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第106~10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加理解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

2.通過讓學生自主調查、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3.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自主調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校園。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設計校園”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設計校園為主題,從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設計方案三個方面安排了整個實踐活動。

1.調查本學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教材中通過畫出整個校園的直觀圖來表現學生所收集的本學校的所有信息,為下面重新設計新校園打下了基礎。比較信息是比較本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具體情況,為設計新校園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討論學校應添設什麼是分析信息的活動,教材展示了小組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材的討論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根據學生自己或教師的日常需要,二是與其他學校相比較。教材中具體舉了四個例子,如操場應該擴大、操場旁邊應有一個廁所,應該給老師準備一個車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枱等。當然,教材中提到的僅是一些範例,實際討論不必限制在這些方面,可以根據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與設計。這個討論交流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3.設計新校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新校園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綜合調查和分析的結果,以及本校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裏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項目的形狀和大小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進行實際測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對此進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枱是否能夠放得下的問題外,還會有其他的問題,如足球場上或操場上的鋪草皮、羽毛球場、為低年級開設遊戲區等問題。

4.“展示各小組的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除了要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一點在本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設計新校園後的展示和交流。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他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

教學課型:活動課(設計、討論)

教具準備:

某校校園平面圖、本校校園平面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方位的知識,請同學們想一下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方位?(8個)哪個同學願意起來具體説一下?其他同學用手指一下好嗎?

2、這是我們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按什麼規律來確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電腦展示某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⑴老師這裏有一幅某校校園的平面示意圖,誰想説説這個校園的各個方位建築物或教學設施?(指名答)

⑵這個校園設計得漂亮嗎?合理嗎?你有什麼建議?

⑶如果能在設計漂亮、合理的學校裏面學習,你們會有什麼感想呢?你們想不想也自己設計校園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設計校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是複習前面所學知識,喚醒學生的已有記憶,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以某校校園平面圖為例,讓學生談想法、提建議,激發學生設計學校的圖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調查彙報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哪些教學設施(板書:調查),你們完成了嗎?誰來説説?(多指幾名同學説)

(設計意圖:調查本校和其他學校都有什麼,是學生收集信息和比較信息的過程。通過活動讓學生學習收集和選擇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園平面示意圖

這是我們學校的平面示意圖,哪位同學願意起來用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一下?(指名説)

3、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你覺得我們學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必須添置哪些設備等?

(學生獨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好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討論:(大屏幕出示)

(1)應該在什麼地方添置什麼設備?

(2)綠化上面你有什麼見解?

(3)操場的大小或形狀如何?

(4)你還有哪些設想?

5、集體彙報交流。(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本組的意見,教師可以鼓勵性的評價,並對全體的意見予以總結。)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交流的過程可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6、小組合作,設計新校園。

同學們的想法真不錯。下面就請各小組在給定的白紙上總結出本組的最後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畫筆來設計自己的`新校園,要求每個小組分好記錄、監督、繪圖的人員。(學生合作動手設計,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以及愛學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組的設計。

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校園示意圖,其它小組進行評價,找出每幅新校園圖的優缺點。(利用學過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位來描述。)

8、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同學們真棒!能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板書:分析)用你們小組的智慧設計出了自己喜歡的學校,真可稱之為小設計師了,老師一定會把你們的想法傳達給校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你們的設計將會被採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和交流,讓學生找到本組和其它組設計的優缺點,體驗學生之間的鼓勵與讚美,獲得同學的認同,同時也認同別人,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三、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同學們,通過這節活動課,你們都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如設計校園。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認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校園。

四、作業佈置

自己設計一幅未來的現代化學校平面圖。

板書設計:設計學校

國小校園平面設計圖

調查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等數學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在實驗活動中,體驗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2、掌握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性質,並能應用這一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經歷探究過程,發展推理能力,感受數學的邏輯美。

教學難點、重點:經歷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等數學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規律。

教具準備: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3個,大三角形、小三角形各1個。

學具準備: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3個。

教學設計意圖:

“三角形的內角和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教材通過多種方法的操作實驗,讓學生確信這一個性質的正確性。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教材的內容特點,本着“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的教學理念,採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反思等數學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整個教學設計力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積極狀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地進行探索與發現,多角度和多樣化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實事求事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

活動一:設疑激趣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關於三角形你知道了什麼?

