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優秀15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優秀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優秀15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我讀高中時一位好友送我的生日禮物,因為那時候這本書正是熱銷的時候,很多的報紙雜誌都登出評論,説這書如何如何的好,有益身心,但那時的我只一味沉浸在武打、科幻中,看到這本到處都透着哲學味道的書籍,腦袋都大了,避之惟恐不及,但好友的心意我倒仍很在意,好好的鎖到了書櫥裏。這次國慶回家,閒着,便順手翻起學時的書籍解悶,不經意間便看到了這本《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全書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寶貝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一説。這整本書就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這本書和偵探小説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幾小時看下去。

就着“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着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融匯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而在一本小説裏,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祕裏。

我一直不喜歡哲學,因為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不切實際的學問,而且生澀難懂,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從來就不瞭解哲學。“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説”,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説,但也是一本系統地涵蓋各種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着小説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我越來越深入的瞭解了以前從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瞭解了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特色,沉迷於永恆的形式,亞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親身體驗世界的決心。

《蘇菲的世界》無疑給我們中國的很多不暢銷的哲學著作敲了鍾,或者是指明瞭路。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自身都認為“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並以自己能用艱澀的語言描繪為榮。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哲學理論只能專供教科書使用或大學生寫論文時作為抄襲的“寶囊”,卻不能普及和推廣,那麼哲學理論的創造又有什麼意義呢?《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甚至多麼平凡。

看完後,我不禁又想,以我現在的應該説還算成熟的思想去看這本書,我有這些共鳴,那麼當時尚是高中生的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否會想到應該把現在的很多哲學、歷史書籍串在一起,可能更有利於考出好成績?呵呵,只是此時非彼時,幸虧那時錯過的一本書,今天又補上了。

我重新把《蘇菲的世界》放會到書櫥中,準備等再過幾年,有了閒暇工夫重温一遍,或許又會有不同的感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説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説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麼關係,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於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麼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於《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祕類小説……“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

之後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扣一環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祕小屋,就這樣神神祕祕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後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麼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才開始揭祕。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也許作者想説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説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麼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説不是很可愛麼?做一回小説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説一點關係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現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當我拿到這本《蘇菲的世界》的時候,一看這個書名,我以為是一本少年成長類的書籍。然而我翻開書本,開始閲讀的時候,仿若我就是一個無知懵懂的小孩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裏面的一切都讓我驚訝不已!這是一本哲學書!一本我以前從未想要了解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在看此書之前,哲學的世界至於我來説猶如那遙遠的外太空,遙不可及,也絲毫無興趣觸及,但是這本書卻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蘇菲的世界》講述的是14歲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康德、從祈克果到費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跟隨着蘇菲的腳步 ,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熟悉又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説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在我理解中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笛卡爾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想法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質疑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他唯一肯定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質疑。正因為他一直在質疑,説明他一定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而他的不斷思考,就説明他一定是一個思考的存在者。這句熟悉的話語卻一直讓我很疑惑,人為什麼一定要思考才能存在呢?難道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了嗎?我又不斷地反問自己,難道我停止思考了,我就會消失了嗎?但是真的有人是一直不思考的嗎?像植物人,雖活着,卻也死了。如果我運用哲學的思維,那麼就能解答此問題了。人活着,就該思考,生活才更有意義,世界才會有思考的生存者;否則像行屍走肉一般,生與死又有什麼區別?

同時,我又不禁在想,難道我們一直在思考,生活就一定有意義了嗎?答案又似乎是否定的。現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人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人神經出現了問題,做出一些自殘或傷害他人的事;有些人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自殺。或許他們沒有領悟到世界的意義,或許他們厭煩了這個世界。

我記得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媽媽便轉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這時,爸爸突然飛了起來,懸在了空中,僅有2歲的孩子看見了什麼表情也沒有,但是當媽媽轉過身來的時候卻嚇的暈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映呢?我思考了一下,那是因為媽媽知道人是不可能飛起來的,因為地球有萬有引力。這是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社會規則固化了我們的思維,只要超出了理解的範疇,就接受不了。而孩子卻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他還沒有受到思維的固化,只有一顆好奇探索的心靈。那就意味着人越是成長,思想受到固化,就不愛思考了,自然就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就容易厭倦,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而當我們帶着一顆好奇心去思考時,我們自然會明白得越來越多,而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哲學也可以那麼地接地氣,那麼地平易近人,那麼地貼近生活!只有哲學才可以打開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才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

