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中歷史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高中歷史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中歷史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1

【知識概要】

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 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不可比擬的。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社會中就有了權力的萌芽。夏朝時已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外服制度,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務,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周王利用分封與宗法制的結合,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緣紐帶維繫統治秩序並非長久之計,春秋爭霸,戰國兼併,制度敗壞,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建立了一個皇帝具有無上權威的中央集權制度。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曾長期延續,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國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亂”和以後的藩鎮割據,都説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這種鬥爭才塵埃落定,卻不幸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後患。伴隨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皇權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中樞權力體系也不斷髮生變化。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勛益頗大,明朝廢除丞相,清設軍機處,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頂峯。

學習本單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有關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知識。

(2)對於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影響,要正確地認識、分析、評價。同時還應注意在今後的學習中,與西方古代制度進行對比。

(3)以史為鑑。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要認真地思考、總結

學習指導

目前 高中歷史教學,高一年級是關鍵,培養歷史情結是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歷史課分模塊進行,大部分課程只有高一年級開設,這實際上使大多數高中生接受歷史知識學習的時間就只有寶貴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重視 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結”,也是勢所必然,歷史學習雖難上加難,但卻責無旁貸。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佔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佔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佔28%。學生沒説不喜歡歷史,但也沒有表示明顯的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1)因主課學業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説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2)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衝動。這些統計表明,目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中(這可能受國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我們知道,直接興趣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複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改善之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願”學。

二是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我們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裏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繫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總之,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裏,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三是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喜”學。高一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與國中比較,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採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我們可以結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層次的內容,作出達標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再比如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可以對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作出當眾表揚;可以對作業中有出色解答或獨特見解的學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讓學生在校內辦的刊物或壁報上發表一些作品,如歷史小論文、歷史漫畫等;或者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公開發行的報刊雜誌上。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抱有信心,最終保持歷史學習的穩定興趣。

當然,對歷史理論的學習,更是必須重視的,其目的正在於幫助學生“會”學。不過在基本歷史理論的教學中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學生畢竟不是高三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過高,理解不了,對學習歷史就懷有畏難情緒,就會“厭”、“怕”。因此,教師要深入細緻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更不能使他們不堪重負而喪失學習信心、興趣。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內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能力目標

(1)正確理解闡釋歷史概念,如宗法制,通過對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時期的政治制度概況。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閲讀教材的能力。

(2)通過比較落實知識,如商代的方國與西周的封國的區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3)通過認識宗法制是為了鞏固 分封制而實行的一種措施。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並鍛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讓學生對夏、商、週三代各個部分政治制度發展變化情況的分析,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隸社會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

二、三點剖析

重點:商代的內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1)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難?主要因為它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社會變革而選定的,這個社會變革就是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這個轉變是使中國社會從早期古代向古代轉變的關鍵,過去把這個轉變説成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與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裏,講分封制就一定要講宗法制。關係在下面具體還要講。

三、教學方法

初步嘗試採用構建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協作會話,調動教師、學生、教材、多媒體四大要素,力爭使學生能主動完成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四、課標體現

1.構建主義教學思想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靠主動地探求完成知識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知識獲得的多少與知識構建的能力成正比。基於以上認識,本教案試圖通過向學生提供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腳手架),把複雜的重複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東西,以便於學習者去同化和順應新的知識。

2.為適應研究性學習和3+X考試的需要,本節課的講述試圖通過政治、歷史、地理多學科的相互滲透,並適當介紹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簡單的科研方法,使學生能把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結合起來,體現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

3.通過本節課對若干政治問題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發展政治的一些問題,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某種借鑑的東西,學史明智,鑑古而知今,從而使歷史學習更接近學生認知的“最鄰近區域”。

五、教學過程

複習國中

1.我國從什麼時候進入奴隸社會?

2.奴隸社會主要有哪幾個王朝?