生1: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生2: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為等腰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

生3:每種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鋭角。

師:三角形有3個角,這3個角又叫三角形的內角。三角形按內角的不同分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能不能畫一個含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呢?為什麼?

生1:我試着畫過,畫不出來。

生2:因為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鋭角,所以不可能畫出含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的三角形。

生3: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兩個直角的和已經是180°,所以不可能。

師:你能解釋一下什麼是“三角形的內角和”嗎?你是怎樣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

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相加就是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我是從書上看到的。

師:你驗證過了嗎?

生:沒有。

師: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咱們還沒有認真地研究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

設計意圖:“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關於三角形你知道什麼?”課一開始,教師就設計了一個空間容量比較大的問題,旨在讓學生自主複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引出三角形的內角概念。然後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問題:“能不能畫出一個含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呢?”有的學生通過動手畫,發現一個三角形中不可能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有的學生認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兩個直角的和已是180°,所以不可能。這種認識可能來自於書本,也可能來自於家長的輔導,但學生對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體驗是沒有的,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僅僅還是一種機械的識記,因此“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為180°”就成了學生急切需要探究的問題。

活動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材料,自己想辦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

學生動手操作驗證。

師:請大家靜靜地思考1分鐘,將剛才的實驗過程在腦中梳理一下。現在請把自己的研究過程、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是用量角器測量的,我量的是直角三角形:

90。+ 42。+47。=179。

生2:我量的也是直角三角形:

90。+43。+48。=181。

生3:我量的是鋭角三角形:

32。+65。+83。=180。

生4:我量的是鈍角三角形:

120。+32。+30。=182。

生5:……

師:看到這些度量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生1:為什麼他們測量的結果會不相同?

生2:也許我們測量的方法不精確。

生3:也許我們的量角器不標準。

生4:也可能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定都是180°。

師:是呀,用量角器度量容易出現誤差,但這些度量的結果還是比較接近的,都在180°左右。

師:有沒有沒使用量角器來驗證的呢?

生:我是用三個相同的三角形來接的(如圖)。∠1、∠2、∠3剛好拼成一個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你怎麼知道這三個角拼成的大角剛好是一個平角呢?有辦法驗證嗎?

生1:用量角器測量不就知道了嗎?

生2:用三角板的兩個直角去拼來驗證。

生3:因為平角的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所以可用直尺來檢驗。

生4:再拿三個相同的三角形按上面的方法進行拼,這樣6個相同的三角形,中間就可以拼出一個周角(如圖),周角的一半剛好是平角。

師:通過剛才的驗證,可以説明∠1、∠2、∠3拼成的角是平角,那麼鋭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能拼成一個平角嗎?鈍角三角形呢?請大家試一試。師:如果現在只有一個三角形怎麼辦?

生:我是將鋭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撕下來,拼成一個平角,平角是180°所以鋭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行嗎?來試一試。

生1:老師,不剪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也可以驗證。只要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折拼在一起,看看是不是拼成一個平角就可以了。

師:大家就用折拼的方法試一試。

學生操作驗證。

師:剛才我們除了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同學們還想出了其他一些方法:用三個相同的三角形拼、剪拼、折拼等方法,這些方法形式上看起來不一樣,其實有共同點嗎?

生:都是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組成一個平角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你 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是任意三角形嗎?剛才我們才驗證了幾個三角形呀?怎麼就可以説是任意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只有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種,剛才我們都驗證過了。

師:(出示一個大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如果將這個三角形縮小(出示一個小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又是多少度?為什麼?

