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3篇(合集)

《目送》讀後感13篇(合集)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後感13篇(合集)

《目送》讀後感 篇1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身邊親人發生的一件件感人,觸動人心的事件結合而成的散文集,在書中最觸動我的心的是文中父親望着自己孩子離去的背影的那一段,實事的寫出了對於自己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不必追。”令人悵然淚下。

記得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與作者相同的一件事。

記得小時候,外婆走路總是健步如飛,她説這樣去任何地方都能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顛屁顛地跟在她的背後。每次望着她的背影總是直直的挺立着,筆直的背樑把衣服撐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會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可是,等我漸漸長大,不知何時,外婆的腰竟彎了下去。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趕集的時候,走在很陡的路上,她總是氣喘吁吁,累的上氣不接下氣,令人心疼:“外婆,要不我們坐下休息休息吧!”外婆感歎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點坡路也有氣無力啊!”微風吹來,撩起她銀白色的頭髮,飛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後,望着她雙手叉腰,略微佝僂的背影,搖晃在風中,她蹣跚的步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路上的樣子,當時的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外婆老了!”看着她滄桑的背影,眼淚逐漸模糊了我的雙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總會去看望她,但是每當到假期末尾,要返校時,她總會要堅持送我到車站,上車才放心,走在路上時,我總會偷偷的看外婆的背影,滄桑的背影隱藏了多少對我的愛啊!

離別的'時候我悄悄回首,看着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帶滄桑的背影逐漸消失在遠處,有時我在想,當時外婆走在小路上時是孤單又寂寞的吧!

歲月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中漸漸長大又老去,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漸漸成為別人眼中的背影。

在歲月的長河中看到最多的莫過於,陌生的面孔以及,熟悉而又的陌生的背影。在我的生命中我永不會忘卻親人那慢慢變為滄桑的背影,以及回首中那醉人的滄桑!

《目送》讀後感 篇2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目送》這本書講的就是:自己目送兒子從小時候與她的親密眷戀到長大後的疏遠冷淡,目送兒子的身影漸漸走遠;目送父親因生病而離開自己。總的來説就是兒子和父親漸漸離開了自己。

最近我在讀龍應台的《目送》,裏面有一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於14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

看着書中的故事,我突然發現,現實中的我們在與長輩的相處中忽略了很多很多。上國小時,每次上學或者出門媽媽都會目送我拐過大門,直到看不見我的身影。當然我是知道媽媽在目送我,所以即便行走的方向不改,視線不改,我也會背對着媽媽伸出小手在空中搖擺説着“再見”;拐過大門即將消失的那一刻我還會側過頭用目光和媽媽説一聲“再見”。那時的我從不會用冷冷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而現在每次早上去上課,要離開媽媽時總是打開大門,聽見“啪”的一聲算是打個招呼,然後像風一樣飛走;要麼跨上爸爸的車子去學習,頭也不回的決絕離去。竟從沒顧及背後那一雙遲遲不曾離去的'目光。而作者他們一家人是佝僂着瘦小的身子站在空空的大街上就這樣默默地目送她心愛的兒子,而她的兒子只用那冷冷的背影告訴她三個字“不必追。”此刻的我下定決心:下次出門時,一定不時的回過頭來大聲的喊一句“媽媽,我走啦!”直到家樓下,看不見媽媽的身影。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母親一天天地老去。作為龍應台,有不捨,有留戀,有辛酸,有無奈。可是,她沒有就此停步。她嘗試着與愛子溝通,寫下了《親愛的安德烈》——致他的兒子;她嘗試着記錄,寫下了《目送》;她嘗試着追念,寫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並且努力做到最好。

《目送》讀後感 篇3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裏的一個經典語句。

《目送》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寫了父親的病逝,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

讀《目送》,比較令人感動的是龍應台寫“兒子的離”這部分內容。我們是否曾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從兒時的依賴轉為比較終的疏離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絕母親伸出來的雙手時,她是多麼的痛心和悲傷。

或許,隨着年歲的增長,你變得逐漸追求獨立,對於母親每天的叮囑與關切,你開始不耐煩,開始拒絕,並毅然轉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給她一個自以為瀟灑的背影時,她那雙目送你的.眼裏卻藴含無盡的傷痛;當你拒絕她為你特地準備的夜宵時,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對着那雙滿是燙傷疤痕的手發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會了解,當你與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時,她可能正在家裏撫摸着你兒時依偎在她懷裏的那張照片發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熱着飯菜,倚着門框等你回家。

她會失望會傷心你的改變,但她不會放棄,因為你是她的責任,是她一生的責任!就像龍應台一樣,對於兒子的離,她給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約束兒子,她只能給予兒子鼓勵,護送他的成長。

