樣,我很願意聽到不一樣的讚揚聲。(生誇讚,師相機點評:謝謝你的誇獎!謝謝你的鼓勵!你真會誇獎人!你説的話我愛聽!你説得我心花怒放!……)此時此刻,多數同學不僅能入情入境,而且還學會怎麼誇獎別人。二是當牧童發出“畫錯了,畫錯了”這一刺耳的聲音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在場人的表情並展開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會怎麼想?畫家戴嵩會怎麼想?如果老師在場會怎麼想?這時,學生想像的野馬在奔騰,不少人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既較深刻地理解了畫家的著名,也為下文感悟畫家的優秀品質做好了準備。三是師進行情景表演,學生觀看並練習説話。當戴嵩聽了牧童的話後,他會怎麼做?我又當了一回戴嵩,表演瞭如下動作:走到桌邊,鋪開畫紙,拿起畫筆,胸有成竹地做畫,學生看後,我引導學生練習説話:只見戴嵩……一會兒……一會兒……這一情景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又讓學生活用了課文的語言,可謂一舉兩得。

3、在引領學生感悟人物品質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真正的戴嵩是會有什麼表現呢?請大家讀一讀餘下的內容。你從戴嵩的話中體會出了什麼?從哪些詞上體會出來的?”講課時,我光盯着“你從戴嵩説的第一句話中體會出了什麼”了,忽略了對戴嵩另一句話的重視,而戴嵩的慚愧、道謝與拱手動作的描寫也是能充分説明戴嵩虛心的重要證據。因此,學生説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點子上,學生雖然也能從“很願意、請、和藹”這些重點詞上體會到畫家的真誠、禮貌與虛心,但在這個地方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因此,我總覺得這個地方處理得不很妥當。

二、細節上關注不夠,教師的過渡語方面應注意衍接和錘鍊。

1、教師的用語隨意性太強,需加以錘鍊,寧少勿爛。

2、各環節過渡語的設計應引起高度的重視。教師的過渡語不容忽視,它不僅能將學生非常迅速地從一個情境引到另一個情境,而且,還起到轉移並專注學生注意力作用。學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決下面要解決的問題,與過渡語的恰當與否息息相關。在創設情景讓學生紛紛誇讚完戴嵩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正當戴嵩被大家誇得心花怒放,有點欣欣然、飄飄然、暈暈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時,一個刺耳的、與眾不同的聲音傳了過來。“畫錯了,畫錯了!”(指導學生讀出刺耳、讀出炸雷一般的感覺來)這是本節課中我設計得最為滿意的一個過渡語。它不僅引領學生由紛紛誇讚的熱鬧局面走向那個“石破天驚”的眾人都呆住了的場面,還自然而然地指導他們對牧童的話進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讀。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質時,我的渡語如果按王燕老師所説,“聽了牧童的話,戴嵩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態度怎麼樣?”可能既節省一些時間,又使難點的突破變得簡單。

三、我的困惑與憂思

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的兩眼一直在關注着所有的學生,關注着他們的一舉一動。但我發現,課堂上,當我激情滿腔地啟發、誘導、鼓勵他們發表個人見解時,有一部分同學基本上沒有舉手的跡像,也沒有與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這一切都與他們無關似的,多次努力,終未成行。段老師課後提醒我,這部分同學課堂上不發言,課後也這樣嗎?哪是啊?這些小傢伙課後跟他的小夥伴們説得歡着哩!這應該還是教師的原因。怎樣才能使這些沉默者樂於張開金口呢?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聽了老師們的意見,正在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牧童》教學反思6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而戴嵩虛心接受小牧童批評的事。讚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閲讀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閲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併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發積極思考。

一、欣賞名畫,激發興趣。

在優美的古樂聲中,幾幅水墨畫徐徐展開,這就是戴嵩的畫,有衣服是他畫的《鬥牛圖》,老師適時講解,引導學生欣賞圖中牛的形象的鮮活逼真。這樣栩栩如生的水墨畫,是誰畫呢?引出今天的課文的主人公——戴嵩,進入課文的學習。

二、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1、根據學情引導品悟“著名”一詞

重點詞句的理解是學習課文的關鍵。你知道這是一位怎樣的畫家呢?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讀出,我從中抓出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引導學生理解。我展出兩幅圖畫,讓學生區分比較:哪幅是濃墨塗抹,哪幅是輕筆細描,我還讓在美術社團學習的學生起來表演怎樣濃墨塗抹,怎樣工筆細描。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並身臨其境地理解了詞語,並體會了戴嵩畫畫非常認真,技藝高超。在此環節,我引導學生自讀、評讀、再一起讀,注意區分語氣輕重,體會對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畫得到了圍觀的人紛紛誇讚,首先從其他兩段中找出和誇讚相近的詞:稱讚、讚揚。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靈活運用和豐富多彩。然後我採用個別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商人和教書先生的誇讚。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進步,讀得精彩,表達了感情。這樣反覆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義了。

