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篇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建立圓面積的概念,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能正確地應用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圓面積的計算並能解答有關圓面積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圓面積計算

教學難點:公式以及推導。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並引入課題。

1、口算:2π 9。42÷π 12。56÷π

2、已知圓的半徑是2。5分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3、一個長方形的長是6。2米,寬是4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4、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出示場景圖:這個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你們會計算嗎?

課題引入:我們已經學會的圓周長的有關計算,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圓的面積的有關知識。

二、新課講授

1、圓的面積的含義。

問題:同學們還記得面積所指的是什麼?(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以前學過長方形面積的含義是指長方形所圍成平面的大小。那麼,圓的面積的是指什麼?(圓所圍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圓的面積。)

2、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

問題:怎樣求圓的面積呢?(學生提出辦法,老師引導學生一起分析)

問題:我們用面積單位直接去度量顯然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仿照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也就是割補法,把圓的圖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怎樣分割呢?(教師出示場景圖)問題:這三位同學是怎樣分割的?你知道他們的做法嗎?(學生回答,老師給予肯定。)

教師拿出圓的面積教具進行演示:

先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個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個近似等腰三角形,並寫上號數,然後把這16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試操作,把學具圓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來的半份)移到平行四邊形的右邊,這樣就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

強調: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

問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和圓的半徑周長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引導:這樣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的面積,你能求出這個圓的面積嗎?

學生獨立完成圓面積公式的推導:

總結:我們用S表示圓的面積,那麼圓面積的大小就是:再次強調:

(1)拼成的圖形近似於什麼圖形?

(2)原來圓的面積與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否相等?

(3)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哪部分的長?

(4)長方形的寬是圓的哪部分?

(5)用S表示圓的面積,那麼圓的面積可以寫成:S=πr2

3、圓面積公式的應用。

師:我們回頭看剛才的問題,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m,這個花壇佔地多少平方米?

學生讀題,問:這裏要求圓形花壇的面積,條件是否具備?我們該怎樣列式呢?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輔導。)教師板演計算過程。

出示例2:光盤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內圓半徑是2cm,外圓半徑是cm,它的面積是多少?

問題:你能利用內圓好外圓的面積求出環形的面積嗎?

學生讀題,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圓環的面積我們可以怎麼辦?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是否具備?怎樣列式?(學生獨立完成,老師選代表

回答問題,在黑板上演示計算方法,集體糾錯。)

三、鞏固練習。

1、根據下面所給的'條件,求圓的面積。

半徑2分米。

直徑10釐米。

(1)先提問:題目只告訴圓的直徑,你能求出圓的面積嗎?怎樣算?)

(2)強調書寫格式,運算順序與單位名稱。

總結:通過這節課學習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掌握了圓面積計算公式,並知道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半徑,如果題目只告訴直徑也就先求出半徑再按公式S=πr2計算。

四、課堂小結

總結: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經常需要求圓的面積,譬如説:蒙古包做成圓形的是因為可以化地利用居住面積,植物根莖的橫截面是圓形的,也是因為可以化地吸收水分。我們還可以再舉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裝菜的盤子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杯子的橫截面為什麼是圓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另外,我們在前面也學習瞭如何求圓的周長,需要注意的是: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前者是二維的概念,而後者是一維的概念。

(2)求圓面積的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板書

圓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球的反彈高度”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運動,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後的反彈現象,從這些自然現象中探索一些實踐問題。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有以下特點:一是這個活動內容是學生熟悉的,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研究問題的過程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三是能讓學生了解球的彈性的一些科學知識。

“球的反彈高度”這一活動充分體現綜合與實踐的基本過程,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拍皮球、打乒乓球等,感知球從高處落地後都會反彈,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引發思考:探索一些實踐問題:如在正常情況下,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各種不同的球反彈情況相同嗎?……並運用實驗進行科學探索。學生通過參與這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有效積累和提升基本的觀察、操作、體驗、猜想探究、交流等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促進學校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提升數學思維。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0—8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測量球的反彈高度的實踐活動,合理選擇測量的方法,進一步瞭解分數在學習實驗中的應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測量問題。

