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故事(必備)

國學經典故事(必備)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典故,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故事(必備)

國學經典故事1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説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説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説:“大王,請您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秦王説:“天下人都説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讚歎道:“果然是塊寶玉。”説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於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説:“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

“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後退幾步,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説:“我認為您並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裏,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説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説:“大夫不要着急,我説過的話怎麼會不算數呢?”説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着地圖説:“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麼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説:“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後,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並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後,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後,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裏。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故事點評:我們做事情既要有勇氣也要有智慧,面對強勢,要有勇氣與之抗衡,同時做事情應當靈活,隨機應變,用機智與強勢力抗衡。

國學經典故事2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説:“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説:“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説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説:“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説:“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大聲説:“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説話,因為説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説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説法,對皇上説,“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國學經典故事3

對於學理科的我來説,感覺國學有陽春白雪的味道,是飽讀詩書者的功課,高不可攀。如今,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輕輕翻開國學書,孔子、老子、墨子的畫像映入眼簾,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追憶,對生命的思索。這裏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裏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裏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鑑》;這裏有"莊子" 、"老子" 、"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經典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讀讀這些經典的語句就知道,“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於學習,事業,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我們祖先早就歸納在國學中了,而且到現代也一樣的適用,不僅現在而且在以後綿長的歲月裏也一樣適用。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讓這些指導我們人生的哲理從我們身邊白白溜走,然後還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別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故事4

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驕奢淫逸,爛殺百姓。紂王手下有個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見紂王如此胡作非為,便棄官而走,隱居在渭水之濱。

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範圍。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懷大志,求賢如渴,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邊“釣魚”。

一般人用彎鈎釣魚,彎鈎上掛着魚餌,然後把魚鈎放入水中,誘騙魚兒上鈎。可是姜子牙用的魚鈎是直的,上面不放魚餌,而且離開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邊高舉釣竿,他一邊釣一邊説:“魚兒呀,願意的`就上鈎吧!”

在水邊釣魚的姜子牙七十歲時,巧遇在渭水河邊出獵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文王瞭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

姜子牙入朝後,被姬昌封為太公。姬昌曾問姜子牙:“怎麼樣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説:“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

後來,姜子牙連續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年代最長久的周朝。

“太公釣魚”比喻心甘情願上圈套。

故事點評:運用逆向思維,有時會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要達成某個目標,如果採取正常途徑,非常難;如果從目標到當前任務逆向來看,逐層分析,會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國學經典故事5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説:“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國學經典故事6

柏拉圖曾説過:“年輕人成長時首次聽到的故事應該是美德的典範。沒有哪種訓練能比這更高貴了。”一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價值的一種資源,不僅能夠促進他的人生髮展,而且有利於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靜下心來,讓我們細細品味這一篇篇至善至美的品德故事。無須苦心思索,我們就能感受到美德直擊心靈深處的那份感動。不過,《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僅僅是學習人生美德的一個開始,佘下的路程還很長很長……

《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從品德修養的各個方面,諸如誠實、守信、仁愛、寬容、孝順、敬業、感恩、公正、廉潔、勤儉等出發,精選了許多真摯感人、行文優美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因而更加貼近生活,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從中得到切實、有益的啟迪。同時,還為每個故事設置了一條引言,對故事的內涵加以提煉,並給青少年朋友們以有益的引導。此外,《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選配了大量輕盈優美、風格獨特的圖片,使您在閲讀時就如同在品嚐一道色香味美的文化大餐。

快樂的暑假開始了,我便有許多時間看書,今天我就讀了一本名叫《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其中的'一篇令我難以忘懷,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貧窮的少年為了攢夠學費挨家挨户地推銷商品,但一天下來,他非常累卻沒有掙夠吃飯的錢。於是,他決定向一户人家要點吃的。他敲開了一户人家的美,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少女,這讓少年很不好意思。少女看少年很餓,便拿出一杯牛奶和三個麪包片來招待他,讓這位少年很感動。本來他打算退學,但是這位少女的舉動又讓他重新鼓起了信心和生活的勇氣。數年後這位少女長大了,卻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院束手無策,最後她被送到了大城市的醫院治療。當年的那個貧窮少年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醫生——霍華德·凱利,他也參與了治療行動中。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這是給予自己自信和生活勇氣的少女,從此,他就對這位特殊病人給予特殊的照顧,偷偷的把手術費和其他費用的錢都付了。等女病人的病好了之後,她壓根就不敢看藥費通知單,因為她知道,這會讓她傾家蕩產。不過,她還是鼓起勇氣看了單子,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就足夠了。——霍華德·凱利醫生。”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仁愛是一種美德,有一種無窮的魅力,是一個人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當你給了別人一片生活的陽光,你就會收穫一次希望,因為她(他)就會藏到這一片陽光的背後。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