導入新課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發韌和源頭。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至三代引發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請同學們思考:三代各自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夏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商是奴隸社會的發展,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高峯,在這之後的春秋則是奴隸社會的 最終瓦解。三代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較之原始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故而全面推動了三代政治制度的發展。下面我和同學們一起探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發展。

講授新課

首先,我們來探討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問題,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請同學們通過閲讀教材,歸納一下夏、商兩個王朝建立的時間(夏:約公元前20xx年。商:約公元前1600年)然後讓學生歸納夏、商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如下:夏朝,公共權力 商朝,內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權力

補充:“公共權力”的理解

國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廢墟上興起的。它與舊的氏族組織的不同在於:第一是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樣以血緣關係維繫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這種權力是為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而服務的。恩格斯曾談到過這種權力的來源。他指出:“在每個這樣的公社中,一開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維護這種利益的工作,雖然是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卻不能由個別成員來擔當,如:解決爭端;制止個別越權;監督用水,特別是在炎熱的地方;最後,在非常原始的狀態下執行宗教職能。這樣的職位,在任何時候的原始公社中,…還可以看到的。這些職位被賦予了某種全權,這就是國家權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還保留着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

2、商:內服、外服制度

(1)方國聯盟

讓學生看書理解“方國聯盟”的定義然後選擇性補充:受秦漢以後大一統社會現實的影響,人們往往把上古時代的國家想象並構擬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司馬遷作《史記》,夏、商、週三個王國的興衰便被描繪成大一統王朝的更迭。其實,商王國時期的國家是一種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有的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方國聯盟”,也有學者把這種聯合體稱為“部族國家”,所謂“部族”,是指由原始時代的部落組織衍變而來的、以血緣(族姓)聯繫為基礎的社會集團,它是中國國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為方國聯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國徵取貢物、巡狩盟國境地、仲裁方國間爭端和懲罰方國的權力。

為了處理商人本族及方國之間的關係,並控制聯盟的實際權力,商王實行“內服、外服制度”

(2)內服、外服制度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理解什麼是內服制度?什麼是外服制度?內服官員有哪些?外服官員權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教師有選擇性補充: 成湯建國後,為了獎勵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戰的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

所謂的內服官就是在當時商都鄭州任職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個諸侯國當駐地大使的官員。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商都鄭州是商王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商王親自委派官吏對轄區內的各種事務進行管理,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樣,是“內服” 官吏。內服官中職務最高的 政務官,是為商王出謀劃策的“相”,又稱“阿”、“保”、“尹”,如成湯時期的伊尹、武丁時期 的傅説等,他們都是商王重要的輔佐人物,常常為商王決定國家大事。王朝中所有僅次於相的高級官吏統稱為卿士,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名,而是對高級官吏的泛稱。

另外,商朝還有“三公”這樣的官職,但在成湯時期還沒有設立,因為它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所以並不常設,是屬於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還有很多掌管具體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還有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 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等等。

在成湯滅夏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諸侯國跟隨他並肩作戰。建國後,成湯在商都鄭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國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諸子和其他貴族封為諸侯,他們就屬於“外服”官。這些外服的諸侯都要接受成湯的封號, 成為商王朝的臣子。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記載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規定了諸侯和貴族的等級和地位,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諸侯也是有可能成為商朝政權中的高級官吏,即成為內服官。

各地的諸侯接受成湯的封號,也是要儘自己的義務的:諸侯必須對成湯表示臣服,並每年定期進貢大量的食物、珍寶;還要應成湯之召參加或者統領征伐、狩獵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維持封區內的安定和發展。

(3)壟斷神權

目的: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羣巫之長。

(二)周:封邦建國(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動在今中國西部陝西省、甘肅省一帶的古老部落。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許多方國部落,大敗商軍於牧野,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豐、鎬為都城,因在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西,史稱西周。滅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攝政,武王弟管叔、蔡叔 與商王后裔武庚叛亂。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遷部分商遺民於洛邑,建造東都“成周”。同時,大封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國