2、比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貴品質。

我讓學生表演圍觀的人是怎樣稱讚戴嵩的畫的,使學生體會到了人們對戴嵩的崇拜。而正當人們讚不絕口的時候,卻出現了了讓大家驚訝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學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畫上的錯誤。讓學生帶着問題研讀課文,並讓學生説説為什麼“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過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於向權威挑戰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對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過理解關鍵詞句感受人物的品質。

牧童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麼想?怎麼做?我通過讓學生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同時出示課文的最後一段及課文插圖:指導讀好戴嵩連連拱手説:“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這麼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三、練習模仿,學習語言

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本,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了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後,我讓學生用“一……就……”練習説話。學生説出了各式各樣的句子。通過造句訓練,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

再如,當學生讀到圍觀的人紛紛誇讚戴嵩的句子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誇讚戴嵩的畫呢?在小組裏表演一下吧。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説句子,同時也訓練了自己創造。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

《牧童》教學反思7

在教《聰明的牧童》中,我堅持以讀為主,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使學生從讀對、讀懂走向讀活,從而實現讀出意思教學構思。學生在一次次獨立的讀文中,細細咀嚼語言文字,感悟着其中的內涵,並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採用此種方法,班中絕大數的學生都能準確找出答案,效果頗佳。

同時在教學時,我還注意鼓勵學生把自己讀文時感悟到的'大膽説出來,引導他們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交流討論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及發散思維。

在結束課文的學習後,我設計了遊戲“你問我答”,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認真地思考問題,努力地尋找答案,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興趣。

另外,我還向小朋友們推薦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聰明的阿凡提》。和小朋友們一起看故事,孩子們的興致很高,都能積極參與,從而增加他們的閲讀量,提高閲讀興趣。

《牧童》教學反思8

美國兒童音樂教育學心理學學者詹姆斯·默賽爾指出: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他認為欣賞就是懷着由衷的欣喜熱愛的情緒、情感去自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取自我滿足、自我發展。他認為,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種審美活動。也有專家認為音樂欣賞是通過讓兒童感受音樂情緒、情感的變化,領會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及速度、力度等音樂手段與情緒的關係,培養音樂欣賞的興趣和習慣;提高其審美、鑑賞音樂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吸收和享受音樂。在我的一次教學中,我也充分感受到欣賞的魅力。

在二年級的藝術教材中有一首歌曲《牧童》,這是一首前捷克斯伐克的兒童歌曲,這首歌曲主要描寫了一位兒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潑優美,在節奏方面有一個特點是“切分節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切分節奏”,我還根據兒童藝術書上的切分節奏練習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但練習完以後,再教學生唱歌曲的旋律時,事與願違,學生還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節沒有切分音,第二小節是切分音,學生要麼一二小節都唱成有切分音,要麼都唱成沒有切分音,與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徑庭。學生學的很困難。我甚至還一小節一小節的教,但是在整句合起來的時候還是錯了,學生這時候有點泄氣,產生了厭學的心理。有一學生甚至跟我説:“老師,這首歌好聽是好聽,但是很難學。”旁邊也有幾個學生在輕聲地在議論,這個時候我也有點着急。唉!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呢?於是我在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先讓學生靜靜地聽CD兩三遍,然後再彈琴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當學生聽琴聲第二遍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居然有學生跟着旋律輕聲地唱了出來,當我再彈第三遍的時候,大部份學生都能伴隨着琴聲唱出來。那個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節奏居然不攻自破。這時候學生在學習歌曲也充滿欣喜的表情。在反覆的欣賞過程中,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產生對音樂的興趣。我想,這就是音樂欣賞的魅力吧!