2、經歷對實驗數據進行數學處理的過程,感受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數學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獲得測量活動的實驗經驗。

3、經歷實驗操作的過程,與他人分工合作,增強合作意識。

4、在回顧、反思、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學會合理地評價活動過程和方法等,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合作測量、收集數據、觀察比較、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難點】

分析球的反彈高度與下落高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課件、籃球、兵乓球,米尺、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師:平時,同學們都喜歡玩球,誰能介紹一些平時玩球時的一些發現。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知識來玩球,有興趣嗎?今天老師帶來了兩種球(籃球和兵乓球),你想玩嗎?

抽兩名學生分別來拍球,輪流把兩種球都拍一拍,再説説拍兩種球的感受。其它學生補充介紹自己觀察到的情況。

【設計意圖】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實踐活動更離不開生活,玩球是學生十分喜愛的活動,從學生熟悉的喜愛的實踐活動入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現實性、生活性、趣味性和藴含的問題性,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受到球下落過程中不同的反彈結果。

小結:各種球從高處落下都會反彈,它們反彈的高度會有什麼規律嗎?下面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方案設計,探索新知。

1、請大家先猜猜如果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種球會反彈的高一些?它們各自反彈的高度會是多少?(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2、提問: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不同的球反彈的高度又分別是多少呢?想知道這些,我們需要怎麼辦?(引導學生認識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

3、怎樣實驗呢?實驗前要做哪些準備呢?請小組討論實驗步驟,設計出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大屏出示)

(1)實驗方案中應包含哪些內容?

(2)小組討論實驗步驟是什麼,每一步要做什麼。

(3)需要收集哪些數據?如何收集和記錄?

(4)小組如何分工?

4、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1)小組代表彙報。

(2)大屏幕出示操作的過程,指名説説實驗步驟以及注意點。

a測量時的注意點。

b落球時的注意點。

c觀察球的反彈高度時的注意事項。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a把球從指定高度下落時,要將球的上沿與高度標記齊平。

b要細心觀察球的反彈高度,並根據反彈的最高點及時坐上標記。

c測量反彈高度時,可保留整釐米數,及時做好記錄

d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採用同一高度下落時,可以多做幾次。

提出要求:分組活動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引導學生注意以下事項:

a小組成員分工,聽從組長安排

落球人員,測量人員,觀察人員,記錄人員

b活動過程中注意小聲交流,切忌大聲喧譁

【設計意圖】

明確實驗步驟,正確操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得出較為準確的實驗結果的重要保障。所以實驗之前,使學生能夠熟記實驗步驟,學會實驗方法,明確實驗注意事項,顯得尤為重要。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上。本環節通過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顧、爭論,也是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知識經驗,互相借鑑、提醒,有效的體現了生生互動、合作交流的意識。

三、動手實踐,驗證猜想。

1、實踐操作:全體學生分成六人小組,每個小組的人員明確分工,根據各自小組的方案進行實驗。

2、填寫教材第81頁的.實驗報告單。

3、集體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各自的發現。(大屏出示)

(1)根據實驗數據説發現。

a在相同高度自由落下籃球和兵乓球后,誰反彈高些?

b在相同高度落下,籃球的反彈高度大約是起始高度的幾分之幾?兵乓球呢?

(2)在活動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和方法。

(3)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收穫?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4)還有哪些校園研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試一試。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計算、推理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從而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再次實踐,充分驗證。

1、學生再次合作實踐。

2、計算結果

3、討論

4、集體討論後小結:

【設計意圖】

讓學生明白科學的結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多次驗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結論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五、總結收穫,自我評價

1、自主閲讀教材。

2、指名説説引起球的反彈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3、師:在這一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這個知識你是怎麼獲得的?你還想知道什麼?