生:三角形的三條邊縮短了,可它的三個角的大小沒變,所以它的內角和還是180。

師生小結:三角形不論形狀、大小,它的內角和總是180。

設計意圖:學生明確探究主題後,教師只為學生提供探究所需的材料,而不直接給出實驗的方法和程序,激勵學生自己想辦法實驗驗證,獲得結論。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評價、反思與提升。驗證過程中較好地體現瞭解決同一問題思維方法,驗證策略的多樣性。促進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思維品質。

活動三:應用拓展

1、計算下面各個三角形中的∠B的度數。

師:(圖2)怎樣求∠B?

生:180。-90。-55。=35。

師: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生:180。÷2-55。=35。,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其中一個直角是90。,另外兩個鋭角的和剛好是90。

師:是不是任意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鋭角和都是90。呢?能驗證一下嗎?

生:因為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其中一個直角是90。,所以其他兩個鋭角的和肯定是90。

師:有沒有反對意見或表示懷疑的?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條什麼規律?

生: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鋭角和是90。

2、一個等腰三角形頂角是90。,兩個底角分別是多少度?

3、等邊三角形的每個內角是多少度?

師:現在你能解決為什麼一個三角形裏不能有兩個直角或兩個鈍角嗎?

生: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還有什麼疑問或還想研究什麼問題?

生:三角形有內角和,三角形有外角和嗎?

師:你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在哪兒嗎?三角形有外角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呢?有興趣的同學請課後研究。

課末,教師激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還有什麼疑問或者還想研究什麼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教室,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操作,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察“曲”與“直”的轉化,向學生滲透極限的思想。

3、通過小組會議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圓與轉化後的圖形的聯繫。

教具、學具:剪刀、圖片,圓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圖對比掛圖。

教學過程: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回憶一下平面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小黑板出示推導圖形及公式)

4、小結:我們總是把新的圖形經過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公式的。(板書:轉化)

5、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面積相等嗎?(板書:等積)

6、(出示圖形):這是什麼圖形?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板書:曲)

7、那些圓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該怎樣推導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着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説明:課前的猜數遊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隻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裏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麼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後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隻,然後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隻?該怎麼列式?

[説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於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於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並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説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並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裏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説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繫。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遊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遊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遊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説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於120,卻為什麼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後,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遊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麼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説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範,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並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並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並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並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並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視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教學生嘗試着畫視圖進一步鞏固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數學課

我們學習了"觀察物體"

説説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板書:視圖

出示兩張圖

問:你覺得這兩張圖有什麼不同?

指出:我們在觀察一個正方體的時候,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圖1畫的就是我們平時能看到的情況,而圖二是在圖1的基礎上添上了3條虛線,這樣就使圖看起來立體的效果更強,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體的六個面,像這樣的圖,我們可以叫它"透視圖"

我們要會觀察視圖,大家一起動手畫一個正方體

二、練習:

説一説先完成書上的問題

問:誰能像這樣子也來提問考靠大家?

隨學生的提問

其他同學解答

注意學生在出題的時候

要説清楚是從哪個面觀察

得到的是怎樣的排列的幾個正方形?

你能用幾個小正方體搭出下面的樓房模型嗎?

追問:圖2看到的是3個正方體

是不是真的就3個?

觀察這類圖要注意什麼問題?

3.先數一數各有幾個正方體

再擺一擺

(圖略)提醒:圖2和圖3都是2層的

2層的視圖要注意上面正方體的下面雖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數進去

4.思考題:

下面的幾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連一連連完後請學生説説自己在連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連完後有什麼發現?

注意讓學生髮現相對的面

如前面和後面左面和右面在觀察的時候,上面多的那一塊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嘗試畫較為複雜的視圖

1.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2.用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擺成從右面看到的是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並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在活動體驗中學會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發展數學思考,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

二、制定依據:

1.內容分析

教材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長方體形狀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在觀察活動中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三個面。練習活動中,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體會到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對拼搭後的物體的觀察,感受視圖的形狀是隨着觀察角度而變化的,為下一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2.學生實際

二年級時,學生已接觸過從物體的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要由只關注物體的一個面發展到同時觀察兩個面、三個面,還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表述自己的觀察方法或結果時也會出現敍述不清的狀況。

三、教學過程設計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6-7分鐘

 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出示圖書箱,引導學生:從你的位置觀察,你能看到什麼?

