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導語: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要求:

1、知識能力目標:

抓住“清、靜、悲涼”這個牛鼻子,理解情景關係;

學會反覆誦讀,品味語言,增強語言的感受力;

學會知人論世,分析文章。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誦讀品味重點語段,通過意象比較明瞭作者感情特點;

聯想想象,身臨其境,以體會意境。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熱情;

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悵地歌唱:“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在《九辯》中悲傷地吟誦:“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兮而變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無依時哀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麼,秋在近代文人郁達夫心中,又該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進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分析文題,感受眷戀

師:文題中“故都”指的就是當時的北平,那為何不以“北平的秋”為題呢?

生討論,師相機點撥,達成共識:“故都”之“故”有落寞滄桑之意,無比眷戀之情;“故都”更有一種文化的厚重感、歷史的滄桑感。

(三)層面閲讀,整體感知:

1、師與二生合作朗讀全文,餘者思考:作者圍繞“秋”寫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幾個整齊的短語加以概括嗎?這些景物總的特點是什麼?你能用課本上的一句話回答嗎?

2、誦讀評價:

3、生討論交流,師相機點撥,形成板書(見後)。

(四)得意閲讀,領略意境:

1、師: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綠的高天裏;故都的秋是靜的,靜在馴鴿的飛聲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釣魚孤寂的柳影裏。。。。。。你能接着説下去嗎?

生在低迴哀怨的樂曲聲中自由誦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進行仿句練習。師根據情景關係進行點撥並及時總結

2、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確實令人回味,但文章還有一段,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方式都與這幾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來,並説説作者為何要旁逸斜出、節外生枝?

生找到後個別朗讀第12段,餘者思考:這段的關鍵句是什麼?

生討論交流,找出關鍵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

師小結:這一段議論有關秋的詩文,創造了一種文化的氛圍,在自然氣息之外,再填一層文化的氣息,彰顯故都豐厚的文化底藴,更顯示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同時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3、正如作者所説,秋能引起人們“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嗎?你能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印證你的觀點嗎?

生分別在開頭和結尾找到相關語句,師生討論達成共識:作者用南國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對比,並用博喻寫出自己對故都的愛。作者在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悲涼來頌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深沉的愛給故都的秋。

4、那作者為何此時心中有如此濃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這哀愁仍然揮之不去呢?你能聯繫1934年的中國和作者談談嗎?

1934年4月,由於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上海遷居到杭州,這段時間裏,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並花了許多時間到處遊山玩水,寫下許多記遊散文,1934年7月,中國大地連年混戰就,民不聊生,郁達夫本人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於是寫下了本文。因此文中這個“清、靜、悲涼”的北國之秋,是作者當時苦悶心靈的折光。

(五)學法指導,披文明理:

瞭解背景,知人論世,是散文閲讀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閲讀還應做到如下幾點:反覆誦讀,體會感情;展開想象就,領略意境;圈點批註,品味語言。

(六)創造閲讀就,讀出自我

師:文藝作品的解讀是多元的,如果撇開寫作背景不談,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懷的?請你打開古詩文的記憶倉庫,拾取幾片金黃的秋葉,再思考上述問題。

學生交流,師屏顯資料:

1、秋日悽悽,百卉具腓。(《詩經。小雅。四月》)

2、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屈原)

3、秋風起兮雲飛揚,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辭》漢武帝)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5、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李白)

6、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上汝州郡樓》李益)

師小結:秋本是個平常的季節,但秋風蕭瑟、秋葉飄零的悽清景象容易引發遊子、思婦、久戍不歸的徵人等敏感人羣的感喟,引發他們思歸、懷鄉、歎逝、傷生等等的情愫,於是,秋葉、秋花、秋聲等自然景觀就作為一種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詩文中,悲秋作為一種文化的因子積澱在中華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學基礎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涼起來。

(七)佈置作業,小結全文:

悲秋不等於悲歎,哀愁不等於沉淪,和前人一樣,郁達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時暗示我們:只要人類還在,文化不死,傷春的淚就流不盡,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業:

1、秋是美的: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雲淡,北雁南飛,秋有形;橙黃橘綠,碩果飄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顆錦心,一雙慧眼,一支妙筆,你一定能描繪一幅折射你心靈之光的秋景圖。請已“我眼中的秋”為話題寫一篇隨筆,相信你能做到緣情寫景,景隨情遷。

(八)教學反思:囿於比賽紀律,課前不得與學生接觸,學生也不曾預習,所以整堂課上,我像一個並不高明的導遊,指點江山,帶領學生欣賞我眼中的美景,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明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突出,我平時教學中最愛、最容易出彩的質疑環節也不曾設置。所幸的是整堂課語文能力的培養落到了實處,多元解讀的理念得以確立。不過,由於時間關係,文化解讀過程中對本文、對我國古典文學中的悲涼美不曾涉及,從而坐失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良機,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

標籤: 教案設計 故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d7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