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的典故7篇

歷史的典故7篇

歷史的典故 篇1

【讀音】:tòng gǎi qián fēi

歷史的典故7篇

【解釋】: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歷史典故】

宋朝,虔州王汝弼,言行謹慎。東村劉良,西村何士賢,兩家祖輩上都積德。崇寧癸未年,兩家各生一子,聰明過人,延請王汝弼做兩個孩子的`老師。劉良與何士賢,家產雖豐饒,但為人很刻薄,德性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前人。

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站在門口,看見人馬從門前過去,象走過官府的樣子。再看何氏門前,有人指指點點,到劉氏門前,也是如此。王詢問兩家是否看見這個情況,都説不知。沒有多久,發生瘟疫,兩家兒子都死了。

這年秋天,汝弼夢見自己被引到冥間,看見南面主官寶蓋幢幡,喊汝弼,問道:〝你是陝西幹州王汝弼嗎?〞王回答説:〝我是江西虔州王汝弼。〞一查,祿壽還遠。

王藉此機會叩問主官何、劉兩家兒子死亡的原因。主官説:〝這兩個兒子,都是棟樑之才,天曹記錄他們祖父的陰德,將要使後代興旺。沒想到良與士賢,處心行事,全部與先祖相反,因此奪回貴子,不久就要沒收他們的家產了。〞

王甦醒過來,已經過了兩天,就喊來劉、何兩人,把夢中情況詳細告訴他們,兩人哭着悔過。

從此兩人都廣積陰德,濟人利物。乙未年,又各生一子,劉家的兒子叫兆祥,何家的兒子名應元,還繼續請汝弼為老師。後來二子同登紹興癸丑進士,地位顯貴。

歷史的典故 篇2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號介軒。明初濟寧府知府。浙江寧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應試,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欽命他為濟寧府知府。

當時濟寧因戰爭破壞,人少地荒,城殘村敗,前任官員雖有恢復治理之舉,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後,與農民訂立墾田法約,按土地等級和規定時間徵收賦税,如果税吏不遵守這些規定就受責罰,使墾荒者越來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復墾收糧。濟寧城牆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築。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眾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事正忙,萬餘築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裏。克勤為此事憂憤不食,歎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築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眾歡呼而散。是年五穀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為官為人,廉潔正直。任職三年,月俸有餘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着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年。居室簡陋,牆垣傾頹處,購葦蓆蔽風。室中無他物,只有書冊雜陳其間。與人交往從不受人一物。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僕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一同鄉任鄰郡縣令,贈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當即拒絕,並與之斷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獎他治理有功,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復還濟寧府任職。後來,受到下屬官員呈遞奏章誣陷,被貶到江浦服勞役。

臨走時送行人眾,出東門時百姓脱了他一隻靴子,放在城門洞木柵欄內,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牽連遭處死。直到幾年後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頒詔天下為他平反昭雪。濟寧百姓為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特地集資在漁山書院塑像紀念。

【濟寧傳説故事】

(一)黃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裏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蹟。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裏。

據説,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穀,親嘗百草為人治病,被擁戴為中原部落聯盟領袖,稱為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後遷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着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後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説“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雲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着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説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説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説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二)少昊的傳説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聰明伶俐,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採桑養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着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採桑。

這窮桑樹為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皇娥非常喜愛這樹,常為它澆水、施肥。採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為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説:“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並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後來由友誼萌發了愛情。一年之後,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户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着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於這裏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裏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少昊給它取名為窮桑邑,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後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説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於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願嫁他。老三顏徵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後,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醜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歎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隻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裏,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隻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後世流傳的“鳳生虎養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説顏氏徵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後,心裏十分悲痛,於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裏發現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説:“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説着,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裏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髒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圍井繞了一圈,怎麼也夠不到水面,於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説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後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後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莊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後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