這是14歲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後收到的一封神祕的信。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瞭解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學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這是《蘇菲的世界》裏的內容。《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通過哲學導師艾伯特向一名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的過程,介紹個哲學的發展史。改書自1991年出版以來,長期雄據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截止到95年5月,該書便以創下120萬冊銷量的天文數字。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生哲學史,它不僅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而且還對人的'發展——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梔燈。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世界級作家喬期坦,賈弗。他的作品以《蘇菲的世界》最為著名。

我起初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現在才發現哲學是最接近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接近的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秩序與自由等。哲學給予人們的是智慧,是使人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改變。哲學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示,使人產生改變,使人更超越更具智慧。哲學的發展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説是在看哲學史,不如説是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發展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為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在熟悉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更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美國的《新聞週刊》曾這樣評價這本書:該書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未曾修習過哲學概論的人可以把他作為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對於學習過此門課程但以忘卻大半的人而言,本書則是温故而知新的知新的得力之作。

由此可見,《蘇菲的世界》在哲學上的意義深遠而悠長。哲學是做人的智慧,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且此書將深奧的哲學描述的較為通俗,是一本很好的讀物。

《蘇菲的世界》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來寫哲學,也通過導師艾伯特引領小女孩走入哲學殿堂來向讀者介紹了哲學的發展史。書中描述的哲學導師艾伯特也是此書中的關鍵人物,他對小女孩的指導是成功而有智慧的,他自己就是哲學最好的代名詞。

在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是被大眾所承認的。其實,哲學和科學是缺一不可的。哲學沒有公式來精確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覺悟的。科學給予我們的是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的是智慧。

《蘇菲的世界》所表達的有很多,我所領悟到的不過是些許皮毛。無論如何,哲學的智慧是該每個人都去學習和探索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書中藴含的哲學道理智慧無窮。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應該好好去看看這個世界,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哲學是什麼?在以前就聽過“哲學”這個詞語,但是從來就未仔細想過它是什麼,看過《蘇菲的世界》後,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問題就是那些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所要探討的,乃是自地球有人類以來,人們就辯論不休的問題。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小事,這些像是宇宙、地球與生命是如何產生的之類的問題,這是每一個文化人都關心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你也無法在百科全書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這類的問題,但是當每一個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滿足了,還有一些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裏。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有一顆赤子之心,一顆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兩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們有好奇心,人們多於為什麼會活着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這些哲學問題產生了。

關於書中提到的.魔術師從帽子中變出小兔子的小把戲,可以藉此打個比方,這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帽子里拉出來的那隻白兔,只是這隻白兔體積極大,因此這個過程要持續好長時間。所有的生物都生於兔子毛的頂端,他們開始時會對這場戲法感到不可思議,但隨着年紀漸長,他們會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處。畢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頂端,他們更喜歡安逸的毛皮深處。但只有哲學家例外,他們會踏上這危險的旅途,雖然中途有人掉了下來,但從那遙遠的古希臘到現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從我們被母親生下的那刻起,我們漸漸長大,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左顧右盼,好奇地想觸摸每一樣東西。所以如果是一個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頭浮在空中後,吃驚的一定是那個大人。孩子們會對一樣東西表現出幾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漸習慣,變得像那些大人一樣。這真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事,在他們未具有哲學性思想前,他們就喪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習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們對於日常小事斤斤計較,而對這類更重要的問題視而不見,就不免想到未來到底會怎樣。

如果你去問一個人(尤其是大人)“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會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後也不會認真回答他。只是因為這種問題似乎沒意義,大家都認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麼。這樣一説好像很嚴重,可這就是眼下的事實

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有好奇心,這就是哲學家。如果無法判斷你是孩子還是哲學家,那麼你已經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了,以至於不會對他感到驚訝了。

蘇菲在14歲的時候在神祕人的帶領下去嘗試思考這個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祕人攔下,帶回到兔毛頂端。我現在剛好也是14歲,雖然無法有和她一樣的經歷,但這樣一本書無非也是一個警告。

像孩子那樣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稜角,不會變的圓滑世故,保持對一切的好奇心,不過分習慣這個世界,這是14歲開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許久沒有沉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之前聽過一句話,大約是這樣説的:如果時日長久不讀書,也沒有心生愧疚,那麼這個人就無藥可救了。好在我還有愧疚之心,想來我還“有藥可救”。