2、讓學生在盒子上指認

3、指名介紹

活動一: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1、觀察圖書箱,説説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隨機認識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帶的盒子(長方體形狀)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義

以學生熟悉的圖書箱為觀察對象,在看、説、指等一系列活動中,調動多種感官,協同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並初步感受到因為觀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同的。

25

分鐘

 二、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佈置觀察任務,

明確觀察要求,

指導觀察方法,

2、教師巡視,注意收集不同的資源

3、組織交流與評價

隨機引發思考:從一個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

4、引導小結

活動二、從不同位置觀察盒子,體會觀察結果的不同

1、學生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2、交流觀察結果,檢驗觀察方法。

3、感悟小結

這個大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前一次的初步觀察體悟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觀察,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差異資源”又為互動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多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6-7分鐘

 三、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不斷挑戰。

一、1、從正方體的三個面觀察

2、觀察老師拼搭的兩個正方體,想象後與視圖連一連

二、按要求擺圖形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初步體會正方體的每個面的形狀都是正方形,通過想象與觀察結合,學生初步感受圖形與視圖的聯繫,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1―2分鐘

 四、全課總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交流,

自我評價

 五、課後反思重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課題:比大小(一)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情境

1、少年宮正在舉行一個個人廣播體操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兩位選手的資料介紹:鄭強,11歲,身高1.42米;李明,11歲,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倆誰高?為什麼?板書:1.42米>1.38米

2、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板書:9.87<9.90

3、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今年也是11歲,身高1.40米,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他的成績:評委説,張華的表現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評委可能給出多少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説一説你的怎麼比的。

4、現在他們要進行團體表演,請你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他們排成一隊。

5、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三、鞏固與應用

1、三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第9頁練一練第1題、2、3、4題。

3、第9題《數學遊戲》。

 四、總結。

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放手讓學生討論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根據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類推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很好。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

去圖書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確定位置(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方向與位置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本單元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周圍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小生在生活中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用兩種方法表示物體的位置,一種是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另一種是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這些知識為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本單元的學習是第一學段學習內容的發展。

備內容

方向與位置

去圖書館(1課時)

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確定位置(2課時)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1.經歷探索行走路線的過程,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2.經歷數對的抽象過程,探索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體會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係。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1.在描述簡單的路線圖和用數對確定位置的過程中體會方向與位置的知識的價值。

2.在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的過程中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備重難點

重點

1.能根據路線圖描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難點

1.體會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對性。

2.根據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設計説明

最小公倍數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因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以後學習通分做準備。這節課以概念教學為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建立概念,用學生自己想到的方法嘗試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從複習倍數引入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展示各自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通過直接引入主題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本課教學重點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練習也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舉例説明什麼是倍數。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倍數,誰能舉例説幾個3的倍數和2的倍數?

預設生1:3的倍數有3,6,9,12,15,…

生2:2的倍數有2,4,6,8,10,…

質疑:為什麼在説倍數時要加省略號?(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要加省略號)

2.在表中標出倍數。

課件出示教材81頁數表,提問:在這張數表中有多少個數?(50個數)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表中用“○”標出4的倍數,用“△”標出6的倍數。(學生操作,展示結果)

師:觀察標出的數,這些數有什麼特點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引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1.觀察表格,找出4和6的倍數。

(1)4的倍數有4,8,12,16,…,48。

(2)6的倍數有6,12,18,24,30,…,48。

2.明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1)認識公倍數。

師:在標4和6的倍數時,你們發現了什麼?(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

師:能舉例説明嗎?(如12,24,36,48,這些數既標有“○”,又標有“△”,所以它們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

師:在數學上把這些數叫作4和6的公倍數。總結一下什麼是公倍數。

(公倍數就是幾個數相同的倍數)

(2)認識最小公倍數。

總結:12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數。

質疑: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呢?為什麼?(沒有,因為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3)根據數表完成下面的填空。

4和6的公倍數有( )。

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 )。

3.提問:剛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找公倍數的?(列舉法)

4.表示兩個數的公倍數。

師: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表示兩個數的公倍數呢?

