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歷史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説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温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導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説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閲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論壇”,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裏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置,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利用現實現象解決歷史現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後,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採取的方式是以瞭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麼,來了解戰後企業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實,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採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説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通過總結教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後探究作業:

社會調查:

①內容:現代企業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②方式:每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行業、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③小組討論後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後作業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實現象理解歷史問題。

五、板書設計【略】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 概説: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繫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繫,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繫,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敍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敍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説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國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採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説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着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説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説: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為什麼?這一設計是由於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於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大學聯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繫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徵,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於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於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採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説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於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並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説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着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格局》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後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説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麼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着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閲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着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於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並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卡斯特羅

3、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湧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四、鞏固練習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説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民主實踐產生併成熟於以英國、法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英法美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後各國根據國情,不斷探索前行,擴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鑑,最終形成的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這是本書的重點,其中,第9課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是本書的核心課之一。

這節課主要講大革命後的法國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於帝制與共和制之間,經過艱難的探索與鬥爭,最終確立共和政體。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法國政局的演變歷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推動政局演變的革命鬥爭;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共和制確立的過程,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

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有三:

第一是以課程標準 “説出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等基本史實,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為主要依據。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採用一標多本,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聯考不可能以任何一個版本作為準繩,惟一可以依據的只有全國通用的課程標準,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依據也是它,用課程標準來衡量教材內容,設計目標①、③;

第二是依據我校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的雖是高二歷史專業班的學生,但歷史基礎一般,對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覺得除了要求他們勤學之外,教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很重要,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層次要求也比較高的學習方法,它能把複雜繁多的歷史簡單化體系化,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也類似,故設計目標②;

第三是依據教材內容,本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較大,分五部分按時間順序講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一是光榮的三日,介紹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的波旁王朝實行專制統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體,講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絕政治改革,引起羣眾不滿,統治潛藏危機;三是從狂歡到血泊,介紹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共和國由博愛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崙神話的延續,説的是法蘭西第三帝國的建立及滅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終確立,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後確立法國共和政體。更需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

難點:①教材處理上的難點是梳理革命鬥爭與政體演變的對應關係,構建知識體系;

②認知上的難點是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重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材內容,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同時是帝制與專制激烈鬥爭的過程。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是法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它的建立是法國人民對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現,與第一帝國一樣,一度給法國帶來繁榮與穩定,滿足法國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國也改變不了專制政體的本質,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羣眾利益,一場普法戰爭就暴露帝國的弊端,結束了帝國命運,也讓法國人民從帝國的虛榮中清醒過來,最終還是選擇了共和政體,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帝國至關重要,是重點。最終確立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為重點自然不在話下。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教材處理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新課程的編排形式。新課程全都採用專題編排,這種編排有時間跨度大的特點;我們選用的嶽麓版歷史教材往往又只把專題的精華之處展現出來, 忽視對整體知識的介紹;如果教師不對其進行梳理,學生容易造成知識的斷層,而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不利於對歷史的理解掌握。歷史是一門古老又處於更新中的學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決定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我雖然通過大學四年比較系統的學習,也只是大體掌握中外重大史實,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形成一定史觀,對教材的理解,尚未達到每節課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內在聯繫,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認知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學生水平,他們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國共和制確立是一個層次,形成一定歷史觀是另一個層次。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許已猜出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做法是依據課標要求,把選修教材當作一個參照史料,適當聯繫必修課內容,增刪知識點,梳理知識,構建體系。我認為,重點是整體中的重點,放在知識體系中才容易突出;難點的突破,只要一節課的知識體系建出來了,難點也容易突破,這節課正是如此。換句話説,關鍵是構建出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知識體系,需要説明的是構建體系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説教法

教與學對立統一,相互依存。從根本上説教是為了不教,即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提出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一學期工作經驗的我所面對的普通中學的學生,雖然無法立即實現這一目標,但也朝着這個方向不斷探索,尋找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與完成教學目標的契合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第9課我主要採用以下五種教法。

1.啟發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事件的前後因果聯繫緊密,可以用啟發式教學,引發學生思維,舉一反三,達到推進教學進度的效果,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主要方法。這節課講共和制確立的過程,一環扣一環,比較合適採用啟發式,如七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鬥爭的認識可採啟發式。

2.猜測法:歷史與現實有距離,猜接下來的歷史怎樣發展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習慾望;人類歷史主要是由人創造的,古人的所思所為,今人也可以從人類共性的角度猜測,有一定可行性。如讓學生猜猜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國初對待工人的博愛態度能持續多久?

3.換位思維法(角色體驗法):用課本提供的背景知識創設環境,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裏面的一個人物,一個階級,説説自己想怎麼做。如你是剛剛經歷過國破家忘之痛的復辟的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你大權在握,統治法國,會怎麼做呢?