歷史的典故 篇3

説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間,咱們中華大院裏頭很不消停,雖説尚有個透風漏雨的花架子一樣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爭氣,產的龍子龍孫成器的少,玩兒鬧多,結果是黃鼠狼下豆杵子——一窩不如一窩,傳不過三五代,國運江河日下,有點兒本事的主兒,拉幫人就敢搶地盤、圈地界,佔塊地兒就敢稱國,什麼侯國、公國、王國等等,頂得好端端一個炎宗黃祖開創的浩蕩神州是千瘡百孔、體無完膚,直鬧得春秋無序,戰國煙濃,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氣候的,自然要擴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漬泥一樣,攪了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就在這大小林立的眾多國家中,有一個叫衞的小國。別瞧這衞國國小,故事倒蠻多。衞國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發一個娘肚子裏爬出來的親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幾輩子就瞅準殷商的蔓蔓兒快拉秧了,趁勢忙不迭佔住渭水北邊的岐山,揭竿豎旗,招攬天下,到武王姬發時一舉滅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時,康叔因與王室有着極親的血緣關係,得到了商紂都域朝歌及其四圍的大片沃野,並賜國號衞,被立為衞君,同時還兼着周朝司寇之職,參與王事並嚴治亡商遺民。毋庸諱言,人壽是有限的,衞國祖爺康叔再能劃拉,再能撐持,終歸是難免一死。他死,兒子繼;兒子死,孫子繼……家天下麼!所以,只要是這個窩裏蹦出來的崽,即便是呆傻痴苶,哪怕是個怪胎,也是有資格坐上君位。就這麼着,衞國一代代地弄出來不少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都不怎麼美好,多系家醜之類,什麼宮闈醜聞,君位之爭,父子、兄弟相殘……總之是磕磕絆絆地傳了十來代,就傳成了秋後的螞蚱——蹦躂不起來了。這個“螞蚱”名叫姬赤,古籍上還真有他這麼一號,史稱衞懿公,也就是咱這篇故事的A號人物。

要我説衞懿公這主,雖説是個亡國之君,可蓋棺論定,衞國人卻給了他一個很不錯的諡號——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記·史記正義·諡法解》一段,那上面説的是再明白不過了:“温柔賢善曰懿。”句下又有仨小字標示:“性純淑”。您説這人的德行還賴嗎?多有“愛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愛的不是人類!他愛的是禽鳥,而且愛的只是禽鳥中的一類——鶴!是個寵物愛好者,是愛鶴寵鶴沒了邊的鶴痴,堪稱養鶴、玩鶴的絕代宗師。

説起衞懿公畸形獨特的愛好成因,似乎頗受其家族的薰染和基因遺傳的影響。衞懿公的祖考爺衞宣公姬晉最大的本事就是貪淫好色,不知羞恥。早在衞宣公做世子的時候,搞不清是他爹衞莊公的第幾號小妾了,只知道名頭很響,叫夷姜,是個十分動人的佳麗,把一個世子誘得吃不香,睡不穩,沒白沒黑地瞄着他爹的卧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門,就怕鬼惦記;他這一上心惦記,還真就把個小繼母夷姜惦記到了自己的熱被窩裏,很快珠胎暗結,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説衞莊公這個老王八窩脖不窩脖?衞莊公氣死了,衞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見天日,且因母貴被立為世子。至此一切都歸正常了吧?其實不然,伋子長到十五六,他爹衞宣公寶貝似的為世子忙不迭地張羅兒媳婦,很快就聘定了齊僖公的女兒齊姜。孰料,這齊姜天生麗質,實乃一絕色尤物,誘得衞宣公心癢難耐,沒着沒落的,竟不顧綱常倫理,以出使外交的名義支走兒子,硬是霸佔了兒媳婦,還恬不知恥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來,這天大的國室家醜不光成為時人街談巷議的話把兒,而且也為我國不朽的《詩經》留下了一頁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風·新台》,讓後人聽到了一個悲劇女子憤怒的怨訴:“……燕婉之求,篴篨不鮮……”説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卻是令我噁心的雞胸駝背形同癩蛤蟆的糟老頭……

癩蛤蟆如願以償地吃上了天鵝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處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壽和次子朔兩個兒子後,沒處打發的夷姜索性被扔進垃圾堆,任之自滅,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價;特別隨着壽、朔二子歲數漸長,伋子更成了衞宣公和宣薑母子眼前的一隻綠頭蒼蠅,怎麼瞧怎麼膈應,只恨一時找不着蒼蠅拍拍死他。再説已是少年的壽、朔,無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廢伋立壽。偏偏壽又和伋子友善,不僅不願奪兄長之位,還處處護着這位異母長兄。而朔,別看年幼,卻另藏一副奸詐險惡心腸: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親兄壽,亦不可活!二人不滅,自家安能即位專權?為此,他陰招武士,私落亡命,攛掇宣姜,誘惑宣公,極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奪兒婦,喪盡天良……直氣得宣公七竅生煙,嚴命伋子速速離京,卻於半路伏兵密令殺之。朔見己謀得逞,暗派所養武士換下伏兵,只待伋子到來。不想,壽於母宣姜處得知內情,忙借送行餞別之機告知伋子,並將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動;熟料,壽一進入埋伏地就被射殺了。伋子酒醒後,聞聽弟壽代己已行,唯恐不測,慌忙追去,自投羅網,成了朔的刀下鬼。就這樣,黃泉路上,一對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兒……