4、學生獨立填寫教材第82頁的自我評價表。

【設計意圖】

“你有什麼收穫?”問題的設計具有人性化,讓學生輕鬆地回顧,去思考今天的收穫。“這個知識你是怎麼獲得的?”更注重了回顧知識的形成過程。“你還想知道什麼?”指向了學生的未來,這樣的實踐研究仍需繼續。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設計説明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鑑於教材的教學內容比較集中,本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1.複習、鋪墊,理清關係。

上課伊始,通過做複習題,使學生加深對比的意義、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理清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轉化、類推,理解性質。

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從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恰當的.提問,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領悟用舊知學習新知的方法,發現比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本質,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3.體驗、總結,發現方法。

教學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時,引導學生動手體驗,總結出化簡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概括出化簡比的方法和步驟,使學生對新知的運用能力得以提高。

課前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複習鋪墊

1.什麼叫兩個數的比?(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

2.比與分數、除法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可以結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各是什麼?[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設計意圖:回顧比的意義和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理清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為探究比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

(2)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嗎?為什麼?(相等,因為它們的分數值都是0.75)

(3)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證明它們的大小相等嗎?怎樣證明?(有,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們的大小相等;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係以及商不變的性質也可以證明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性質,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在比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2.探究比的基本性質。

(1)把,,改寫成比的形式。(引導學生彙報並用課件展示:=3∶4;=6∶8;=12∶16)

(2)探討這三個比之間的關係,用算式表示出來,並説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課堂活動卡。

(3)觀察、比較、發現。(結合學生的彙報,用課件展示相關內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規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6∶8=(6÷2)∶(8÷2)=3∶4

↓↓↓

6÷8=(6÷2)÷(8÷2)=3÷4

規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材內容的分析:本課“圓錐的認識和體積”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首先認識、理解圓錐體的特徵,直觀又形象。然後通過用空心圓錐向空心圓柱的容器裏倒水的實驗得到圓錐的體積公式。進而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目標:

(1)掌握圓錐特徵、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推導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邏輯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向學生滲透知識間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學習將新知識轉化為原有知識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特徵、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空心實物,任意一個圓柱和圓錐,若干沙子或水。

教學準備:圓錐水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容器大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進入學習情境

1.開始,回憶學過的立體圖形,並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

2.觀察課本實物圖:鉛錘、谷堆、冰激凌等。

(1)這些物體的形狀與圓柱體一樣嗎?哪裏不一樣?根據這些物體的形狀,你們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引導説出“圓錐”)

(2)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圓錐體?(學生舉例如路障、喇叭、跳棋)

3、師:你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嗎?圓錐有哪些特徵?

拿出圓錐模型,介紹圓錐的特徵。

(1)用手摸一摸圓錐,你發現了什麼?

(小組內先互相説一説,後師板書:

1、圓錐有一個頂點

2、圓錐只有一個底面,這個底面是個圓形。

3、側面是一個曲面,展開圖是扇形。)

從實物圖中抽象出一個圓錐的立體圖形來,教師畫一個不帶高的圓錐圖。

出示兩個圓錐(一個高,一個矮),觀察這兩個圓錐,你發現了什麼?是由圓錐的什麼決定的?(板書:高)

下面我們來研究圓錐的高。你想知道圓錐高的哪些知識?

1、什麼是圓錐的高?

2、幾條高?為什麼只有一條高?

3、怎麼測量圓錐的高?)

問: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齊讀板書)

再看第二個問題(1條高)指出高,怎麼畫?為什麼畫虛線?所以我們一般用虛線表示。

你認為測量時要注意什麼?

(2)明確並板書: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因為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它只有一條高。

4、瞭解了圓錐體的特徵,我們再來研究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怎樣計算一個圓錐物體的體積呢?我們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時候藉助以前學過的長方體,今天我們學習圓錐體體積也可利用剛剛學過的圓柱體的體積,大家猜一猜,圓錐的體積與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自主學習

探索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係。

1、師出示實驗要求:把空圓錐裝滿水,倒入空圓柱中,測量高度,幾次裝滿,統計次數填入實驗報告單。

2、彙報交流

(1)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實驗和統計,你發現了什麼?圓柱的體積和圓錐的體積有什麼關係?是不是任意兩個圓錐體和圓柱體就有這樣的關係呢?再來看實驗。

(2)小組代表彙報交流:圓柱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強調等底等高這個前提條件

3、概括圓錐體積公式:

師:圓柱的體積是: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那麼和它等底登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怎樣表示呢?