國學經典故事7

我出生在邊疆雪城,從兒時到高中畢業,沒出過遠門,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很好奇。高中畢業那年?我以略高本科錄取線的分數,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高校,正當因為要出去讀大學而興奮的時候,爸爸卻突然宣佈兒子,我希望你能去嘗試留學生活。去哪兒?俄羅斯。

就這麼簡單,從沒有離開過家門的我,一下子就跨出了國門,走到那麼遠的俄羅斯去。

因為我沒有一點語言基礎,所以,我先要進行預科學習。我永遠記得預科開學第一天的情況。我們的語言老師是個很慈祥的俄羅斯人。她首先要求我們每個人起了一個俄國名字,我決定自己的名字叫伊萬。學俄語可真是我這一生經歷過的最艱苦的階段。剛開始,真是什麼都聽不懂,但是我們的俄語老師,每天非常耐心、細緻地一一教授我們班的每個人,而她用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課堂上與我們每個人進行對話練習。她是莫斯科大學俄語系的高才生,有很好的英語基礎。但是,不到萬不得已,她與我們從來不用英語交流,她説,這樣做才能迫使我們儘快學會俄語。

我們俄語老師起初制定的學習計劃,讓我們聽起來好像近於天方夜譚。她不斷地在我們耳邊重複:我希望你們3個月後就能聽懂俄語,並且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6個月後,我希望你們就能用俄語自如地打電話。我們當時總是覺得她的計劃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而且我們這些沒有任何俄語基礎的孩子們可能會讓她失望。可是,我們誰也不願意讓老師的願望破滅。

大家開始拼命地學習,好像要和時間進行一場決賽。在那3個月的語言學習期間,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晚上都認真學習語言到凌晨1時。在時間的推移下,我們也明顯體會到自己俄語水平長進的事實,我們語言老師的臉上幾乎每天都洋溢着美麗的笑。經過一年的艱苦的俄語預科學習後,我們全班都以全優的成績順利通過了預科考試,語言成績合格了,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正式進入了大學,開始攻讀自己選擇好的專業。

其實,後來我總是想自己的俄語水平為什麼能進步那麼快呢?我想能使我順利通過語言關,除了語言老師的督促與授課方式好外,周圍環境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那時,住在我隔壁的`是一對夫妻和一個寶寶喀秋莎。這對夫妻都是大學五年級的學生。在俄羅斯,大學學生是可以結婚的,並且學校也會提供給大學生夫妻單獨的房間。

因為住得近,我和他們一家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平日裏,我喜歡到他們那裏聊天,節假日他們經常邀請我到他們家裏共度晚餐,他們總是鼓勵我慢慢用俄語和他們交流,就這樣,我的俄語越講越流利。

留學經驗?沒有語言基礎就得上一年預科。

想到俄羅斯讀本科的人,如果你有俄語基礎的話,可以到俄羅斯參加一種俄語一級水平測試考試,這個考試的作用就相當於去英國、澳大利亞讀書要考雅思,去美國考託福一樣。如果通過了語言水平考試,你就可以順利進入俄羅斯的大學學習。如果你沒有俄語基礎,錄取你的大學一般都會安排學一年的預科,通常,大學的預科班為保證語言學習的效率,都安排5到8個人一起上課。如果到俄羅斯是讀碩士學位,有些課程用英語授課,沒有俄語語言基礎,你也是照樣可以申請的。

俄羅斯風味早餐:羊羶味撲鼻而來。

那是一個秋天的日子,我告別了家人,開始踏上了自己的留學征程,去到一個我完全陌生的國度,開始了我新的學生生活,與我同行的一共37名中國學生。

那天,我們先是乘坐火車,從中國境內的綏芬河一直坐到了一個叫格城的小鎮,據説這裏是前蘇聯和中國的交界。也許是學校代表事先已經通知邊防局的緣故,我們37人都非常順利地通過了海關。

為了留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海外的留學生活,輕鬆的學習該國的語言,希望以上的介紹對留學生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故事8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歎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故事點評:一個人無論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費一番心血。只有經過無數血汗、苦淚和功夫磨礪後,你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

國學經典故事9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聽故事。後來上了國小識字了,媽媽給我買了許多故事書,其中就有《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

這本《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彙集了《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史記》等多部經典蒙學。其中有好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啟發我們勤動腦筋善於觀察的:“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和“鑽木取火”;教育我們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負荊請罪”、“魏文侯改過”;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積極上進,用功讀書的:“孔子韋編三絕”、“蘇秦刺股勤學”和“路温舒的'蒲草書”;讓我們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回報的:“木蘭從軍”、“黃香温席”和“王祥卧冰”……

