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七顆鑽石》後有感

《七顆鑽石》後有感

餘映潮老師執教的《七顆鑽石》(人教版國中第一冊)課型為朗讀活動課,共分為三個教學版塊:

《七顆鑽石》後有感

一、進入錄音棚

用播音員的口氣,讓學生用童聲讀出故事味,讀出文中情。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學生已進入課文課文意境,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暢遊智慧宮

研讀:

1、不寫第一段不行麼?

2、不寫小狗與過路人不行麼?

3、不寫水罐的變不行麼?

4、不出現“七顆鑽石”不行麼?

5、你也能問上一句

讓學生自選話題討論,在研讀中指導寫作技巧:環境對人物的作用,在討論中發現問題,最後歸納總結

板書:曲折有致,尺水興波

美好穿插,詩意烘托

結而不盡,餘味有存。

三、來到創作室

想一想,輕輕地描述一個好夢。

談一談,快樂地描述一個場景。

噢,你也能用一句話描述一個小姑娘麼?

三大教學版塊環環相扣,有讀、有講、有練,收放自如,不拖泥帶水,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這給現今一些語文教師一些語文教師因怕擔“滿堂灌”的罪名而不敢講、一味去做學生的陪襯做了很好的榜樣。筆者即有這樣的失敗經歷:在去年九月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中,我參賽的課題是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人教版高中第一冊).我在反覆誦讀後,給課文定位為朗讀品味課。設計了三個步驟:第一步為通讀,讀懂大意,讓學生找出作者的夢想。第二步為品讀,讀出情感。本文有兩大特點:1、語句優美,內涵豐富;2、排比有氣勢。我想,既然是朗讀課,就要充分體現出讀的特點。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於是引導學生品味涵泳排比段的情感,並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讓學生分小組試讀,推選代表演讀。然後延伸運用,對排比段進行句式轉換,改換成“只有-------才”的形式,引導學生讀中有練,讀練結合。第三步為悟讀,讀出內涵。重點放在讀“今天,我有一個夢想”這個排比段上,讓學生對這段話進行分析,力求能看出“馬丁.路德.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做了個示範,學生興趣很高,發言者一個接一個,答案五花八門:有深刻、準確,有膚淺、模糊,有些答話超出了我的備課範圍,一時讓我應接不暇,對學生答語的優劣不敢貿然進行評價,怕言之不鑿引起同行的嘲笑。於是就放任自流,讓學生繼續發言,到最後下課時間,就匆忙收場。回顧這一環節,既沒有進行精到的總結 , 又把最後一個説話訓練免去了。整節課一念之差,全盤皆輸。

痛定思痛,整個一節課,自己控制的較少,從表面看,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是放權給了學生,實際上,自己卻成了一個不稱職“節目主持人”。黃厚江老師曾説過,教師在課堂上講之甚少,對學生感悟的東西不能準確地評價,要我們教師幹什麼?

是呀,在閲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首先要自己會感悟,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能辨別真假優劣。這就需要教師要帶頭講,當好“引導者”,要以自己的講教導學生如何講,要以自己的講促進學生講,要以自己的講激勵學生講。教師要大膽地表明自己的獨到見解,言傳身教,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學生難以或者根本無法品味出、感悟到內容,教師不講怎麼行?老師這個時候的“講”最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老師給學生送去的是久旱之甘霖、雪中之炭,盡到了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的責任和義務。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教師的“講”才能達到最佳的“聽”的效果。怎樣才能講到點子上呢?關鍵是提高自身素質,潛心讀書。回顧自己在課堂上進行的所謂“對話”教學,有時準備不充分,於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意見),無法準確評價,更難引導點撥。有時現炒現賣,拿教學參考書的現成東西去和學生對話,這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多媒體運用上,餘老師更是本色自然。他用大屏幕只是提出了幾個需要板書的問題,既沒有我們想看到的“七顆閃閃的鑽石”,也沒有“金髮少女、善良慈愛的母親、哈兒狗”等,簡潔明快,樸素自然。在我參加的這次大賽中,每個參賽選手都準備了一個“百寶箱”,五彩紛呈,既有影視片段,也有寓言、動畫;既有港台歌曲,又有詩歌、朗誦,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西廂記》片段《長亭送別》一課時,從上課開始便採用多媒體播放課文張生與崔鶯鶯“送別途中”、“長亭惜別”、“別後目送”的情境,整整花去了20分鐘,隨後還重播了部分重要細節,加上出示思考題佈置作業等,整節課採用多媒體技術時間長達半個小時。使得只有45分鐘的語文課變成了觀看錄象課。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因而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至於教學目的能達到多少反而成了次要問題。這樣做令學生和觀課老師大飽眼福,仔細想來,作用又有多少呢?無怪乎老師私下議論:優質課比賽就象時裝表演,做秀!這和餘老師相比,實在是太多裝飾,本色喪缺。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智能發展。不能在多媒體這樣現代教育手段的外衣內,仍然進行着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只不過是由人灌變為了“電灌”。

也許有人會説,不用多媒體,表明你思想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須知,語言文學是思維的結晶,語言和文學之妙,盡在“意會”,“言傳”尚且困難,何況化虛為實的直觀化淺顯化?因而,語文的多媒體教學應準確定位在“輔助使用”上,該“輔”則“輔”,否則,多媒體就成了語文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語文課堂也就被多媒體技術喧賓奪主,只剩下時髦的技術和表面熱鬧的課堂氣氛了。當今的許多公開課、比賽課不問有無必要,也不管教學內容,一律都要使用多媒體手段,甚至“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就是這種偏向的典型表現。

任何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你思想保守,花樣愈多,愈能證明你空洞無物。語文課就是語文,不是音樂、影視欣賞課。語文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使學生親近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缺少了閲讀、品味、思考,也就不再是語文教學了。一位德國教育家説過:“儘管孩子門在電視機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卻聞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這樣一來,刺激兒童感官、運動技能和語言發育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這就告訴我們過多地採用音像閲讀代替語言閲讀是極為有害的。缺少了語言閲讀中的再創作,也就無法領略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缺少了聽説讀寫的任何一方面,就不可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也就不是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還有人會擔心:吸引不住學生怎麼辦?其實,真正吸引學生的並不是多媒體。我曾親觀魏書生、寧鴻彬授課,問題一出,爭相回答(既不看錄象,也不唱歌、跳舞)也很少進行大規模的討論,但學生勁頭十足。看來,只有充實的內容、高超的技巧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要想在課堂上收放自如,本色自然,就必須潛心讀書,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一位教師,只有內涵豐富,學識淵博,思想解放,才有可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本色自然。否則,今天學張,明天學餘,只講形式,沒有內涵,是永遠不可能成為課堂高手的。

標籤: 七顆 有感 鑽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rk9n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