在講述“分封制”時,教師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1.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來是商朝統轄的一個西方部落,滅商後又四處出兵,征服許多地方。為了統治征服的遼闊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概括來説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辦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封他們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衞王室。3.周王與諸侯的關係: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還要定期朝見天子,向 天子納貢,帶兵隨從天子作戰。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加強了統治。教師在講述西周分封制時,利用本目地圖《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圖》,讓學生了解西周統治區域擴大的概況。另外,應讓學生明確通行親族與異性封國的差異。

1、宗法制度

(1)目的:為鞏固分封制 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定義:所謂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從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發展起來,經夏商兩代至西周時期達到完備的程度。

(3)原則:西周的宗法制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從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二,小宗服從大宗,諸弟服從長兄。周天子相對於其他一切封國領地來説是大宗,其他諸侯相對而言皆為小宗。同樣,在諸侯國中,諸侯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為小宗。在各個相對關係中,小宗應服從大宗,有義務納貢、幫助出兵征伐;大宗有義務保護小宗,調解小宗之間的糾紛。其三,各級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種家族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負責。這種宗法統治的特徵在於家族統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國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長。在這種雙重統治之下,官吏與各級行政機構的選擇採用“任人唯親”的原則,完全依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而定。

(4)實質:宗法制度的實質在於保證奪得政權的家族對全社會實行家長制的專制統治。

(5)工具:禮樂制度

注:此項讓學生自主看書,合作討論,進行歸納。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略)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佈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閲讀與思考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3

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上承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下接新民主主義的偉大開端,在教材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説教學

(1)知識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三、羣眾的反帝愛國鬥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四、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徵。由於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徵,並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説教法

提問啟發,通過提問,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説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瞭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説教學過程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佈置作業等六部分。

説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説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來自xx,我今天説課的課例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六專題《古代希臘 、羅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課《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説課內容將圍繞六個方面展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講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學生説教法學法、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教材是專題六的第一課,專題六是新大學聯考增加的考試內容,主要講述古代希臘、羅馬政治文明的精華-民主與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給後人的一筆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第一課的內容是瞭解古希臘民主政治賴以萌芽、發展的自然和社會歷史條件,認識自然環境對文明的影響很大,從中對我們有所借鑑。因此本課無論是在本專題還是在政治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1、課標要求: 通過對古希臘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的闡述,來認識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和社會基礎。

2、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瞭解,培養學生全方位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本課三個知識點進行課前預習,想象自己作為一個希臘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情形,體會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動氛圍。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的認識,使學生明白一種制度的產生總是與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一方水土、一種社會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於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權利的公民。

三、説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臘地圖,引導學生從位置,地形、氣候分析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進而分析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的影響,並且與古代中國進行比較,從而能更好地理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作用,以突破重點。

2 、教學難點:西方的民主政治興起於古希臘的歷史條件。

突破策略:結合教材三個子目,設計“古希臘考察團”,通過三個行程考察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學中,領會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三個條件,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分析學生説教法學法

1 、學情分析(説學生)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學生,他們思維較活躍,樂於表現,但認知水平相對有限,尤其對於世界史的基礎知識儲備不足,而且知識缺乏系統性。 因此,在高一教學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再現生動直觀的歷史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併力爭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説教法

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教材上編寫的較為詳細的內容,對於重點、難點,我採用

(1)圖片展示法:高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相對薄弱。通過展現古代希臘文明和地理環境組圖,加深學生對城邦的印象,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較法:運用比較法從地理環境方面分析比較古希臘民主制度和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同

(3)課堂討論法:教學過程中,對於思維能力要求高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這既可鍛鍊學生髮散性思維,又可培育同學間相互探討的氛圍。

(4) 情景教學法:學生想象自己作為一個希臘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情形,體會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圍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新的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知水平得到發展。