好不容易閒暇下來,有時間去讀一本書了,遂決定與鄉村教育家的小夥伴們一同讀《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鉅著,它既是哲學,也是小説。“哲學從不指導生活,哲學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學家一樣辯證這個世界,我只尋一顆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過本書的引導,思考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安寧,過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對自己的心靈、精神進行修煉和提升。

其一,活着的意義

活着的意義,這是蘇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每當蘇菲專心思索活着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反過來説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蘇菲的祖母在生病後説過類似的話。她説:“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可貴。”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瞭解,能夠活着是何等的福氣。

八十六歲的奶奶,已經走到了風燭殘年,她總愛絮絮叨叨地講她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記不清是第幾次,奶奶在絮叨的時候滴落了淚珠兒。一個八旬的老太太,白髮、褶皺、佝僂、滿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時候,聊起兒孫後代的時候,她流下了渾濁的淚珠。她愛説,那時她很年輕,能做地裏好多的活兒;她愛説,她親手帶大了五個孩子,有兒有女才是好;她還常説,看見最小的兩個重孫,心中不由地感覺疼愛。一畝田、幾棵樹、殘餘的夕陽……這些都可以是她落淚的原由。

每當奶奶絮叨的時候,我不忍與她多説,卻又想與她説説。我知道,這是一片枯黃的葉子,提前看清了泥土的走向;這是一個日漸衰老的人,把不捨存放在淚珠,把熱愛安放在乾癟的胸膛……

其二,柏拉圖“永遠的真善美”

柏拉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他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質的、真實的、真誠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這是文明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境界。這亦是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裏,當我從門前的空地經過,陷入孩子們流動的潮水,看見一串串小小的笑臉,看見翻飛的跳繩和雞毛毽。這時候天空晴朗,風移動着幾片雲影,這時候我就覺得孩子們是純真的、是快樂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着太陽出發,去往學校。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過眼簾,去往身後。輕輕地,從眼睛滾出一顆淚珠,掛在睫毛,晶瑩、剔透。它折射太陽的光芒,塗抹着那些雲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於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覺到滿目繽紛陪着我走了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後是我們所得到的快樂。它推動着人類社會進一步往更高形態發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如果遺產是物質的話,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但如果遺產是精神的話,那麼它不但不會同時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髮揚光大。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只能滿懷敬仰之心,卻無緣見哲學之廬山真面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可是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卻為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雪球般前進、壯大,而人類只得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我在尋覓,尋覓一種載體、一種形式能令人毫無倦怠之感地穿梭於哲學的長廊之中。我想一部書恐怕難以擔此重任,因為記錄哲學、見證歷史的文獻題材作品對於尋常百姓而言,無疑是味同嚼蠟的。但是,有困難才有奇蹟,人的智慧與力量在勞作與發展中,常常釋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從教多年的作家完全採用偵探小説的構思,卻將整部哲學史清晰地、絲絲入扣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它不是來自歐洲哲學的源頭希臘,也不是東方龍的傳人,更不是好萊塢的天才劇作家。他的家鄉在遙遠而恬靜的北歐——挪威。令人難以置信,在幾乎沒有任何哲學底藴的冰天雪地,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作家。當然還有他那部震顫了哲學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學作品。

如果你是一位書迷,那麼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喬斯坦?賈德帶着我們走進《蘇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學。作家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而正當我們略顯疲憊之時,本書的副線卻又使人精神為之一振。我們沿着蘇菲的足跡尋找神祕的老師和從未謀面的席德。主線與副線自然交織,渾然天成,足見作家藝術修養之高。但更令我們歎為觀止的則是:作家靈活而嫻熟的運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哲學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觀點、探究哲學的真諦。《蘇菲的世界》是將藝術與學術完美結合,通過我們熟悉的載體傳達我們陌生的信息。