《牧童》教學反思9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讚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文章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半生本半傳統的教學方法。

一、課前三分鐘

二、欣賞名畫,激發興趣。

這就是戴嵩畫的《鬥牛圖》,老師適時講解,引導學生欣賞圖的絕妙之處。這樣美的水墨畫,作者是誰呢?引出今天的課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課文的學習。

三、品悟“著名”一詞

重點詞句的理解是學習課文的關鍵。課文是如何評價這位畫家的呢?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讀出,我從中抓出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引導學生理解。我展出兩幅圖畫,讓學生區分比較:哪幅是濃墨塗抹,哪幅是輕筆細描,為什麼。學生一時對兩幅畫特別感興趣,觀察仔細,很快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了詞語,並體會了戴嵩畫畫非常認真,技藝高超。在此環節,我引導學生自讀、評讀、再一起讀,讀出語氣,注意區分輕重,體會情感。戴嵩的畫得到了圍觀的人紛紛誇讚,首先從其他兩段中找出和誇讚相近的詞:稱讚、讚揚。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靈活運用和豐富多彩。我採用個別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商人和教書先生的誇讚。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進步,讀得精彩,表達了感情。這樣反覆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義了。

四、感受人物的品質

牧童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麼想?怎麼做?我通過讓學生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總之,整堂課下來自己感覺比較滿意,學生能夠較好的理解課文,能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優秀品質。同時深深地感受到,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

《牧童》教學反思10

《牧童謠》是一年級音樂第二單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本節課教學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一是觀看“牧笛”的視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詢問這位小牧童的故鄉在什麼地方,來點明湖北民歌;即興創編歌詞和動作,以提問的方式鼓勵同學們大膽的發揮想象。孩子們的想象非常豐富,歌詞和動作都編得合情理。

1、本課雖説是一節唱歌課,但是我自己教唱的時間較多,孩子們自己聆聽和演唱的時間較少。

2、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沒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的也不“專注”。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堂容量大,每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到了,但感覺太趕,有些環節太匆忙只是蜻蜓點水的一帶而過了,沒有達到環節設計的目的。

《牧童》教學反思11

《畫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有感情的朗讀)中感悟語言、改(動手改畫)中感受語言、畫(動筆標畫詞句)中學習語言等方面,動了腦子,下了功夫,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師生在學習課文時,突出了以讀代講的學習方式,以師評、學生互評的評讀方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較好的體會到了大畫家戴嵩作畫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小牧童敢於提出反面意見的精神。在朗讀指導方面,採取靈活多樣的手段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進而創設了一種想讀、愛讀的讀書氛圍。

2、動手標畫,培養習慣:

教師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自己動筆標畫課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連成的詞語,然後同位合作互相學習、交流標畫的詞語。在學習第

3、4自然段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動筆標畫“誇讚、稱讚、讚揚”等近義詞,並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教師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貫穿於本節課。既注意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又為注意培養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標記的閲讀習慣打下基礎。

3、自覺參與,主動學習:

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圖時,引導學生主動展開合理的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麼人在誇讚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誇讚”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説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敢於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牧童》教學反思12

《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又是一次遺憾!不得不供認,原因還是在於預設不夠,儘管花的時間很多,但沒有用在關鍵處:

找圖片,下音樂,做幻燈……可就是沒有靜下心來仔細考慮教材處置以和細節的預設。人磨課,課磨人,沒有經過打磨的課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一、未能關注學情,做到和時有效調控

課堂是生成的,但假如不能關注到同學的學習起點和發展需求,粗糙的預設是不能保證生成的課堂的向心力的。比方:在初讀課文,整體掌握單大意的教學環節上,當發現那 名同學讀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難時,我沒有看到這段的生字特別多,讀通讀準對相當一局部的小朋友來來説都有困難。僅僅做了簡單的評價後就過去了,讓這次的讀僅僅流於形式。假如能回過頭來,將這一個體行為轉變為集體行為,讓每個小朋友在來讀讀這段,相信就能有讀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當學到拓展説話:還會有哪些人會誇讚戴嵩?會怎麼誇讚時?我又是好心辦壞事。生怕同學不會,就設了詞語加油站,“拽”着小朋友説話。殊不知,這些詞語雖好,可小朋友不能理解,運用起來是很生硬的,更談不上積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礙站”。假如能精挑幾個小朋友生活中有聽過或説過的詞語,那可能真正達到“留下語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將預設思路化為具體的教學語言;做到心中有數

由於課前對課堂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細節沒有具體到每句話、每個問題的明確化,使得課堂語言過於隨意,問題過散過碎,造成老師越教越亂,同學越學越累。比方在生字教學這一環節,由於自身對這課的生字教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思路來實現只是想拿出來讀讀而已,自身心裏還沒有數,使得小朋友越學越累。所以,還要老老實實地考慮清楚自身課堂上要説的每一句話,設置的每一個問題,並寫下來,甚至要反覆練習,終究課堂是要讓小朋友聽得明白,而且要聽得輕鬆。

