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1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並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開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把它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心正意誠,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成美好的品德。對於子女來説,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在家裏孝敬父母,將來在工作上才能夠做到忠和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趙善應就是這樣的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怪病,他四處尋醫為母親醫療,但母親的病還不見好轉。後來靠皇室親族的關係,請來御醫為母親診治,御醫説要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二話沒説,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一起給母親服下,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卻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鳴。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趙善應就去陪伴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給制止了,他説:“不要敲了,我怕驚動母親。”就這樣,趙善應和手下人在門沿下過了整整一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被大家擁護稱讚,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也正應了《大學》中的那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與《大學》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在家裏,我有時會不聽話、和家長頂嘴;有時家長讓我寫作業,我想出去玩;還有時會挑食。在學校,我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不和,還有……。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所以説,作為青少年,在家聽家長的話,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考高分;與同學交往言而有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做到這些,就做到“止於至善”了。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裏邊的名句,愛聖賢的智慧,更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後,我要努力鑽研這本書,以古代聖賢為榜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2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説:“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這就是説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國學經典大學讀後感3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質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決定的,而他選擇的人生方向則是由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決定的,人善與惡決定於他由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

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斷成長的,當他開始有記憶時,他便不斷的在學習,曹植與其兄長曹丕的品質截然不同,同是在一個環境下長大的,而兄弟倆卻截然不同,為什麼……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奪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卻視權力於無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長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詩……這難道不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嘛?被鄉人視為災難,被別人懼怕,鄉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卻全然不知自己在鄉里人心中的地位,並很有禮貌的問鄉里老人別人這麼懼怕自己為什麼都躲着自己,當他得知自己在鄉里人眼裏的地位時,他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為鄉里人除掉害物……這説明他的本質並不壞而是在後天成長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別人眼裏是一個災難……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瀋陽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小偷在偷東西,正在小偷將要盜竊時,一個小孩看見了,並喊了不許偷東西,當即,小偷給了那個小孩一個耳光,可是,現場並沒有一個人為這個孩子討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觀看……當你得知這個故事你是否想過,如果你在場,你是否會伸出手去幫助那個孩子,一個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卻如此麻木,這説明什麼……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種懼怕之心在他們的心中作祟,使得他們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反被誣陷,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得到的不是幫助別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與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這樣的例子,所以使得人們的善心在不斷的消退甚至消失。

請讓自己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會狀況,我們是不是該站起來來挽救社會的善心,來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請站起來吧!

標籤: 讀後感 國學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onld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