(1)課件出示集合圖。

(2)讓學生獨立填寫,並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填寫。

(學生獨立填寫,在彙報時,教師應重點強調填法)

展示答案:

兩個集合相交的部分表示4和6的公倍數。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例題的學習總結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利用知識遷移,獨立填寫空白集合,加深學生對公倍數意義的理解。

⊙鞏固練習,提升反饋

1.完成教材82頁“練一練”3題。

(學生獨立思考,明確題意,求出最小公倍數,然後在小組內討論有什麼發現,師生共同總結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2.完成教材82頁“練一練”4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求出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彙報,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內化、反思和鞏固。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82頁“練一練”1、2題。

板書設計

找最小公倍數

4和6相同的倍數是它們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面對新的要求,數學老師已經嘗試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如何在新課程下進行練習設計呢?

一、體現人文性。 應試教育下的數學練習嚴肅有餘,而活躍不足,練習缺乏人文性,是孩子們一看就產生沉重感、緊張感,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數學是一種文化,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設計中就應該體現現代文明。練習中呆板枯燥的題目名稱可改為體現人文關懷的導語,如:選擇題可改為“反覆比較,慎重選擇”;應用題可改為“活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增加問題要求表述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輕鬆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

二、體現生活性。 數學源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大都是以系統化、標準化的純數學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如學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假如我們班36人去天目湖遊覽,門票每人15元,40人開始可以享受八折優惠,你認為怎樣買票花錢最少,最少是多少錢?由於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種方案:全班36人不夠40人,不能享受八折優惠,所以買36張共花15×36=540元。第二種方案:因為40張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所以就40張,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種少花60元。第三種方案是買40張花去480元,然後把剩下的4張賣給其他遊客,可以得到60元,相當於買36張只花了420元。這一練習綜合了“打折”等知識,切具有實際意義。通過這一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全面性,而且激勵了學生智力和智慧的發展,讓學生活用數學,培養了應用的意識、創新和實踐能力。

三、注重開放性。 每個學生由於知識水平不同,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於這一認識,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從練習內容的選取到練習形式的呈現都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餘地。傳統的練習設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條件確定,答案唯一,這樣的練習有很大的缺陷,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時間一久往往造成學生思維的定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然不利。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求異思維。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用三根小棒,你能擺出哪些圖形,數一數,有幾個角?這道題的特點在於:(1)趣味性。這樣的練習,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提高了學生的興趣。(2)實踐性。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道實際問題,使學生密切了學習與生活的關係。(3)開放性。本題是一道解題策略開放的練習,因為擺的方法不同,擺出角的個數就不同。既可以擺出平面圖形,還可以擺出立體圖形。通過這道題的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穫。

四、突出實踐性。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設計這樣一道題,某自行車廠第一季度生產情況如下表。其中二月份的產量被污跡遮住了,請你當回“會計師”,幫工廠計算一下,二月份生產了多少輛自行車。 月份一二三平均產量 產量22000 2400021000 實際生活中,字跡或數字被污染不清的事常有發生,讓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探索,是展示自己數學能力的好機會。因此,學生對這樣的題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五、強調綜合性。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指的是讓學生對學科內各知識點之間的綜合運用,還包括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綜合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現數學的價值。綜合性是指練習的內容能涉及多門學科,包含多種知識,以利於學科之間的整合。如:學校舉行50米短跑比賽,小紅用了12秒,小風用了15秒,小強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誰跑得快?誰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學生解答這道題必須知道跑步時用的時間少,説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這一點,才能正確地解答這道題。再如:學習了“年、月、日”這一知識後,設計這樣一道練習: 下面節日同在大月的一組是: A 勞動節 建軍節 B 兒童節 國慶節 C 元旦 教師節 D 婦女節 清明節 這一題不僅檢測了學生對“年、月、日”的知識,特別是對一年中有哪幾個月是大月的瞭解,還藉助於全年中的一些重大節日這一背景,介紹了這些重大節日的由來,檢測了學生對社會知識瞭解的程度。 綜合性練習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能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練習設計策略還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中,要以《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先進理念為先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師:封閉圖形的線段必須首尾相連。

