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小故事

國學經典小故事

國學經典小故事1

舜的故事

國學經典小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後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鬆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着。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藉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裏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後來看到舜還活着時,就假惺惺地説:“你跑到哪裏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常想方設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後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位於他,天下人都歸服於舜。

【智慧小語】: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讚賞。有這樣的胸襟與對道德的堅守,才能讓他有機會得到先王的賞識,成為受人愛戴的賢明的君主。

國學經典小故事2

唐詩故事:胡旋女

陳友冰

唐詩與舞蹈(其三)

胡旋女[1](戒近習也[2]) 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3]。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4],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5],臣妾人人學圜轉[6]。

中有太真外祿山[7],二人最道能胡旋。[7]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8]。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9]。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10]。

從茲地軸天維轉[11],五十年來制不禁[12]。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註釋】

[1]胡旋女:跳胡旋舞的舞女。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胡旋舞的特點是旋律快、節奏快、轉圈多而難分面背。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新唐書·禮樂志》載:“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2]戒近習也:要制止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白居易認為,當年唐玄宗就是貪戀這種胡舞導致了安史之亂。現在胡旋舞依然盛行,作者寫這首關於胡旋舞的新樂府,就是要今日君主以此為戒。白居易的新樂府結構上有個特點,叫做“篇首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即,開頭點明寫此詩的目的,詩歌結尾處再點明創作的主旨。“戒近習也”即是“篇首標其目”。

[3]迴雪飄颻轉蓬舞:形容表演者在急速的旋轉(這也是胡旋舞得名的原因),像流風中飄颻的廻雪和旋轉着的蓬草。迴雪,同“廻雪”;飄颻(yáo),風吹飄蕩之狀;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文選·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4]康居(kāngqú):古西域國名。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會考證:古康居即今日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一帶。

[5]天寶季年時欲變:天寶末年社會風氣產生巨大變化。“天寶”,唐玄宗年號,從天寶元年(742)到天寶十四年(755)。“時欲變”,指天寶末年綱紀敗壞。

[6]圜轉(huán):旋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篇》:“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

[7]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宮內有楊玉環,宮外有安祿山,兩人最善於跳胡旋舞。太真:貴妃楊玉環號。楊玉環(719-756),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唐玄宗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楊貴妃》:“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安祿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名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與寵信。歷任營州都督、平盧節度使,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受封為東平郡王。天寶十四年發動叛亂,攻下唐王朝首都長安,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據《舊唐書·安祿山傳》:“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但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楊貴妃會跳各式各樣的舞蹈,跳起快速多變的的胡旋舞來更是美豔絕倫。

[8]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梨花園即梨園。《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金雞障:畫金雞為飾的坐障。“天寶中,安祿山每來朝,上特異待之,每為致殊禮。殿西偏張金雞障,其來輒賜坐。”(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養為兒:據《新唐書·后妃傳》:“時楊貴妃有寵,祿山請為妃養兒,帝許之”。

[9]兵過黃河疑未反: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幽州(今北京市)發動叛亂,好大軍已渡過黃河,消息傳來,唐玄宗仍不相信,還認為是誣陷安祿山。

[10]死棄馬嵬念更深: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

[11]地軸天維轉:指安史之亂給國家社會帶來巨大災難。

[12]五十年來制不禁:指胡旋舞從康居國傳入中原後一直很流行。從玄宗天寶年間到白居易寫此詩的.憲宗元和年間(806—819)約五十多年。

【翻譯】

跳胡旋舞的舞女,心隨着曲調的旋律,手隨着鼓點舞動。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世上萬物都無可比擬,她的旋轉比飛轉的車輪和疾風還要快。一曲終了拜謝天子,天子開口褒獎。胡旋女出自西域的康居國,千辛萬苦從千萬裏外來到中原。從此中原有了胡旋舞,中原舞者爭奇鬥豔甚至超過胡旋女。天寶末年綱紀敗壞大臣和女子都學這種飛快旋轉的胡旋舞。其中宮中的楊貴妃和外鎮安祿山,兩人的胡旋舞跳得最出色。楊貴妃因善歌舞受寵,在宮中樂部梨園內冊封為貴妃。安祿山則在宮中畫金雞為飾的坐障前被楊貴妃收為義子。安祿山用胡旋舞迷惑了玄宗的眼睛,讓他分不清是非。以至叛軍度過了黃河他還不信安祿山已反叛。楊玉環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玄宗無奈,只得下令38歲的楊貴妃自縊。“念更深”,玄宗迫於無奈賜死楊貴妃後對她思念更深。從這以後國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五十年來胡旋舞卻一直延續下去,胡旋女,請不要一味地跳胡旋舞,把我這首歌唱給賢明的君主聽讓他領悟。