圓錐體體積=1/3×底面積×高V=1/3sh

三、實踐運用

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28.26平方釐米,高是14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生板演,彙報

2、一個圓錐形,底面直徑是4釐米,高6釐米,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課堂練習

(1)S=20平方米h=12米(2)r=10米h=15米

(3)d=6米h=10米(4)c=62.8米h=9米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圓錐體,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彙報:1、圓錐體的特徵

2、圓錐體的體積公式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實驗版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存款方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儲蓄的有關知識,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合理存款。

2、經歷調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

教學重點:

瞭解各種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關規定,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學難點:

能綜合應用條件靈活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合理存款》

一、確定問題

我們班的同學候可鑫春節得到了兩萬元壓歲錢,媽媽建議他到銀行存款。候可鑫想要存三年怎樣存款收益最大?

問題分析:根據自學導案,歸納要解決的問題:怎樣存款收益最大。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明確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信息。(通過對問題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初步瞭解存款的'三種方式,為下一步學生收集信息做基礎)

二、收集信息

課外調查: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銀行調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或者直接到銀行到銀行調查存款的方式和相關信息,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節課中教材主題圖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國債利率也未明確給出。因此,通過課外調查讓學生明確當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並且,學生到銀行調查是一次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可以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繫。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使這一實踐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效性。

三、方案設計

根據學生調查的信息設計存款方案。

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填寫下表。

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下面是北師大版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有學生47人,其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2人。從總體上看,學生數學能力相對欠缺,數學基礎不夠紮實,學校熱情一般,大多數學生上課能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地發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能按時完成作業。反應比較慢的也不少,一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你給他講一遍不會,再講一遍還是不會,繼續講一遍仍然不會。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學內容分為五大板快:(一)、數與運算。1.第二單元百分數的應用。2.第四單元比的認識。(二)、空間與圖形。1.第一單元圓。2.第三單元圖形的變換。3.第六單元觀察物體。(三)、統計與概率。第五單元統計。(四)綜合應用:數學與體育、生活中的數。(五)整理與複習。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及圓的對稱性,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係,體會圓的本質特徵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動手實驗、拼擺操作等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結合欣賞與繪製圖案的過程,體會圓在圖案設計中的應用,能用圓規設計簡單的圖案,感受圖案的美,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2. 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或運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經歷運用平移、旋轉或作軸對稱圖形進行圖案設計的過程,能靈活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結合欣賞和設計美麗的'圖案,感受圖形世界的神奇。

4.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及其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5.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感受複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數據。

6.學生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感受觀察範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四、教學措施:

1.鼓勵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學課時安排(按單元順序)

一單元圓: 17課時。

二單元百分數的應用:16課時

三單元圖形的變化: 5課時

整理與複習(一): 5課時

數學與體育: 3課時

四單元比的認識: 13課時

五單元統計: 6課時

整理與複習(二): 3課時

生活中的數: 2課時

六單元觀察物體: 5課時

看圖找關係: 2課時

總複習: 10課時

機動時間: 3課時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78—79頁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

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5個稜長5釐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5個稜長是15釐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今天我們要上一節數學課,老師卻想到了一首古詩《題西林壁》,能背下來嗎?(引導學生齊背)這首詩什麼意思,你知道嗎?、2、師:大詩人蘇軾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在生活也看過許許多多的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的也會是不一樣的。

(設計意圖:由古詩導入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這一道理,並將此由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本節課的數學探究中來。)

3、師:老師帶來了一個搭好的立體圖形,(出示用4個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細觀察)從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麼形狀?在題卡上畫一畫

4、彙報:你是怎麼想的?怎麼畫的?