讀者彷彿又回到了古希臘,聆聽蘇格拉底的教誨;猶如置身於中世紀的古堡,見證黎明前的黑暗。我們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啟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台。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及至。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個又一個不解的哲學命題留給了後人,把一部又一部經典的傳世佳品賜予我們。哲人用藝術的口吻教導生靈,文人用理性的筆觸感染靈魂。我們的祖先在遺留寶貴精神財富的同時,更把彌足珍貴的鑑賞之道傳授於世。賈德是繼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蘇菲的世界》的的確確是嶄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夢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歎的世界。賈德使我們有幸一睹哲學之貌,願他的後人能見哲學的精髓!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這個假期,我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我們帶進了哲學的世界,讓人通過思考“你是誰”、“你從哪兒來”這類哲學問題,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書中哲學家艾伯特和他的學生蘇菲在研究學習哲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童話故事中的人物,經歷了很多超自然的現象。其中,一個名叫艾勃特的少校不停地給蘇菲寄生日賀卡,讓蘇菲幫忙將賀卡轉交給少校的女兒席德,蘇菲驚奇地發現自己和席德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有一天在逛書店時,他們發現了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在讀這本書時,他們再次驚奇的發現,書中描繪的內容和他們現在的生活一模一樣,而且他們還發現,他們現實中的生活竟然完全按着書中的內容在進行和發展着。

因此,他們推斷自己只是艾勃特少校創造出來的書中的人物,他們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最後成功地從書中逃了出來,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他們發現,在這個世界中,他們能夠看得見那裏的`人,但那裏的人看不見他們。在這個世界裏,他們找到了席德和他的父親艾勃特少校,而這時席德正好讀到了《蘇菲的世界》最後一頁,這頁的內容描寫的正是蘇菲找到了席德和艾勃特少校。

書中還有一個神話故事讓我陷入了思考,一羣人住在地下洞穴中,他們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腳都被捆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後壁,在他們的身後是一堵高牆,牆後面有一些人形生物走過,手裏舉着各種不同形狀的人偶,由於人偶高過牆頭,牆與洞穴之間還有一隻火炬,這些人偶則會在洞穴後壁上投下了明明滅滅的影子。在這種情況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這種“皮影戲”,他們自出生以來就這樣坐着,因此他們認為世界唯一存在的只有這些影子了。

有一個穴居人設法掙脱了鎖鏈,他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洞穴上的這些影子從何而來?當他轉身看到牆頭上的人偶時,他終於明白原來過去一直看到的都只是影子,他爬過高牆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還有藍天、白雲、鮮花、陽光,於是他再次返回洞穴告訴同伴,外面世界是那樣的美好,可以一起出去享受,可他的同伴卻認為他是個瘋子,最後把他給殺了。

書中的故事引起我的深思,我們是不是書中的人物?如果是的話,我們身處其中的這本書,究竟什麼時候會被寫完,而書的結局是什麼……

《蘇菲的世界》還描寫了很多哲學史和哲學家的故事。你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我們看到馬就會認出來,而馬並不是都長得一樣,可多少不一樣的馬,我們都稱之為馬。柏拉圖認為,這是因為在我們出生時心中對所有事物都有一個模子,我們參照心中的模子馬,認出來面前的就是馬。而他最出色的徒弟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是因為先有的馬,人們看到馬後,才會在心中映射出來馬的模子。

而哲學家是怎麼產生的呢?舉個例子,魔術師變魔術,他可以從一個空空如也的帽子中拉出一隻兔子,我們不會奇怪,因為魔術師做了手腳,所以會造成我們眼中的這種非自然現象。如果我們把人類比作魔術師拉出的兔子身上的細菌,我們出生時站在兔子毛的頂端,對所有事物都好奇,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好奇心漸漸被打消,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慢慢地就在兔子皮上安家樂業了。

而哲學家卻永遠保持好奇,放棄了舒適,不斷向兔子毛的頂端進發,就是想要看清魔術師的面目。

所以,保持好奇心,追求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讓我受益頗深,不僅讓我瞭解到了哲學這門學科,還讓我學會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們向兔子毛頂端進軍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在看《蘇菲的世界》之前,就聽很多人説這本書很好看。要是單看書名,幾乎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本講哲學的書。所以,在書香博客的任務下達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讀這本書。結果,買了這本書後,感覺被騙了。《蘇菲的世界》是掛著故事之名的哲學書。

所謂的故事就是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快過15歲生日的小女孩蘇菲,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着小女孩的小日子。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不請自來的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導引下,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她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稱得上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它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從幾千年前的北歐真話,古希臘神話講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談到了當代哲學的潮流。時間上跨越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直到近現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哲學巨匠也在書中依次粉墨登場。從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現代哲學之父卡迪爾,再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隨後是“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黑格爾,再後是十九世紀中後葉的馬克思、達爾文以及同時代的尼采,最後法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傳奇人物薩特。