3、説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合作學習與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我儘可能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為目的。因為只有通過個體獨立思索、探究發現而建立的知識系統,才是最穩定的。

五、説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新課

如何導入新課是上好每堂課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良好的導入語能在某種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興趣 。

1.本節課我是通過一組圖片導入,圖片展示古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設計導語:古希臘文明光輝燦爛,一直影響到現在。那麼到底是怎樣的一片大地孕育瞭如此偉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樣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臘文明會有如此燦爛的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感性的認識到古希臘文明燦爛輝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授打下良好的鋪墊。由此導入新課。

2.展示課題,解釋何為民主

(二) 講授新課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一次“古希臘考察活動”,通過三個行程的情景教學,考察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領會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三個條件。這樣做的目的:學生作為考察團的成員,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知道考察的內容就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要點,達到提高45分鐘的課堂學習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個子目——蔚藍色的希臘(考察團的行程一:驚鴻一瞥鳥瞰古希臘)

本子目是教學重點,主要闡述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地理條件。

在這個教學環節充分運用多媒體,

(1)展示古希臘地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兩個問題

①就地理環境而言,希臘有何特點?

②希臘的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了什麼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等直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引導學生從位置,地形、氣候分析古希臘的地理環境,進而分析這種地理環境對希臘產生的影響,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2)展示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地圖,對比分析:

希臘的地理環境適宜進行哪種經濟活動?

中國的地理環境適宜哪一種經濟活動?

思考:這兩種不同的經濟活動對古希臘、古代中國的政治各有何影響?

設計意圖:運用比較的分析方法,將古希臘的政治文明成果置於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發展軌跡極其不同特點,能夠讓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與區域文明形成的關係,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個子目——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考察團的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

這個環節採取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四個問題,去考察希臘古城邦的特點,認識希臘城邦制度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會環境

合作探究

第一組考察內容:城邦是什麼?從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點是什麼嗎?

第二組考察內容:古代希臘為什麼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而是形成眾多城邦呢?

第三組考察內容:城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第四組考察內容: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有何影響?

第三步 分析第三個子目——希臘的公民(考察團的行程三 入鄉隨俗接觸古公民)

這個環節採取情景教學法,設置一個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導學生去考察這個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個疑問,弄清(1)什麼是公民?(2)公民具備哪些權利?(3)公民的基本素質?(4)為什麼公民的集體榮譽感特別強?作為希臘社會的主體階層,各城邦的公民從小接受系統訓練,具備了一定參政素質,成年後為城邦貢獻自己的個人才智和力量,推進各城邦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繁榮,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進一步引導學生回答:一個現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從而實現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第四步 鞏固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一個明確完整的概念,強調重點和難點,必須做好課堂總結。結合板書,師生共同梳理線索,構建知識結構,鞏固知識

第五步 課後探究

作業的佈置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所以作業的佈置一般是依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學習計劃,還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研討的能力。

佈置作業: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標古今中外歷史相聯繫的整體史觀。

第六步 板書設計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一 、希臘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

二、希臘城邦制度——社會環境

三、古希臘公民的素質——重要保障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三個行程、學生合作探究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討論與探究,使整節課的效果較好,雙邊活動也比較活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學生的層次不同,課堂教學時間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學所需時間比預計要多些,導致後面總結提升部分以及練習時間不夠。

總之,本課教學按照雙主教學的模式,依據師生互動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主動生權讓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 單元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我主要從一説教材(包括教材地位、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分析)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方法、四教具準備、五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明清時期,皇權的不斷加強,它上承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內容與本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內容,同屬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內容,學習本課不但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規律,而且還有利於認識這一制度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學習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是: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基礎知識: 清朝的軍機處

(2)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依據史實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歸納、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設問、指導學生閲讀課本,促使學生思考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結構

形成學科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

(2)通過學習本課,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國中已學過本課的一部分內容,看過少明清時期的歷史劇,對明清史也有一些瞭解。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製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學習。