正面:課件演示(平移情況)

上面、右面,(説説怎麼想,怎麼畫的)

(設計意圖:由舊知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同時分散難點,將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個面的畫法點撥出來,幫助掃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識障礙)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並畫下來。

1、師:現在老師增加了難度,看看你還能畫出來嗎?

2、先觀察:難在哪了?

A認識數量上增多了:(原來是幾個,現在是幾個?)

師:大家數數是5個嗎?(教師鼠標點)指指被誰擋住啦?

(認識到有被遮擋的,課件顯示)

師:如果把遮擋的這些立體塊變成透明的,那麼被遮擋的就能看見了,是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看到的立方塊透明,感受被遮擋的立方塊與其他立方塊之間的位置關係。)

B、數量增多,為什麼就難了?(教師演示)

(數量上的增多,會引起(帶來)形狀上的更多變化,就難了)

師:現在是5個,如果是6個,7個,或者擺的更多呢,那麼就更復雜了,這節課我們就只研究用5個小立方塊來搭物體(揭示課題,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難“這一切入口,激發學生認清新知的生長點(即增加了一個立體塊),通過老師的演示引導,學生的想象,感受到數目上的增加,帶來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樣的變化,以幫助學生髮展更高的空間想象能力。)

3、師;現在難度增加了,還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藉助擺來幫助我們),那好,就藉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畫一畫。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發展,要以觀察物體為載體,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抽象的東西理解起來有困難時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過實物的擺來觀察可以降低難度,幫助解決問題這一手段、方法)

4、彙報:

師:你看見的每個面是什麼樣的?怎麼畫的,把它擺在黑板上。

請同學到前面邊看邊説你怎麼想的,其他同學仔細看,認真聽。

正面: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後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形狀。

上面:師:誰看到了他在觀察的時候和剛才那個同學有個不一樣的動作?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呢?

師:A我們可以調整觀察的角度,使你正對着要觀察的面。

B還可以怎麼做?也可以轉動這個物體,讓要觀察的面對着你。

左面:學生先説,師:結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説的對不對。

師:如果給的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立體圖形,看大屏幕上的,這個時候再看左面,,怎麼辦?

師:看不見的,有難度,就需要我們靠頭腦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動手擺,仔細觀察,來幫助你豐富你的想象。看來擺也很重要。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怎樣想的“,即觀察方法上的指導,整個過程由抽象————直觀經驗———抽象的訓練,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在學生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再想一想中完成。)

5、現在老師給你2分鐘,用5個小立體塊自己擺圖形,再分別畫出這三個面的形狀,看誰擺的多?

用手勢告訴我,你們都擺了幾種?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學們擺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頭腦中會有了深刻的印象。你們畫的都對嗎?

6、師:現在搞個小比賽,同桌之間,你擺一個他擺一個,然後交換過來畫出三個面的情況,再交換過來檢查,看誰畫得準,正確率高。

(都做對的舉手)

7、師:老師也搭好了一個,看看你能畫出來嗎?自己動手畫,彙報: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些同學沒有通過擺,直接畫出來的,沒擺怎麼就能畫出來?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實物擺幫助畫出來,只有通過不斷的擺加強印象,才能最終不用擺靠想象就能畫出來。

(設計意圖:3個練習,各有側重點,5是通過大量的擺、畫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在學生頭腦中通過直觀形成豐富的表象;6是對學生進行檢驗,同時強調了不僅要求畫的多,還要畫的準,也是進一步強化訓練;7是逐步由直觀—抽象,不通過擺而是通過想象,知道每個面的形狀,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繫,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看實物,調整你的觀察位置或是轉動實物來觀察,不能轉動的'圖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畫出3個面的形狀,也就只由立體圖形—平面圖形,那麼給你立體圖形3個面的情況,你能知道原來的立體圖形是什麼樣的嗎?

活動二:根據給出的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1、出示學生畫的3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自己動手搭一搭

彙報:(指名到前面邊擺邊説你是怎麼想的)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師:誰看清楚了他是怎麼做的?

