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46-47頁。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正確進行計算。

2.結合情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發展其問題意識。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悦,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小松鼠和小白兔要坐車去農村的果園,它們來到公交公司,看到公交公司有三種車(課件呈現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

認真觀察一下,這三種車各有多少個座位?

2.提出問題

根據觀察到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結合學生回答,依次呈現:

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和中巴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這些問題你們能解決嗎?

(評析: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從中收集數學信息,並進行加工處理,提出數學問題,發展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現實性和多樣性,增強了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激起了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慾望。)

二、自主探索 解決問題

1.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獨立解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大客車和中巴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試着獨立解決問題,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班內交流自己是如何計算45+30的。

教師結合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逐一板書:

(1)用小棒擺;

(2)用算珠撥;

(3)把45分成40和5,40+30=70 70+5=75……

比較討論:這幾種算法都是把哪部分先合起來。

共同概括算法:40+30=70 70+5=75

(評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內算法的多樣化,再通過對算法的比較,使學生明確“把哪部分先合起來?”從而提取出幾種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兩位數加整十數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和建構。)

3.大客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試着獨立解決,小組內交流算法。

班內交流,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用小棒擺;

(2)用算珠撥;

(3)5+3=8 40+8=48

組織討論:這幾種算法都是先把哪部分先合起來?

班內交流後共同概括:5+3=8 40+8=48

4.組織比較

計算45+30和45+3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5.大客車、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

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做法。

(評析:通過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探索算法的必要性,增強其探索的主動意識。然後結合具體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去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逐步引導,幫助學生共同概括一般思路,最後通過對45+30和45+3的算法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算法的有效建構。)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1.坐客車

小松鼠決定坐大客車,小白兔決定坐中巴車一起去果園,可司機叔叔説了只有算對車門上的算式才能上車,你能把他們送上車嗎?

課件呈現兩輛車及車門上的兩組算式

26+20 50+34

26+2 5+34

友情提示:先用算珠撥一撥,再在小組內説説自己是怎樣算的,才把兩個小動物送上車。

2.猜站台

兩個小動物的車停靠在兩個公交站台,這兩個站台是幾號站台呢?答案就在站台上的算式裏,你能算出來嗎?

站台一 站台二

35+60 54+4

60+35 4+54

比較每個站台中兩個算式,你能發現什麼?

3.摘桃子

到了果園,兩個小動物來到一棵桃樹下,(課件出現桃樹及一些有着算式的桃子),那些寫着算式的桃子都已經熟了,兩個小動物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摘的桃子多,你們敢嗎?

讓學生計算桃子上的算式:

59+20 43+6 6+31 70+18

34+50 28+30 3+62 40+47

學生計算好後,相互交流,互相評價。

提出問題:你從樹上摘下多少個桃子?還有多少個沒摘?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評析:練習設計生動有趣,充分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投入到應用情境,而且練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提出問題,“找站台” 中讓學生通過計算看看發現什麼,摘桃子後讓學生思考提出什麼問題等,不僅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提升了學生的計算熱情,促進了他們計算策略的形成,提高了他們的計算素養和能力。)

總評:

本節課結合兒童的生活經歷和知識體驗,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開發,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本節課以“小動物上果園”為故事情節,串聯起整個學習過程,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激發了他們參與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慾望,利於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2.開放空間,注重問題意識的養成

本節課注重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注重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讓學生結合具體計算中進行探討交流,讓學生親歷了“數學化”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探索交流,促進算法的自主建構

首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計算的必要性,激起他們主動探求算法的慾望。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嘗試計算、充分交流等,從而形成了班內算法多樣的局面,然後在此基礎上對這些算法進行抽象概括,提取出一般思路,幫助學生建構算法。再次是組織45+30和45+3的算法比較,求“同”求“異”充分交流,這樣逐步加深了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和感悟,不斷提升其計算策略,發展了他們的計算素養,實現了算法有意義的自主建構。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2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含反思

轉載

標籤: 分類: 教學設計

蘇教版六數上

教案含反思

教育

第七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26頁的例9、例10,以及隨後的“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並能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資源:學生按小組分別準備30個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1.出示蘿蔔或橡皮泥做成的長方體。

説明: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釐米、寬是2釐米、高是2釐米。

提問:我們剛剛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你有什麼辦法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導學生想到:關鍵是看這個長方體中包含多少個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將它切成多少個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

演示切的過程。切完後讓學生數一數,明確長方體的體積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設疑:蘿蔔(或橡皮泥)是可以切開的。但並不是所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都是可以切開的。那麼又該如何去求那些物體的體積呢?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教學例9

1、操作準備。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要求四人小組內每人擺出的長方體各不相同。

(2)將擺出的長方體放在桌上,並編號。

2.觀察思考。

(1)提問:你能看出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並説説是怎樣看出來的,然後將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依次記錄在表格中。

(2)啟發:怎樣才能知道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 引導學生依次去數每個長方體中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並記錄在表格中。

(3)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核對填寫的結果是否正確;選擇一些長方體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數出它們所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的。

3.分析推想。

提問:觀察表格中的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它們的體積,再聯繫剛才數出它們體積的過程,你能從中發現什麼?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長方體的體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三、教學例10

1.談話:通過剛才的操作和討論,我們提出了一個猜想。那麼長方體的體積是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呢?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提問: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三個長方體,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啟發:看着圖想一想,你能根據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嗎?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組的想法擺一擺,擺好後數一數,看看一共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學生動手操作。

4.組織交流:擺出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個結果與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樣嗎?