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木蘭從軍”。一次,朝廷要與鄰國打仗,需要大量人馬,地方官讓木蘭家派人蔘軍。花木蘭想:父親年老體衰,弟弟還未到參軍的年齡,怎麼辦呢?看着父親愁眉不展,花木蘭人偷偷將自己化裝成一個小夥子,代父參軍去了。戰場上,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機智勇敢,驍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還被提升為大將軍,直至帶領大軍勝利歸來。花木蘭衣錦還鄉,卻拒絕了受封。

我認為,花木蘭不僅有着一顆孝心,同時,她還有着一顆愛國心,忠君報國,捨生忘死,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花木蘭的原因,她的精神太令人欽佩與學習!

書中其他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常使我愛不釋手。我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的文明,頌揚了古人們的傳統美德與思想,藴含着豐富的內涵和人生哲理。

我從《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中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獲得了許多學習與做人的啟發,它指引我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在閲讀中學會了成長!

國學經典故事10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裏雖為鳥着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裏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説:“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粧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國學經典故事11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蘇軾:這便是隨遇而安!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后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復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闕是:“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着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此心安處是故鄉”,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即便身處泥濘之中仍能遙看滿山花開。

國學經典故事12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封建貴族家庭。他父親官至兵部尚書,但是,王守仁似乎一點兒也沒有遺傳到父親的聰明。

他5歲還不能説話,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啞巴,有的人還以為他根本就是一個白痴。但是他父親不這樣看,他覺得王守仁只是生病了,他四處尋訪名醫,只要聽説哪裏有名醫,他就派人去請。到王守仁6歲的時候終於把病醫治好了。

王守仁病好之後,智力卻顯得一般。因為小時候不會説話,也沒有讀過書,因此,比起別的小孩子,他顯得更笨拙一些。有人風言風語:“他這麼遲才開始學説話,當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後會有大出息。”

小守仁本來就覺得自己比別人笨,現在又聽到別人這樣嘲笑自己,心理更加難受。他跑到父親懷裏哭訴:“父親,別人都説我笨,我真的很笨嗎?”

父親聽了他的話説:“孩子,你不笨。為父一定好好教你,你會有出息的。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你自己發憤努力,爭口氣讓那些人瞧瞧,好嗎?”

有人父親的鼓勵,王守仁又有了信心。他始終記得父親曾經給他講過的“笨鳥先飛”的故事,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平時讀書,別人讀一遍,他就讀兩遍、三遍,甚十遍。他抓緊時間,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了。白天他認真聽先生的課,放學後,趁着還沒有吃飯或者吃飯後的時間,他一個人跑進父親的書房,認真讀書,直到家人催促他吃飯、睡覺。年年如此,從不間斷。

父親見守仁如此爭氣,心裏很是高興。他也耐心給小守仁輔導功課,有時還請一些大學者給他輔導。家裏來了客人,談論天下大事的時候,也讓王守仁站在一邊,向別人學習。母親見了也非常欣慰,更加細心地照顧他。她不僅給他收拾出一間書房,還不許別人去打擾他讀書。

就這樣,在父母的鼓勵支持和他自己的努力下,王守仁的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先生的`提問,他也回答得很有主見,最後竟成了先生的得意弟子。

就這樣,王守仁憑藉笨鳥先飛、刻苦勤奮的精神,長大後,成了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故事點評: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在同一個階梯上的,只是因為自己想不想學習,想不想努力的願因,如果你稍稍落後於別人,你就要有一種上進的心態,去付出更多,趕上大家的腳步。只要你能努力,笨鳥也能聰明,領先起飛,飛到那遙遠的屬於他的世界。

國學經典故事13

每每翻開我那飽經風霜的《國學經典誦讀》,總能讓我從中領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它就像一個無聲的導師,為我開闢一條條人生道路。

在我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時候,有許多詩句和論語深深的刻印在我的腦海中。正是因為這些詩句和論語,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記得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和楊越超是同桌。一開始我們相處得挺好的,但有一天上早自習,我跟楊越超開了一個小玩笑,沒想到他當真了,他板着臉。我連忙解釋道:“你別當真了,我説得只是個玩笑。”他好像並沒有聽我解釋,便氣沖沖地跑出了教室。

過了一會兒,他回來了,身邊圍着幾個男生。他來到我桌子前踢了我的桌子,並説道:“叫你開玩笑。”當時是我很生氣,也想跟他痛快地吵一架,但我沒有,因為我想到了《國學經典誦讀》中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教室裏的人都圍了過來,我隱約聽到有人小聲地嘀咕着:“你看洪燭平,竟然還在忍,真是膽小!”頓時我變得熱血沸騰,攥緊了拳頭,並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忍住。