這個過程也就是根據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況進行推理調整的過程。

他是從正面先擺的,有沒有擺的方法和他不一樣的。也就是先從哪個面入手擺出基本圖形都可以,)

(設計意圖:在獨立完成、訂正彙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方法,不僅重結論,更重過程與方法,在經歷想一想,擺一擺,再想一想這一過程,着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組,師:再來擺一個,試試,行不。

師:還有和他擺的過程不一樣的嗎?比比,哪個簡單?

(先擺數量多的,需要調整的就少,比較簡單)

這個呢,數量相同的,自己試試。

彙報:你是怎麼知道的?還有別的途徑知道的嗎?(你真了不起)

先擺上面看見的,也就是底層肯定不動,只是在上面進行調整)

(數量上相同的,先擺上面看見的)

(設計意圖:優化擺的方法,比較怎麼擺簡單,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師:給2個面,能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嘗試,彙報

3、出示例題;判斷

師: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正面什麼樣的?還有不同想法的嗎?

你有什麼發現。看來又有新的問題產生了,這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根據從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唯一確定一個物體,發現新問題,結束全課。新課開始是帶着問題進入本節課,再帶着問題離開課堂,數學課堂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不斷研究解決問題的陣地。另外設計中,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繫,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的意義;根據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除法,因此,教材接着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並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

(2)能力目標:採用自學與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歸納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質疑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1、0的倒數的求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師:今天老師很高興和大家上課,所以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互相成為好朋友。

生:好!

師:那你想怎樣表述我們的關係?

生: 我們雙方面互為朋友,也可以説成“老師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師的朋友”。 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揭示倒數的意義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法,請同學們計算幾道題。 師: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生:乘積都是1!??

師:對,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乘積是1的兩個數。你們還能寫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嗎?

生:(齊)能!

師:那好,我們就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大家準備好課堂練習本,我給大家一定的時間,請你寫出乘積是1的任意兩個數,看誰寫得多,而且能寫出不同的類型。

準備好了嗎?開始??

師:時間到,停!誰願意把你寫的念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讀,師有選擇的板書在黑板上。 )

師: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寫出這麼多乘積是1的兩個數,不錯。

師:如果給你們充足的時間,你們還能寫多少個這樣的乘法算式?

生:無數個

出示例7

師:那請你們來幫幫忙,找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

(學生個別回答)

師:你們找的這些與之前寫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樣的共同點?

生:乘積都是1。

師:你知道嗎?揭示意義】 教師板書: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生齊讀。

師:黑板上所寫的兩個數的積都是1 ,所以他們互為倒數。比如3/8和8/3的乘積是1 ,我們就説3/8和8/3互為倒數。(師板書3/8和8/3互為倒數) 【示範説】

師:3/8和8/3互為倒數!我們還可以怎麼説呢。

生:3/8的倒數是8/3;8/3的倒數是3/8。

師:為什麼乘積是1的兩個數不直接説是倒數,而要説“互為”倒數呢?“互為”是什麼意思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字?

生1:“互為”是指兩個數的關係。

生2:“互為”説明這兩個數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説清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説某一個數是倒數。以前我們學過這種兩數間相互依存關係的知識嗎?

師:2/5和5/2的積是1,我們就説??(生齊説)

師:7/10和10/7的乘積是1,這兩個數的關係可以怎麼説?請您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活動)

(小結:剛才我們就認識了倒數的意義,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而且倒數不能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求一個倒數的方法

師:非常好!我們知道了倒數的意義,那麼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麼特點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剛才的這些例子。

生1: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分子和分母調換了位置。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根據這一特點你能寫出一個數的倒數嗎?

生:能

師:試一試!

師在黑板上出示3/5 7/2 ,寫出它們的倒數。

師:那5(0.1)的倒數是什麼?它可是沒有分子和分母呀? 還有1 又1/8呢?