國學經典小故事3

《世説新語》中有這麼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裏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後,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幹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但不住地唉聲歎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説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過,敲鑼打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後,就當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佈:“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國學經典小故事4

母熊護子法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智慧小語】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為了貪慾捕殺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國學經典小故事5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蘇軾:這便是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着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此心安處是故鄉”,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國學經典小故事6

于謙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非常的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于謙從來不送禮。有人勸他:“你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笑着説:“我只有兩袖清風。”

國學經典小故事7

摘要:國學經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體現了國學經典的深厚底藴,讀來饒有趣味,藴含哲理。那麼,國學經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

國學經典小故事集錦

孟母三遷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裏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遊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説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裏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説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

孟子上學後,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説:“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鬆懈,終於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鑑。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黃香扇枕温席

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於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圍人讚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母親去世後,他更加孝敬父親,儘量關心、體貼、照顧父親。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雲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裏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牀蓆、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裏沒有取暖設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鑽到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温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後,再讓父親睡下。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讚:“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他的“扇枕温席”傳為美談。

緹縈救父

緹縈(Tí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于(Chúnyú,複姓)意的小女兒。淳于意精通醫道,後棄官回家行醫,就診者盈(yíng)門。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門外。死者家屬誣告淳于意行醫害人,當地官府準備判處刖(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但因為淳于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皇帝批准,於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説:“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説完就背起事先準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着父親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説: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于意,讓他領着小緹縈迴家去。後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後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程門立雪

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後,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程顥死後,為了深造,他又繼續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遊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着養神小睡。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裏等候。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遊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廉頗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衞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説:“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後,不與廉頗計較,多方迴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着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伕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着問:“你們説,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囉!”“可不是!”藺相如接着解釋:“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儘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麼關係!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後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揹着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管鮑之交

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瞭解,彼此知心。長大後兩人分屬於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準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説:“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願居於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管寧割席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裏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後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於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於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鑑的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説:“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狼來啦”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裏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衝着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裏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着鐵鍬,扛着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隻狼,他嚇得拼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裏的大人都説:“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説“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説謊

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裏貧窮,買不起燈油。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一天夜裏,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裏透進白光,以為已經天明瞭。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靈機一動: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後,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鑿壁偷光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於是匡衡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藉以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後來終於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錐刺股

戰國時辯士蘇秦,遊説(Shuì,勸説)秦王失敗後,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陽家中,遭家裏人的冷遇。為此蘇秦發憤苦讀,夜以繼日。每當晚間讀書睏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這樣努力學習,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戰國策》殘卷中收有他的遊説辭和書信16篇

鐵杵磨針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幹什麼用?”老婆婆説:“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麼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於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國學經典小故事8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説:“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裏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裏,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後,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麼要説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着'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説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吃東西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後他的結果完全不同。

國學經典小故事9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説:“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説:“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説: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國學經典小故事10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也是對父母的一處孝順。與人相處時把財物看得很輕,哪裏還會產生怨恨呢?與人説話時做到互相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讓梨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裏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説:“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説:“我年紀小,應該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説:“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讚他。

國學經典小故事11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也是對父母的一處孝順。與人相處時把財物看得很輕,哪裏還會產生怨恨呢?與人説話時做到互相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兩隻小懶熊

熊媽媽有兩個兒子,哥哥叫大胖,弟弟叫二胖。哥倆胖墩墩、虎頭虎腦的,熊媽媽很喜歡。可是他們都很懶,令熊媽媽很頭疼。

一天,天氣特別熱,兄弟倆拿着錢去買西瓜。

他倆走過森林,走地草地,走過小橋,來到了河灘邊鹿阿姨的瓜園。大胖説:“鹿阿姨,給我們挑個最甜的.!”二胖説:“鹿阿姨,給我們挑個最大的!”鹿阿姨用蹄子輕輕踢踢這個,嫌沒熟;看看那個,嫌太小。最後説:“這個正好,準是個頂甜頂甜的大西瓜!”