我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現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們,比較為我們操心的時候,雖然你的一聲“爸、媽”便是他們的責任,但作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為我們無私無怨的“目送”,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也不要讓他們一直目送着我們的背影,請轉過頭,看着歲月裏他們日漸蒼老的容顏,迴應他們一個温暖的笑容。

請大家都讀一讀龍應台的《目送》吧,學會理解,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已晚。

《目送》讀後感 篇4

窗外略顯陰沉的天空,靜靜地望向大地。我翻過《目送》的最後一頁,不盡的感歎,卻如鯁骨在喉,不言不語。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讀了《目送》以後,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他,不再是騎在爸爸肩上的小點兒,不再是躲在自己身後的“膽小鬼”,不再是天真爛漫的愛鬧笑話的活寶……一個母親在看到子女不再依戀自己,將展翅翱翔,是怎樣的欣慰,是怎樣的喜悦,又是多麼心酸不捨的無奈啊!而作為一個子女,看着父母步入天堂,漸行漸遠的背影時,又是一番心痛與懷念。樸實的語句中湧動着一股平凡而動人的情感。

《雨兒》中,那位口齒不清、患老年痴呆的母親和孝順的女兒令我難忘。母親雖然患病,卻一直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兒女。不斷重複的對話,不厭其煩地敍述。作者輕聲的話語中,除了對待母親的耐心外,更多的是無比的心痛和難以言喻的酸楚。辛勞一生,年邁的母親竟連自己的孩子都無法辨別。

《寂寞》一文中,讓我認識了兩種寂寞。一種是孤身一人時,難以言喻的孤獨。另一種寂寞,或許是獨自一人面對事物,卻不感到孤獨的修行過程。就像《湖心亭看雪》中,張岱獨自欣賞茫茫大雪,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卻不感到寂寞。

淚水“嗒嗒嗒”打在乾淨的頁面上。“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是的,家庭的温馨,不是一間空房子可以給予的。對於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而言,家是有愛人温度的地方,是有孩子歡聲笑語的地方。但是時光飛逝,小鳥學會飛翔,早已離去。伴侶在天空對你露出若有若無的微笑。家,未必找得到了。

兄弟情,友情,愛情,親情融於《目送》中,酸甜苦於心頭徘徊。

《目送》讀後感 篇5

“説白了父子倆母女倆一場,只不過是代表着你倆的緣份便是一生一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越來越遠。隨後,它用他的背影對你説:不必追!”——《目送》

喜愛龍應台並不是由於她委婉,細緻的藝術手法吸引住了我,只是在她的書裏找到另一個自己。

我第一次見到這本書的小説名字——《目送》,就感觸頗深:或許僅僅一種行動,一種眼光,一點執念,冥冥中卻包括着出乎意料的慎重考慮。“目送”看起來簡易,但它連同着父母給你的愛和這些沒法言表的辛酸。

我還記得她在書裏提及過:自身送孩子前去英國,在檢票處,她緊抱孩子,感覺自身變成孩子的阻攔,他不會再像剛進中國小的那般靠自己了。從而,我想起了自身:父母長期在外面,僅有新春佳節時才會回家了一趟,並待上幾日。每一次,她們又要出門時,我便覺得深深捨不得。但是見到龍應台那樣想,我便搞清楚:我何嘗不是她們心裏的壓力呢!

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在目送與被目送中渡過的呢!僅僅我出世到現在都還沒覺得到被目送的味道,向來都是我目送他人離去。有一些事兒,你不想,但就那般發生了。大大家常常不專車接送我念書,只有我自己上幼兒園的情況下,會專車接送我上放學,但是,就是我看見她們擺脱幼兒園,直至她們的身影消退在我的視野裏。也有如今,父母儘管每一年都是會回家,但是陪我的世界都很短。她們的暑假僅有幾日,又要忙這忙那的',陪我的世界就過慮得寥寥無幾了。她們每一次走全是“鬼鬼祟祟”的,不願被我發現了,但我已經並不是小朋友了,每一次我都是在窗邊看得一清二楚。我能感受到,龍應台那時候的體會——送出小孩時的情緒,那類“有話説不出,有淚流滿面下不來”的覺得。

人的這一輩子,只不過便是在一次次目送中留有一生一世的直接證據。

《目送》讀後感 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目送》裏的一段話。或許是已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有了孩子,再讀這段文字已沒了幾年前的漠然,這短短的幾行文字彷彿有了力量,直達自己的內心。年少之時,父母目送着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遠行,成年了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遠行。生命就是這一次次目送中延續。只是這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伴隨着愛與不捨和愁緒。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温婉,也有不捨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説對父親、兒子的眷愛。一邊是父親的遠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經是英姿勃發的父親,走完去往天國的最後一程。一邊是兒子,鬆開媽媽的手獨立行走,到長大成人,一次次走向遠方,消失於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