生: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再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求小數的倒數的方法:小數 求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帶分數

三、 分數倒數。 倒數。 假分數

師:那1 的倒數是幾呢?(學生很快就説出來了,並説明了理由)

0的倒數呢?

師:為什麼?

生1: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師:剛才一個同學提出分子是0的分數,實際上就等於0,0可以看成是0/2、0/3、??把這此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後。。。。。。(生齊:分母就為0了,而分母不可以為0。) 師:我們求了這麼多數的倒數,誰來總結一下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生1: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個整數的倒數,可以把這個整數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然後再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生齊讀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

四、鞏固練習

1、打開書,閲讀課本P34,把你認為重要的划起來。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請同學板演。注意學生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2)發現一學生書寫有誤,與該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該生的錯誤。

師:這樣寫可以嗎?(4/11=11/4)

生:不可以!

師:為什麼?

生1:比如4/11的倒數是11/4,4/11是真分數,11/4另一個是假分數,它們是不可能相等的'。

(4)師:對,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是不會相等的(1除外)。我們在書寫時要寫清誰是誰的倒數,或誰的倒數是誰,如老師黑板上寫的一樣。

3、小遊戲:同桌互相出一題,對方説出答案。

4、先説説下面每組數的倒數,再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1)3/4的倒數是( ) (2)9/7的倒數是( )

2/5的倒數是( )10/3的倒數是( )

4/7的倒數是( ) 6/5的倒數是( )

(3)1/3的倒數是( ) (4)3的倒數是( )

1/10的倒數是( )9的倒數是( )

1/13的倒數是( )14的倒數是( )

由學生説出各數的倒數。然後

師:請你仔細觀察,看能從中發現什麼,發現得越多越好。

師:小組間可以先互相説一説。

彙報:

生1:我從第一組中發現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生2:我從第二組中發現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或者假分數。

生3:真分數的倒數都小於1,假分數的倒數大於1。 假分數的倒數也可能等於1。 生4:我發現分子是1的分數。

4、填空:

7×( )=15/2×( )=( )×3又2/3=0.17×( )=1

五、課堂小結

1、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

2、學了倒數有什麼用呢?

大家課後可去思考一下。

板書設計

倒數的認識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0.1的倒數10 5的倒數是5 1又1/8的倒數是8/9 。

(0.1=1/10) (5=5/1) (1又1/8=9/8)

求小數的倒數的方法: 求帶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帶分數

分數假分數 倒數。 倒數。

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 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激發需要

提問: 能説出我們班中隊長坐在哪裏嗎?

出示例1主題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軍的位置。(學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也可能認為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

質疑:同樣都是表示小軍的位置,怎麼會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呢?(第一種意見是把一豎排看作一個小組,小軍就在第4組第3個;第二種意見是把一橫排看作一排,小軍就在第3排第4個)

提問:怎樣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簡明地説出小軍的位置呢?(學生可能想到:先説清楚是什麼排或什麼是組,再説明小軍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統一規定,橫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定去説)

提問: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學生中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如果有一個約定,大家都按照這樣的規則去做,就不會表達不清了)

揭示課題:怎樣規定橫排和豎排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既準確又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板書課題)

[説明:讓學生説出中隊長的位置,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用“第幾組第幾個”或“第幾排第幾個”的知識確定位置的經驗,幫助學生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描述小軍的座位,使學生體會到用已有的經驗描述小軍的位置,由於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從而引起學習和探索新方法的內在需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認識列、行,理解數對

1. 對照座位示意圖認識列與行。

講解:(出示教材第15頁的座位示意圖)習慣上,我們把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後數。用這樣的方法來描述,小軍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板書:第4列第3行)

提問:(在示意圖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點出小明)小明坐在這個位置,他的位置是在第幾列第幾行?(板書:第2列第4行)

提問:小麗坐在第5列第2行,你能在圖中找出小麗的位置嗎?(學生指出小麗的位置,並板書:第5列第2行)

自己在圖中找一個點,並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描述這個點的位置,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反饋:會用第幾列第幾行這樣的方式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了嗎?(要求學生舉例説明)

2. 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列和行,並且能用第幾列第幾行來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既然大家約定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式來表達物體的位置,就不會引起誤解。那能不能用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達呢?(學生可能會想用字母分別表示列和行)

講解:大家想出的辦法很好。其實,我們可以進一步規定:用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再用另一個數表示第幾行,那麼,小軍的位置就用兩個數來表示就夠了。你能知道是哪兩個數嗎?(4和3)習慣上,我們用一個數對來表示:(4,3)。

提問:數對前面的一個數4表示什麼?3呢?