朔陰謀得逞,衞宣公卻日喪二子,連呼上當,悔恨不已,眼睜眼閉,都是夷姜、伋子和壽兒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頓,寢食難安,不久就窩囊死了。老東西一死,撿便宜的無疑是朔。他即位當上了衞惠公,卻無日不在仇殺和動亂中度過,根本無暇顧及治國理民之事,死後丟給兒子懿公的,只能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破敗不堪的衞國。

衞懿公倒也想得開,整個一甩手掌櫃。他心説,家底兒既然給爺、爹敗光了,咱又沒什麼迴天的本事,乾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蝨子多了不癢癢。治啥國?傷那腦細胞呢!就説船破了,船破還有幫,幫壞還有底,底爛還有釘吶!何況一國釘子,兑換成錢,盡俺一人造足夠了。衞懿公這麼一想,索性玩兒唄,他什麼都玩兒。但他最喜愛的就是玩兒鶴!他玩兒鶴,簡直玩兒出了圈兒。他養的鶴,何止百隻千隻?個個都是毛色潔淨豔麗,鳴聲清亮,舞姿婆娑,宮廷苑囿無處不見。就是這樣,衞懿公還不滿足,還下令要國內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進獻,凡是進獻的鶴可對他的心的,金錢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麼賞什麼,簡直大方得沒了邊兒。後來他的鶴養得太多了,就越玩兒越不成體統,居然給鶴劃分等級,且按等級封官爵,加俸祿。上等鶴享受大官的俸錢,當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點的官祿就差些,吃住也掉點兒檔次,等等,以此類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當衞懿公出遊,總要叫羣鶴分班像官員似的陪行,並用載乘士大夫以上官員的豪華馬車拉着它們在前面行進,號稱“鶴將軍”,比那些真人儀仗隊還威風尊貴。在衞懿公那裏,凡是養鶴的人都有豐厚的工錢,而且比朝中的官員都有保證。當然衞懿公玩兒鶴的巨大費用,都是向老百姓橫徵暴斂得來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間,就榨得國民骨枯髓盡,到處可見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悽慘景象。又過了幾年,北狄人看透了衞懿公這個荒唐的廢物,知道衞國是真的沒得救了,就一舉侵入衞國。衞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兒,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們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誰也沒有作戰的心氣兒。衞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員,想叫這些官員帶頭上陣;不想這些官員異口同聲地譏諷頂撞他,你用“鶴將軍”打仗就行了。結果北狄兵馬如入無人之境,滅了衞國。衞懿公也死在了亂刀之下。

至於那些鶴,好在都有翅膀,一飛沖天,鳴聲悽清響亮,在瀰漫的烽煙中,也算是給寵愛過它們的主人招魂了……

歷史的典故 篇4

相傳,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節日之夜,有個財主在家大擺酒席。大家划拳喝酒,喧聲如潮。

突然,鬧得最歡的一個老頭大汗淋漓,翻着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嚥着唾沫。原來是他剛才急着説話,嘴裏一塊牛肉沒嚼爛就吞了下去,結果喉嚨被堵住了。這時,在場的人紛紛圍了過來,有的説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説要再咽一塊肉,有人使勁扳開老頭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裏夾取,有人則使勁捏着他的脖子往下刮。眾人七嘴八舌,動手動腳,把老頭折騰得痛苦異常。最後,老頭氣得按捺不住,大吼一聲“滾開”,隨着喊聲,那塊牛肉也跟着噴了出來。

眾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繼續吃喝,財主卻高聲説道:“各位請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們的前車之鑑。老夫認為:要想不再發生這樣的災禍,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後再也不許人吃飯了。”説完,就下令把廚房所有的罈罈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鹽一律放火燒掉。

因噎廢食的解釋

[釋義] 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廢:停止;食:吃。因吃東西卡過喉嚨;從此就停止吃東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幹。

[語出] 漢·劉向《説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正音] 噎;不能讀作“yī”。

[辨形] 噎;不能寫作“咽”。

[反義] 百折不撓

用因噎廢食造句

1) 不能因為改革中的一些問題就因噎廢食,走閉關自守的老路。

2) 凡事有利有弊,我們只須多加防範弊害的發生,不必因噎廢食。

3) 義彬怕數學考試,就一整天不上學,這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4) 我們要勇往直前,決不能因噎廢食。

5) 原來你是害怕有人會取笑,就因噎廢食,不再練唱了。

6) 因為擔心孩子會摔跤就不讓他出門,不是太因噎廢食嗎?