“丁零零,丁零零”就在這時上課了,我心想:“謝天謝地,在這關鍵時刻老天爺還是選擇幫助我!”這節課是數學課,楊越超忘記帶了尺子,到處借也沒借到,只好向我借,他拍了我一下,説:“對不起啊。”我邊笑着説邊把尺子遞給他:“沒事,我們是朋友嘛。”

還有一次,我們家大掃除,媽媽負責傢俱清潔,我負責掃地和拖地,爸爸負責擦窗户。過了一會兒,爸爸和媽媽做好了,只有我自己還在慢吞吞地掃地。我瞧見爸爸媽媽早做完了,就剩我一個人了,我頓時氣泄了一半兒,我坐在沙發上休息時,我想到:“要不,我不掃了,一會兒爸爸媽媽會掃的。”可是我又想到了一句話“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我在《國學經典誦讀》裏學到的。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我還是覺得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有收穫。於是,我把地掃完了,並且地板上乾乾淨淨,連一點灰塵也沒有。我果然得到了爸爸媽媽的表揚,我的心裏喜滋滋的。

書是我們的知心朋友,它可以引導我們奮力前進,更進一步。多讀好書,會使我們脱離庸俗,脱離無知,走到哪裏彷彿都有一種屬於書的清香伴隨着我們。所以,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

國學經典故事14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裏,要把他送到深山裏扔掉。

孫元覺拉着父親,跪着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

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説:“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

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説:“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

“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説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故事點評:《弟子規》中説:“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説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不好。

國學經典故事15

朋友的電郵傳來兩位朋友的近照,初看幾乎不認得,是兩個老頭子,我也不忍形容,總之所有老人家的特點他們都具備了。

我不禁驚呼:“怎麼都老得這樣了!”

隨即慨歎:“人家看我何嘗不是這樣?”

只是自己的'樣子天天看,看慣了。多少又有點偏私,以為自己看上去還不覺老。其實人雖有耐老和不耐老之分,其相差總在個位數字之內。因此別再在異性面前扮風流瀟灑了,也別表演身手敏捷了,當心一不小心出意外。這也算是“以人為鏡”吧。

看到路上兩部車發生碰撞,兩車司機下車理論,互相指摘對方的不是,聲音越來越大,臉越來越紅,脖子越來越粗,樣子越來越兇。記得有一回我的車被尾隨的車碰了,我跟對方理論時,何嘗不是這副嘴臉?

老闆生日,酒樓設宴。同事們一個個上前道賀。平日背後對老闆詛咒嘲諷的諸色人等,今天在老闆面前卻帶着諂媚的微笑,善頌善禱,虛偽得甚為難看。一會兒就輪到自己了,會不會也是這樣一副德性?

當我們聽到別人第九次誇耀自己的往績而鄙夷他時,想一想自己是第幾次在吹牛了。

國學經典故事16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後,君臣餘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裏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歎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説:“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説:“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説'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麼衣服,臣子就學着穿什麼衣服;國君喜歡吃什麼東西,臣子也學着吃什麼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説,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後,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願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國學經典故事17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餘,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説:“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後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牆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中之鼈。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着河岸擺開陣勢。

陳餘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後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後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國學經典故事18

【張閏無私,八世同居。共織互乳,縉紳不如。】

原文

元,張閏,八世不異爨。家人百餘口,無間言。每日使諸婦女聚在一室為女工,工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即抱哺,不問孰為己兒,兒亦不知孰為己母。縉紳之家,自謂不如。至元中,旌表其門。

唐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有陳凳三世同居,共織一室,不為私蓄,互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

翻譯

元朝時候,有個叫張閏的人,他家已經八代同居而沒有分家了。所以家裏人口一百多,但從不見有不和睦不友愛的。每日,只見他家的所有婦女都會齊聚一室,大家有説有笑,愉快地一齊做着女紅,做完活後,大家又把東西齊齊放在另一倉庫,從不見有人私自拿了東西藏在自家的。而家裏的嬰幼兒,一旦有啼哭的,則每位哺乳期的婦女,都會抱起哭着的孩子給他餵奶,從不會先仔細辨認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所以,這些母親們,誰也不會計較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而孩子們,也不知哪個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了。那個地方的縉紳之家、世襲之家,人人都自歎不如,認為自家遠遠不如張閏家,對張閏家十分敬重。所以到至元年間,皇上下令一定要好好旌表他家。

唐時有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時有陳昉十三代同居,都是共處一室,不為私蓄,共乳其子,令人欽佩無已!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範。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標籤: 國學 國學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ww41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