從哲學書來看,《蘇菲的世界》在創作出版後不久就成了暢銷書並被譽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藉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本書在闡述哲學觀點時運用的例子生動有趣;書中通過一個女孩的角度來思考哲學,增加情切感,使哲學更易懂;寫作方式很有創意,哲學家通過書信來教導哲學,此外,書中有書,故事中有故事。

對於這一點,我真的很欣賞作者喬斯坦賈德,他一定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我很喜歡他對“哲學是什麼?”的解答: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真是太生動形象了。

這本書可以説是我課外看的第一本學術性的書,收穫還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也沒有想象中難懂,它還與科學有着一定的聯繫,是一門值得學一下的一門學科。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宇宙就像魔術師變出來的兔子,人類是毛皮深處的微生物,哲學家們努力順着細毛往上爬,想要看清魔術師的模樣……

“世界從何而來?”

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打破了蘇菲安靜穩定的生活,一件接一件的怪事,令這個14歲的女孩被迫捲入了一場哲學與真理的洪流。翻開這本書,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蘇菲的世界》。

蘇菲是一個即將過15歲生日的女孩,她收到了來自一個神祕人物關於哲學的信,從此開啟了她的哲學課程。在她的世界裏,漸漸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萬物由細小的分子構成,蘇格底拉,索拉圖,耶穌等等的哲學理論,以及詭辯學派的預言……這一切的一切,使蘇菲很快地得到成長,也更深入地瞭解了這個世界。

她認識了那個給她寄信的人——艾伯特,也認識了一隻聰明可愛的狗狗——漢密士。她的好奇心讓她發現了很多很多祕密,這也讓艾伯特對她刮目相看。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從蘇格拉底講到達爾文,從古代雅典講到講到啟蒙運動......哲學的種種在我們面前平鋪開來,一覽無遺。

無趣的哲學知識被作者強硬地塞進了一本書裏,同時,作者以海軍教官和他的女兒席徳為線索貫穿全文各個地方,設置懸念,引人迫切地想讀下去,明白真相。

但是,伴隨着這一切的便是一封封寄給席徳的信。這一封封信不斷被蘇菲收到,同時,她也發現了許多關於席徳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席徳是誰?除了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蘇菲還困擾在這些奇怪的事情裏。

在一次次和艾伯特的交流裏,她知道了這些事情都是來自一個海軍教官。海軍教官將這些信寄給自己即將過15歲生日的女兒——席徳,而那些物品則是席徳不小心弄丟的東西。漸漸的,蘇菲發現自己的周圍包圍了關於席徳的`事情,甚至有人還會衝她喊席徳的名字。

“他就是上帝。”

艾伯特對蘇菲這樣的解釋,讓她更加焦慮。時間越發緊迫,情節越來越激烈。蘇菲明白了自己所處的世界不過是海軍教官送給席徳的一本書裏世界而已。

蘇菲完全可以留下來繼續過她的安逸生活,但她想知道真相。她背離了親人,朋友,勇敢地與艾伯特逃離了這個世界,向着真理靠近。在他們的世界,萬物由席徳的父親操控,他就是那個世界的神。而現在,他們已經脱離了那個世界,回到了現實。

這本書的作者,將生硬的哲學知識硬塞進一本書裏,並利用寄給席徳的那一封封信連接全文,全篇展現一種懸疑風,吊着讀者的胃口,讓讀者不願看哲學知識,卻又想知道事情的發展而不得不跟着蘇菲學一遍。

艾伯特曾説過,也許席徳也是一本書裏的一個人物。這句話是一個隱藏的亮點,在蘇菲的世界裏,海軍教官就是他們的上帝他們的神,但在席徳的世界裏,他只是一個普通,在他們的世界裏也有一個上帝一個神,而那個上帝在另外的世界裏不過是個普通人。萬物包含萬物,世界包含世界。而哲學與真理正像那些世界外的世界,等待着勇敢的人類去探索。

同樣的,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不曾接觸過的知識,瞭解到哲學的涵義。更能夠堅信一點:哲學需要不斷地探索,只要永不放棄,真理離我們並不遙遠。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題記

——蘇格拉底是誰?蘇菲又帶着好奇心拆開了艾伯特給他寄的信——自從蘇菲收到一連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學,這次是名為《蘇格拉底》的信,我同蘇菲一樣,對蘇格拉底產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沒有人能夠比蘇格拉底更智慧了……”蘇格拉底聽到這句話後放聲大笑,搖搖頭,他説自己是無知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無知嗎?至少他們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們的選擇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樣產生而又怎樣毀滅的。

很久以前,蘇格拉底讓他的學生們做一件事:讓他的學生們穿越一片麥地,從中採摘一支自己覺得最大的麥穗。可是,學生們從麥地的頭走到麥地末,有些學生手中的麥穗太小了,有些學生手中壓根沒有麥穗。

哈!手中小麥穗的學生想——有麥穗的總比沒麥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學生想——與其採摘這麼小的麥穗還不如不採!從中足以可見,人類的滿足欲、貪婪欲有多麼大!