師:大家看這兩個封閉圖形,誰的面積大呀?(黑板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看來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數學上我們把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 面積。(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 )

師:那在封閉圖形裏面積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請兩位同學到黑板表示出來。(生上來畫。)同學們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隨意畫一個封閉的圖形,也把它的面積表示出來。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面積這個概念有這樣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物體表面的大小;第二層是:封閉圖形的大小。

(三)、實踐活動:

1)多種策略,比較大小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麼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學生活動:

①學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②小組活動。

③學生彙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並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

生2:我們小組是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小結: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藉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用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數格子、剪拼等,並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2)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①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②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③讓我們用畫筆把圖形美化一下,選一個圖形,用藍色筆描出圖形的邊線,用紅色塗出它們的面積。展示學生作品。

師:圖形上一週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周長)周長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面積)面積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

(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塗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塗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説給大家聽聽。

師:這些都是你們的收穫,不僅知道什麼是面積,還會用多種方法去比較面積的大小,其實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只要我們有信心、愛思考、多動手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教學反思

1、從生活導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神祕而簡潔的話語可以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從生活實物出發學生容易理解,讓學生從摸入手,感知面積。

2、這一課不光是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面積,還要讓學生能夠對於面積與周長進行區分。這兩個定義要分清楚。明白周長是指邊線,面積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線內所包含的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編制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6的乘法口訣的來源,促使學生加深對每句口訣意義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訣。

2、使學生熟記6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6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學生滲透函數對應思想。

4、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探索的樂趣。重點:掌握6的乘法口訣。

難點:

熟記6的乘法口訣。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師:剛才同學們悦耳的背書聲,吸引海底的小魚來到我們的課上和我們一起學習。

它們啊!出了幾個題目讓你們做!小魚説:你會嗎?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

師:同學們,你們1—5的乘法口訣學得真認真。今天我們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這次,老師想讓同學們自己編口訣,你們敢挑戰嗎?

二、自主探索,總結規律

師:老師很喜歡魚,可是又老是養不好魚,於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擺金魚可以嗎?(課件先出示一條金魚)

師:擺一條金魚用了幾個三角形?擺2條呢?那麼擺3條、4條、5條、6條呢?學生討論,然後完成下表。(教材61頁主題圖下面的表格)魚(條)1 2 3 4 5 6三角形(個)6 12

提問:

1、6是有幾個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麼列?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據1x6=6,1x6=6編出一句乘法口訣嗎?(板書:一六得六)

師:你能編出6的其它5句口訣嗎?請你把教材61頁的口訣補充完整(板書: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彙報時師板書,並讓生説一説口訣所表示的意思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訣編出來了。齊讀!

師:認真觀察這些口訣,你發現了什麼?

師:同學們真會思考。這些發現都可以幫助我們記住6的乘法口訣。

師:你認為哪句容易記,哪句難記?你有好辦法很快記住嗎?如果我忘記了“四六”是多少怎麼辦?口答:5個6比4個6多幾,比6個6少幾?

