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九年級物理《內能熱量》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基礎上引入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比較注重聯繫生活、社會實際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科學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為下一節“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打下基礎。

2、教材內容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內能和熱量,重點是內能、熱量的概念;確定的依據是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物理的有用觀,由於教材知識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相關知識甚少,所以確立的教學知識難點是內能、温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內能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温度與內能之間的關係。

(3)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

(4)瞭解熱量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會正確使用“熱量”這一術語。

(5)會進行關於物體吸熱、放熱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用類比方法體驗內能的概念,經歷用實驗觀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與內能之間關係的過程;探究熱量計算公式;自己舉例説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並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初步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利用類比的方法來認識“什麼是內能”,初步領略力學現象、熱學現象的美好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樂於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於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挖掘出現的本質規律,且應用於日常實際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分子動理論已有初步認識,但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即感性認識稍顯匱乏,因此在理性認識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困難,為此我注意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通過多媒體課件、實驗、推理、類比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對於熱量概念,學生相對比較好理解。

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性質,精心恰當地選擇資源。一是由多媒體課件、《小兒百科全書》等組成文本資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類比的思維方法,把微觀世界宏觀化;三是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擴充實驗;四是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與生、師與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促成動態教學資源的生成。

三、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機

整體,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探究、講授等多種教法學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類比、推理完成教學任務。

四、過程設計

1、新課引入

回憶童年時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車的運動,其動能是從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而真正的汽車開動時,它的動能從何而來?學生自然想到汽車行駛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過提問:“那麼這種燃料燃燒所產生的能叫什麼能呢?”(用非常淺顯形象的語言自然將學生引入學習的過程)

2、新課教學

(1)內能

回顧分子動理論: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分子一直處在永不停息運動中;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體展示情景一:物體內部的分子始終處於無規則的運動中

師: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處於熱運動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

師生總結:如同運動着的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作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即分子動能。

師:受到地球吸引的物體若被舉高,具有重力勢能,分子與分子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呢?

演示實驗一: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類似地看成分子間由一根彈簧相連接,改變分子模型間的距離,彈簧發生形變,具有彈性勢能,推知分子間存在勢能,即分子勢能。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6ey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