7) 我們不可能因為網際網路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不準大家使用。

8) 但為了躲避傷病而因噎廢食的做法只能是適得其反。

9) 當然也不一定要因噎廢食,土地資源估值的情況下,可能局部區域建設垃圾焚燒是合適的。

10) 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看牙醫,不就是因噎廢食嗎?

11) 我們不能因為震壞了幾根柱子就因噎廢食,放棄了原有的設計構想。

12) 聽起來有些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13) 儘管訓練期間有出現死亡事故,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14)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叫停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

15) 壞人固然要防備,但壞人畢竟是少數,人不能因噎廢食,不能為了防備極少數壞人連朋友也拒之門外。

16) 當前我國證券公司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根源是:因噎廢食的錯誤理念限制了業務開展的法律制度空間;罰及既往的不當做法損害了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17) 如果因這次意外,就放棄了整個太空計畫,未免有點因噎廢食。

18) 本文首先指出部分商業銀行"因噎廢食"的現實,在貸存比很低的情況下不去佔領個人信貸市場份額。其原因就是我國商業銀行開辦個人信貸業務以來積累了大量的風險。

19) 聽起來有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20) 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國同樣不能就此"因噎廢食",應積極推行證券化創新產品,以便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

21) 因害怕摔飛機而不敢出國,簡直是因噎廢食。

22) 看似天經地義的背後,基於避難趨易的.本能,校園活動因噎廢食便人為地一再縮小了。

23) 不要因噎廢食,不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很多香花都看作毒草。

24) 哎,這倒是真的。不過,我們還是不能因噎廢食,快來幫我參考一下,這些花苗怎麼擺更好看。

25) 我們當然不必因噎廢食,但如有人謀不臧就須揪出,全民拒絕這種“天有不測”的風雲和禍福。

26) 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如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雲;辱,胯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

27) 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獲取手段,其存在有許多積極的社會意義,不能因噎廢食一概加以否定。

28) 面對迅速發展的私募基金及其與之俱來的風險,我國監管部門決不能因噎廢食,應當借鑑國外監管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積極穩妥的發展私募基金。

29) 另外,針對我國板市場建立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因噎廢食觀望等待,甚至否認板市場的功能。

30) 他耗盡了你的感情,他是你喪失愛人的能力之前最後愛上的人。他走了,你卻再也無法愛任何人了。不是因噎廢食,是曾經滄海。你想瞻仰愛情的遺容,最終卻發現那愛早就面目全非。

歷史的典故 篇5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全國都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同時也是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是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説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説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從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但全國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慣。有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而關於冬至的傳説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説法。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盤、冬至團、餛飩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説。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俗稱“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的風俗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更多,寓慎終追遠之意。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説冬至從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説,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説,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説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歷史的典故 篇6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説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鋭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説:“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説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説:“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説: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説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説:“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説:“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説:“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説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説:“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説:“我聽説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説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的典故 篇7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於池岸廣築樓台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七年級)、上巳(三月九年級)等節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遊者接踵。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後,皇帝賜宴遊賞於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後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後宴曲》:“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唐温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2 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後,即集於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於塔上。後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羣、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於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後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後,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於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4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雲:“德動天鑑,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羣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後因稱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2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説《遊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説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士。後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遊樑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6 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後劉蜕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蜕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蜕答謝説:“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後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後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誌》)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閲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後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户,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後因以“八百孤寒”指貧寒之士或喻處境困難、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8 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後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鹹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後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後裔,取為狀元。發榜後,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後。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雲:“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冬烘”後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塗不達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後,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温習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孃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後經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紮嬰兒,為老孃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為將孩兒包紮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朱子語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雲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勸事。後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於通俗小説。(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10 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温庭筠,温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令狐綯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温庭筠有才無行。於是温終身不得登第。後温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即《莊子》。後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1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1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説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kder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