有人想問哲學家:您覺得您智慧嗎?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萬個問題更具有意義:——我是無知的。

我們可以明白:一個自認為具有無限智慧的人還會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嗎?一個自認為無知的人難道不會永不放棄?

在每時每刻,請不要忘記——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理就是這樣誕生於“無知者”的腦海中的。

在人類洋洋自得的時候,人類的無知毫無保留得呈現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的時候,亦是如此。

沒有一個真理的指引,個個自認為擁有智慧的的人都將變得無知愚蠢,從此智慧與無知的界線變得模糊而不清了,人類也沒有什麼智慧可言了。一個個狂妄自大的智慧者們指揮着謙卑的“無知者”,不錯,社會就是這樣腐敗的。

就如同蘇格拉底的死,他是為真理而死的。蘇格拉底毫無疑問地覺得:他的生命就是為了追求真理,他甚至願意付出生命,讓狡猾貪婪的人類真正明白他們是最為愚蠢無知的。蘇格拉底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他從一個社會底層出發,用他的無知來衝撞“智慧”的統治者們,最後卻被腐敗的社會判處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藥——人類又用自己的雙手毀滅了一個真理。

“無知”的蘇格拉底怎會向智慧的統治者們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蘇格拉底正確的見解導致了他正確的'行動,他自己就是擁有真理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自認為智慧的人的無知的行動造就了腐敗的統治,自謙為無知的人用智慧的舉措鑄造了永恆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沒有正確的見解就沒有正確的舉措,沒有正確的舉措就沒有偉大的真理,沒有偉大的真理就沒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內心會有一種聲音:我是無知的,然而,我又要讓真理公開於世人的面前,我要讓世界充滿智慧的共鳴。

如果我説真理是一曲動聽的大合奏,那麼無知與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個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樣,,那麼動聽,卻沒有瑕疵。

學會追求真理,懂得捨棄“智慧”,最後,做一個真正的智者——蘇菲明白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説,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説是哲學史的介紹,但並不是很側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對關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後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介紹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後,對於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理解並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作者採用的手法與其説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介紹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説是為了激發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因為本書小説的情節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於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説,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裏虛構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為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後後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採用像《盜夢空間》裏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説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為第一層,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為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為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先假設我們站在蘇菲的世界,即第一層世界,那我們也會像喬安的爸爸一樣,在聽到艾伯特説我們並不存在時感到憤怒。因為我們覺得我們能感受到一切,我們用手拍桌子手會疼,我們經過一生那麼多年的時間。但事實證明,它們只不過是少校的思想產物,它們所謂的感覺不過是少校給予它們的讓自己以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給了它們存在的“理型”。但後來蘇菲他們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呢?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的是在介紹柏克萊等經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並不能證明她是虛構的,她一直以為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的。回到我們剛才説的`,蘇菲是怎麼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合當時給我們介紹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並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因為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於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説説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於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後蘇菲他們再借着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説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而對於像我一樣什麼都不懂的讀者來説,我從讀這本書開始就同蘇菲一起上起了哲學課。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着“神祕老師”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

記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學是那麼的深奧,那麼的遙不可及,好像並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識而是在象牙塔頂端的學者才有權研究的學術。然而看完此書,我的觀點改變了。應該説,生活之中哲學似乎無處不在。而我內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學的定義一下子也變得清晰起來。在我的理解裏,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同時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能是看作對於哲學的思考。這又回到了那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問題過於瘋狂,因為他們會告訴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來就存在的”。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嗎?事實上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説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當然這隻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並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就順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則,當他們不再有想孩子一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樣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麼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