作者柔腸百結,終於慢慢地、慢慢地領悟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於是,作者幽婉慨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就這樣,生與死,別與離,作者用文字透露內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還有微妙與細膩,無奈與難捨。

書中,龍應台敍述質樸,有款款深情,也有萬丈豪氣,有些冷,也讓你温暖無比。她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如花枝春滿,讓人悲喜交集。剛柔之間,漫溢出幽微與深邃,憂傷和美麗。

再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們無法盡覽,但對親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悽清與渴望,卻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合上書本,《目送》再難讓人忘懷。

《目送》讀後感 篇7

今年寒假作業太多,外出活動更多,我終於擠出時間終於看完了龍應台的《目送》這本書,這是作者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表達了“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相當深奧,讀了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領悟。

這本書與其説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比如作者説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作者看來,“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對作者的這番感歎,我深有同感,不管是否相信,只有送別時的心情更讓人無奈。等到我們長大後,擁有了年輕時想要的一切,才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已經老去,夥伴也都忙着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就學會珍惜與父母之間這份難得的親情緣分。

通過讀這本書,我還學會了獨立,父母不應過多照顧孩子,孩子更不能過於依賴父母。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認為,父母不幫忙才是對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書中關於母親目送孩子遠去的描寫,非常讓我感動。作者寫道,“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她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我想,這本書除了我應該看,我的父母也應該看看吧。

願我和作者一樣,珍惜親情,在目送的考驗中成長!

《目送》讀後感 篇8

從牙牙學語,到長大後的獨立生活,這期間的十幾、二十年,你與父母的關係又會發生什麼變化,是像朋友之間的親密一樣,還是像陌生人一樣的冷漠?

還記得小時候,上幼稚園時,總是父母接送你,一路上你嘰嘰喳喳説個不停,滿心歡喜雀躍。長大後,你總是一個人在學校和家做着有規律的往返運動,久而久之,你感到落寞。因為你認為你失去了父母對你的關愛,你不再佔據家庭的中心位,不再是父母關注的焦點。但每當你離開時,是否有過回頭望一眼——那個在後面默默目送你離開的人,是誰?是你的父母!你自始至終只有抱怨,卻從不曾回頭看過。

你有替在後面目送你的父母想過,他們會怎麼想,你連一個回頭都不曾給予他們,難道他們不會感到傷心與無助嗎?他們也只能苦笑着説:“我的孩子長大了,我是管不了了。”

當你每一次一個人出門,你的確感到傷心,難道父母就不會了嗎?請你回想:當你與父母坐同一輛車的時候,你是摘下耳機聆聽他們的傾訴,還是戴上耳機,與他們分隔成兩個世界的人?又或者,你根本就不願和他們坐同一輛車!

你這樣的舉動,他們不會傷心嗎?他們不會悲傷嗎?他們不會痛心嗎?他們……你自顧自地以為只是不想聽他們傾訴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那你知道父母心裏又是怎麼想的,也許只有在你當父母時才會體會到,也許你轉身回頭就能懂得。

天初亮,十一二歲的小男孩走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那小孩似乎在抱怨着什麼。破曉的風將雪般的柳絮揚起再緩慢飄落。向他身後望去,有一位比前面那位小孩身材略高的身影,我可以從他的眼中讀出對那小孩的'關心,而那小孩從未回頭望過那人,那是他的父親。在灰濛濛的天色下,他卻只給父親留下了一個蒼涼又倔強的背影,上面烙印着三個字:不必追。

直到現在,才明白:所謂父母兒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中漸行漸遠。親愛的你,你該明白,你的身後一直有這世界最堅強最温柔的目光。而你卻未回頭給他一個温暖的微笑罷了。