4.探究法: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有拓展意義的一個或一串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時,可問他與第一帝國的拿破崙有何異同?課後的練習題可用探究法。

5.解讀材料法: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解讀未知或未見史料,根據設問,獲取有效信息,提取觀點,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是歷史學科重要的學科能力,也是一標多本的新課程下大學聯考考察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的邊角史料如讓學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國議員説,我們正睡在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上面,你們沒有看見大地正在抖動嗎?”説明七月王朝統治出現什麼問題?課後的材料解析題也得用這種種方法。

6.講解法:雖説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講很必要的,尤其是對一些難點的突破,重點的把握,對一些斷層知識又是對課本理解有影響的知識面的補充,更需用講解法,如普法戰爭。

三、説學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採用各種教法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法的探索也是重要,這節課主要採用以下三種學法。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法:每節課安排學生説課,這是今年我對報歷史科的學生嘗試的一種新方法。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本的基礎上,①自己整理所預習課的主體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把課本內容串聯起來,②設計問題,主要是學生在梳理知識過程中碰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限提三個。表面上是統一要求,實際是分類要求,因為並非每節課都那麼容易説,而學生的層次也不一樣,程度好的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教材,可以看出個大概,個別除了説得不錯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設意義的的問題,説課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個人思想成果的空間,一般學生只能粗略地説,有的甚至説不懂。不管怎樣,我讓學生説課的目的並非一定要他們説出個所以然,而是要學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預習課本,有充分預習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裏不懂,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參與課堂,推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2.階級分析法: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羣體所屬的階級分析他們利益要求,把錯綜複雜的歷史問

題簡單化,如從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出發就很容易理解法國政局頻繁更迭的原因.

3. 歸納法:培養學生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小結階段要求學生歸納1792年至1875年法國政體的演變.

四、説教學程序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説主體知識與提問題(4分鐘)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6分鐘)

由於板書設計的知識體系緊密相連,以下三方面主要體現的是所用的教學方法。

(1)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七月革命(啟發式,換位思維法)

二月革命 (階級分析法)

六月起義(啟發式,講解法)

(2)法國政體的演變和共和制的確立:

波旁王朝(換位思維法)

七月王朝(階級分析法,解讀材料法)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換位思維法, 猜測法,探究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探究法,講解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啟發式,講解法)

共和制的確立(分析歸納法)

(3)對民主鬥爭的認識(講解法,分析歸納法)

3.小結與練習(分析歸納法,解讀材料法,探究法)(4分鐘)

4.課堂延伸:(1分鐘)“第三共和國之後,法國還經歷哪幾個共和國?” ,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激發求知慾。

五.板書設計

一).

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二).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體:君主立憲政體

七月王朝 性質:大資產階級政權

工業革命 統治:拒絕政治革命

農業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鎮壓工人運動

建立 給人民諸多權利

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開辦國家工廠

後來: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當選總統

1848年六月起義 政治:軍事獨裁統治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繁榮

軍事: 普法戰爭法敗

1875年頒佈法蘭西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憲法

共和派執政

定《馬賽曲》為國歌

共和制最終確立

三). 對法國民主鬥爭的認識: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

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進程為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後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啟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係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為民族關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為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傑出帝王之一。總之,本課承上啟下,有助於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 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和統一後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並輔以“讀讀”“看看”“説説”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 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捨和重組,並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學習的重點。

二、 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閲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為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着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進程以突破難點。

  三、 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 知識技能:説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説出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表現。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 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為核心,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閲讀、思考、探究),它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於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於激盪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為主。(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並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啟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繫影響的,學案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樑,營造了成長的平台。

歷史説課稿 篇8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裏第2課內容,本課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發生的,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列寧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渡,符合蘇俄的國情,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斯大林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最終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介紹了1921年對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意義;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介紹了斯大林實施一、二五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時間、標誌和利弊。

2、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瞭解和掌握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其作用,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採取的重大舉措,探討斯大林模式對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導學案對學生引入有關歷史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培養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觀點和知識結構,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③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的瞭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二.説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回顧上節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入新經濟政策,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運用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先掌握基礎知識點,然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設疑、討論、探究,教師參與答疑,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以列寧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響。為了讓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我把上一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對比,從而讓學生知道這種做法是符合蘇俄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對於“斯大林模式”的正確評價,學生不怎麼了解,我創設情境,逐層導入,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每個問題都由情境導入,學案概括,提出問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五部分組成,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導入新課後進入教學設計部分

1.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講述新經濟政策時,我通過導學案提出問題(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學生分組討論,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的決議,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學生的興趣極大的激發出來,突破教學重點,加深對知識的瞭解,對於蘇聯的成立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蘇聯個加盟共和國示意圖上填出15個國家,讓他們認識地理位置,從而理解為什麼要成立蘇聯,是為了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進一步認識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於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首先設計了問題一:蘇聯怎樣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讓學生回答,引出歷史背景,斯大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轉而進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措施,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為了強調工業發展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我設計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英國的工業化的表格,分別從時間,開始時的重點部門、社會制度、經濟體制、資金等問題進行了對比,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了強調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準備了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説的話這段材料,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強迫讓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所產生的弊端。再對比我國實施的一五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是本課的難點。出示鄧小平對兩位領導人進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並提出問題“列寧的思路”好在哪裏? “後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為什麼?,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好處(符合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實際相結合,至今任煥發着強大的生命力),教師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背景?讓學生認識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體會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弊端。通過讀“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問題:“斯大林模式”給我們什麼教訓?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突破這一難點。

3、反饋總結:

教師小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由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讓學生體會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

學生説心得體會:看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必須切實維護民眾的利益等等。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課堂測試,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4mwemp.html