師:現在自由記憶口訣看誰記得最快?1)齊背2)分組背3)對口令4)開火車背5)指名背6)同桌比賽,誰背得熟練

三、趣味練習,應用新知

1、用口訣讀下面的乘法算式2x6= 3x6= 4x6= 6x2= 6x3= 6x4= 6x5= 4x5= 6x6= 1x6=

2、釣魚小高手2x6= 4x6= 6x4= 1x6= 6x5= 6x6= 3x6= 6x2= 6x3= 5x6=

3、謎語:有時掛在天上,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師:這首詩裏面一共有多少個字?誰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麼想的?(引導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問題)

4、根據圖形説口訣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溝通,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設計

6的乘法口訣1x6=6一六得六6x1=6 2x6=12二六十二6x2=12 3x6=18三六十八6x3=18 4x6=24四六二十四6x4=24 5x6=30五六三十6x5=30 6x6=36六六三十六,還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業佈置、教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

青島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67-69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四、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了比較完整的建立起分數的概念,利用學生已有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提供平台讓學生舉例説明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找到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與把一個物體平均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強調了單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五、教具準備:

課件、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卡紙。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師:有4只猴子,它們摘了8個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覺得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2、師:後來,它們又得到一個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應該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3、引出1/4這個分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單位“1”。

(1)動手操作。

師:如果用圖表示1/4,可能你們每人會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現在請你動手利用手中的小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學生先分小組合作,後彙報展示成果。

(2)師投影出示圖片。(P61頁下方的香蕉圖和麪包圖)

師:投影片上的這些圖,你能在每一幅圖上表示出它的1/4嗎?學生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反饋。

A:把4根香蕉看作一個整體,一根香蕉是這個整體的1/4。

B:把8個麪包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兩個麪包是這個整體的1/4。

(3)概括總結。

師:剛才同學們在表示1/4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嗎?

學生甲:都是把物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

學生乙:我發現有的是把1個圖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個麪包平均分。

師:一個圖形比較好理解,我們把它稱為一個物體,那麼4根香蕉8個麪包是由許多單個物體組成的,我們稱作一些物體。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4)舉例。

師:對於這個整體,你還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嗎?

學生:這個整體還可以是一個蘋果、一盒粉筆、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全校學生數、全中國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數意義。

(1)概括意義。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對於單位“1”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整體“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剛才同學們舉了很多分數的例子,那麼到底什麼是分數,你能嘗試用文字描述一下嗎?

先引導學生交流:把“誰”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呢?

學生試説,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把單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強調必須是平均分。

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2)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板書:

3……分子

—……分數線

5……分母

學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3.學習分數單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這堆糖的()/()。

(2)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學生用小塑料方塊表示糖塊,動手分一分,然後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3)集體訂正。

請學生説出1/2,2/3,3/4,5/6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4)引導學生明確分數單位的意義。

師:1/2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的一份。)誰是單位“1 ”。(這堆糖是單位“1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2份。)誰是單位“1 ” ? (還是這堆糖是單位“l ”。)

師引導學生髮現:1/2,2/3,3/4,5/6這些分數的分母分別是2 , 3 , 4 , 6 …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又表示什麼意思?(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

講述:回想一下:自然數有哪些計數單位?346裏包含哪些計數單位?分數也有計數單位,是什麼你想知道嗎?

師講解邊板書: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的分數單位。如,2/3的分數單位是1/3。

老師指明説出黑板上其它分數的分數單位。

小組內交流説一説自已寫出的另外三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5)發現分數單位的特點。

師:你們發現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有什麼特點?(它們都是幾分之一。)為什麼?(因為分數單位是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單位。)

説一説黑板上這些分數分別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第1、2、3題

2、自主練習第5、8題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設計

和同學們説説在生活中見過的分數,並説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設計説明

説起人民幣,學生並不陌生,但瞭解得又不太多。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元幣之間的兑換關係是本節課的重要任務。針對上述情況,本節教學設計突出了下面兩個特點:

1.注重生活經驗在認識人民幣學習中的作用。

本節課在教學認識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幣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其自由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認識,發現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特徵,瞭解不同面值的元幣之間的兑換關係。

2.重視數學遊戲在學習中的作用。

低年級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在數學遊戲中獲取知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本節課在人民幣兑換環節設計了自由兑換人民幣的遊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同時,使學生熟悉了各種面值人民幣的兑換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人民幣票樣