追問:如果再給你一個長5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的長方體,你能想像出怎樣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來嗎?擺出這個長方體一共要用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四、概括公式

1.提問:根據剛才操作過程中的發現,你能説説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嗎?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通過交流得出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x寬x高

2.繼續提問: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長方體的直觀圖),你能用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學生嘗試後,交流得出:

3.啟發:正方體的稜長有什麼特點?你能直接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得出:正方體的體積二稜長×稜長×稜長

進一步啟發: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體的公式時,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頁對此作了詳細的説明。請你打開課本看一看。

讓學生閲讀後説説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並重點追問每個a3的含義,進一步明確a3的讀、寫方法。

  五、應用拓展

1.做“試一試”。

先讓學生説説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再讓學生獨立計算。交流時,注意讓學生先説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再説説分別是怎樣列式的。

2.做“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分別説説每個圖形的長、寬、高或稜長,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關注學生是怎樣得到每個幾何體的體積的。如果有學生仍舊是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

方法,要引導學生與用公式計算的方法相比較,強調用公式計算更簡便。

3.做“練一練”第2題。

選擇幾個式子讓學生説説其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計算出每個式子的得數。

4.做練習六第2題。

先讓學生自主讀題,再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從裏面量車廂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列式解答。

  六、全課小結(略)

  七、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第1、3題。

教學後記:

一、聯繫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後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釐米、寬3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用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係,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繫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教師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觀念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觀念就要實現三個轉變:教學目標,由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由以嚴格遵守常規改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本節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第八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

教學內容:第28頁的練習六4~8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學生已經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瞭解體積的意義,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在探索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一直稜柱體積的通用公式。

“練一練”和練習六第4—8題,先直觀看圖計算,再比較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與前面所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不同和聯繫,在比較中鞏固上述公式的推理過程,然後在練習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比較、討論、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體積計算有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

關於數學的教學設計3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及反思

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位置,它包含運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用“上”、“下”、“前”、“後”、“左”、“右”以及“第幾排第幾座”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2) 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教材2~3頁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並能利用方格紙依據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並與同伴進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導入新課

1、介紹位置

由學生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然後再介紹幾個好朋友所處的位置。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後面”、“左面”、“右面”來描述。

2、談話導入

(1)教師肯定以上學生描述的方式。

(2)明確説明本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確定位置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

  二、探索活動,獲取新知

1、教學例1

實物投影出示主題圖:班級座位圖

(1)説一説

學生觀察座位圖,想説誰的位置就跟同伴説一説。

(2)想一想

師:李剛的位置在哪裏?可以怎樣説?

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寫一寫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李剛的位置表示出來

A: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課堂,記錄不同的表達方式。

B:展示幾個不同的表達方式

(4)討論

師:同樣都是李剛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卻各有不同。雖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總讓人感到太麻煩。你有什麼好建議,可以用一種統一的既清楚又簡便的方法來表示?

(5)探索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結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並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確説明:李剛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這樣的一組數來表示。

B:學生嘗試用這樣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趙強、王宏偉的位置。

要求:

a、先説一説他們分別在第幾列第幾行,再用數據表示;

b、根據數據再説一説在第幾列第幾行。

C、總結方法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數據和他們所在的位置,你能總結出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與同學交流,再彙報。

歸納:

先看在第幾列,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一個數;再看在第幾行,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二個數。

2、教學例2

投影出示課本中的“動物園示意圖”

(1)觀察示意圖,説一説那看到了什麼。

(2)解決第(1)個問題

師:如果用(3,0)表示大門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A:學生獨立操作,解決問題。

B:投影展示學生解決的結果。

熊貓館(3,5) 海洋館(6,4)

猴 山(2,2) 大象館(1,4)

(3)解決第(2)問題

A:出示要求

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 猩猩館(0,3) 獅虎山(4,3)

B:學生按要求在書上完成

C:反饋練習結束

學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剛才,我們是怎樣探究出用兩個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師簡要介紹確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關地球經緯度的知識等。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練習一中的1~5題

第1題:

(1) 説一説(9,8)中的“9”表示什麼?“8”表示什麼?

(2) 按照題目給出的數據,塗一塗

第2題

(1) 觀察棋盤,與第1題方格圖比較,説一説有什麼不同。

(2) 引導學生正確説出黑方的“五”所處的位置。

(3)引導學生説出其他棋子的位置,並與同學交流。

(4)完成題中第(2)小題,並和同學交流。

第3題

第1小題,用投影展示學生所確定的區域。

第2小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表示結果。

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後,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課後作業設計:

12,7) 3,9) 10,6) 2 説一説 各圖形各在什麼位置?怎樣表示這些圖形的位置?

  四、作業佈置

課後作業:必做作業本P1/1、2、3、4、

回家作業:必做課時特訓P1-P2/1、2、3、

選做課時特訓P2-P3/思維拓展

教學追記:

本堂課,我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

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説“列”後説“行”的習慣。然後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座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第二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練習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2、能較熟練地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座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較熟練地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及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

置。

教學難點:根據數形結合的特點理解平移。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鞏固舊知

1、説説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時,兩個數分別表示什麼。

2、在上節課學習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後,你覺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解題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3、説説下面兩組物體的位置關係。如果有困難,可以藉助方格紙畫圖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練習,增添新知

1、合作探究,解決P5練習一第3題。

(1)讓學生認真觀察“重要地名索引”。

(2)討論地圖冊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確定一個地點所在的位置的。

(3)這種方法和我們學習的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個數據或字母確定位置,數對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本題的解題思路是先確定物體所在的區域,然後再確定物體在這個區域中的一個點,而數對只能確定同一區域的一個點。

  三、綜合練習,提高能力

  四、課堂小結。

標籤: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dev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