提問:你能用數對分別表示小明和小麗的位置嗎?(學生用數對錶示,並説明每一個數對的含義)

要求學生同桌合作,一人指出位置,另一人説説這個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並且用數對錶示出來。

3. 完成教材第15頁的“練一練”。

(1) 在圖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找到後,在圖中用筆塗出來,並用數對錶示,填在書上的括號裏。

(2) (6,5)這個數對在圖中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的位置?

[説明:先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列、行的含義與確定列、行的規則,再通過確定小明、小麗的位置幫助學生熟悉這一規則,為數對的引入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從列和行的規定,到用數對來表示,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對的含義,又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有利於學生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之後,讓學生嘗試運用數對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對數對含義的理解。整個環節的設計,層次鮮明,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 鞏固練習,發展智慧

1. 完成練習三第1題。

出示教室座位圖,並標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1) 説一説: 要求學生用數對錶示自己或同學的位置,並組織交流。

(2) 比一比:同桌合作,在圖上指出某個同學的位置,讓同桌儘快用數對錶示出這個同學的位置。比比誰的反應快。

(3) 猜一猜:用數對錶示出自己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同學猜出這個同學是誰。

2. 完成練習三第2題。

出示題目。

(1) 生活中也經常用數對確定位置。請看,小明家廚房的一面牆上貼着瓷磚,請用數對錶示四塊裝飾瓷磚的位置。

學生完成後,全班交流。

(2) 討論:你發現表示這四塊瓷磚位置的數對有什麼特點嗎?(前一個數相同,説明兩塊瓷磚在同一列;後一個數相同,説明兩塊瓷磚在同一行)

3. 課件出示練習三第3題。

出示題目。

(1) 説位置:這是學校會議室的地面圖,同座位的同學相互説説每塊花色地磚的位置。(用第幾列第幾行表示)

(2) 寫數對:能用數對錶示出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嗎?(學生完成後,組織交流)

(3) 找規律:觀察這幾塊花色地磚的位置,你發現了什麼?

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説説自己的發現,再組織全班交流。

4. 拓展應用。

出示右圖。

談話:如圖,“光”字的位置可以用(C,2)來表示。説出下面類似於數對的每組字母和數各表示什麼漢字,並連起來讀一讀:(B,3)、(A,5)、(C,4)、(E,2)、(D,1)。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然後全班交流,並齊讀: “我們愛數學”。

提問:你愛數學嗎?為什麼?

[説明: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首先結合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過説一説、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列、行和數對含義的認識。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數對來確定牆面瓷磚和地面花色地磚的位置,這裏注意通過比較瓷磚和地磚的位置特徵,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交流,使學生髮現數對中的一些規律,如同一列中,數對中的前一個數相同;同一行中,數對中的後一個數相同等,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最後通過類似於數對的一組字母和數找相應的漢字——“我們愛數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對的理解,提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四、 自主總結,生成問題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我們課後去探究?

出示“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地球的畫面。

談話:“神舟六號”之所以能順利地返回,也要用到我們今天學習到的知識。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查閲有關資料,並和其他同學交流。

[説明:一節課的結束,不應該是學生探索活動的終止。讓學生帶着問號離開教室這個小課堂,走進探索的大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神舟六號”返回地球畫面的回放,引發學生思考:地球這麼大,怎樣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呢?這樣做既為下節課進一步用數對確定位置打下伏筆,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的意識。]

標籤: 六年級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6ny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