三、説教法

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提問式,談話法、閲讀指導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教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設立軍機處史實。

四、説學法

學生通過閲讀思考、師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説教具準備:

自制的教學課件。

六、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組織學生通過網絡下載有關歷史圖片,初步瞭解教材的相關內容。

2、思考課後的知識鏈接。

(二)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通過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展示圖片,最後引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展示課標及本課具體教學目標(見上)

(三)新課的學習

(2)清軍機處的設立:

清初的中樞權力機構

軍機處的設立:原因、職能特點、作用

總結: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師補充)

(四)課堂總結

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於“跪奏筆錄”,完全聽命於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五)達標測試,鞏固練習

例題2、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 B、內閣

C、六部 D、南書房

(六)佈置作業: P18

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削弱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七、板書設計

軍機處的設立

1、軍機處設立的過程

皇太極

康熙

雍正

2、原因:

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影響了皇權集中。

3、職能:

4、意義: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1、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版歷史必修二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第一節內容。本節課在本專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專題五世界逐步變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上一專題知識內涵,下啟羅斯福在什麼背景下實行新政,從而突現美國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特殊地位。本節課在舊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歷年大學聯考都會在這裏出題,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史實學習對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可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

2、本節課課標內容:瞭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節課的施教中,我緊依課標、緊扣新課程改革要領,注重高一學生實際,充分把握人民版專題史教學的特點,想達到以下教學目的:

①知識與技能:主要讓學生了解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的原因;認識經濟大危機爆發的歷史必然性和深刻影響;瞭解胡佛政府反危機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敗的必然性。

②過程與方法:注重創設情境,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通過閲讀教材和閲讀課件中情境材料,歸納原因、特點、影響等史實,培養學生概括觀察、表達能力等。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對資產主義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無法克服危機的認識;通過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高度“繁榮”和1929年迅猛的經濟危機的學習,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從學生中以史鑑今,逐漸梳理出科技、環境、政策等因素對經濟運行保障作用,為我們國家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啟示。

4、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②難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根源和影響。

二、 説教法

1、本課的總體結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重點分析原因,然後歸納特點,認識危機的嚴重害;第二部分對比方式讓學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適應形勢,從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敗;第三部分通過閲讀概括危機對美國的嚴重危害,涉及經濟、政治和全面社會危機,營造一種嚴峻的形勢,引出美國人渴望“救星”出現,學生感悟“時勢造英雄”。

2、本節課我從高一學生特點的實際出發,主要圍繞提高學習興趣、有效進行知識儲備,培養一定的閲讀概括、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歷史思維解決一些問題。教學中主要採用:①情境教學法---提供背景材料,創造歷史氛圍,讓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學習。②閲讀法---主要是閲讀教材和課件中的圖文資料。③探究式教學法---涉及合作探究,培養合作精神;還有自主探究,鍛鍊學生做自主鑽研能力。④歸納法---積極總結,並在理清知識點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本節課主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對課本知識進行細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資料渲染氛圍。既可以拓展視野,又可以為大學聯考知識點積累奠基。

三、説學法

1、學情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性高,易調動其主動性;但高一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缺乏系統和深刻認識,往往停留在“是什麼”,對於“為什麼”、“怎麼樣”、“實質”,“根源”等歷史問題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學法指導:學生應有初步的預習,基本知道是什麼;在老師的學案指導下,應進一步梳理線索,建立體系;再者學會獨立思考和積極參與探究,在交流中產生思想火花,深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在課餘時間通過互聯網觀看一些經濟危機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後及時做一些習題,查漏補缺。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師:1928年,胡佛在競選總統的演説中自信的告訴美國人民“如果我當選,我會讓每個家庭的鍋裏有一隻雞”。然而不久他竟然獲得了“飢餓總統”的“美名”。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生:1929年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大危機。

師:這場危機雖然是突如其來,但它是歷史的偶然嗎?

