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1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論辯藝術。

3、通假字:頒—斑、無—毋、塗—途。

4、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學設想】

1、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2、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常苦惱。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為什麼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鮎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麼,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麼,這是誰説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學生答: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於國也》。

二、關於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最大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説的嫡傳。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元文宗封孟子為“亞聖”。

更為可貴的是,孟子並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説。他採用的是拿來主義的方法,佔有、挑選、創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為儒家經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⑴ 齊讀。(瞭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平。)

⑵ 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⑶ 範讀。(對學生朗讀出現的問題通過示範解決。)

⑷ 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⑴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⑵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⑶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 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説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麼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裏?

提示:於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於是數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為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為什麼要“以戰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設喻,更便於啟發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一課時完。)

五、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六、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 養生

,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罟、時、養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為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為什麼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諸侯貴族

對比

塗有餓莩 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平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餓死歸罪於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於兇器一樣,非常荒唐。最後,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塗、莩、發、歲、斯。

七、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

2、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

3、害民的並非荒年,而是虐政。

4、統治者不要歸罪於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九、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板書】

第一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課時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

措施 效果

不可勝食也。 養生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飢不寒

《寡人之於國也》優秀教案設計2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現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説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浩曾説,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裏,我們看到了戰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悽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願望是什麼?(由學生回答引導)那麼,百姓究竟需要些什麼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着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後迅速核對統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麼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説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後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言。回答要以文本為依據,適當聯繫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繫第二段“王好戰”

介紹背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塗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治者應有的態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於,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於“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並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着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後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並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後的現代社會裏大放異彩。請聯繫現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體現。

提示:分田到户,使農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業税,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城鎮醫保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在治政方面,也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裏,我選取了孟子學説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範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羞恥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於自己的落後,滿足於現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2o1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