三、要強化時間觀念,樹立現代課堂觀

正如王老師所説的,現代的課堂應有時間效率。也許是平時過於隨意,對於時間沒有一個很強的意識。所以,對於每一個教學環節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課堂結構應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就這堂課而言,初讀課文學習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讀和拓展説話,寫字教學的比例應該是1:2:1。可是因為預設的不夠精細,使得課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費了時間,造成了拖堂現象。

課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許只是開頭和結尾吧。課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畫,配以宛轉的古箏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講解,為課堂創設了一個藝術情境。,這個導入也算不枉我做課件的辛苦。最後的寫字教學上,我能夠根據部首歸類引導小朋友發現“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變化以和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寫錯的字。做到有重點地範寫,練習。這樣的教學符合小朋友的學段特點。

《牧童和畫家》的教學再一次證明:充沛精心的預設和有效到位的實施才幹生成勝利的課堂。這是唯一的出路!

《牧童》教學反思13

音樂欣賞 課是大多數學生不願意上的一節課,在他們的眼裏覺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學説:“課上光聽音樂能聽出什麼呀,沒勁!”所以導致學生在欣賞課上出現了精神不集中,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一直是比較難上的課型 。 怎樣使這樣的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上,也是我想研究這節課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調式,由六個樂句組成。其以對比式二聲部的復調的形式使兩個聲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襯。旋律優美淳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使我們彷彿看到了騎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聞到了鄉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為2/4拍,宮調式。快速歡快的旋律、活潑的節奏以及跳躍式的和聲節奏型的伴奏是這段音樂與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描繪出牧童歡悦、嬉戲的情景。樂曲的第三段採用了我國民間“加花變奏”的手法,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是旋律顯得格外流暢,情調更為清新。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主要設計了 一 個環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結合教學內容我創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牧童》教學反思14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故事性強,“畫家畫畫”的情節比較吸引同樣是熱愛畫畫的他們;牧童和他們同齡,他的舉動也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所以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想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己閲讀、大膽表達,尊重每個人的閲讀體驗,然後相機穿插語文的字詞積累、運用以及重點句的朗讀訓練。

  落實較好的地方:

  1、 課題切入新、快、準

上課的開場白我是這樣設計的:

每天,我們在書本中、在生活中,要認識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今天,我們要認識兩位新的主人公,他們就是21課裏面的——畫家和牧童。“畫家”為什麼寫得大,“牧童”為什麼寫得小?兩個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在這篇課文裏相遇了,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拿起你的筆,默讀課文,做好勾畫和批註。

前面的導入用課題字跡大小不一作為切入點來吸引學生興趣,並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學習目標。整個過程自然、簡潔,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學生默讀及批註的學習習慣逐漸養成

“畫家和牧童分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先別急着説,發表看法要有理有據。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拿起你的筆,默讀課文,做好勾畫和批註。”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把握閲讀內容的重點、要點,並能用簡單詞語寫出自己的閲讀體會。這是我們平常課堂中長期訓練的一項內容。

  3、學生能夠大膽説出自己讀後印象

給學生自由、民主表達的空間。學生在默讀、批註環節後談了自己對戴嵩和牧童的印象,大部分談得比較到位,如戴嵩是一個著名的畫家、一個虛心的畫家、一個有禮的畫家、一個和藹的畫家等等,牧童能勇敢指出別人的錯誤、能細心觀察生活等。

沒有感悟的課堂是沒有生氣的,沒有感悟的課堂是沒有收穫的。課堂上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緒、表現自己的才幹。

  4、“紛紛誇讚”、“請牧童改畫”環節設計好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讚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讚揚道。

(1)朗讀訓練,請同學分別讀一讀商人和教書先生説的話。

(2)我聽出來了,你是在用稱讚的語氣朗讀,課文中還有哪些詞語和“稱讚”的意思差不多?細心的同學發現了嗎?稱讚——讚揚——誇讚

(3)如果你也正好在那裏圍觀,你會怎麼讚美呢?

(4)剛才大家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讚美,就叫——紛紛誇讚。

從朗讀理解到巧妙應用,比較自然而緊湊地進行了近義詞的理解到句子訓練。

在牧童指出了畫家的錯處之後,有這樣的環節:“誰能當一當牧童幫大畫家改改他的畫?”師生互動。

師:小兄弟,請問這幅圖應該怎麼修改呢?

生:這裏的牛尾巴應該畫在兩腿中間。

師:請問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兩牛相鬥的時候,全身的力氣都在角上,尾巴是夾在後腿中間的;這是驅趕牛蠅時候的樣子。

師:(連連拱手)多謝你的指教。

這個環節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是對書本知識的重現、鞏固,讓故事更加完整。

  5、教師的評價語

你真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能讀出潛藏在文字下面的深層含義!