學生準備 人民幣票樣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

1.人民幣的單位有(  )、(  )、(  )。

2.填一填。

1元=(  )角     20分=(  )角

50角=(  )元3角=(  )分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幣,那麼更大面值的人民幣大家想認識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為學習人民幣的兑換奠定基礎。

⊙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學例3。(認識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幣)

(1)教師分別拿出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幣各一張。

提問:誰能説説這些人民幣分別是多大面值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分別説出人民幣的面值。

師:這些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有哪些特徵呢?請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

彙報:這些人民幣都是以“元”為單位的,票面上的數字是多少,就是多大面值的人民幣。

(2)教師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學生自由説出是多少錢。

2.教學例4。(人民幣的兑換)

(1)教師和學生做換錢遊戲。

教師分別出示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幣,並提問: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幣和老師兑換,應該分別用多少張呢?

學生將兑換的結果擺在桌面上,請一名同學上台展示自己的結果,並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思考過程:5元裏面有5個1元,所以要用5張1元兑換;同樣道理,10元裏面有10個1元,所以要用10張1元兑換)

(2)教師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讓學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幣和教師兑換。

師:説一説你的兑換結果,並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思考過程:因為20裏面有2個十,所以一張20元要用2張10元兑換……)

設計意圖:

通過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直觀認識每種面值的人民幣的特徵;通過兑換人民幣的遊戲,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起點是在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時常在學生的身邊環繞,並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説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本單元內容包括: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計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單元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

單元教學難點:

計算一天以內經過的時間。

單元教學關鍵:

教學中注意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

單元課時安排:

5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他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2、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併產生積極學習數學的興趣。教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發現並掌握平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

年曆卡、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算:

56÷7=86—49=300×8=33—25=54+28=67+23=600×4=82÷9=72—16=52—28=

二、導入新課

1、故事導題

故事發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個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張簽發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邊境通行證,在深圳海關準備入關。儘管他經過整容,變了模樣,可還是被檢查證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識破,將他扣留。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2.同學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你就清楚了。(板書課題)

3.年、月、日是表示時間的單位,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呢?(時分秒)時分秒是表示時間較短的單位,年月日是表示時間較長的單位。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應用。

(1)課件展示書上提供的各個情景,讓學生説説呈現的是什麼情景,這些情景發生在什麼時間?然後讓學生進行有效回憶:“你還知道哪些有意義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紹介紹嗎”?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報紙上、日記裏、食品和藥品標籤上的保質期。)

(3)根據你的生活經歷説一説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

2、合作探究,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曆。教學生學會看年曆。小組合作,根據問題合作探究: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哪幾個月31天?哪幾個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師説明: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1天的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個月的天數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説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説出那天是星期幾。

3.探究記憶,大月、小月天數的方法。

師提問:你覺得大月、小月的天數對我們有用嗎?怎樣才能很快的記住大月、小月的天數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介紹用拳頭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舉起左手拳頭,背向自己,數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從數一月份的地方數起。

讓學生朗讀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識,基礎練習。

(1)搶答:大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個月?那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老師出生在11月,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2)小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規則:大月舉右手,小月舉左手。3月、9月、2月……

5、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曆)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學生出題“考”老師。由學生根據年曆卡説出年份,老師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2月有多少天?(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説明:其實,閏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規律的。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做一做的月曆,你發現了什麼?提問:你能按規律再寫幾個閏年嗎?每幾年裏有一個閏年?

師小結: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一般”説明還有特殊的情況。如果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6、學會計算全年天數。

先讓學生自己試着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後提問是怎麼算的,有沒有比較簡便的方法。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

三、鞏固新知,應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後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這兩個月是()月和()月。

2、判斷。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個大月,5個小月。

(3)25個月就是2年多5個月。

(4)因為1900是4的倍數,所以1900年是閏年。

3、找規律。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強今年12歲,可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5、故事揭謎:20xx年是平年。20xx年2月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邊境通行證是偽造的。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17y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