生:不是,歷史的必然。

師:為什麼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會發生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有何特點,又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什麼影響,下面請大家與我一起來感受這場大危機吧!

2、教學步驟

本部分主要通過初步感知,創設情境和深刻領悟,合作探究,課堂延伸,學以致用,學生自主評價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

①初步感知:通過3分鐘左右的視頻材料讓學生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起因及當時的混亂狀況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從心理上拉近學生與這場危機的距離。

②創設情境,深刻領悟: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文字、圖片材料給學生創造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由被動轉變到主動。然後在每個情境材料的後而設置針對性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和獨立思考,最後在交流中歸納,在點評中求精,在總結中梳理,在練習中運用,從而得出一些學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創設一:美國小女孩艾迪與媽媽的一段對話,主要信息是無煤生火——爸爸失業——工廠煤太多——媽媽撿菜葉生活等,最後一句,艾迪又冷又餓,回想起幾年前的幸福生活時,顯得無比的……

情境創設二:老闆是百萬富翁,就是不願給爸爸漲工資,媽媽説到了房子、汽車先賣掉應急生活,因為這些都是通過分期付款而獲得的,還提到許多美國人都在股票市場投機賺了不少錢。

合作探究問題:經濟危機為什麼會發生?

學生交流後,回答:貧富差距過大,股票投機過渡,過渡信貸消費,資本家盲目生產等。

師:這會引發什麼矛盾。(生產與消費之間矛盾或者市場供需矛盾)

師:生產的相對過剩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但為什麼資本主義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呢?

師:分析原因內在聯繫和資本家為何盲目生產,引導學生思考並歸納。

生: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情境創設三:萬惡的股票災難,黑色的星期四。

問題設計:經濟危機發生的標誌及主要表現是什麼?從中能觀察出什麼特點:

生:閲讀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標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股票狂跌

表現:銀行倒閉,金融混亂,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農產品價格下跌。

特點: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大。

師:展示一些危機方面的圖片並解説和點評。

問題設計:為什麼這場美國爆發的危機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聯繫專題五第四節走向整體世界)

情境創設四:流浪者更多,領救濟糧;工人農民示的威遊行;“法西斯萬歲”;政府血腥鎮壓。

合作探究二:這場危機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閲讀課件中的圖文資料和P111最後一自然段。

師:板書影響並點評。

情境創設五:一天爸爸説政府要給我們工作和救濟,一家人充滿希望和期待,但幾個月過後仍無變化,於是,許多人對“胡佛政府”產生厭惡。

問題設計:胡佛政府反危機的舉措是什麼,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師:板書 二、標水車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師:引導閲讀P112頁第一自然段認識“繁榮背後”的隱患和自由放任的內涵。

師:引導學生閲讀P113頁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車”、“飢餓總統”。

師: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機更加嚴重。

師:板書 三、病入膏肓的經濟

生:閲讀P113最後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現。

(本環節共解決三大問題的時間分配:危機——25分鐘;胡佛政策—6分鐘;危害——4分鐘)

本環節達到梳理線條,理解概念,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增強感悟的教學目的。

③課堂延伸

為什麼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紀20年代促進經濟發展,而到30年代卻加劇危機發生?從這場危機我們應該學會如何面對危機。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④課堂小結(略)

⑤學以致用

主要是通過六道典型選擇題和一道課後作業題,檢測對知識點掌握和知識運用情況,給教師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饋,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填寫老師制好的表格)

3、板書設計

“自由放任”的美國

一、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1、爆發原因

2、表現(金融;工業;農業;其他)

3、特點: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大

4、影響

二、杯水車薪

1、20世紀20年代“繁榮”的原因,背後隱患

2、胡佛政策①自由放任②局部干預

3、結果:失敗

三、病入膏肓的經濟:(六點表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7j5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