大胖、二胖付了錢。大胖抱起西瓜往家走,沒走幾步,就把大西瓜往地上一放,説:“我抱累了,弟弟,該你抱一會兒啦!”二胖抱起西瓜往前走了幾步,也把西瓜往地上一放,説:“哥哥,該你抱啦!”

兩隻小懶熊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願抱,就想了一個“好主意”——滾着西瓜回家。於是,兄弟倆滾着大西瓜往家走,滾過河灘,滾過小橋,滾過草地,滾過森林,一直滾到兩隻小懶熊的家門口。

回到家,熊媽媽把西瓜洗乾淨,放到桌子上,一刀切下去。結果怎麼樣?紅紅的瓜瓤全都變成了水,嘩啦啦流了滿桌子。

大胖、二胖你看我,我看你,皺起了眉頭。這麼好的大西瓜沒吃上,你説這事該怪誰呢?

國學經典小故事12

任何一個文化系統都有其永恆不朽之經典,作為源頭活水,而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常理常道,它的價值歷久而彌新,是開啟智慧的最好方式。這個暑假裏,我有機會讀到了孟祥宇、劉森編著的《學生勵志國學小故事(忠孝誠信好學篇)》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這本書以歷史小故事的形式來介紹《論語》《孟子》《史記》《韓非子》《戰國策》等古代國學名著的精髓。每個小故事或幽默有趣,或發人深省,娓娓道出國學典籍中藴含的哲理。每個故事獨立成篇,配以原文節選,同時對原文進行註釋,每個小故事的`結尾還配有“小故事?大道理”,對故事進行點睛評點。彩色插圖,讓我在閲讀故事的同時,輕鬆掌握知識,瞭解歷史文化,感悟國學精粹。

《濫竽充數》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班上有的同學在老師讓背誦課文的時候,只動嘴不出聲,這和”南郭先生“有什麼區別呢?希望這些同學也看看這個故事,早日改掉”濫竽充數“的毛病,才能一天天進步啊!

《鑿壁偷光》讓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現在這麼好,我們卻不好好學習,真是不應該啊,看了這故事以後,我應該學習匡衡刻苦讀書的精神,珍惜時間,珍惜現在父母給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忠義蘇武》這個故事中,蘇武不只是一位歷史名人,還是一座精神豐碑。我們應將他不朽的崇高品格傳承——傳承其堅毅,傳承其勇敢,傳承其執着。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堅忍不拔,披荊斬棘,勇攀高峯。十九年的執着,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堅守!蘇武卻以十九年之久的歲月抒寫着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蘇武這樣的人吧!

國學書籍已經成為我成長中的良師益友,給我帶來了知識和快樂,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國學,多讀經典國學,並帶動身邊的同學,把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國學經典小故事13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説:“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説:“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説:“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國學經典小故事14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説: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説:“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説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國學經典小故事15

[原文]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譯文]父母愛我關心我的時候,我孝敬父母有什麼困難呢?父母不喜歡我的時候,我還能一樣的孝順,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孝順。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子女應該勸説他們改正,規勸時一定要和顏悦色,説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故事]薛包孝敬後母

古時候,有個叫薛包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後母對他很不好,經常讓他挨餓受凍,還時常打他。不得已,薛包只好順從父母心意,到其他屋獨自居住,他每天早晨照常為父母打掃房屋。即使這樣,父母仍然不能接受他,又趕走他。於是,薛包就到房屋外另搭茅屋居住,心中毫無怨氣。每天早晨仍然回家問安,夜晚為父母安鋪牀蓆,更加謹慎孝敬,委婉侍奉,從不間斷。大概過了一年多,薛包的.孝心終於感動了父母,於是,讓薛包回家居住。從此全家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父母去世後,薛包的弟弟要求分家產,各自生活。薛包無可奈何,便將家產平分。他説:“奴婢們年歲大了,你不能使喚,就讓他們跟着我吧!”他還將貧瘠的土地和荒棄的屋舍留給自己。對於衣服和傢俱,自己也只挑揀破舊的。兄弟分家以後,薛包的弟弟不善經營,生活又奢侈浪費,數次將財產耗費破敗。薛包關切開導,又屢次將自己的所有錢和物拿來救濟弟弟。薛包孝敬父母,愛護弟弟的故事,很快傳遍鄉野,後來他被薦舉任用為侍中一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0elp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