你很會總結!説明你平常讀書懂得積累。

你能説出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表達!

你能用朗讀體現他的著名,説明你讀懂了!

你找出了重音詞,讀起來很有味道!

老師評價語言的避免單一、生硬,這些評價看似隨即拈來,實則想巧妙地暗示學生要掌握學習的方法,並且評價的具體、豐富讓學生更感受到真實可信。

  令人遺憾的地方:

  1、 尊重的層次

在“説説你對戴嵩的印象”時,有學生説“他愛動腦筋”,和文中的戴嵩似乎相隔甚遠。怎麼辦?當時還沒想到對策,只好也把這個詞語寫在黑板上。但是一直到了最後,我們也沒有和這個詞語扯上關係。現在回想,應該當即問他:“你在哪兒讀到的?”説得有道理再寫,説得沒道理可以請其他同學來糾正,老師也可以參與,讓這個環節成為師生思維碰撞的契機。但很遺憾,這個詞語一直孤零零的擺在最後一行沒人理會,尊重閲讀體驗不僅是認同、欣賞,還有一種尊重——關注。

  2、 深讀課文不夠

“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讚的,有錢的人還爭着花大價錢購買。”

這一句能很好地體現畫家的“著名”,當時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通過找重音詞來體會;二是去掉“一……就……”,比較兩個句子的不同。後來覺得重點應該放在“畫家的虛心”體會上,前面不要太宂長,決定砍掉第二個環節。結果在上課時,心裏總是牽掛着前面要簡短,因而對重音詞的體會也沒有到位。

一節課,抓住其中的一個點深入體會,不需面面俱到,也不需繁瑣分析,但是這樣泛泛而過,沒有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現在想來,應該取第二個環節,只要抓住一句話即可——“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a) 比較兩句話:

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他的畫掛出來,有很多人觀賞。

b) 你有什麼發現?

《牧童》教學反思15

我校二年級有兩個班,上完課我覺得明顯第二次效果要達成更好,一方面因為學生整體基礎不一樣,兩個班存在差別;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個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節課的不足,即時調整,更能解決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兩個班都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我的教學反思立足於兩節的總結歸納,課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沒有從學生的主體出發,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課堂的細節中觀注學生,適時調整教學計劃。

作為才踏出大學校門的我,走上講台的心理素質還需要多磨練,第一節課因為有教研員聽課,課堂上因為緊張導致了很多的錯誤。當然這也證明自身的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於這麼一首旋律簡單,歌詞易懂的歌曲,教師本身是不應該出錯的,而我在給學生進行接龍唱時,總是伴奏彈錯,忘記歌詞。

兩個班都上完這節歌唱課,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1、在評價方面:(1)雖然我的課堂注重評價,既有表面評價也有深層評價,並且採用了學生自己動手計分的評價方式,每個小組有記分員。但是鼓勵性的評價我用的太多,泛用。對於國小生而言泛用鼓勵性的評價就失去了評價的意義,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評價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應變換多種方式(肢體,語言)來鼓勵學生。(2)評價應該更關注學科,與學科緊密結合。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引導學生評價學科問題,而不只是教師自身關注。對於音樂的評價要注重歌曲的情緒,速度,節奏,音準,表情等多種音樂要素。二年級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語言肢體引導學生。

2、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加強感知主題,結合國小生心裏特點整合組織教學環節:對於國小生的音樂學習,不是像成人一樣有專業的發生練習與節奏練習。針對本課的內容,在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我運用了教研員給的建議,將節奏訓練與發聲練習整合為一個環節。利用國小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聲唔————來發聲,順便結合節奏x—,剛好將發聲訓練與節奏同步學習也符合二年級學生特點;節奏xx xx 的訓練就結合牛脖子上的鈴鐺聲“叮噹叮噹“。這樣來設計與整合這兩個環節,不僅僅可以節約時間為後期創編做準備,還可以分組利用節奏與發聲進行問答方式的練習,這樣就將歌曲的一大特點問答方式演唱,潛移默化的植入了學生心中。

3、教學中注意提問的恰當性,問題的指向性要清楚,要關注學生,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的課堂在發聲練習時導入了歌曲的旋律,那麼進入歌曲學唱環節,我想要學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問改成“你聽了之後,你能唱哪一句?為什麼?”比“你覺得哪一句我們比較熟悉?”要恰當的多,問題指向性也更清楚。

標籤: 牧童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vvwj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