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學,便不願離開温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願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是否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的答案是:掙錢養家,這是非常重要,可能有部分虛偽的人回答是學習最重要,但這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説過,可能你今天晚上躺下來,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把“終將有一天會死亡”作為前提,從自身的良心出發,捂着胸口告訴我,對你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你是否會認為享受生活很重要,認為保持快樂很重要,認為處理好人際關係很重要,認為及時表達你的愛很重要?所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讀了這本書後,我想我對了哲學有了新的認識與頓悟,但也有許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令我驚奇的是,才將近15歲的蘇菲能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所説的。因為許多地方我沒法一下子明白,或許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別,我在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解説的哲學史中有些費解。但我想我還會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閲讀中理解它們的。就像艾伯特説的:“哲學便是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問題雖然不能得到答案我們還能思考,很多事情雖然不能達到目的我們還有過程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並且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生命源起於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學早已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生命這樣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東西。但是生命會是一成不變的嗎?還是……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後,便拆開了信封。裏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着: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後,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麼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麼渺小,世界也那麼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願意這樣反反覆覆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於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裏,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蘇菲坐在石階上,她同我一樣,空虛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那麼一點點的慰藉。那麼一瞬間,蘇菲的生命與價值終於有了交接,而回轉一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嗎?

什麼?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麼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迴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迴,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彷彿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着蘇菲的心絃,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宏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願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製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後來,人們為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後的故土,我的生命終於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讚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後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於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後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乾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櫃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擦乾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熱浪頑劣地四處流竄,遲遲不肯消散,夜晚的濕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權,分寸不讓。煩悶的躁意在胸腔膨脹,黏人的濕熱從尾框如蛇般鑽入脊樑。

孩童盡興的歡呼開蕩在原野,母親站在門前眺望,聲聲催促拉開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暈染的雲浪從天穹湧現,青山頂與遠天際嚴絲合縫,夜的暗色模糊了輪廓,山與天就這樣忘我般依偎,其間不慎泄了點的缺口,風聲簌籟,樹影婆娑,萬物靜默如迷。

不經意間,風舌捲起書篇的頁腳,一頁,便是一個世界。

“哲學”一詞,寫起來不過寥寥幾筆,但若非要闡釋其中的內涵,哪怕僅僅選取其九牛一毛,翻來覆去地提練萃取,最後呈現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難以橫渡的瀚海。

我們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啟示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默認了人類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質,懷疑其原理。為什麼有人類,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被選擇向更高級智慧演化直至演變至如今的整個人類種族及其意識形態的是人類而並非其他物種,諸如此類抽象卻真切存在的疑問太多太多。

人們以其敏感的靈魂,通透的.心性,天賦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學”的大概輪廓,其中極少數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獨厚的靈性打通了這個體系的部分脈絡,在這之中又有佼佼者連貫脈絡,暢通結構。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一個體系逐漸成型,並由此不斷衍生分支。最終成長為蓬勃向外的茂樹。樹上的果愈長愈壯,越結越多。哲學家們是這精神伊甸園的勞農,投身於晝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實成熟落地之後,便任由眾人採擷。

我們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實的一員,面對難以攀爬的高樹,眾人或望而止步,轉身另一個世界;或無奈、無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強消化幾本書,真正轉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蘇菲的世界》也許是所有這些果實中最適於普通民眾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蘇菲與女孩席德雙視角交替出現,縱橫書內外的時間與空間。

書中的蘇菲在信件的引導下,從對哲學的一竅不通到漸入佳境,書外的席德則以相對於蘇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書中小世界深思。

翻開這一本書,哲學這個藝術家在艾伯特與蘇菲這亦師亦友的兩人的交流中漸漸清晰。它的真實,它的荒謬,時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卻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據可依。讀音細細品味,既因自己淺陋的認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領悟了些許哲理後忍不住撫掌稱妙!

最後的章節,席德與父親眺望着海灣。父親告訴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於數十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個東西解體一樣,四處流離而後自由生長。

我們都是數十億年前熊熊燃燒的那場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而每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其實就在試圖尋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間幾度春秋。轉瞬即逝的百年比之於蒼茫的宇宙卑小如蟻,但我們也是星辰,轟然一響也可留有餘熱,痛斥無知深夜,奔向文明銀河。

詩人的筆下,海面浮躍粒粒星子,大海如蘇格拉底一臉哲學。

我的魂魄已得啟蒙,猶船之四周皆亮燈塔。

四面通明,八方風平,雙槳蓄勢,一腔孤勇,萬山無阻。

星火作蓮燈,哲學託舉起文明,人類駛向無限的可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gq6e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