《目送》讀後感 篇9

自古以來,愛,一直處於文人墨客們的論壇頂峯。上有孔孟儒家學説的“五倫”,下有孟郊的遊子吟。而位居五倫之首的“父子之親”及父愛,被廣為傳揚與歌頌。

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沒有誇張的累贅。《背影》,這篇不過短短一千字的散文,被朱自清用一件小事寫得令人無不動容與稱讚。背影是一篇回憶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自己成為父親後,自己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後,理解了父親當年的不容易,從而回憶起八年前父親送自己去車站時的場景。冬天,父親丟了差事,祖母的首飾也典當給了商鋪,而父親和朱自清由於新老思想的碰撞也鬧的很不愉快。朱自清那時並沒有明白:家裏的重擔父親獨自一人默默地扛起,而他還在嫌棄父親説話不漂亮,認為失了顏面。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還不忘給他定製一件紫毛大衣:‘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背影給我的共情很深,朱自清把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描繪的栩栩如生,我好像在朱父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但好像又沒有。和朱自清,林海音家不同,家裏的點點滴滴都是母親在不辭辛勞的打理,而父親就像一個家的'舵手,掌握着大的方向,做着重要的決定。稱讚母愛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而讚揚父愛的就顯得少之又少。母親很偉大,但父愛,在我看來也很偉大。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最欣賞目送的一點,是作者龍應台略帶悲感的文筆。有人稱目送為“生死日記 ”,記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與憂傷,如掛在黑夜裏的明月,似燭光冷照四壁。目送穿插描寫着關於送別的故事,清晰的帶出‘人有悲歡離合,孩子長大了就要離開父母’這殘忍的真相。

龍應台因常年離開家鄉,親人極少的原因下,到五十多歲才直面死神。隨着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失智,她逐漸理解到大自然的殘酷,辭掉台灣文化部長的職務,迴歸故鄉,照顧老母。我想,她做出這一決定時已經釋然。她看慣了世間爭鬥,嘗慣了美酒佳餚,再也看不上繁華和富貴的虛假。迴歸故鄉,賞一樹臘梅,品一杯苦茶,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目送》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我讀了龍應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深,尤其是《目送》《母親節》這兩篇文章,讀完後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些話出自《目送》,讀來既令人心酸又無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逐漸長大了,也慢慢獨立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那個向媽媽撒嬌,動不動就問為什麼的身影已逐漸遠去,換來的是獨自尋找答案,一個人作出抉擇的背影。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們承受父母不捨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在《母親節》中,龍應台寫到“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絡裏,‘母親’是被他們歸入垃圾或‘資源回收筒’那個類別裏去的.。”更有安德烈發了一篇“與母親的經典對話”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看完後,我深深地責備安德烈,怎麼可以這樣傷母親的心,但同時,我也反思。自己有時也對母親的關心和嘮叨產生厭倦,雖嘴上不説,但心裏還是有點討厭,覺得怎麼老是説一樣的話,重複又重複。也會有跟安德烈一樣的心理,但事後想一想,這是為我們好啊!

14歲的我讀這本書或許還不能真正領悟、體會,但我知道,我總會經歷的,隨着我一次次的蜕變和成長,我會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親人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目送》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 篇12

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題記

帶着釋懷與生命的和解,龍應枱筆觸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纖細描寫出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當我親臨這篇文字海洋之中時,帶給我的是當下的感動,亦或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對於曾被餘秋雨大師評價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優秀文化建設者的龍應台來説,在她的筆尖之下,無不散落着深情動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對待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愛與虔誠。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來描寫諸多生活中的濃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來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正如《目送》中所現:“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這本書中作者在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親情關係交織中經歷了諸多的目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着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説:“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着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沒有着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温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裏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

《目送》讀後感 篇13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龍應台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這一評價確實很貼切。

中學讀朱自清的《背影》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時年紀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時代隔的太遠,總之,朱對父親的那種感情,在當時的我的心中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可《目送》不一樣,因為80後的我們開始準備成家立業,準備擔起職責,父母能為我們做的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思考怎樣讓他們安度晚年。所以,讀她的故事彷彿能夠看到10年後的`自我。

龍應台,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這是個堅強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國語言,在政壇中叱詫,可光鮮的背後她也是個普通人,為人子,為人母。應對中風最終離她而去的父親,應對老年痴呆的母親,應對在法國的孩子,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這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當把整本書都讀完,回頭才開始明白《目送》這個名字的意義。一家人的悲歡離合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目送。小時候,總是父母目送我們離開,那種目光出此刻學校校門口前,出現火車月台上,出此刻機場安檢口,我們總是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他們不能挽留,只期望自我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此刻,當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的事業了,有了自我的家庭了,才發現父母正在漸漸走遠,在我們的生命中。

想帶着她看電影,電影院裏的僅有武打,恐怖,懸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劇,適合老年人的柔和的電影少的可憐;勸她買幾件新衣服,她説沒有適宜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進百貨商店,琳琅滿目的服裝,淑女裝,男士專櫃,兒童天地,唯獨沒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關注,從人們的心中消失。

想為他們做很多事情,想留他們在身邊,可每次回家看到他們變白的頭髮;看到忙碌的廚房裏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亂;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裏就是一陣陣酸楚。歲月正清楚地告訴你,他們在離你遠去,而你無能為力,唯有目送。這種折磨,是一種痛。

標籤: 讀後感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vw3r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